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火千年旺,紫砂岁月长

来源 :远方的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iguaiwda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窑火千年旺,紫砂岁月长——走近“中国陶都”宜兴丁蜀镇


  千百年前,前墅古龙窑的火焰热烈如歌,那是智慧的丁蜀人利用自然山坡筑造的文明,也是宜兴最后的活龙窑,延烧至今,薪火相传。且据考证,只有宜兴丁蜀地区的紫砂泥在正确烧制之后具有的双重气孔结构,才能让茶透气怡香,长储不馊。
  走入丁蜀寻常百姓家后,大抵会使你爱上丁蜀的生活。
  多数紫砂手艺人的家就是工作室:案边各式制壶工具,有些源于生活日常,一物一式,在双手娴熟的动作下,幻化出如金如玉的紫砂壶。就这样,一杯茶,一个清晨,一席话,一个午后,每个日出洋溢着希望,每个日落伴随宁静。这样的生活,让每每来到这里的壶友羡慕不已,都道:你们丁山人在家也这样诗意,真好哇!
  岁月在河水里流淌,映衬悠悠古南街,斑驳瓦片砌成的墙,见证一个时代的辉煌,那是一段烈火炙烤与宁静坚守的时光。许多大师从这里走出去,蜚声海内外,让这座小镇焕出熠熠生辉的光。紫砂一厂老的工作车间,现已被隔成一间间小巧独立的工作室,推开不规则图案的玻璃门,年轻的笑脸和时尚的摆设和我撞了个满怀:清华美院紫砂研修班的学生,正在台前认真创作壶形图纸,那一笔一画勾勒出的分明是紫砂更为崭新和美好的未来……
  如果说,文人墨客、工艺大师把精神注进了这片土地,那么,丁蜀如今的畅游胜地,便是当地人张开怀抱,对旅人的欢迎。
  ——《诗意与烟火的南国》 Ming
  松哥
  第二次来丁蜀,对古南街的印象更深刻了。这里是丁蜀盛产大师的地方,顾景舟、吴云根等紫砂大师的故居就在老街上。蠡河沿街而过,一座拱桥横跨在兩岸,使得这座小镇更具有了江南的生活气息。事实上,宜兴作为紫砂特色小镇,除了紫砂外,其他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尤其是深厚的文化背景使得当地整体的文化氛围非常浓郁。在丁蜀的几天,只要是坐下来休息时,一定会有人给递来泡好的茶水,手握精致的紫砂茶盏,一口清香温烫的茶水侵入体内,那种感觉特别惬意。我们采风的那两天里,在丁蜀镇上来回奔波了好多回,沿街的门面中几乎有一半的经营跟紫砂有关,还有许多人在喝茶品壶。这份喝茶的清闲,令人羡慕。





  丁蜀印象



  陈苏苏
  对宜兴的印象始于小时候父亲从宜兴亲戚家带回的一套紫砂茶壶开始,那之后他每次去那位亲戚家总会带回一些相关产物,有时候是几包茶叶,有时候是几个杯子,问起为什么总是类似东西,他也只是说“那边就产这个”。小时候对这些完全不感兴趣,只是心里有个模糊的印象,宜兴是盛产紫砂的。直到这一次走进了丁蜀才明白,什么叫“陶的古都”,大街小巷里大大小小的紫砂店铺、工作室一家接着一家,随便走进一家店拿起一个壶都可能是某某大师的作品,“陶式生活”完全融入来这里,问起当地人去哪里能看到紫砂的全貌,他们都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有太多太多的选择,只能让你自己去探索、去发现。
  凌凌朱
  说起丁蜀,脑海中自然浮现出“陶都”之名。此行中,我们走访的地方大多也与陶相关,不仅有砂石原料,或紫砂、均陶这些工艺品,还有将其烧制而成的窑炉——龙窑。在前墅村的一片坡地上,远远望去,一道长长的黑色瓦檐,依附着高坡向上蜿蜒,这里正是前墅龙窑。灰黄色的龙窑顺坡而建,两侧的磷眼洞用石块堵着,拿出石块往里看,洞里黑乎乎的。很难想象,它从明代创烧至今,熊熊炉火生生不息,据当地人介绍,直到上月还烧了窑,最多一次曾烧过18000多件物品。如今,当地的陶瓷制品仍然延续传统,在龙窑里烧制,因而也被誉为“活着的古龙窑”。站在窑下,举目遥望。只见它随着坡度绵延,鳞次栉比,恰似一条卧龙。也许,这就是上苍赐予的风水宝地,才能在烈焰中让陶文化生生不息。
  丁蜀印象
  朱桓霈
  提到宜兴,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紫砂壶和陶文化,而丁蜀,则被誉为是宜兴陶文化的中心。其实,这不是我第一次来丁蜀,三年前初到宜兴的时候就曾经来到过这里。当时从蜀山古南街到东坡书院印象非常深刻。三年过去,东坡书院还是原来的模样,但古南街变得更热闹了。此外,还去到了更多的地方,感受到了和陶文化相结合的慢生活:一条古南街,一座古龙窑,一片莲花荡,一条太湖绿道……在这里,我们放慢脚步,放空自己,放开一切。除此之外,我们还近距离感受了匠心传承的紫砂工艺和均陶工艺,对整个丁蜀的陶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也因此更加喜爱丁蜀这个地方,也希望让更多的人认识丁蜀,让生活慢一点,学会欣赏,学会静心。


