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死亡的味道
一座废弃的水塔孤单矗立在高台之上。4支细细的钢筋,支持着它屹立不倒。簇拥在周围的15幢4层小楼有11幢已经成为废墟,还有一幢坍塌了一半,留下“金河磷矿职工俱乐部”几个残缺不全的大字,显示这里曾经是镇上人气最旺的所在。
距离成都市100多公里的什邡市红白镇,在汶川大地震中房屋倒塌率达到95%,剩下了几十栋无法居住的危房。
5月17日下午2点,《商务周刊》记者从8公里外的蓥华镇徒步抵达这里。灾难已经过去5天了,这座曾经拥有约7000人口的小镇,依然是一片沉寂——除了知了还在树上鸣叫,挖掘机轰鸣声不时传来,祭奠死者的鞭炮声会零星响起,头顶上有运输救灾物资的直升机掠过。
在老城废墟旁,6穴坟由新土刚刚垒成,墓碑上刻着曹国英、李金惠、赵素琼等名字。这里离他们过去的家只有几十米远。另一些遇难者长眠在更远一些的山坡上。还有些死者仍掩埋在瓦砾之下。
近10多年中国农村引起强烈反弹的土葬制度,在这里,在这时,无人提及。幸存者们大多守候于一堆堆坍塌的瓦砾旁,在苍蝇的嗡嗡声中默默等待亲人从废墟下挖起。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氨气、尸臭和草香混合的味道。
番号“七连”的一队官兵和四川省应急救援矿山救助队,正分散在这片金河磷矿家属区的遗址上搜寻。
“家属说就在这一块,但压的东西太重了,人工搜救实在找不出,就只能通过挖掘机来找了。”矿山救助队的陈师傅告诉记者,眼前正忙碌着的两名队员已经按家属指定的位置挖了两天,“还没有看到活人或尸体的影子”。
“5·12”大地震后,镇上居民和当晚赶到的部队将所有能挖出来的尸体安置完,这两天在进行最后的人工搜救。再下一步就是挖掘机对废墟进行过滤式挪位,以找出其中是否有人(的尸体)。
截止18日,官方统计红白镇失踪和死亡人数达到1000余人。当地人说,很多家庭绝户。死伤最为严重的是分居镇两头的红白镇中学和小学,共死亡约300余人。
沿着已成废墟的金河磷矿家属区向上走,穿过一片宽阔的玉米地,就到了红白镇的主街上。玉米地现在已经成为约6000名官兵的驻扎地和停机坪,数百顶帐篷扎在那里。
镇口加油站的背后是红白二大队,两排矮层平房被夷为平地,几位灾民正在废墟中搜捡着衣服等生活用品。
镇口不远的金河磷矿招待所,像被一刀将后面半个楼体劈掉。这座5层高的残楼,一股小风或者一根小指就能把它推倒。
金河磷矿招待所前面就是红白镇中学。学校的外墙全部倒塌,学生公寓和礼堂还安然无恙,礼堂前的红旗还在飘扬。学生公寓旁边的教学楼遭受了毁灭性打击,大半个楼体整体坍塌,只剩下不多的部分倾斜在地基上。
到目前为止,已知有100多名初中生葬身在水泥预制板和砖石之下。100多花儿一样的生命,在没有绽放之前,猝然凋谢。
沿着红白镇上唯一的主街边走边看,这个地处龙门山脉中心地段——蓥华山麓、距离什邡市西北部38公里的山区小镇,好像刚刚发生过一场激烈的炮战。
街道两边都是坍塌的楼房,大地震的威力在那些残余的建筑物上留下了深深的裂缝,风从窗子的破碎玻璃间吹过,带着难闻的气味。由于地震后经历了两天大雨,然后天气转热,白天的地面温度达到29度,仍未被挖出的尸体透过瓦砾散发出越来越浓烈的腐味。
街头除了偶尔有一些救援的消防战士和维持治安的警察,几乎见不到几个人。一条流浪的黑狗在瓦砾之间闻来闻去。偶尔能看到几个店主,小心地从自己临街的店铺里搬捡货物,一一打包运往避难所。一个茶楼的招牌还在,但楼梯已经消失了。有一家三口出没在废墟中,寻找可以继续维持生计的家什。他们是那么幸运。
“开展土地调查,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的红色横幅还挂在街道上,街角上的镇政府办公大楼早成了废墟一片。
远远地,能听到山上的鸟在鸣叫。午后的阳光暖暖的,很明媚。整个红白镇寂静而缓慢。
震前一刻钟
2008年5月12日,周一,阴历四月初八,佛诞日。皇历上说,当天宜沐浴、扫舍、余事勿取,忌开市、嫁娶、作灶。
这是格外普通的一天。人们早已不再按照老皇历决定做什么事和不做什么事了。
中午过后,婚丧嫁娶、工作学习,一切仍没有什么不同。
14点15分,采茶女张燕菊的大姑路过她家门前,问她是否上山采茶。因为头天晚上做了一个“结尾一片石灰白”的怪梦,张燕菊决定当天去干农活,不打麻将了。上午她已经采了一些茶回家,经过菜地时还看到一条从未见过的红头蛇。她寻思上午采的茶不够嫩,下午得再去采一点。
