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过程与方法”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demachi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育人目标,新课程标准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受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大多数老师对于“过程与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要么弃之不顾,要么就是走走过场。因此,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这一环节亟待加强。对于在教学中如何设计“过程与方法”,笔者以两个具有代表性的设计为例来阐述:一个是《电阻定律》的教学设计(课本行文中有详细的探究过程);另一个是《功》的教学设计(课本行文中没有明确的探究过程)。
  
  1《电阻定律》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
  
  在《电阻定律》(“人教版”选修3-1)的教学中,本人观摩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同行们几乎清一色地安排了如下的探究过程:
  1.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直奔主题的猜想。
  2.在教师的引导下设计出课本上的实验电路图,既而动手做实验,进行实验探究,再进行理论探究。
  3.依附课本现成的结论,一步到位地进行总结,得出规律。
  虽然该教师从思想上也想按照新课程的理念进行教学,但这节课却给人总体上一种“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就探究过程而言,如果仅从表面上看,学生仍是通过猜想、动手实验和理论探究推导出自己的结论的,探究气氛也很浓厚,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但深入分析会后发现,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所有的思维都是在给定的指令下进行的。他们只知道做什么和怎样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即,他们的思维是一种盲目的思维(当然,教师并不盲目,他们早已知道答案。)。这种“照方抓药”式的引导充其量只能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而不是根本意义上的探究过程。没有了探究过程就更谈不上方法了。这种不注重探究过程和方法的教学,易对学生的思维形成障碍,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不能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难以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也违背了新课程标准制定的初衷,不利于提高我国的全民素质。
  那么,这节课应该怎样设计探究过程,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品质和科学素养,才能渗透对学生进行思想方法的教育呢?
  现在以实验探究方案中电路图设计为例,来研究这一问题。主要过程如下:
  1.将小纸片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将设计好的实验电路图画在小纸片上。
  2.检查、指导学生画出电路图,收集具有代表性的电路图。
  3.将收集到的电路图编上号,依次投影到屏幕上,并请设计者说明其设计思想。
  4.请学生们评价哪个电路图设计得更简捷,从而选择最合适的实验电路图。
  可以看出,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从实验电路图的设计说明到评判、选择,都由学生们独立完成。教师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放给了学生,教师在这一环节中所起的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条件,创设轻松和谐的探究环境。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师扮演的是“组织者”和“辅助者”的角色。
  
  2《功》的“过程与方法”教学设计
  
  “当物体在几个力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一段位移时,这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该怎么求”?对于“总功”的求解方法是一个教学难点,对这一个教学难点的处理,由于课本行文中没有具体的探究过程,同行们几乎采取了这样的处理方法:
  1.强调“总功等于各个分力对物体所做功的代数和”,“可以证明,它也就是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2.以习题的形式进行巩固、说明。
  实验发现这种教学由于没有清晰的过程建立,概念、规律就成了“无源之水”;同时由于缺乏理解的“平台”,学生们只能死记硬背,遇到稍加变式的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了。
  笔者在教学中针对这一难点设计了如下探究过程:
  1.投影探究对象:在光滑水平面上,物体受到沿水平方向、互相垂直的两个力作用,其中F1=4N,F2=3N,从静止开始运动10m,求每个力做的功和合力做的总功。
  2.要求学生将解题过程写在所发的小纸片上。
  3.检查、督促学生解答,并收集具有代表性的解答。
  4.将收集到的解答编上号,并依次投影到屏幕上。
  5.请同学们评价他们的解答是否正确。讨论并说出他们的解答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通过这一探究过程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鉴别能力、归纳、概括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概念、规律不是出自教师之口,而是来自“学生之手”。让学生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是达到“授之以渔”目的的最好方法。
  该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在突出主体、强调基础和重点的前提下,更加注重概念和规律的建立过程,并突出对过程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之中,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课上得更开放、更生动。
  (栏目编辑邓磊)
其他文献
摘要:计算思维是当前教育领域和计算机科学领域重点关注的一个话题,在中小学阶段如何将计算思维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一直是一线教师比较关注的内容。通过深度挖掘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南方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计算思维内容和对案例进行分析,以期为一线教师在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融入计算思维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计算思维;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
新课程改革反对传统的“满堂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师生平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口号,赢得了广大教师的喝彩,于是问题教学应运而生。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上应该如何贯彻和实践新课程提出的的这一现代教学理念,充分运用问题教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呢?现结合《摩擦力》一节的教学,谈几点个人的体会。    1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准备活动    《
摘要:为了解大湾区背景下高等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情况,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广东白云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随机抽取317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从他们对创新创业的认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实证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广东白云学院英语专业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存在创新创业意识淡薄、经验欠缺、能力不足等问题。鉴于此,文章思考和探究在大湾区背景下英语专业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关键词:大湾区;英语专
摘要:程序设计基础课是高职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该课程是很多专业课的垫脚石,程序基础课的教学、学习效果对后续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莫大的影响。该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分析对象,就中高职教学衔接做了学情分析,对如何提升《程序设计基础》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提出了解决意见和办法。  关键词:C语言;中高职衔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
摘要: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世界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政治格局,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发展的方式。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加快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技工院校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重要而特殊组成
摘要:在信息化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之下, VR技术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与实践,将其融入数字教材建设中有利于助推教学工作水平的提升,因此便需要进行细致的探讨与研究,着力实现VR技术与数字教材二者之间的有机融合。文章首先探讨与研究将VR技术融入数字教材建设中的意义及其内涵,之后依照该项工作的着力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以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贡献出绵薄之力。  关键词:VR技术;数字教材;应用策略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互联网 教育在提升学校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仍有许多教师对互联网 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无法在课堂上同时实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发挥互联网 教育辅助教学的最大作用。对互联网 教育的深度融合进行现状及理论的梳理研究,帮助教师对信息化下的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树立正确的认知,满足我国提倡教育信息化的需要,同时也为新时代的学习者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
摘要: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为了做好疫情期间的教学教学工作,大规模在线教育活动拉开帷幕。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疫情的推动下迅速的展开。利用云平台和“互联网 ”技术,提出了一种“网络学习平台 直播教学 网络教学督导”的线上教学模式,为高校疫情期间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信息技术;在线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保山学院校同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呈现出新变化,从封锁过渡到开放、从单调过渡到丰富、从单向过渡到互动。新媒体为保山学院校同文化建设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包括信息获取简单化,降低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信息传播自由化,使舆论导向难度加大。要解决新问题,保山学院需打造新媒体专业队伍,加强校园新媒体监管,强化主流价值的传播,提高学生新媒体素质。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校
摘要:大数据技术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个行业,很多单位也在规划建设与自己行业相关的专业性大数据系统,在收集好自有数据、行业数据等数据的基础上,充分地利用好数据,发掘出数据的价值是如今数据时代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新闻大数据平台项目作为实例,介绍了平台的规划设计与具体实现方式,分析了建成使用后的效果。  关键词:大数据;舆情;数据资产;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