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1)07-0119-01
摘要:笔者认为在语文教改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当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始,改变教学模式,敢于思维发散,展开想象能力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 兴趣 创新
1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因素
一些教师也许会这样认为:“学生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不努力,智力差等因素造成的。”这样的想法不无道理,但我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首先要从兴趣开始。兴趣的浓厚和淡薄,往往影响到一个人做某一件事的成功与失败。兴趣的浓厚,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因素。牛顿对“成熟的苹果为什么总是从树上落到地下?”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开始,从而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发明了万有引力的定律,这说明兴趣非常重要。兴趣是牛顿发明万有引力定律的第一要素。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我通过对学生的观察、问卷调查以及学生各门学科成绩的对比,发觉兴趣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学生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激发不起学习的愿望,成绩差是固然的,别说是创造。但相反,教师如果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喜爱上这门功课,热爱这门基础学科,由感受兴趣到喜欢学,乐于学,这样学生的学习成绩便会提高,创造能力的潜在意识便会逐步形成,就能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空间。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某种事物开始感兴趣,凡是都问个“为什么”,教师再适当地加以引导、点拨,也许新的发明便从此开始,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训练的主线作用,往往得以体现出来。总之兴趣是创造发明的导火线,尤其是小学生对多姿多彩的大川世界都带有浓厚的兴趣,作为教师应创设机会,把握每一个有利于创造发明的细节,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其产生创造的欲望。
2 改变教学模式,为创造提供条件
传统的一问一答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创造力培养的要求,只有确保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为了学生创造提供条件,才能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才有收效,才会做到不唯书不唯教而唯学的主体性,逐步使学生达到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应从如下几点着手:
2.1 多开展师生课堂互动讨论的形式。我个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创造力就是对很多人思想成果的概括和总结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使学生懂得如何进行信息交流,进行相互之间在教与学方面的取长补短。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场雪》这篇课文的第三段(第四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是写雪后的景色,我在讲授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要求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后,让其通过同学与同学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大组与大组之间展开讨论,再通过师生相互间的讨论、提示、点拨找到答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2.1.1 默读课文,概括本段主要写什么?(雪后的景色)
2.1.2 讨论,然后用一个词语来概括雪后的景色的特点。(优美)
2.1.3 从哪些词语来概括雪后的景色的优美?(粉妆玉砌,五光十色)
2.1.4 文章除了描写雪后的美景外,作者还描写了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场面?(欢乐)
2.1.5 从哪可以看出来?(堆雪人,掷雪球)
2.1.6 看到这样的景色,作者心情怎样?(喜悦)
2.1.7 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表达出这种喜悦之情?(侧面烘托)
2.1.8 本段既描写了雪后的美景,又写了由于雪大,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也侧面烘托出作者的喜悦之情,请你根据课文的内容,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用一个词语概括出这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雪美人欢图)(注:在解决上述问题时,上面答案只作参考,在实际教学中,只要学生回答较为合理、较为正确的,我们都应给予肯定)。
2.2 动口动手训练能力要兼顾。学生不但要动口练,还要动手练,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自学,训练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当中就包含有可贵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2.3 课内外联系起来。语文是一门工具课,语文教学要以课外活动联系起来,努力做到具有娱乐性,社会性,创造性,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进行创造活动空间。教师只注重知识性的传授,而忽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兴趣往往得不到激发,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会因此受到限制。
3 敢于思维发散,促进学生的求异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课堂教学一切环节都要以思维为核心,我们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诱发学生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认识,使之不断升腾,甚至超常发展,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3.1 多种组合。我们可以把课文的一些重点句子在不改变原句意思的前提下,启发学生调整词序组合成多种不同的句子。《詹天佑》一课,全文重点句子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可以启发学生组合为下面三个句子:
3.1.1 我国爱国工程师詹天佑是杰出的。
3.1.2 我国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3.1.3 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是我国的。
3.2 句式变换。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维发散,采用不同的陈述方式表达句意。如《长城》一课的最后一个句子:“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可启发学生变换如下几个意思不变的句式:
3.2.1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难道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吗?
