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如巷张家,不仅在苏州教育史上有重要位置,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也赫赫有名。叶圣陶曾说:“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她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这四个才貌双全的女子便是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四姐妹。姐妹四人热爱读书,情系昆曲,一生颇具传奇,被誉为民国最后的名媛,她们的诗意人生牵动着人们对那个时代的想象。
1906年,苏州近代教育家张武龄和陆英结婚。婚后,他们共生了四个女儿五个儿子。
“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他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说这话的是叶圣陶,当时他在张家创办的“乐益”女校教书,那个学校的老师堪称一流明星阵容:张闻天、柳亚子、叶圣陶、匡亚明……这些名字每个都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当时四个姑娘也还年轻,短发,高中民国学生装。苏州九如巷,白墙黑瓦,垂柳摇橹。她们笑着,从巷子的尽头跑来。
后来,四姐妹的四位夫婿,果然都各有不凡,成就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话。
张元和:因曲生情,一见顾郎是终身
大姐张元和文静端庄,属于典型的大家闺秀。在上海大夏大学读书时有“大夏皇后”之称,追求者自然不少,但却无一人入她法眼,直到后来结识了昆曲名伶顾传玠。
二人的相识颇具浪漫色彩。张元和一生痴迷昆曲,当时正与二妹允和等一些女孩子学唱《牡丹亭》“拾画叫画”一折。这段近半小时唱念,正是顾传玠拿手好戏。但顾传玠当时在上海唱《牡丹亭》却没有这一折。张元和便给顾传玠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加演这一折。顾传玠接信后很快就回复,同意在大世界上演“拾画叫画”一折,于是便有了张元和与顾传玠的初遇和相恋。这一年,张元和22岁,顾传玠20岁。
当时,优伶的地位非常低下,两人的婚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上海小报都用“张元和下嫁顾传玠”之类的标题。
1949年5月18日,顾传玠率全家去了台湾,再也不曾登台演出,偶尔在家中唱戏,扮演多是悲剧角色,听众只有张元和一人。1966年,顾传玠因肝病去世。悲痛不已的张元和手书《昆曲身段试谱》,以作为纪念。
顾传玠去世后,张元和致力于弘扬昆曲,80多岁还客串了王颖导演的电影《喜福会》。一次,在扮演《长生殿-埋玉》的唐明皇时,张元和忽然出戏,潸然泪下:“原来我埋的不是杨玉环,而是顾传玠这块玉!”
张允和:人得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情更好
张允和的出生很惊险,不足4斤,被脐带绕脖子三圈,祖母坐镇指挥一群仆妇喷了108袋水烟,才好不容易把她救活。姐妹同样学昆曲,别人都喜欢杜丽娘,张允和却爱红脸关公,因为关公讲义气。
18岁那年,张允和跟同学的哥哥周有光相爱。谈婚论嫁时周有光担忧地写给她一封信:“我很穷,恐怕不能给你幸福。”张允和马上回十几页信鼓励他:“幸福是要自己去创造的。”
等到周有光成为语言大师,成为汉语拼音的创始人之一时,张允和已经80余岁。她每天跟丈夫依然娇娇闹闹,遇到矛盾轻轻跺两下脚,周有光不得不投降。夫妻两人每天上午一道茶、下午一道咖啡,喝时把杯子高举碰一下,举案齐眉。
张允和93岁去世前一直优雅得体,被媒体称作“中国最后一个闺秀”。
张兆和:一眼便认定的一辈子
张兆和身体好,轻轻松松拿全校女子全能运动第一名;穿男装剪短发,却是中国公学的万人迷。沈从文在操场上见到这位边走边吹口琴、不时潇洒把头发一甩的女学生,瞬间被她吸引住了。当校园纷纷传言沈先生再追不到张兆和就要自杀时,张兆和冲进胡适办公室投诉,无厘头的校长笑眯眯地对她说:“社会上有了这样的天才,你应该帮助他!”