千秋窑火 生生不息 凌凌朱




  龙窑,是从前人们用来烧制陶瓷品的专用炉窑,它利用山坡的天然地势而建,是一种用砖砌筑成斜坡式的弯状隧道。随着坡度绵延,窑身两侧还有一对对投柴孔,俗称鳞眼洞,它们鳞次栉比,远望过去,像是一条长龙,故得名龙窑。此行中,我们走访了前墅龙窑和前进龙窑,前者是从明代创烧至今,目前仍在使用;后者规模更大,却已暂停使用,只能从黄土垒砌的窑口,遥想曾经燃起的熊熊烈火。
  前墅村
  一个传播陶文化的美丽乡村
  前墅村,是一处原生态的村落民居,而此处最负盛名的则是前墅龙窑。抵达前,心中充满期待,初到这里时,却未见着龙窑,眼前是一排白墙灰瓦的屋舍,四周的绿植蓬勃生长,仿佛来到了一个美丽乡村,和想象中饱经沧桑的古龙窑完全不同。





  正纳闷时,却听当地人说:“别着急,先来看看这间展示馆,了解一下陶文化吧。”步入其间,由著名作家余秋雨所书的一行字跃入眼帘——千秋窑火在宜兴,短短七个字,就道出了时间的沧桑。展示馆的展陈从陶器的起源开始,并逐步介紹龙窑的形成、发展直至没落,如同翻开一本古龙窑的历史典籍。尤其是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用紫砂制作的一组烧窑的雕塑作品,其栩栩如生之像,让人见之惊叹。
  漫步于展示馆中,好像重温了烧窑的岁月,不仅如此,就连窑工的日常生活点滴都被融入其中。“看,知道这个陶瓷杯为什么这么大吗?”还未来得及猜想,当地人已笑言,“因为来不及加水,就干脆拿大号的陶瓷杯泡上一壶浓茶。当然是宜兴的红茶,解渴。”他又遥指窗外的一处凉亭,“窑工一般就在凉亭中休息,喝喝茶,聊聊天。”经他手指之处,我们仿佛看见了窑工们的身影,或忙碌,或闲聊,于眼前穿梭。又像跃入时间的断层,见到了龙窑曾经的盛景。
  走在前墅村里,随处可见各种陶盆,它们堆叠在一起,却不显杂乱,反而形成一种天然景观。除了展示馆,还有制作陶器的地方,“这儿会有各种活动,比如拉坯、刻花、上釉等,也适合带着孩子一起来体验。”当地人介绍道。不远处,还有正在修建的民宿,即将完工。可以预想的是,未来人们来到这里,不仅可以深度体验陶器的制作过程,还可以安心小住,慢慢欣赏以陶文化为主题的乡村自然风貌。



  前墅龙窑



  六百多年薪火未断的活龙窑
  穿过原生态的村落民居,远远望去,只见一道长长的黑色瓦檐,依附着高坡蜿蜒而上,瓦檐下隐约可见黄土垒起的,原来,那里就是前墅龙窑。
  回想之前的参观,就像是铺垫的序曲,只为走近这座“活着的古龙窑”。
  作为来访者,你一定知道,宜兴丁蜀镇的前墅龙窑,是目前国内仅存的,仍以传统方法烧造陶瓷的唯一一座龙窑。它从明代创烧至今,熊熊炉火生生不息,直到今天,当地的陶瓷制品还在龙窑里烧制,因而也被誉为“活着的古龙窑”。



  当你走近它,才知道窑身内壁是以耐火砖砌成拱形,像一条长长弯弯的隧道,鱼肚似的地坪,中心高、两边低。若能伸手摸一摸窑壁上那些经历数百年窑火洗礼的古砖,一块一块突兀着排列,面上却是陶釉般光洁。外壁敷以块石和太湖边上特有的白土,窑身左右设投柴孔(俗称鳞眼洞)42对,它是投放燃料和观察火焰温度的窗口。若尝试用手机对着洞口打光,你会发现里面黑乎乎的,但是,那隐于隧道壁上的反光,却幽幽淡淡,一眼望去,竟觉深幻莫测。当然,烧窑的情景和此时完全不同。
  窑工会先在预热区烧热,然后将高温引入龙窑,在将近40个小时的烧制过程中,会从磷眼洞中观察火焰的状态以推测温度,并适当加柴。
  如果没有火的淬炼,紫砂也许永远是一团没有生命的泥巴。龙窑的烧窑操作,全凭窑工的熟练技巧,以目光观测火焰温度与坯体的变化情况来决定,需要有非常熟练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因此,人们也把龙窑的烧窑工艺称为——“火的艺术”。
  每一次的烧制,更像是人与窑的对话、火与土的共舞,是运用最原始自然的方式结合成世间独有的作品。
  如今,重修后的前墅龙窑仍在使用,“上个月还烧了,最多一次烧过18000多件。”龙窑的管理人吴老板介绍道。“那现在烧窑前还举行大典吗?”“也有,旁边不是还有火神庙吗,不过简化了,但是还保有着一些传统民俗。”   重修后的火神庙静静矗立在龙窑的身旁,它的外表簇新,其中所包含的历史意义却和龙窑一样深长。从明代创烧至今的前墅龙窑依然定期燃起熊熊烈火,那炉火生生不息,也让古老的陶艺制作源远流长。
  前进龙窑