3.2.2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怎能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2.3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谁也不能否认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2.4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不能不算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3.2.5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吗?是的。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敢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敢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展开合理的丰富想象力,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创新环境,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种有效的基本途径。
摘要:笔者认为在语文教改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当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开始,改变教学模式,敢于思维发散,展开想象能力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 兴趣 创新
1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因素
一些教师也许会这样认为:“学生学习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不努力,智力差等因素造成的。”这样的想法不无道理,但我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首先要从兴趣开始。兴趣的浓厚和淡薄,往往影响到一个人做某一件事的成功与失败。兴趣的浓厚,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因素。牛顿对“成熟的苹果为什么总是从树上落到地下?”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开始,从而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发明了万有引力的定律,这说明兴趣非常重要。兴趣是牛顿发明万有引力定律的第一要素。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我通过对学生的观察、问卷调查以及学生各门学科成绩的对比,发觉兴趣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学生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激发不起学习的愿望,成绩差是固然的,别说是创造。但相反,教师如果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喜爱上这门功课,热爱这门基础学科,由感受兴趣到喜欢学,乐于学,这样学生的学习成绩便会提高,创造能力的潜在意识便会逐步形成,就能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空间。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某种事物开始感兴趣,凡是都问个“为什么”,教师再适当地加以引导、点拨,也许新的发明便从此开始,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训练的主线作用,往往得以体现出来。总之兴趣是创造发明的导火线,尤其是小学生对多姿多彩的大川世界都带有浓厚的兴趣,作为教师应创设机会,把握每一个有利于创造发明的细节,抓住学生的好奇心,让其产生创造的欲望。
2 改变教学模式,为创造提供条件
传统的一问一答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创造力培养的要求,只有确保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为了学生创造提供条件,才能有利于创造力的培养,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才有收效,才会做到不唯书不唯教而唯学的主体性,逐步使学生达到从“学会”到“会学”的过程。因此,我认为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应从如下几点着手:
2.1 多开展师生课堂互动讨论的形式。我个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创造力就是对很多人思想成果的概括和总结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使学生懂得如何进行信息交流,进行相互之间在教与学方面的取长补短。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场雪》这篇课文的第三段(第四自然段至第五自然段)是写雪后的景色,我在讲授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要求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后,让其通过同学与同学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大组与大组之间展开讨论,再通过师生相互间的讨论、提示、点拨找到答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2.1.1 默读课文,概括本段主要写什么?(雪后的景色)
2.1.2 讨论,然后用一个词语来概括雪后的景色的特点。(优美)
2.1.3 从哪些词语来概括雪后的景色的优美?(粉妆玉砌,五光十色)
2.1.4 文章除了描写雪后的美景外,作者还描写了孩子们一个什么样的场面?(欢乐)
2.1.5 从哪可以看出来?(堆雪人,掷雪球)
2.1.6 看到这样的景色,作者心情怎样?(喜悦)
2.1.7 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表达出这种喜悦之情?(侧面烘托)
2.1.8 本段既描写了雪后的美景,又写了由于雪大,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也侧面烘托出作者的喜悦之情,请你根据课文的内容,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用一个词语概括出这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雪美人欢图)(注:在解决上述问题时,上面答案只作参考,在实际教学中,只要学生回答较为合理、较为正确的,我们都应给予肯定)。
2.2 动口动手训练能力要兼顾。学生不但要动口练,还要动手练,教师设计问题时,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自学,训练其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当中就包含有可贵的创造性思维训练。
2.3 课内外联系起来。语文是一门工具课,语文教学要以课外活动联系起来,努力做到具有娱乐性,社会性,创造性,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进行创造活动空间。教师只注重知识性的传授,而忽略学生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兴趣往往得不到激发,那么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会因此受到限制。
3 敢于思维发散,促进学生的求异思维
语文课堂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课堂教学一切环节都要以思维为核心,我们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诱发学生积极性,拓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认识,使之不断升腾,甚至超常发展,不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3.1 多种组合。我们可以把课文的一些重点句子在不改变原句意思的前提下,启发学生调整词序组合成多种不同的句子。《詹天佑》一课,全文重点句子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可以启发学生组合为下面三个句子:
3.1.1 我国爱国工程师詹天佑是杰出的。
3.1.2 我国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3.1.3 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是我国的。
3.2 句式变换。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维发散,采用不同的陈述方式表达句意。如《长城》一课的最后一个句子:“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可启发学生变换如下几个意思不变的句式:
3.2.1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难道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吗?
3.2.2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怎能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2.3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谁也不能否认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3.2.4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不能不算是一个伟大的工程。
3.2.5 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吗?是的。
总之,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敢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敢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展开合理的丰富想象力,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创新环境,提供更多的创新机会,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一种有效的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