“意欲向前”的根本精神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b198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梁漱溟对广义的西方哲学从形而上学、知识、人生、宗教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分析、研究和阐释,精准地把握了西方社会、西方文化“意欲向前”的根本精神。中国社会正处于第一个问题——人和物的障碍关系之下,第一个问题未了,我们必须全盘承受西方文化,以优先解决人与物的问题,弥补中国人夙来之短缺。从梁漱溟的目的、范围、方法、角度、内容去研究西方哲学,“援西学入儒”,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意欲向前”;梁簌溟;西方哲学;中西比较
  [中图分类号]B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6 — 0044 — 02
  一、为解决文化发展这一迫切社会现实问题的学理研究
  梁漱溟对于西方哲学的研究不同于其他人,梁漱溟不把考据、论说西方哲学,为成一家之言作为学术目的;研究西方哲学也不是梁漱溟的文人雅兴,因为梁漱溟的志趣在于“释迦、孔子”;梁漱溟研究西方哲学是为了解决“中国文化去向何方”这一当时文化、社会发展的迫切现实问题的实践需要。在同西方列强坚船利炮一起涌入中国的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中国文化向何方去?中国社会如何发展,这是当时像梁漱溟一样的中国知识分子、有识之士必须面对和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
  二、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比较的角度
  梁漱溟从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比较的角度研究西方哲学。梁漱溟注重文化比较的价值,他说:“要知道某家文化是如何的,就是要知道他那异于别家的地方。必要知道他那异处,方是知道某家文化。倘若认不出他那特异处,那何所谓某家文化呢?某家的异点,他自己或不觉,对面人却很容易觉得。所以我们东方人看西方东西,那异点便刺目而来”。①梁漱溟对比东西方文化,使西方文化的特质刺目地显现出来。由于梁漱溟对儒家文化、佛教即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的精深研究,当他把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进行比较时,他便能精准、深刻、犀利地揭示出西方文化的精髓、核心——西方哲学精神。
  文化比较其实质是比哲学。梁漱溟追求的不是一种文化表现出来的外在“样法”,而是其内在的、只能体会的“意欲”(梁漱溟用叔本华语)。“所谓文化的‘意欲’方向其实是文化的根本、源泉,由这个意欲的方向、‘态度’产生出来生活——社会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样法’,不同生活的‘样法’又会形成各具不同的‘采色’。”追求文化外在“样法”的内在的“意欲”、“一本源泉”、“态度”的梁漱溟的文化观实则是一种“深度文化观”②即文化哲学。梁漱溟对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的比较,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激起了中外学者对东西方文化的特质、精神、价值、未来的广泛、深入的论辩。
  三、西方文化“意欲向前”精神实质的揭示
  梁漱溟按照四步研究的方法揭示出西方文化的三大主要“精神”即民主精神、科学精神与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精神;进一步产生民主、科学、征服与改造自然精神之“一本源泉”那其实就是西方文化“意欲向前”的这个最根本之精神。
  第一步,梁漱溟从西方的工业、农业、社会制度、人们的生活各个方面抽出西方文化异于东方文化的“精神”、“异采”是科学、民主、征服自然:首先,民主精神。成年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夫妻之间也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且都有自己的财产,总之到处都民主和平等。人们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去实践,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其次,科学精神。西方人走的是科学之路。凡事先研究,找出事物的本质规律,形成科学,再在科学的指导之下行为办事。 再次,“征服自然”是西方物质生活方面的特异采色,在遇到自然界的困难、阻碍时,西方人不是调和、回避,而是克服它、战胜它。
  第二步,梁漱溟探求西方科学、民主、征服自然“诸特异采色之一本源泉”。他认为,西方民主、科学、征服自然精神的“一本源泉”即根本就是西方人“意欲向前”的这种态度。谈到人生态度,梁漱溟把它分为三种:“(一)向前面要求;(二)对于自己的意思调和、转变、持中;(三)转身向后去要求;这是三个不同的路向。”③。“征服自然之采色,难道不就是向前奋斗的态度么?那些所谓的灿烂辉煌的物质文明,不是对于环境要求改造的结果吗……西方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根本精神的。”④