  本地现存最大的国宝级龙窑
  明清时期,“宜兴窑”“蜀山窑”“欧窑”(均窑)三大名窑,相继问世。最早窑址主要分布在青龙山北麓的宝山寺、蜀山、汤渡和均山的东瓦窑、西瓦窑、任墅的石灰山以及潜洛和上袁等处,有大小龙窑70余座。
  1936年,丁蜀地区共有76座龙窑,其中黑货窑3座、黄货窑4座、砂货窑9座、紫砂窑10座、粗货窑40座、溪货窑10座(包括上袁1座、潛洛3座紫砂窑)。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宜兴沦陷后,许多龙窑因战争被毁。
  “前进窑”始建于清代晚期,民国时期扩建,20世纪60年代后期因隧道窑兴起而停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前进窑”萎缩在宜兴均陶工艺厂厂区内,乏人问津,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宜兴《丁蜀镇志》记载,“前进窑”属龙窑结构,共有鳞眼洞76对,全长90多米,是宜兴现存较为完好、体量最大的龙窑遗址,停烧后窑身和窑棚逐渐自然损坏。
  那日,正是细雨霏霏,当我们撑伞穿过均陶研究所,用钥匙打开防盗门时,前进龙窑的国宝石碑就这样毫无征兆地跃入眼帘。
  拾阶而上,才能近距离察看,它比前墅龙窑更长,体量自然更大。只是已经停烧,如今的前进龙窑,更像沉睡的国宝。
  据介绍,此前宜兴文管会和宜兴均陶工艺厂联合对该窑进行过维修,但由于窑棚梁架多已腐烂,行将垮塌,为此,宜兴市文广新局会同丁蜀镇政府及时制订维修方案,采取了紧急的修缮措施。现存的“前进窑”主要骨架建造于1958年。在宜兴丁山一带,龙窑的窑名大都以窑户姓氏、窑所在地地名命名,如“陈家窑”“邵家窑”“河头窑”等,唯独“前进窑”是1958年的产物,打着时代的烙印,更是一处不能被遗忘的古龙窑。


指尖上开出的花均陶 苏苏


  提到宜兴,人们大多会将它直接与紫砂壶联系起来,但这里其实还有均陶、青瓷、彩陶及美陶,并称“五朵金花”且举世闻名,也让这座城市拥有了独一无二的陶瓷“名片”。
  其中,均陶,堪称宜兴“五朵金花”中最古老的一朵,其历史悠久,以特有的“均釉”和“拇指堆花工艺”著称。
  细雨蒙蒙的秋日里,我们来到中国宜兴均陶研究所,拜访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方卫明所长,想在这里一探宜兴均陶的前世今生,领略拥有独特魅力的均陶工艺。
  宜兴均陶始于北宋时期,在明代晚期进入成熟期,清雍正年间进入皇宫成为御用器物,并远销海外。
  宜兴均陶独特的成型技法,彰显了宜兴均陶的文化成就。所谓文化成就,就是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形成鲜明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本地特性,很东方,很古老,很传统,又很时尚,很质朴,很高贵。从陶瓷文化的角度去观察,这种精神自始至终地包含在它的材料,工艺和气质中。
  2014年,宜兴均陶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雨后的均陶研究所内,我们在所中助理工艺师张丽的介绍下,逐渐在脑海里搭建起了均陶的“样貌”。





  拇指堆花工艺





  宜兴均陶堆贴主要借助腕力带动右手的大拇指进行贴绘,所以又被称为“拇指艺术”。贴花艺匠以指为笔,以陶柸为纸,以泥为墨,在娴熟的工艺基础之上,既能达到大笔的挥洒自如,又能有小笔的精雕细琢,功夫可见一斑。指法的运用,就像中国画注重用笔一样。毛笔有大号、中号、小号,有硬笔、软笔之分。大拇指则利用拇指的前端、指中间、指侧面,靠不同的力,或轻或重,或虚或实,达到像国画一样墨分五色的效果。当然这需要多少年的苦练才能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堆花图案以故事情节或花草、动植物等为载体,具有创作性前提,也就是说,所有堆花装饰都具备了“人”的构思,它们不是率性而为。这些图案无论简洁,还是烦琐,都凝聚了创作智慧;无论抽象,还是具体,都在潜移默化中深受当时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的影响。比如反映古代“渔樵耕读”的场景、民俗民风、经典戏曲桥段等。