半个小时前,她刚刚喂过猪,但猪还在圈里嗷嗷叫个不停。与猪一样反常的是那条养了十几年的狗,半夜3点多它都在叫。“这死瘟,叫个啥,莫非有贼?”她还记得自己被从梦中突然吵醒时骂的那句话。早晨起来,她碰到的一些牌友都说昨晚做了不太好的梦,大家也都没有打麻将来钱的兴致。
同一时刻,离镇子1公里远的松林煤矿在正常生产。矿工肖光红在距地面70米深的巷道里采煤,从工作面到井口,直线距离有1000多米。巷道里空气混浊,头上的矿灯发出昏暗的光芒,肖光红一锹锹把采下的煤炭装上运煤车。70多个矿友顶着矿灯忙碌,把一车车的“黑金”运往地面。
14点20分,金河磷矿退休工人陈金富坐在女儿的毛线店里那张藤椅上闭目养神。女儿在向镇上的两名女顾客介绍每种毛线的质量,还聊着织毛衣的技巧。女儿和女婿在镇上开的这家毛线商店,平时生意不错,一个月要卖几千元,陈金富没事会常来看看。陈金富在镇上的金河磷矿工作了29年,1994年退休后,已经习惯了每天安详和缓慢的生活。
从毛线店望出去,斜对面的宏富大酒店,游客进进出出。这个镇上最高档酒店的大玻璃窗反射着太阳的光芒,有些晃陈金富的眼。小镇因为有蓥华山景区和“西部惊奇欢乐谷”,每天都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旅游者。
酒店旁边的镇林业站办公楼里,这个时间员工们应该刚刚上班,如果没有巡山外出,很多人都会在办公室里了。与林业站在一栋楼办公的还有镇安全生产办公室。
更远处的龙门山如一条青龙,横亘在视野的尽头。红白镇人祖祖辈辈都知道,大禹就诞生在龙门山,后人为纪念这位中国文明的先祖“凿龙门、铸九鼎、治水患”,取此山名为龙门山。龙门山的另一翼,便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治下的汶川县,两地直线距离不到50公里。
14点23分,午觉之后的红白中学初一1班学生李光林在一楼顶头的教室里坐定,这个小萝卜头一样瘦小的男孩,爸爸李廷兵在金河磷矿一个距离红白镇25公里远的采场里打钻。至少有500名矿工像李廷兵一样每天骑自行车往返于采场和镇子上下班。李光林的班主任雷兴艳正准备下午第一节的语文课。等学生来齐后,她要先带孩子们唱10分钟的课前歌。
14点27分,在镇上一户村民家里,电工张彦双站在两米高的木凳上,与另一名电工商量怎么给这家布线。主人的正屋是个二层楼房,院子不小,两边是两排平房,一条黑狗趴在院子里。张彦双清楚地记得,那条狗在懒洋洋的困觉,没有什么异样。
这个午后,温暖而祥和,人们各自忙碌着自己的事情。没有人知道,从远在西北方向30多公里外的汶川,一股——或者是两股——强烈的地震波向着东南方向的什邡市以每秒钟3公里的速度冲击过来。里氏8级的强烈震波穿越河流,穿越横亘在中间的龙门山,瞬间就能到达这个美丽的川西小镇,将所有人的心撕碎。
生与死
龙门山绵延500公里,宽达70公里,地质史上是强烈地震带之一。
红白镇居民们不知道,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印度洋板块冲撞欧亚板块所引起的地震危险中。近百年来,地壳运动在龙门山地震带所积聚的地应力,一直酝酿着一次灾难性的能量释放。
地球把释放点选择在了与红白镇一山之隔的汶川,时间则定格于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的能量瞬间点燃,震级里氏8级,最高烈度达到11度。
仅仅10秒钟,强烈的震波抵达红白镇,顷刻间,大地撼动,家园为之倒悬。
离红白镇8公里的蓥华镇居民戴爱翠的婶婶正在蓥华山上挖药材,她看到不远的山坡裂开一条巨大的裂缝,宽约1米。4名慌不择路的村民失足掉了进去,裂缝随即合上,片刻后又再裂开。那4名村民,连声音都没有,“瞬间就没了”。
没有打麻将的红白镇茶农张燕菊与大姑刚走到茶园里,才采了两株茶,就听到“砰”的一声巨响。张燕菊被震翻在地,等爬起来一看,镇上升腾起一片黄色的烟雾。烟尘散去,张燕菊目瞪口呆:房子全倒了。她哇的一下被吓哭了。
“感觉天要爆炸似的。”张燕菊回头找不见大姑,喊了两声才看见大姑跪在地里哭喊:“老天爷呀,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啊!”