  第三步,梁漱溟纵观西方历史,尤其是西方哲学史,印证西方文化是由“第一条路向”上来。在古代西方人就偏向于外求,对于自然的研究。古希腊本体论哲学 “意欲向前”,探求自然之本源,近代哲学发生了哲学认识论的转向,探讨人的认识能力、认识方法问题,出现了唯理论、经验论之争,研究主体——人如何认识、改造、战胜客体——自然界,这仍然是西方人“意欲向前”的精神;西方现代哲学拒斥形而上学,否定作为本体的先验原则、本质、观念的存在,形而上学、宗教无路可走,知识的研究成为广义哲学的中心问题,这更是西方人现世主义、力图以有效用的知识推动社会的发展的“意欲向前”的态度。
  第四步,科学产生与其完成的次序,以上已经讲过;征服自然这个事情,明明应该是第一条的态度,直可以不必说;“德谟克拉西”也来自意欲向前的态度:“由觉醒的人类的本性,来要求人类本性的权利;要做现世人的生活,不梦想他世神的生活。那么,自然在他面前为他生活之碍的,要反抗排斥……次第逐渐的往前开展,如十七世纪的英国革命,十八世纪的美国的独立运动,法国的大革命……这直接的动力、间接的动力,不都是由第一条态度来的么?”⑤梁漱溟对西方文化“意欲向前”精神实质的揭示是准确的,用四步研究方法对它的论说是充分的。
  四、未来文化的预测
  梁漱溟指出,人类社会发展是由这样的历史过程:一个由解决人与物的障碍关系——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人与其自身的关系的历史过程,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秩序。意欲反身向后要求即第三路向的印度文化最适宜解决人与自身的关系。我们这个时代正处于由解决人和物的障碍关系问题向解决人和人的关系问题转变的“过渡时代”,“现在西方态度的变端已见”⑥,未来西方社会将越来越采取中国之态度:物质生活恬淡、从容不迫,物质生产退居从属地位,很像中国人、中国社会从来的样子;社会生活中计较、统驭式的法律不能存在(刑赏是根本摧残人格的),以后的世界要以礼乐换过法律,这又符合了孔家宗旨;精神层面上,人类未来将会从物质得不到满足的时代转向精神得无法安宁的时代,此时,中国哲学以研究人生占全部的优势必将得到发挥。西方文化里面除去科学研究还不至于衰替,哲学艺术方面有胜过中国之外,那时他们的精神生活大体是中国从来派头。   西方文化的未来是中国从来的派头,中国文化的未来何如?梁漱溟指出:“第一,要排斥印度的态度;第二,对于所谓西方文化应是全盘承受,而根本改过,也就是说对其态度要改一改;第三,批评的把中国原本态度再次拿出来。”⑦
  既然西方文化的未来是中国从来的派头,那未来中国文化为什么还要“全盘承受”西方文化呢?这是因为梁漱溟认为,中国社会正处于第一个问题——人和物的障碍关系之下,第一个问题未了,我们必须全盘承受西方文化,以优先解决人与物的问题,弥补中国人夙来之短缺,解救中国人现在的痛苦。“我们中国文化其实是早熟的文化,我们不待去抵抗地天行,也就不会去走那所谓征服自然的路,所以至今还每见厄于自然,我们不待有我就去讲无我,不待个性伸展就去讲屈己让人,我们不待智理条达,就去崇尚那所谓非论理的精神,就专好直觉”⑧,总之,我们是在没有解决人和物的障碍关系问题,第一路没走几步,就走了第二条路。中国文化过早地走上了以理性解决人与人问题的方向,恰碰到走第一条路大有成就的西洋人,自然禁不起他的威棱,而节节失败,忍辱茹痛,听其蹴踏,仅得不死。中国文化的早熟、不合时宜,是我们唯一致误所由。
  在当时、在现代大儒梁漱溟先生本人实为不易的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正确态度,这也是我们国家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对待东西方文化所实际采取的态度(不管我们主观上是否自觉,不论我们不同时期的理论宣传如何),更是我们今天进一步提倡的态度——学习西方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然而,梁漱溟先生90年前就鲜明地持此态度,真可谓先见之明!
  〔参 考 文 献〕
  〔1〕梁簌溟.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C〕//陈来梁漱溟选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美〕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推测1985年及以后的美国(1962年出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 邵长虎.梁漱溟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D〕.华侨大学,2004.
  〔4〕 刘忠良.梁漱溟早期文化观及其折中主义〔D〕.苏州大学,2003.
  〔5〕 刘雪纯.梁漱溟心性观述评〔D〕.吉林大学,2013.
  〔6〕 张展.梁漱溟“文化三路向”说及其当代启示〔D〕.沈阳师范大学,2013.
  〔7〕 秦红洋.梁漱溟“文化三路向”思想探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2.