  “宜均”釉的风韵
  “宜均”的釉色同样别具一格。比如“月白釉”,釉面白中泛青,青中透白,如脂似玉=比如美轮美奂的“灰蓝釉”,特殊的纹理,呈现出丰富的、极具想象空间的审美效果,或似一幅清新脱俗的林间雾凇图,或灿若星河,或如一汪潺潺泉眼……
  在陶缸坯体上,新釉其实是动态的,至于它究竟将呈现怎样的画面,一切都充满了未知的纯粹性和偶然性,而这,也是其最主要的风格。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方所长研制的“铜均釉”,这种釉厚重深沉,古色古香,富有沧桑感。
  方所长介绍,“铜均釉”早期俗称为“泥浆釉”,后来一些陶瓷专家和业内人士看了都同意称其为“铜均”比较贴切。这是他经过十多年反复研制、不断摸索,利用宜兴本地优秀而又含有丰富成分的土质材料试验成功的。“铜均”不合铜,高温窑变后呈古铜色效果,它填补了均陶大拇指堆贴花面的亚光厚层釉的空白,是继宜兴均陶“蓝均”后又一优秀釉种。



  生活中的艺术品
  除了工艺与材料,宜兴均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是陶缸,明代时便已有容量巨大、图案丰富的均陶大缸问世,到了清顺治年间,宜兴汤渡窑户“林十万”已能与宫廷合作,承烧御用大龙缸,可谓技艺已达炉火纯青之境。古人将大缸视为建筑的灵魂,放置于院子中央,起到美观、养花、消防等实际作用,同时也寓“聚财”之意,这些古老的陶缸曾经是我们先辈重要的精神支柱。
  陶缸起源于生活,通常被用来盛水、装米、消防或布景,给人以朴实低调感觉,正因如此,人们常常会忽视它的文化艺术价值。
  方卫明



  宜兴市陶瓷学会会长、宜兴市均陶研究所所长
  笔名:乐山、均陶一粒泥,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江苏省陶瓷艺术大师、江苏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常州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实习基地导师、江苏无锡工艺学院产业客座教授、中国陶瓷工业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陶瓷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陶瓷委员会常务副主席。



  均陶大師方卫明出生于丁蜀镇,在泥堆和陶缸中玩耍、成长。进入均陶厂工作后,他经过刻苦学习和不断磨炼技艺,用40年的光阴从一名普通制陶工人终成一代名师。方卫明是宜兴均陶工艺领域里的“全面手”,集原料、成型、大拇指泥画、制釉、烧成五大工种于一身,成就了精彩的大拇指堆贴花“民艺派”写意风格,创造了“铜均釉”这一类似于青铜器感觉的新均釉,在当今均陶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被誉为“宜均陶圣”。同时他在均陶学术研究领域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扎实的均陶堆贴画工艺技巧,在创作思维,艺术语言与表现技艺的结合中达到了新的境界,形成了以传统工艺手法所蕴含的形神兼备的艺术风格,且超越传统不断创新取其精华,使均陶堆贴画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其作品博采众长,拓古创新,特别对均陶造型和釉彩的和谐美有深厚造诣,风格古拙敦厚,流光溢彩。远古的混沌、唐宋的风韵、现代的抽象、民间的韵味,浑然一气,秀气淡雅,恒久如新又藏古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艺”流派,在当今均陶艺术史上具有权威性和民族化。1985年制作的“九龙干筒”等众多作品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文化部和德国美国等国家作为精品收藏,2009年、2011年受邀参加法国国际陶瓷艺术节和韩国京畿道世界陶瓷双年展举办讲座培训班并现场展示宜兴均陶绝技,其先后在《新华日报》《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作过报道,撰写的《均陶堆贴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等论文先后发表于《陶瓷学报》等杂志。



  2017年9月26日,方卫明大师工作室被认定为江苏省首批工艺美术大师示范工作室。


紫砂壶艺 世代承传,薪火旺盛 凌凌朱


  宜兴丁蜀镇以盛产陶瓷而闻名中外,陶文化源远流长,制陶历史可追溯到5000多年前,是中国最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和陶瓷产品销售集散地,被誉为“中国陶都”。可以说“紫砂壶”是丁蜀的最大特色,但凡去过丁蜀的人,第一印象便是“紫砂壶”。丁蜀镇常住人口约22万,这其中,从事紫砂产业及其配套产业的,就有10万多人。从业人数占常住人口的43.5%。当地拥有紫砂专业合作社67个、紫砂企业400多家、紫砂家庭作坊12000多家。   作为陶文化源远流长的小镇,丁蜀镇先后还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陶瓷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下一步,丁蜀镇将着力打造一个“紫砂特色小镇”。
  宜兴是个盛产大师的地方,而丁蜀更是个盛产紫砂大师的神奇热土,顾景舟、蒋蓉、徐汉棠、吕尧臣、谭泉海等等大师让丁蜀的紫砂壶艺世代承传,薪火旺盛。
  宜兴的紫砂壶艺,在绵亘的承续中,今天达到了鼎盛。无论是制作规模还是制作工艺,比之以往,都有较大的拓展,而最令人欣慰的是,宜兴紫砂壶艺界有不少新生代力量的崛起,让丁蜀的紫砂壶艺在传承中得以蓬勃的发展。范顺君就是我们本次丁蜀之行所遇见的新生代中最具大师相的紫砂青年才俊。