地震前一刻,肖光红刚想放下铁锹休息一下,突然听到地面上轰隆声不断,巷道里吱哑哑响起来,脚下的巷道上下震动。“地里似乎有什么东西要挤出来。”肖回忆说。
40多岁的肖光红知道唐山大地震,也经历了1976年发生在邻近阿坝州的松潘大地震。他下意识地向矿友们大喊:“地震了,快跑啊!”井下很多矿友都大喊起来。
肖光红扔下工具,什么也顾不上想,撒腿就顺着巷道往地面上跑,矿友们也拼命向外跑。水泥立面的巷道上下左右地晃动,但始终没有垮塌,他一口气沿着倾斜的巷道跑到了井口,踉踉跄跄上到地面,其他矿工随后也上来了。
等肖光红定了定神,第一眼看到的是地面上的办公楼和井架都垮塌下来,自己骑着上下班的摩托车横倒在离原来位置几米远的地方。
肖光红没顾上扶起摩托车,撒腿向镇内跑去。路上,他看到很多人都在往镇里跑。肖光红跑到红白镇边上的松林村村委会时,村委会的大门都快垮了,路边的一个水泥厂里残垣断壁。
灾难来临前,李廷兵身在肖光红北边金河磷矿的一个采场里,他的妻子本以为“洞子”(磷矿井)里的丈夫肯定没了,因为地面都这么厉害,但没想到洞子里的丈夫安然活着跑回镇里。他们全家除了伤员,只有李廷兵的二弟李廷军在镇上的办公室里遇难。
地震爆发的那一刻,李廷兵感到自己“像皮球一样被抛上抛下一尺多高,人都滚起来了”。电也没了,耳朵鼓膜来回的鼓凹,“山就像在拱一样”。他还以为是矿上爆破引起塌方,心想完了。十几秒钟的震动结束后,他发现自己和其他人都没事,洞子没塌,于是大伙赶紧一起往外跑。1240洞口被封死了,另一个1180洞口不断在往下掉石头。矿工们用炸药把通风口炸开,数十人连滚带爬地向山顶跑。人在向上奔命,身旁滚落的石头呼啸而过,大山还在摇晃。“就像古代攻城打仗的架势一样。”他的同事宋华宽说。
山上已经根本没路了,运煤的铁轨也找不到。事后他们听目击者说,木瓜坪和岳家山两座1000米左右的山都塌了,再从中间竖起一座新的山头,以及两个围堰湖。两座山之间的两个生产大队都“没了”。离红白8公里的青牛沱、陈家崖等风景区也已经成了两个湖,那里就是当年红军长征时所翻越的雪山。
地震前几秒,陈金富想从藤椅上站起来,到街上转转,找几个老朋友扯扯闲篇。在起身的那一刻,藤椅自己蹦了起来,差点把70多岁的陈金富颠出来。他紧紧抓住椅子背,感觉地面又前后左右的摇晃起来,椅子也跟着晃,货架上的毛线团滚下来散落一地。陈金富感觉胃都要被晃出来了,只听到女儿大喊:“爸爸,地震了,快跑。”女儿抓住他的手往店外冲,店面临街,又在一楼,父女两人很快就到了街上。也就几秒钟,楼上的窗玻璃就哗啦啦掉了下来,临街店铺里很多人都跑了出来,惊慌失措。
还没定过神来,陈金富看到镇林业站和安全生产办公室的办公楼轰隆坍塌,宏富大酒店后面半个楼体也随之垮掉。从全镇都传来轰隆隆的楼房倒塌声。
“完了,全完了!”地震已过去5天了,回忆起当天的场面,老人仍痛苦不堪,“活这把年纪,我也没见过这么大灾难。几秒钟,整个镇子夷为平地。”
这几秒钟之前,42岁的电工张彦双还站在木凳上,和同事一起把电线扯向二楼。他们听到房顶哗啦啦响起来,脚下的凳子上下震动,然后左右前后摇晃,越来越厉害。
“地震了。”意识过来的张彦双和同事从木凳上跳了下来,两人手拉手相互拽着冲出楼门,冲到院子中央,胳膊撞在门框上都没感觉到疼。
大地都在颤抖。“如果我们不是紧紧拉着,就倒在院子里了,想跑到街上都来不及。”张彦双说。
两人脚还没站稳,身后的二层楼就塌了,院子两边的平房也倒了下来,尘土弥漫,眼睛都睁不开。张彦双说:“整个镇子都在颤抖,楼房倒塌声从四面传来,尘土也四处升腾起来。”
他们拼命向大门跑去,踩着满地的瓦砾和水泥板逃到街上。张彦双看到,街两边的办公楼、店铺、理发店眨眼间都消失了,满街的碎玻璃、水泥板和砖石块。街上已经有好多人,大家四散奔逃,如惊弓之鸟。好多人头破血流,救命声、哭喊声响成一片。一些人喊着自己孩子的名字,冲向街两头的中学和小学。
街口那个他经常买烟的小商店也不见了,只剩下一堆砖石。中午吃完饭,张彦双还去这个小商店买了包白沙烟,这才是不到一个小时前的事。
一个男人从对面向他们跑来,样子已经看不出年纪了,满脸鲜血,腿好像也受伤了。他拼命地喊着一个人的名字,估计是他老婆。
“当时的场景真如世界末日来临。”张彦双说。他一直紧紧拉着的同事似乎傻了,张大嘴,说不出话来。两只紧握的手湿漉漉的。
2点28分,等着唱歌上课的李光林看了一下表。突然感觉地板一下子在动。以前地也经常动,因为矿山炸药爆炸也会引起轻微的震动,但很快有同学大喊:“地震了!”
