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历史的氛围
笔者认为,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地理、生物亦如此),责任不在学生,而在学校和教师。一个时期以来,应试教育一直在左右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向和目标。教育行政部门还是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教学好坏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初级中学)。学校为了升学率,给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这几门视为主要科目的配备实力强劲的教师,而史地生教师,多是老、弱、病者。
教学过程中,所谓的主科是大会提、小会问,督促、督促、再督促。而史地生,似乎没有这三个科目的存在。史地生想开展的一些活动,只停留在学校的工作计划书里,几乎没有得到认真实施过。不知不觉中,课程形成了主科、副科,人们的观念中,有了某科重要,某某科不重要的思想。教育者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自然就不重视所谓的"副科"了。学生在这样的教育教学氛围下,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也就必然的了。
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笔者认为:学校、老师必须转变教育目的观,教育作用观,教育价值观,教学观,知识观等教育思想和观念。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不分主次,同等重要,同等重视,全面发展,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历史的氛围。没有这个作基础,去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那是空的。
二、注意做好角色转换,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学,一直沿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板书学生抄这种陈旧的方式。还未摆脱"填鸭式"的俗套。学生还未真正成为课堂教与学的主体。这主要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还没有转变上述的教育目的观、教育作用观、教育价值观、教学观、知识观所致。尤其是作为施教者的教师,教学观没有转变,那他总是个权威主义者。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学生的学习完全听命于教师的安排和灌输。教学过程是严格的程式化的、形式主义的高度的整齐划一的。就是说,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者、组织者和评判者,学生只有听从,无权参与。
而现代教育则认为,学生是有思想的能动认识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教师的职责在于确定教育方向和指导学习,包括帮助学生懂得要学什么,为什么要学以及怎样学。教学过程提倡个性化,活动化和探索化。
基于这个认识,笔者认为,历史教学中,作为施教者的教师,要放下"教师"的架子,舍弃自己的"权威",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互动的教与学关系,帮助、引导引导学生如何去学,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由过去的"客体"变为今天的"主体"。只有完成这个角色的转换,才能谈及如何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精心备课、授课
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必须精心备课、授课,既备教材,也备学生。只有对教材的内涵做到完全的理解和对学生状况(知识状况,个性情况)的完全了解,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案来。
1.导入语要新颖有趣。导入要从学生见得着,摸得到的细节入手,让学生从自身经历去感知过去或者未来。
2. 授课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知识的能力。教学过程就在于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在课堂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知识、培养能力。
3.注意学生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不是学生教学生,学生自己看自己答,或者由电脑来教学生,而是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学生的适度参与,师生互动和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就是说教师在把好重点和调控课堂的前提下,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实现"动"(学生的参与)"静"(教师的的精讲点拨)结合。通过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活动内容,发掘活动深度,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的。可以说,缺少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不是完整的有成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无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得到实现。
同时,课堂教学中,即学生在课堂上表演、讨论,师生互问,学生互相答疑中,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激活方式。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也要采取不同互动方式。就是说,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
对学习较好的学生设计信息量较大,颇有难度的问题,以满足此类学生的思维活跃量:例如学习《中华文化勃兴》之二关于孔子部分,在学生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的前提下,让学生思考:孔子的政治主张有哪些?我们如何用正确的历史观点去评价孔子的政治主张?而对学习较差的学生设计一些稍有难度、信息量较小、清晰度高的问题,以鼓励此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学习《中华文化勃兴》之二关于孔子部分,在学生了解孔子教育成就的前提下,让学生翻译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三段话,并问学生此三段话对自己的学习有何帮助?要做到这样,就要求教师平时不仅备好历史课,而且还要"备"学生,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了如指掌。只有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施教,程度适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去思考、去学习。
(河北省大名县营镇中学)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历史的氛围
笔者认为,学生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地理、生物亦如此),责任不在学生,而在学校和教师。一个时期以来,应试教育一直在左右着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向和目标。教育行政部门还是以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教育教学好坏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初级中学)。学校为了升学率,给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这几门视为主要科目的配备实力强劲的教师,而史地生教师,多是老、弱、病者。
教学过程中,所谓的主科是大会提、小会问,督促、督促、再督促。而史地生,似乎没有这三个科目的存在。史地生想开展的一些活动,只停留在学校的工作计划书里,几乎没有得到认真实施过。不知不觉中,课程形成了主科、副科,人们的观念中,有了某科重要,某某科不重要的思想。教育者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自然就不重视所谓的"副科"了。学生在这样的教育教学氛围下,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也就必然的了。
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笔者认为:学校、老师必须转变教育目的观,教育作用观,教育价值观,教学观,知识观等教育思想和观念。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课程不分主次,同等重要,同等重视,全面发展,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历史的氛围。没有这个作基础,去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那是空的。
二、注意做好角色转换,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学,一直沿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板书学生抄这种陈旧的方式。还未摆脱"填鸭式"的俗套。学生还未真正成为课堂教与学的主体。这主要是我们的教育教学还没有转变上述的教育目的观、教育作用观、教育价值观、教学观、知识观所致。尤其是作为施教者的教师,教学观没有转变,那他总是个权威主义者。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学生的学习完全听命于教师的安排和灌输。教学过程是严格的程式化的、形式主义的高度的整齐划一的。就是说,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控制者、组织者和评判者,学生只有听从,无权参与。
而现代教育则认为,学生是有思想的能动认识主体,是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教师的职责在于确定教育方向和指导学习,包括帮助学生懂得要学什么,为什么要学以及怎样学。教学过程提倡个性化,活动化和探索化。
基于这个认识,笔者认为,历史教学中,作为施教者的教师,要放下"教师"的架子,舍弃自己的"权威",和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互动的教与学关系,帮助、引导引导学生如何去学,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由过去的"客体"变为今天的"主体"。只有完成这个角色的转换,才能谈及如何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精心备课、授课
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必须精心备课、授课,既备教材,也备学生。只有对教材的内涵做到完全的理解和对学生状况(知识状况,个性情况)的完全了解,才能设计出适合学生实际的教案来。
1.导入语要新颖有趣。导入要从学生见得着,摸得到的细节入手,让学生从自身经历去感知过去或者未来。
2. 授课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知识的能力。教学过程就在于是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过程。在课堂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知识、培养能力。
3.注意学生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不是学生教学生,学生自己看自己答,或者由电脑来教学生,而是在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学生的适度参与,师生互动和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
就是说教师在把好重点和调控课堂的前提下,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实现"动"(学生的参与)"静"(教师的的精讲点拨)结合。通过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活动内容,发掘活动深度,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的。可以说,缺少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不是完整的有成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无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得到实现。
同时,课堂教学中,即学生在课堂上表演、讨论,师生互问,学生互相答疑中,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激活方式。不同的学生(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也要采取不同互动方式。就是说,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层次性,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
对学习较好的学生设计信息量较大,颇有难度的问题,以满足此类学生的思维活跃量:例如学习《中华文化勃兴》之二关于孔子部分,在学生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的前提下,让学生思考:孔子的政治主张有哪些?我们如何用正确的历史观点去评价孔子的政治主张?而对学习较差的学生设计一些稍有难度、信息量较小、清晰度高的问题,以鼓励此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学习《中华文化勃兴》之二关于孔子部分,在学生了解孔子教育成就的前提下,让学生翻译孔子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三段话,并问学生此三段话对自己的学习有何帮助?要做到这样,就要求教师平时不仅备好历史课,而且还要"备"学生,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了如指掌。只有做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施教,程度适合,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他们才会主动去思考、去学习。
(河北省大名县营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