  范顺君出生在宜兴西王村的一个壶艺世家,在范氏一族中,历史上曾出现多位名师名工,并留下游口皆碑、独树一帜的“范氏壶艺风范”,在业内外享有盛望。范顺君自幼受古老传统文化和“范氏风范”的影响,对紫砂艺术创作充满无数美好的向往。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范顺君正式投身于紫砂,满怀雄心壮志。他脚踏实地,勤学苦练制壶基本功,将光素、花塑、筋纹成型工艺技法牢牢掌握。
  如今的他正处于一个“当打年龄”,其技艺已炉火纯金。他凭“手艺”拿下一个接一个大奖,有许多比赛都是现场制作,这是最考验真功夫的。试想,来自全国各地的制壶高手齐聚一堂,大家个个拿出看家本领,在现场一决高低,这时候拿下全场唯一的金奖绝不是“偶然”性,这是凭实力问鼎。那天我们在他的工作室近距离观摩了他历年来的获奖作品,每一件都令人爱不释手。
  1974年生于江苏宜兴丁蜀镇,陶艺世家,继高祖父范俊大制陶第五代传人,由于自幼随父亲范敖元制壶,练就了一手扎实而精制的制壶工艺。
  范顺君



  随着制壶手艺的突飞猛进,范顺君越来越感觉紫砂壶艺的领域非常广泛,需要自己对该领域进行系统的学习才行,这是充实自己,同时也是放飞自己,只有武装了理论,再结合自己的手艺,那才是行走江湖时的利器。后来,范顺君毕业于就读于南京师范大学陶瓷工艺美术系和清华大学陶瓷工艺美术高研班,通过细致全面的学习,让他对工艺美术有了更深的了解。
  从20世纪90年代他迈入紫砂壶艺這个江湖以后,一路得到诸多大师的指点和提携,使得范顺君在制壶的道路上一马平川,受益非凡,技艺提升了,同时自己的江湖地位也一点一点地打开了,这一切其实都源自于其对紫砂的执着和追求。
  1993年范顺君进入宜兴紫砂工艺一厂参加培训学习制陶,1998年与妻子许美云精心创办了“和寅堂”陶艺工作室,2001年师承工艺美术大师凌锡苟先生,后又得到鲍志强、李昌鸿、季益顺、范伟群、蒋彦等工艺美术大师的艺术指导,对花器、筋纹器、方器等的装饰运用更见擅长。
  高级工艺美术师
  范顺君紫砂艺术馆馆长
  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新秀
  江苏省陶瓷研究所编辑部理事
  陶都十佳优秀青年陶艺家
  陶文化宣传推荐先进个人
  2002
  《卧龙八卦》荣获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师精品展金奖;《童偶》荣获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师精品展金奖。
  2004
  《延年》荣获河北省首届工艺美术师紫砂精品展金奖。
  2005
  《十二生肖》系列荣获河北省首届紫砂精品博览会金奖。
  2006
  《脸谱八卦》荣获江苏省教育厅陶瓷实训基地现场手工制陶技能大赛评选一等奖;
  《十二生肖》系列荣获首届中国工艺美术紫砂博览会“中艺杯”金奖;
  《中国龙》荣获江苏省教育厅陶瓷实训基地现场手工制陶技能大赛评选一等奖;
  《孔雀舞》系列、《丹凤朝阳》荣获中国工艺美术会紫砂博览会“华茂杯”金奖。
  2007
  《超越》荣获第三届江苏陶艺专业新人新作展评一等奖。
  2008~2010
  2008年《众志成城》荣获江苏省陶瓷艺术实训基地技艺大赛三等奖;
  2009年《虎威壶》荣获第十一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
  2010年《真龙壶》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
  2011
  《和凤祥鸟》荣获第六届中国海峡工艺品博览会金奖;
  《云龙玉玺》荣获第二届广州陶瓷艺人文化节紫陶杯评比大赛金奖。
  2012
  《富贵》荣获第七届中国海峡工艺品博览会金奖。
  2013
  《隐形八卦》荣获第十五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展金奖:
  《旭日东升》荣获河南省第二届我最喜爱的紫砂艺人作品评选金奖。
  2015
  《潘壶》荣获宜兴当代优秀中青年紫砂艺术家传统造型艺术大赛佥奖。
  2017~2018   2017年《禅·心生万物》荣获第七届“大地奖”陶瓷作品大赛金奖;2018年《五合至尊·青龙壶》荣获第五届中国(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陶瓷类比赛第一名。
  2005
  《隐形八卦》被中国江苏无锡博物院永久性收藏;
  2009
  《超越组壶》被天津市博物院永久收藏;
  2010
  《众志成城》被河南省博物院永久收藏;
  2012
  《潘壶》被安徽省博物院永久收藏;
  2013
  《延年》被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院永久收藏;
  2013
  《孔雀舞系列之旭日东升》被河南省博物院永久收藏;
  2014
  《怀德壶、浑方石瓢壶、潘壶、玉珠壶》被山东省博物院永久收藏;
  2017
  《云龙戏珠壶》被中南海紫光阁博物院永久收藏;
  2017
  《禅心》被宁夏博物馆永久收藏。
  2003年范顺君被陈复澄艺术馆特聘为高级工艺美术指导老师。2008年多件作品与国务院前总理李岚清先生艺术合作并收藏。2010年成立“范顺君紫砂艺术馆”、2012年创建全手工制壶操作培训班。2014年任聘江苏南京天纪楼文化艺术中心高级艺术顾问兼导师。2016年加盟“范家壶庄”兼高级艺术辅导。2016年被聘为浙江省平阳势坤文化学校特殊客座讲师。2017年任聘浙江平阳华夏职业培训学校客座讲师。2018年任聘浙江省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
  一件紫砂作品,除了制壶的手艺和原料外,更离不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追求技艺的范顺君,先后邀请了多位大师与自己共同打造紫砂作品,如:范曾先生、姚小尧先生、萧平先生、萧辉荣先生、唐逸览先生、黎伏生先生、刘坤兴先生、李功名先生、周长海先生、周志龙先生等。有许多精品佳作被韩国、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国内外多家博物馆收藏陈设,并有多件作品被载入《江苏陶瓷》《紫玉鉴赏》《紫泥如金》《宜陶人》《江苏省实训基地手工制陶大赛优秀作品集》《紫砂艺术典藏、《中国十大茗壶紫砂》《壶论》《中国当代紫砂精英集》《砂海撷英》《当今陶艺家》等多部专业书籍中。《紫砂陶艺和紫砂壶的概念与意义》《关于全手工制壶和半手工制壶的一点见解》《浅谈紫砂陶》等多篇文章发表于江苏《扬子晚报》《现代快报》、北京《信报》、《教育报》《茶周刊》、河北《都市时讯》《鉴藏之友》、上海《新闻晚报》、浙江《青年时报》等报刊。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广东电视台、浙江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等媒体曾多次作专题报道。在紫砂领域取得成绩的范顺君,还积极参与社会各项公益慈善活动,同时也多次得到政府支持与表彰,2017年被宜兴市政府授予“慈善之星”荣誉称号。