“地就左一下,右一下,把我们都摇翻在地。”幸亏教室在一楼,李光林和同学们拼死往外爬到操场上,人流拥挤到他发现自己在同学的头上。教学楼倒塌后,他又看了一下表,前后只有15秒。
营救
劫难在瞬间发生,红白镇像被造物主随手抹掉一样,一起被抹掉的还有镇下面的很多山村,不知道有多少生命埋在了废墟里。随之而来的是断电、断水、断路,通讯中断。
张彦双的家在离镇子几公里外的柿子坪村5组。当他拉着同事逃到街头的瞬间,就想到自己远没有镇上楼房结实的老房子,老母亲和老婆还在家里。他松开同事的手,说我要回家看看。被吓傻的同事似乎一下子清醒过来,连招呼都没顾上打,疯了似的向另一个方向跑去,几乎一眨眼就消失在烟尘之中。
张彦双形容自己当时“惶惶如丧家之犬”,顺着石亭江边的山路一路狂奔,山坡上不断有飞石滚落下来。到一个叫烂柴湾的地方,山体似乎要整个垮塌了。下午5点多,他赶到村子时,这个300多人的村庄已成平地。
让绝望的张彦双惊喜的是,他的母亲和老婆在房子倒塌前都逃了出来,只是有些受惊吓。看到她们没有受伤,张彦双跑去和村民一道营救那些还埋在老屋下的乡亲。
而李廷兵等矿工翻山越岭,到达5里外雁子岩的金河磷矿总部操场上,矿上安排在此集结的矿工自行决定是否回20公里外的红白镇。李廷兵等100多人决定回家。一路上,他们用雷管、炸药炸开一条条逃生通道,有些人被石头砸伤了,其他人就背起伤员前行。他亲眼看到泥石流把山间的河道填起来几十米高,有人在公路上骑着车被滚落的石头“砸飞到河中”。
地震发生时,成都武警支队某连7班士官寇小凯正在与他的战友们训练。他们连很快就接到紧急命令,赶赴地震灾区参加救援。
经过一路奔袭,晚上12点钟,寇小凯等武警战士最先到达蓥华镇。天空已经下起大雨,夜色沉沉。借着车灯,他们看到蓥华镇大部分建筑已经倒塌,但由于没有大型救援机械,没有办法搬开巨大的水泥预制板和倒塌的墙体。于是,他们决定开赴红白镇。
为了赶时间,士兵们扔掉了被子,沿广青公路(广汉到青牛坨的县级公路)向红白镇急行军。雨越下越大,到达擦耳岩时,擦耳岩大桥已经坍塌,只能走旁边靠山的泥泞狭窄而危险的小路。到烂柴湾,这条小路也被倒塌下来的山体全部封死,不断有巨石从山顶翻滚下来。连长下了死命令,必须翻越滑坡下来的山体。冒着随时伤亡的危险,这支队伍翻山而过,到达被浸泡在雨水中的红白镇口时,已是13日凌晨两点零7分。
寇小凯和战友们马上进入镇口的中学,开始了48小时无休息的营救。他们是第一支到达红白镇的救援队伍。
红白镇中学和小学几乎集中了全镇所有6岁以上的孩子。中学的惨状让这些20岁的小兵们无法面对,已经过去5天了,寇小凯仍不愿意和记者讲述他们看到和经历的一切。
唯有满脸稚气的李光林还能清楚地向记者描述红白中学地震后的惨烈。
地震停了之后,3层教学楼已经垮了一大半。有的学生奋不顾身地从三楼跳了下来,另一些则被弹飞到学校旁边的玉米地里。
没有了楼梯,二楼和三楼幸存的所有学生都集中到还没倒塌的拐角处。离教学楼不足一米处有一根钢质旗杆,李德明老师和邱老师组织学生抱着旗杆往下滑。等所有学生滑下之后,他们才最后下来。李光林说,不到半小时,镇上医院的医生就背着药品来了。
惊魂未定的孩子们在中学操场上抱着老师哭,雷老师招呼大家不要哭,继续救人。李光林等跟着老师冒着生命危险爬上没垮的中学住宿楼,把被子扔下操场,盖在伤员身上。老师和医生始终坚守岗位,初一3班的廖模杰老师用手扒出好几名同学。李光林能记起来的遇难的老师有冯强、郑海英、杨东、龙军、张辉斌等。
当晚,幸存的学生、居民,以及数以百计的伤者和死者尸体都挤在小小的红白中学操场上。11点,天降大雨,前往什邡县城的必经之路擦耳岩大桥断裂,烂柴湾严重塌方。交通中断导致镇上的伤员送不出去,外界的药品和救援一直也进不来。医生只好决定先救“能救活的”,很多重伤员当晚活活疼死。李光林记得3大队的学生王洋子被救出之后,他妈妈问他哪里痛,他说不痛,他妈妈便去救别人。结果王洋子当晚便死了,人们才发现他大腿骨折。
