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则新闻报道:“教育部组织部分改革专家到实验区中小学听课,了解新课程实验情况。一位在当地颇有名气的教学能手上了一节公开课,博得了教师满堂喝彩。然而,就是这样一节在别人眼里十分成功的课,却遭到课程专家的种种质疑和尖锐的批评。专家的评课,令这位教师难以接受,竟然大哭起来。”新的教学方法对传统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用新的教育理念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
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改善课堂氛围,让我们的数学教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我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把课堂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
俗语讲“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听”会的,而是“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相结合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把课堂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主动地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课堂的教学实践活动,包括新知识的取得、新旧知识的结合、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尽可能做到: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数学课堂不能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调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让课堂环境轻松起来
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夏沔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学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把老师当做朋友,使课堂气氛轻松起来,使学生心态放松地学习。
三、让学生爱上数学
我们可以看出,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且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这样的设置和安排,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境,就能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利用“做一做”,能够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导致学生只会照猫画虎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很低,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为此,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利用“想一想”,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学生的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利用“试一试”,能够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
总之,我希望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营, 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填鸭场, 而是一个气氛轻松活跃、学生积极热情的学习园地,课堂上学生们可以自觉自愿地学习, 老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大家合作探究,学生们的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快乐地成长。
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改善课堂氛围,让我们的数学教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我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以下三个方面:
一、把课堂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
俗语讲“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听”会的,而是“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相结合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把课堂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主动地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课堂的教学实践活动,包括新知识的取得、新旧知识的结合、知识的巩固和应用的全过程。要尽可能做到: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数学课堂不能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调动起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让课堂环境轻松起来
宽松的环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夏沔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学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把老师当做朋友,使课堂气氛轻松起来,使学生心态放松地学习。
三、让学生爱上数学
我们可以看出,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且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这样的设置和安排,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等栏目,结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造合适的情境,就能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学生学习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使学生不断产生兴趣。新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数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大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利用“做一做”,能够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学数学的乐趣。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严重地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学得苦,教师也教得苦,导致学生只会照猫画虎地解题,而动手制作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却很低,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性。为此,充分使用新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
利用“想一想”,能够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有较强的可接受性、直观性和启发性。教材安排的“想一想”对学生的开发思维、培养兴趣有极大的帮助。
利用“试一试”,能够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新教材的试用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暂时难以理解的问题,对新教材的编排会产生一些困惑。按照新课程标准,每学年的教学难度不是很明确,教师只能以教材中的例题和课后习题,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这本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新教材的习题配备并没有注意按难易程度排列,有些练习、习题中的问题,比章节复习题中的问题还难。
总之,我希望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数学课堂不再是封闭的知识集中营, 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填鸭场, 而是一个气氛轻松活跃、学生积极热情的学习园地,课堂上学生们可以自觉自愿地学习, 老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大家合作探究,学生们的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