凝聚在一砖一瓦间的紫砂情 浅葵


  古南街,即蜀山古南街,亦称蜀山旧街,是明清时期宜兴陶瓷的主要集散商埠,也是紫砂文化的发源地。它枕山临水,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东坡书院,即苏东坡苏轼买田筑室之地,位于蜀山南麓。这两个地方,在如今的丁蜀镇悠悠诉说着从历史中走来的浓浓紫砂情……
  说到紫砂,说到陶文化,大家都会想到宜兴;而在宜兴,要论陶文化的发源地,还得看丁蜀。蜀山古南街就位于丁蜀镇,别看这小小的一条古街,它不仅是宜兴紫砂的发祥地、明中晚期至20世纪60年代宜兴紫砂的生产和销售中心,更是紫砂艺术大师的摇篮。
  其实,这个蜀山,最早名为“独山”,它的改名还和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息息相关:据说,苏东破一直都向往阳羡溪山之美,曾多次来宜兴观赏溪山名胜,甚至一度隐居于此。在漫游独山时,他看到此山独立画溪之东,山势似四川眉山,顿生思乡之情,由衷叹曰:“此山似蜀”,所以,后人才遂将独山易名为蜀山。









  作为明清以来宜兴紫砂陶制作、生产、贸易的集散地,蜀山古南街紧挨紧挨蠡河(据传也是根据范蠡与西施泛舟于此的故事得来)。旧时繁华热闹的“紫砂一条街”。山上是泥与火的交融,烧制成的紫砂器从蠡河码头启程,进入太湖后被运往全国各地。过半的住户从事紫砂生产和经营。他们利用自己的住屋,以后屋为制作生产坊,临街前屋则摆起货架设店经营。整个老街,足有30余家紫砂陶器店,可见当时紫砂业的兴旺。这里的繁荣延续了近500年,直至改革开放后,随着陆路交通的发达,紫砂生产中心转移到丁山,蜀山這一块儿才沉寂下来。
  而随着城市的建设和政府的改造,这几年的蜀山古南街又开始逐渐热闹起来。如今这里保存完好的老街长千米,宽3~4米,紫砂店铺林立。已然成为紫砂爱好者的朝圣之地。
  古南街的建筑,均为二层砖木结构楼房。自然平衡的临街风景线,日复一日延续着老街如江南细雨般湿漉漉的故事。平日的场景,都仿佛带你回到了典型的明清江南古老街。除陶器店外,老街还有茶馆、布店、五金及小百货店,都以家庭为中心,他们相安无事,童叟无欺,过着与世无争的自足日子。老街边上的蠡河则停满了大大小小的木船,有渔民,有运输蔬菜的乡农,更多的则是陶瓷制品的运输船,通过这条河,把南街的陶瓷运到了四面八方。