到后半夜,李廷兵、宋华宽等几乎所有的幸存者都分散到中学、小学等伤亡集中地帮忙抬救伤员,所有的重伤员都被抬到1里外的穿心店索桥上等待救援。宋华宽等人于12日晚上10点逃回镇上之后,也一直抬送伤员到第二天早上6点多。
“地震过后真是人间地狱,只有一部分身子的尸体到处挂的都是,地上很多人的头和身体不匹配,哭声一片一片的。”矿工宋华宽说,“那种景象只要看一眼,男人都不由得掉眼泪。”
天渐亮了,寇小凯和战友们在红白中学冒雨救援了5个多小时。有一名村民跑来告诉他们,前面小学里可能有学生幸存。寇小凯和一部分战士马上赶往小学营救。
红白小学比中学的状况更糟,70%的小学生被埋在教学楼的废墟下。武警们赶到后,又发生了三次余震。寇小凯和几个战士勇敢地爬上残垣断壁高喊:“下面有没有人?”寇小凯似乎听到废墟下面有微弱的声音。他们开始奋力挖掘,边挖边喊,终于他们听到一个孩子微弱而细小的声音。
“小朋友,你能不能动?”寇小凯问他。
“叔叔,我不能动。”孩子的声音很细小,但很清楚,“我没受伤”。
“那好,孩子,你不要动,也不要说话,我们马上救你出来,我喊你你就答应,不喊你就不要说话啊,你不要睡觉啊,要保持力气。”寇小凯告诉他。
孩子很乖,一直没有哭。四个小时后,一个5岁的孩子被挖了出来。
小孩在一个墙角里,姿势象拜佛一样跪在地上,垮塌下来的砖块被墙角架住,形成了个小空间,保护了他的头。小孩背上压着一块石板,上面全是碎砖,只有屁股露在外面。一块大石板还压住他的脚上,一时拉不出来。寇小凯用胳膊紧紧抱着他的头,安慰孩子再坚持一会儿。旁边的救援医生喂了孩子两口奶,战士们小心地把石板移开,孩子终于获救,时间是中午12点。
寇小凯告诉记者,那个5岁的小朋友是他们这几天救出来的唯一幸存者。
过去中断了,未来在哪里
17日下午,寇小凯和7班的战士坐在坍塌的镇林业站办公楼对面的临街店面台阶上,等待大型机械的到来,挖掘已经在废墟里掩埋了120多个小时的遇难者。废墟前,一位母亲带着她的两个儿子在废墟前焦急地等待着,孩子的爸爸就在林业站上班。
另一个年轻的女人坐在旁边,容颜憔悴,一位老太太安慰着她。年轻女人的丈夫也在这片瓦砾下。
记者离开时,大型挖掘设备还没有到来。7班另有任务被调走,3班过来接替他们,继续盼望着挖掘机的到来。
大悲过后,眼泪已经流干。红白镇上已经很少再闻哭声,人们默默无语,开始接受这场大劫难带来的创伤。他们需要努力活着。
在金河磷矿家属区的一个高台上,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坐在树荫下,身旁放着几大瓶矿泉水。她旁边,一台轰鸣的挖掘机正在挖掘一幢倒塌的宿舍楼。老人默默坐在那里,周围的一切似乎与她无关。
她主动招呼记者坐在她身旁的砖头上,指着面前的一堆废墟说:“这里原来是一座疗养院。”她和疗养院的很多老职工都很熟悉,扳着指头说谁谁下岗,谁谁内退和待业,哪个下岗医生进山挖煤去了。
老人夫妇都是金河磷矿的退休工人,20多岁时由峨眉磷肥厂调来,已经在这里生活了30多年。
她用浓重的地方口音告诉记者,这里是最早的金河磷矿矿部家属区,矿上有钱后在镇那头的河边修了一个新区。这里的房屋主要由留守的老人住或陪子女念书的镇外人租住。
“国家拨款给矿上,矿上修了更好的房子,领导和很多职工早都不在这里住了。”她仍默默地说。讲述这里发生的人事变迁,老人仿佛在诉说一个别人的故事,她只是见惯世事无常的旁观者。
然而忽然她又说:“这下面就他一个人没挖出来了。”
“这个人是谁?”记者问。她看着记者,眼睛圆睁:“我儿子!不然我在这里坐着干吗?”