  〔8〕 邹晓蕾.梁漱溟与传统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D〕.重庆师范大学,2011.
  〔责任编辑:史焕翔〕
其他文献
摘要:拓展活动是是课堂教学效果检测和反馈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环节。笔者在教学观摩和实践中发现广大教师对Story Time板块的拓展活动设计关注度不高。笔者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案例,谈谈对译林《英语》Story Time板块的拓展活动设计的认识,旨在优化拓展活动设计,从而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Story Time;语言知识;故事内容;故事情境  Story Tim
编者按:杨英风先生(1926—1997),是中国台湾艺术家中涉猎媒材最广、传留作品最多的一位艺术家。杨英风的艺术中西融汇而又始终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天人合一”为理念。追寻着“物我交融”的境界。是一位站在本土文化层面上且具现代意识的艺术大家。本刊特邀请杨先生之子,中国台湾雕塑学会会长杨奉琛先生撰文。通过回忆。使人们更加了解其父亲杨英风先生的艺术风貌。    父亲杨英风的别号“YUYU”,是出自诗经
国际化路线的身份焦虑    明星在走国际化路线时,自然会被迫接受西方的文化体系,而以好莱坞为代表的娱乐至死原则及其所折射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必定会与有中国特色的主旋律和民族主义产生冲突    2010年初,关于章子怡的新闻虽然不似两年前的“艳照门”那般劲爆,其曲折悬疑程度却可谓前所未有:“泼墨门”的黑社会剧情、对手身上讳莫如深的权贵痕迹、“诈捐门”的缜密策划及关乎社会热点和道德法律谴责等因素,都在
为什么传说中有龙,我们现在却看不到龙呢?这个问题,中国古代已经有人问了。《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中记载,魏献子去问蔡墨:“龙很聪明是吧?要不然,怎么从来没人亲眼见过龙呢?”蔡墨先生说:“不是龙聪明,是人太无知。”他这话说的,好像龙是皇帝的新衣似的。然后蔡墨先生又说:“古代人不但见得着龙,还养龙呢!有所谓豢龙氏,有御龙氏。”  魏献子问了一句我们都想问的:“那为什么现在没龙了?”蔡墨说:“因为现在没人
Iran became a much more mysterious country because of the political issues. This article contains the discussion of the rise of Iran contemporary art marke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ecret in terms of
[摘 要]边疆问题关系着国家领土是否能够在主权上完整统一。对于边疆问题的传统安全观及安全利益保护方式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与挑战,原有的以经济、政治、军事发展的传统安全观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涉及范围更加多维化的非传统安全观,来自于非传统安全观的新观点已经在影响着国际安全领域及边疆问题自身的实际变化,即安全环境的演变。这是一种安全利益的变量,是影响国家安全及经济发展的直接要素。本文从西南边疆的云
2007年10月25日至11月5日,由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的“品质——范勃、蒋剑韬、宋光智作品展”在广州美术学院昌岗东路校区美术馆举行。展览由3个广州美术学院青年教师的个展(油画、雕塑、版画)组成,其中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蒋剑韬展出了自己近几年来创作的《头像和人体系列》作品共四十余件。在名为“关注当代”的学术研讨会上,3个人的作品得到了学院和广东美术界的肯定。    From October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学生学不好政治的情况,指出了改进的技巧,包括把握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紧跟时代脉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熟练掌握答题的方法与技巧。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 教学 “活”    从事二十年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经常听到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政治太“活”,一点都不好学。诚然,政治课介绍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我们学习政治的目的不仅仅是了解些基本理论观点,更为重要是要学会利用这些
对于“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欧阳坤来说,这是个难熬的夏天。6月8日晚11点,当他穿着条纹衬衣、牛仔裤、双眼通红地回到上海老弄堂里的平价酒店,立刻又被守候的记者堵住——此前,作为奢侈品界的“专家”,他经常衣着光鲜地上电视、参加活动,而他提供的“研究数据”也被各大媒体广泛引用。  两个多星期来,他和“世奢会”的一切都在网上被人扒了个精光——协会“非盈利”的真实性、经营的合法性、调研数据的科
《大国冲突的逻辑:中美之间如何避免战争》  [英]克里斯托弗·科克尔著 卿松竹译 新华出版社 2016年1月出版  本书从历史、哲学和国际关系理论多个角度分析了大国冲突背后的逻辑,并提出中美之间的冲突并非无法避免,为了避免冲突爆发,双方应找到一种合适的战略,以加深互相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