  逛完古南街,很多人都会再去不远处的东坡书院转一转。要知道,苏东坡和丁蜀这个地方的渊源颇深:在苏轼一生的几度外放中,曾四次到过宜兴。后来他又在宜兴买田置宅,作长久居住的打算,而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东坡书院。
  东坡书院坐北朝南,院门轩昂宏阔古雅别致。门上横书
  “东坡书院”4字,为清代举人张绩所题。院内一座池塘清波涟漪,有小桥从池塘上跨过,直通载酒亭。载酒亭绿瓦重檐,上层四角,下层八角,各角相错,呈欲飞之势。亭中悬一块“鱼鸟亲人”横匾,意为苏东坡远谪海南岛,只有鱼鸟是他的亲人。亭上绘有反映苏东坡当年生活、写作、授徒情景的8幅图画,生动形象。载酒亭东西两侧,有金鱼戏水、红莲盛开的莲池。
  书院的第二进,是长方形的“载酒堂”。这里曾是苏东坡讲学、会友的地方,是东坡书院的主体建筑。堂中两侧,有历代名人的诗文碑刻13座。后墙上的两幅大理石刻,右边一幅为明代大文学家宋濂所题,左边一幅是明代大画家唐寅所画的《坡仙笠屐图》:苏东坡头戴竹帽,脚穿木屐,高卷裤管,身体向前倾斜,在村路上顶雨急归。
  书院的最后一进是大殿,大殿正中有一组玻璃钢制作的塑像,是苏东坡和儿子苏过以及好友黎子云,殿上题匾为“鸿雪因缘”。大殿里还陈列着苏东坡的许多书稿墨迹以及他在海南的文物史料。
  在东坡书院两侧各有一座小跨院,分别叫作东园、西园。西园是座花圃,在花海中矗立着苏东坡铜像,他手握书卷,脚踏芒鞋,儒雅风流。东园里有一口井,叫钦帅泉,为明万历年间所挖,井水清凉甘洌。书院中还设有展览馆、望京阁等供游人参观、游览。
  在我们造访的期间,还有不少当地年轻的紫砂生意人,在这里拍摄紫砂壶的大片,意欲将传统的紫砂文化和现代元素相结合,自然也是别有一般风情。而无论是古南街还是东坡书院都如同苏轼的文学影响一般对丁蜀影响深远,让这个地方洋溢着浓浓的历史及文化气息,令人沉醉其间,感受这凝聚在一砖一瓦间的漫漫紫砂情。



  现代农业产业园
  江苏省宜兴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中国陶都——宜兴市丁蜀镇,东临太湖,总体规划面积1467公顷,核心区600公顷,区位条件优越,水陆交通便捷,产业特色鲜明。园区经多年不断投入,已形成花卉苗木、优质林果、生态湿地(休闲观光)、传统有机农产品、现代生物农业产业五大基地,高效设施农业面积已达400公顷,入园的“三资”企业23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引进“三资”投入达到5亿元。园区建有连栋温室大棚60万平方米,喷滴管面积133公顷,设立了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农业会展培训中心、湖滨花卉交易中心、现代农业展示中心、园区农业品加工贸易中心。设立了扬州大学研究生工作站和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工作站,与十余所科研大专院校有着紧密联系。园区年产值达到2.5亿多元,建设辐射带动周边面积20万亩,受益农户1.7万多户。



  互园
  “互园”由法国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主席雅克·考夫曼和中国陶瓷设计艺术大师蒋国兴共同创作。以一组“互”形陶艺装置为核心,一座陶艺牌坊、一堵以各种废弃陶片累积而成的“用”字陶艺墙,以及假山、流水、竹林、芦滩等自然景观,构成了一处别致、浪漫而有趣的江南园林。



  莲花荡生态农场



  这里是江苏省宜兴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稻米和果蔬科技示范基地,也是产业园的扩展区,东临虞墅荡、芳溪桥,南连莲花荡,西接清水潭,地理条件优越。
  农场始建于2011年10月,四面环水,水域面积达67公顷。该项目规划面积为200公顷,第一期以33公顷绿色稻米、20公顷有机果蔬、13公顷生态湿地为主要内容的核心基地,已经建设完成,正在向周边区域辐射。
  丁蜀太湖绿道
  丁蜀太湖绿道坐落于江蘇宜兴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南起乌溪巷,北至大浦港,西至湖滨公路,东至太湖,总占地面积为9平方公里,南北长约10公里,东西进深约900米,与波涛万顷、烟波浩渺的太湖相毗邻,风光独绝,景色直人。更有亲水湿地,赏湖畔鸥鹭翻飞;果木飘香,得农家耕作之乐。湖光水色相伴,鸟语花香随性,怡性悦目,放飞心灵,是骑行漫步的至佳之地。