宿舍楼旁边的疗养院实际上是老的红白镇医院住院部,原来比较红火。随着矿部家属区的迁移,这里逐渐衰落。前两年,一位姓邓的退休医生私人把医院承包下来,改成疗养院,供城市里的老干部们来疗养。由于山上风景秀丽、空气宜人,好多老人来这里打麻将休养。老太太40岁的儿子是疗养院的花匠。
这次地震中,邓医生和老人 的儿子都遇难了。
家园没有了,过去中断了。唯有未来还需要继续——只是他们现在还无法看到,未来究竟在哪里。
在大地震中,红白镇的经济也遭受了毁灭性打击。红白镇矿产资源丰富,有煤、磷、石材、蛇蚊矿等,磷矿和煤矿是红白镇的经济支柱。
现在,金河磷矿的新老家属区和矿上的招待所全部倒塌,剩下一座几乎废弃的电影院完好无损。这个地震前还算得上富裕的小镇里,家家户户都看上了光纤电视,安装了卫星地面接收站,电视普及率100%。电影院已经很久没有放映过电影了。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旅游业也成为近两年红白镇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但灾难毁掉了一切。不仅所有矿井停产,风景区也已是面目全非。
龙门山脉赋予了红白镇无尽的矿藏和绝美的风景财富,它们转化为一个2007年GDP达16279万元,人均纯收入5096元的富裕小镇。15秒钟内,大山索回了它的赐予。
根据什邡市最新官方统计数据,大地震给红白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91亿元。
在去年开始的“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让农民贷款修房子。一幢能容纳30名游客左右的“农家乐”造价30万元,好多人一生的积蓄都压在了“农家乐”上。现在景点和农家乐全毁了,给幸存者只剩下数十万不知该如何偿还的贷款。他们中的很多人即使山上余震不断,也不愿意下山,不愿意舍弃已经成了废墟的房子。
一个村民说:“死也要死在山上。”
“矿山没了,以后没处找钱了。一分钱也没有了。”宋华宽说。
张彦双的儿子在外地上大学,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需要1.5万元,家里房子倒塌后的第三天,他打电话给儿子说,最近一段少吃点饭吧,节省点开支,家里没钱寄了。
14岁的李光林则问记者:“叔叔,我们今后在哪里读书,还交不交建校费呢?”
一座废弃的水塔孤单矗立在高台之上。4支细细的钢筋,支持着它屹立不倒。簇拥在周围的15幢4层小楼有11幢已经成为废墟,还有一幢坍塌了一半,留下“金河磷矿职工俱乐部”几个残缺不全的大字,显示这里曾经是镇上人气最旺的所在。
距离成都市100多公里的什邡市红白镇,在汶川大地震中房屋倒塌率达到95%,剩下了几十栋无法居住的危房。
5月17日下午2点,《商务周刊》记者从8公里外的蓥华镇徒步抵达这里。灾难已经过去5天了,这座曾经拥有约7000人口的小镇,依然是一片沉寂——除了知了还在树上鸣叫,挖掘机轰鸣声不时传来,祭奠死者的鞭炮声会零星响起,头顶上有运输救灾物资的直升机掠过。
在老城废墟旁,6穴坟由新土刚刚垒成,墓碑上刻着曹国英、李金惠、赵素琼等名字。这里离他们过去的家只有几十米远。另一些遇难者长眠在更远一些的山坡上。还有些死者仍掩埋在瓦砾之下。
近10多年中国农村引起强烈反弹的土葬制度,在这里,在这时,无人提及。幸存者们大多守候于一堆堆坍塌的瓦砾旁,在苍蝇的嗡嗡声中默默等待亲人从废墟下挖起。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氨气、尸臭和草香混合的味道。
番号“七连”的一队官兵和四川省应急救援矿山救助队,正分散在这片金河磷矿家属区的遗址上搜寻。
“家属说就在这一块,但压的东西太重了,人工搜救实在找不出,就只能通过挖掘机来找了。”矿山救助队的陈师傅告诉记者,眼前正忙碌着的两名队员已经按家属指定的位置挖了两天,“还没有看到活人或尸体的影子”。
“5·12”大地震后,镇上居民和当晚赶到的部队将所有能挖出来的尸体安置完,这两天在进行最后的人工搜救。再下一步就是挖掘机对废墟进行过滤式挪位,以找出其中是否有人(的尸体)。
截止18日,官方统计红白镇失踪和死亡人数达到1000余人。当地人说,很多家庭绝户。死伤最为严重的是分居镇两头的红白镇中学和小学,共死亡约300余人。
沿着已成废墟的金河磷矿家属区向上走,穿过一片宽阔的玉米地,就到了红白镇的主街上。玉米地现在已经成为约6000名官兵的驻扎地和停机坪,数百顶帐篷扎在那里。
镇口加油站的背后是红白二大队,两排矮层平房被夷为平地,几位灾民正在废墟中搜捡着衣服等生活用品。
镇口不远的金河磷矿招待所,像被一刀将后面半个楼体劈掉。这座5层高的残楼,一股小风或者一根小指就能把它推倒。
金河磷矿招待所前面就是红白镇中学。学校的外墙全部倒塌,学生公寓和礼堂还安然无恙,礼堂前的红旗还在飘扬。学生公寓旁边的教学楼遭受了毁灭性打击,大半个楼体整体坍塌,只剩下不多的部分倾斜在地基上。
到目前为止,已知有100多名初中生葬身在水泥预制板和砖石之下。100多花儿一样的生命,在没有绽放之前,猝然凋谢。
沿着红白镇上唯一的主街边走边看,这个地处龙门山脉中心地段——蓥华山麓、距离什邡市西北部38公里的山区小镇,好像刚刚发生过一场激烈的炮战。
街道两边都是坍塌的楼房,大地震的威力在那些残余的建筑物上留下了深深的裂缝,风从窗子的破碎玻璃间吹过,带着难闻的气味。由于地震后经历了两天大雨,然后天气转热,白天的地面温度达到29度,仍未被挖出的尸体透过瓦砾散发出越来越浓烈的腐味。