半年后,张兆和接受了沈从文。
沈从文前往湘西探亲,旅途中给张兆和写信:“三三啊,上次我说到山中的花事,这次,我跟你说说行船的美妙。”张兆和则回复家里的米还能吃到几时,节衣缩食钱可不可以用到年底。
解放后,沈从文被北大学生贴大字报严厉批评和老友疏离。他想不开,数度自杀。张兆和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每个月只有微薄的收入,但她用微薄的工资资助了25个失学儿童。外面风大雨大,她只管悠闲侍弄花草,并按“品格”为它们排名。1969年初冬,张兆和被下放到湖北挑粪,沈从文也即将下放改造,张允和来探望他,沈从文从口袋里掏出一封皱巴巴的信,面色十分羞涩而温柔:“三姐的第一封信,第一封。”接着哭了起来,快70岁的老头像一个小孩子哭得又伤心又快乐。
张充和: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张家四妹张充和也是万人迷,她的文艺细胞受到蒋介石、章士钊、沈尹默的称赞;诗人卞之琳对她一见倾心,写出著名的《断章》四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张充和工诗词,年轻时曾请戏曲专家吴梅先生为她改词(吴梅先生是苏州人,为张家世交)。在重庆时,她也曾向沈尹默先生请教诗词。她还通音律,能度曲,善吹玉笛。1940年,她在重庆主演昆曲《游园惊梦》,文化界为之轰动,章士钊先生特赋七律一首志感,诸诗人紛纷唱和。
1948年11月,美籍著名汉学家傅汉思和张充和举行了中西合璧的婚礼,婚礼采用基督教形式,但按中国规矩,新郎新娘也在结婚证书上盖了章。一个多月后,张充和随丈夫前往美国。她随身携带着一方古砚,几支毛笔和很少的行李。
二姐夫周有光说:“张充和的古文造诣比其她姐妹都高。”张充和赴美后,先是任职于加州伯克利分校的东亚图书馆,其后在耶鲁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二十余年,课外兼授昆曲,成为颇有名望的学者。
90多岁时,张充和依然在院子里种玫瑰,种牡丹,种梅花。
身为汉学家的傅汉思曾经这样写道:“我的妻子体现着中国文化中那最美好精致的部分。”
2015年美国东岸时间6月17日下午1时(北京时间6月18日凌晨1时),张充和在美国纽黑文去世,享年102岁。
有名导演很想拍张家四姐妹的故事,但计划一直搁置,因为“绝不可能找到演员”。
1906年,苏州近代教育家张武龄和陆英结婚。婚后,他们共生了四个女儿五个儿子。
“九如巷张家的四个才女,谁娶了他们都会幸福一辈子。”说这话的是叶圣陶,当时他在张家创办的“乐益”女校教书,那个学校的老师堪称一流明星阵容:张闻天、柳亚子、叶圣陶、匡亚明……这些名字每个都直接影响了中国历史。当时四个姑娘也还年轻,短发,高中民国学生装。苏州九如巷,白墙黑瓦,垂柳摇橹。她们笑着,从巷子的尽头跑来。
后来,四姐妹的四位夫婿,果然都各有不凡,成就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段佳话。
张元和:因曲生情,一见顾郎是终身
大姐张元和文静端庄,属于典型的大家闺秀。在上海大夏大学读书时有“大夏皇后”之称,追求者自然不少,但却无一人入她法眼,直到后来结识了昆曲名伶顾传玠。
二人的相识颇具浪漫色彩。张元和一生痴迷昆曲,当时正与二妹允和等一些女孩子学唱《牡丹亭》“拾画叫画”一折。这段近半小时唱念,正是顾传玠拿手好戏。但顾传玠当时在上海唱《牡丹亭》却没有这一折。张元和便给顾传玠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能加演这一折。顾传玠接信后很快就回复,同意在大世界上演“拾画叫画”一折,于是便有了张元和与顾传玠的初遇和相恋。这一年,张元和22岁,顾传玠20岁。
当时,优伶的地位非常低下,两人的婚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上海小报都用“张元和下嫁顾传玠”之类的标题。
1949年5月18日,顾传玠率全家去了台湾,再也不曾登台演出,偶尔在家中唱戏,扮演多是悲剧角色,听众只有张元和一人。1966年,顾传玠因肝病去世。悲痛不已的张元和手书《昆曲身段试谱》,以作为纪念。
顾传玠去世后,张元和致力于弘扬昆曲,80多岁还客串了王颖导演的电影《喜福会》。一次,在扮演《长生殿-埋玉》的唐明皇时,张元和忽然出戏,潸然泪下:“原来我埋的不是杨玉环,而是顾传玠这块玉!”