其他文献
甜品为夏天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专注于分享甜蜜心情的甜品店“糖丘”,每日络绎不绝的客人可以在这里卸下满身燥热与疲惫,尽情在精致甜品和清爽饮品中度过一段悠然快乐的好时光。  最近有一家本不起眼的甜品店——糖丘Sweet Hill在南京一跃成为了网红店,高颜值和超赞的甜品就是它的制胜法宝。它的文艺清新很像泰国街头小清新的店铺,其实这样风格的小店很多,那么店主又是凭着什么如此受欢迎的呢?  糖丘坐落于远洋
期刊
口小腹大鼻耳高,  烈火烧身称英豪。  量小岂能容大物,  二三寸水起波涛。  ——清 郑板桥《铜壶诗》  钢——千年古城大同城市文明的重要元素。一句“五台山上拜佛,大同城里买铜”,说尽了这座城市与铜的渊源。大同铜器有着2700多年的悠久历史,一代代铜匠凭借炉火纯青的铜艺,在岁月磨洗的敲打錾刻中,将大同的灵魂熔铸其中。王友文、王永文兄弟就是这样两位为数不多的大同铜器手艺人,多年来,他们执著坚守在这
期刊
“海上阿尔卑斯”,遍布千年珍贵古树  屋久岛位于北纬30度,是日本九州最南端的一个小海岛,距离鹿儿岛县约60公里,总面积505平方公里。它是一个圆菱形的多山之岛,平均高度超过1000米。它四面环海,站在岛的边缘眺望远方,皆是一望无际的蔚蓝色大海。  我们从上海乘航班到达鹿儿岛,再从本港乘坐高速船至屋久岛的西之浦港,航程约两个多小时。抵达之前,我们远远就看见了岛上的第一高峰——宫之浦岳,其海拔193
期刊
乘百年火车寻建水滋味  哐啷哐啷,我跳下票价15.5元玉溪到建水的绿皮火车(这列火车到底是河口,挨着越南国界),上了临安站的黄色米轨小火车,在曾经只有600mm的寸轨间晃晃悠悠地开了百年。这条建水到团山的旅游小火车,从带有民国元素和法式建筑风格交融的临安站发出,一路停靠双龙桥(十七孔桥)、乡会桥到团山村,有那么一刻感觉像从越南大叻坐当地小火车到Trai mat村探秘,而这次探的是团山村。团山村是彝
期刊
在泉州古城区,有许多令人浮想联翩的小巷,里面上演着泉州人最真实的生活场景,步入其中,才是真正地走进泉州。  古厝老街巷——金鱼巷  金鱼巷在宋代时被称作“谢衙”,因福建转运使谢仲规曾在此建宅。年久宅废,他的后裔在原地建造祠堂,造了一块匾,上书“金鱼世第”。从唐代开始,五品以上官员就有佩戴鱼袋的传统——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鱼袋;五品以上绯(大红)袍,佩银鱼袋;六品以下绿袍,无鱼袋。谢仲规是宋皇祜元年进
期刊
风景,有天然的名山大川,亦有人造的建筑设计。随着经济发展的增长,人们对建筑的实践需求正上升到对艺术追求的高度。于是,建筑师用他们的设计在地球上筑造许多别具一格的风景,吸引着游客们前去游览。  现代巴黎的象征:蓬皮社中心  蓬皮杜中心(Centre Georges Pompidou)是坐落于法国首都巴黎Beaubourg区的现代艺术博物馆。蓬皮杜中心建筑物最大的特色,就是外露的钢骨结构以及复杂的管线
期刊
清凉的蔚蓝海岸,历史悠久的古堡,色彩绚烂的薰衣草田……去法国旅行,这几样不可缺少。但如果能体验几天充满浪漫田园气息的法式民宿游,你的旅途更会增色不少!在以前,这些古堡、民宿的预订十分艰难,去的人也非常少,不过,现在因为众多住宿APP的出现,让它们一个个呈现在中国人面前。且看这些曾经隐藏的法国古堡,到底拥有怎样的诱人风采?  探访薰衣草大本营盖兰城堡  如果你是一个薰衣草迷,一定希望将更多的时间留给
期刊
很多年以前就听说过“双鸭山”,当时以为这个东北边陲城市就是一座山城,直到2016年第一次去了双鸭山才知道,虽然以“山”冠名,双鸭山市的平均海拔高度却仅有35米,是一个丘陵占绝大面积的城市,但双鸭山既然叫山必然有其道理,城市的东北边有两座形似卧鸭的山峰,人们也因此用“双鸭山”给这座美丽的城市命名。  Trip1  去看双鸭山4的“五个大”  去年10月,我第二次去黑龙江的双鸭山市。除了第一次去过的千
期刊
特拉維夫的艺术风情
期刊
寿山石雕微档案  寿山石雕产于福建福州。福州寿山石质地奇异,学名“叶腊石”,因产于福州北郊的寿山而得名。寿山石雕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共分圆雕、浮雕、镂雕、薄意、印钮五大类,品种千余种。其中有人物、动物、花果、山水、花卉等供人们陈设的欣赏品,也有文具、烟具、花瓶、印章等实用品。寿山石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聚旁备石睢工作室的展柜里,一件件石睢作品,石头光泽鲜丽,睢工造诣深厚,造型精巧别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