街头除了偶尔有一些救援的消防战士和维持治安的警察,几乎见不到几个人。一条流浪的黑狗在瓦砾之间闻来闻去。偶尔能看到几个店主,小心地从自己临街的店铺里搬捡货物,一一打包运往避难所。一个茶楼的招牌还在,但楼梯已经消失了。有一家三口出没在废墟中,寻找可以继续维持生计的家什。他们是那么幸运。
“开展土地调查,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的红色横幅还挂在街道上,街角上的镇政府办公大楼早成了废墟一片。
远远地,能听到山上的鸟在鸣叫。午后的阳光暖暖的,很明媚。整个红白镇寂静而缓慢。
震前一刻钟
2008年5月12日,周一,阴历四月初八,佛诞日。皇历上说,当天宜沐浴、扫舍、余事勿取,忌开市、嫁娶、作灶。
这是格外普通的一天。人们早已不再按照老皇历决定做什么事和不做什么事了。
中午过后,婚丧嫁娶、工作学习,一切仍没有什么不同。
14点15分,采茶女张燕菊的大姑路过她家门前,问她是否上山采茶。因为头天晚上做了一个“结尾一片石灰白”的怪梦,张燕菊决定当天去干农活,不打麻将了。上午她已经采了一些茶回家,经过菜地时还看到一条从未见过的红头蛇。她寻思上午采的茶不够嫩,下午得再去采一点。
半个小时前,她刚刚喂过猪,但猪还在圈里嗷嗷叫个不停。与猪一样反常的是那条养了十几年的狗,半夜3点多它都在叫。“这死瘟,叫个啥,莫非有贼?”她还记得自己被从梦中突然吵醒时骂的那句话。早晨起来,她碰到的一些牌友都说昨晚做了不太好的梦,大家也都没有打麻将来钱的兴致。
同一时刻,离镇子1公里远的松林煤矿在正常生产。矿工肖光红在距地面70米深的巷道里采煤,从工作面到井口,直线距离有1000多米。巷道里空气混浊,头上的矿灯发出昏暗的光芒,肖光红一锹锹把采下的煤炭装上运煤车。70多个矿友顶着矿灯忙碌,把一车车的“黑金”运往地面。
14点20分,金河磷矿退休工人陈金富坐在女儿的毛线店里那张藤椅上闭目养神。女儿在向镇上的两名女顾客介绍每种毛线的质量,还聊着织毛衣的技巧。女儿和女婿在镇上开的这家毛线商店,平时生意不错,一个月要卖几千元,陈金富没事会常来看看。陈金富在镇上的金河磷矿工作了29年,1994年退休后,已经习惯了每天安详和缓慢的生活。
从毛线店望出去,斜对面的宏富大酒店,游客进进出出。这个镇上最高档酒店的大玻璃窗反射着太阳的光芒,有些晃陈金富的眼。小镇因为有蓥华山景区和“西部惊奇欢乐谷”,每天都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旅游者。
酒店旁边的镇林业站办公楼里,这个时间员工们应该刚刚上班,如果没有巡山外出,很多人都会在办公室里了。与林业站在一栋楼办公的还有镇安全生产办公室。
更远处的龙门山如一条青龙,横亘在视野的尽头。红白镇人祖祖辈辈都知道,大禹就诞生在龙门山,后人为纪念这位中国文明的先祖“凿龙门、铸九鼎、治水患”,取此山名为龙门山。龙门山的另一翼,便是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治下的汶川县,两地直线距离不到50公里。
14点23分,午觉之后的红白中学初一1班学生李光林在一楼顶头的教室里坐定,这个小萝卜头一样瘦小的男孩,爸爸李廷兵在金河磷矿一个距离红白镇25公里远的采场里打钻。至少有500名矿工像李廷兵一样每天骑自行车往返于采场和镇子上下班。李光林的班主任雷兴艳正准备下午第一节的语文课。等学生来齐后,她要先带孩子们唱10分钟的课前歌。
14点27分,在镇上一户村民家里,电工张彦双站在两米高的木凳上,与另一名电工商量怎么给这家布线。主人的正屋是个二层楼房,院子不小,两边是两排平房,一条黑狗趴在院子里。张彦双清楚地记得,那条狗在懒洋洋的困觉,没有什么异样。
这个午后,温暖而祥和,人们各自忙碌着自己的事情。没有人知道,从远在西北方向30多公里外的汶川,一股——或者是两股——强烈的地震波向着东南方向的什邡市以每秒钟3公里的速度冲击过来。里氏8级的强烈震波穿越河流,穿越横亘在中间的龙门山,瞬间就能到达这个美丽的川西小镇,将所有人的心撕碎。
生与死
龙门山绵延500公里,宽达70公里,地质史上是强烈地震带之一。
红白镇居民们不知道,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印度洋板块冲撞欧亚板块所引起的地震危险中。近百年来,地壳运动在龙门山地震带所积聚的地应力,一直酝酿着一次灾难性的能量释放。
地球把释放点选择在了与红白镇一山之隔的汶川,时间则定格于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相当于400颗广岛原子弹的能量瞬间点燃,震级里氏8级,最高烈度达到11度。
仅仅10秒钟,强烈的震波抵达红白镇,顷刻间,大地撼动,家园为之倒悬。
离红白镇8公里的蓥华镇居民戴爱翠的婶婶正在蓥华山上挖药材,她看到不远的山坡裂开一条巨大的裂缝,宽约1米。4名慌不择路的村民失足掉了进去,裂缝随即合上,片刻后又再裂开。那4名村民,连声音都没有,“瞬间就没了”。
没有打麻将的红白镇茶农张燕菊与大姑刚走到茶园里,才采了两株茶,就听到“砰”的一声巨响。张燕菊被震翻在地,等爬起来一看,镇上升腾起一片黄色的烟雾。烟尘散去,张燕菊目瞪口呆:房子全倒了。她哇的一下被吓哭了。
“感觉天要爆炸似的。”张燕菊回头找不见大姑,喊了两声才看见大姑跪在地里哭喊:“老天爷呀,你为什么要这么做啊!”