张允和:人得多情人不老,多情到老情更好
张允和的出生很惊险,不足4斤,被脐带绕脖子三圈,祖母坐镇指挥一群仆妇喷了108袋水烟,才好不容易把她救活。姐妹同样学昆曲,别人都喜欢杜丽娘,张允和却爱红脸关公,因为关公讲义气。
18岁那年,张允和跟同学的哥哥周有光相爱。谈婚论嫁时周有光担忧地写给她一封信:“我很穷,恐怕不能给你幸福。”张允和马上回十几页信鼓励他:“幸福是要自己去创造的。”
等到周有光成为语言大师,成为汉语拼音的创始人之一时,张允和已经80余岁。她每天跟丈夫依然娇娇闹闹,遇到矛盾轻轻跺两下脚,周有光不得不投降。夫妻两人每天上午一道茶、下午一道咖啡,喝时把杯子高举碰一下,举案齐眉。
张允和93岁去世前一直优雅得体,被媒体称作“中国最后一个闺秀”。
张兆和:一眼便认定的一辈子
张兆和身体好,轻轻松松拿全校女子全能运动第一名;穿男装剪短发,却是中国公学的万人迷。沈从文在操场上见到这位边走边吹口琴、不时潇洒把头发一甩的女学生,瞬间被她吸引住了。当校园纷纷传言沈先生再追不到张兆和就要自杀时,张兆和冲进胡适办公室投诉,无厘头的校长笑眯眯地对她说:“社会上有了这样的天才,你应该帮助他!”
半年后,张兆和接受了沈从文。
沈从文前往湘西探亲,旅途中给张兆和写信:“三三啊,上次我说到山中的花事,这次,我跟你说说行船的美妙。”张兆和则回复家里的米还能吃到几时,节衣缩食钱可不可以用到年底。
解放后,沈从文被北大学生贴大字报严厉批评和老友疏离。他想不开,数度自杀。张兆和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每个月只有微薄的收入,但她用微薄的工资资助了25个失学儿童。外面风大雨大,她只管悠闲侍弄花草,并按“品格”为它们排名。1969年初冬,张兆和被下放到湖北挑粪,沈从文也即将下放改造,张允和来探望他,沈从文从口袋里掏出一封皱巴巴的信,面色十分羞涩而温柔:“三姐的第一封信,第一封。”接着哭了起来,快70岁的老头像一个小孩子哭得又伤心又快乐。
张充和: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张家四妹张充和也是万人迷,她的文艺细胞受到蒋介石、章士钊、沈尹默的称赞;诗人卞之琳对她一见倾心,写出著名的《断章》四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张充和工诗词,年轻时曾请戏曲专家吴梅先生为她改词(吴梅先生是苏州人,为张家世交)。在重庆时,她也曾向沈尹默先生请教诗词。她还通音律,能度曲,善吹玉笛。1940年,她在重庆主演昆曲《游园惊梦》,文化界为之轰动,章士钊先生特赋七律一首志感,诸诗人紛纷唱和。
1948年11月,美籍著名汉学家傅汉思和张充和举行了中西合璧的婚礼,婚礼采用基督教形式,但按中国规矩,新郎新娘也在结婚证书上盖了章。一个多月后,张充和随丈夫前往美国。她随身携带着一方古砚,几支毛笔和很少的行李。
二姐夫周有光说:“张充和的古文造诣比其她姐妹都高。”张充和赴美后,先是任职于加州伯克利分校的东亚图书馆,其后在耶鲁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法二十余年,课外兼授昆曲,成为颇有名望的学者。
90多岁时,张充和依然在院子里种玫瑰,种牡丹,种梅花。
身为汉学家的傅汉思曾经这样写道:“我的妻子体现着中国文化中那最美好精致的部分。”
2015年美国东岸时间6月17日下午1时(北京时间6月18日凌晨1时),张充和在美国纽黑文去世,享年102岁。
有名导演很想拍张家四姐妹的故事,但计划一直搁置,因为“绝不可能找到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