地震前一刻,肖光红刚想放下铁锹休息一下,突然听到地面上轰隆声不断,巷道里吱哑哑响起来,脚下的巷道上下震动。“地里似乎有什么东西要挤出来。”肖回忆说。
40多岁的肖光红知道唐山大地震,也经历了1976年发生在邻近阿坝州的松潘大地震。他下意识地向矿友们大喊:“地震了,快跑啊!”井下很多矿友都大喊起来。
肖光红扔下工具,什么也顾不上想,撒腿就顺着巷道往地面上跑,矿友们也拼命向外跑。水泥立面的巷道上下左右地晃动,但始终没有垮塌,他一口气沿着倾斜的巷道跑到了井口,踉踉跄跄上到地面,其他矿工随后也上来了。
等肖光红定了定神,第一眼看到的是地面上的办公楼和井架都垮塌下来,自己骑着上下班的摩托车横倒在离原来位置几米远的地方。
肖光红没顾上扶起摩托车,撒腿向镇内跑去。路上,他看到很多人都在往镇里跑。肖光红跑到红白镇边上的松林村村委会时,村委会的大门都快垮了,路边的一个水泥厂里残垣断壁。
灾难来临前,李廷兵身在肖光红北边金河磷矿的一个采场里,他的妻子本以为“洞子”(磷矿井)里的丈夫肯定没了,因为地面都这么厉害,但没想到洞子里的丈夫安然活着跑回镇里。他们全家除了伤员,只有李廷兵的二弟李廷军在镇上的办公室里遇难。
地震爆发的那一刻,李廷兵感到自己“像皮球一样被抛上抛下一尺多高,人都滚起来了”。电也没了,耳朵鼓膜来回的鼓凹,“山就像在拱一样”。他还以为是矿上爆破引起塌方,心想完了。十几秒钟的震动结束后,他发现自己和其他人都没事,洞子没塌,于是大伙赶紧一起往外跑。1240洞口被封死了,另一个1180洞口不断在往下掉石头。矿工们用炸药把通风口炸开,数十人连滚带爬地向山顶跑。人在向上奔命,身旁滚落的石头呼啸而过,大山还在摇晃。“就像古代攻城打仗的架势一样。”他的同事宋华宽说。
山上已经根本没路了,运煤的铁轨也找不到。事后他们听目击者说,木瓜坪和岳家山两座1000米左右的山都塌了,再从中间竖起一座新的山头,以及两个围堰湖。两座山之间的两个生产大队都“没了”。离红白8公里的青牛沱、陈家崖等风景区也已经成了两个湖,那里就是当年红军长征时所翻越的雪山。
地震前几秒,陈金富想从藤椅上站起来,到街上转转,找几个老朋友扯扯闲篇。在起身的那一刻,藤椅自己蹦了起来,差点把70多岁的陈金富颠出来。他紧紧抓住椅子背,感觉地面又前后左右的摇晃起来,椅子也跟着晃,货架上的毛线团滚下来散落一地。陈金富感觉胃都要被晃出来了,只听到女儿大喊:“爸爸,地震了,快跑。”女儿抓住他的手往店外冲,店面临街,又在一楼,父女两人很快就到了街上。也就几秒钟,楼上的窗玻璃就哗啦啦掉了下来,临街店铺里很多人都跑了出来,惊慌失措。
还没定过神来,陈金富看到镇林业站和安全生产办公室的办公楼轰隆坍塌,宏富大酒店后面半个楼体也随之垮掉。从全镇都传来轰隆隆的楼房倒塌声。
“完了,全完了!”地震已过去5天了,回忆起当天的场面,老人仍痛苦不堪,“活这把年纪,我也没见过这么大灾难。几秒钟,整个镇子夷为平地。”
这几秒钟之前,42岁的电工张彦双还站在木凳上,和同事一起把电线扯向二楼。他们听到房顶哗啦啦响起来,脚下的凳子上下震动,然后左右前后摇晃,越来越厉害。
“地震了。”意识过来的张彦双和同事从木凳上跳了下来,两人手拉手相互拽着冲出楼门,冲到院子中央,胳膊撞在门框上都没感觉到疼。
大地都在颤抖。“如果我们不是紧紧拉着,就倒在院子里了,想跑到街上都来不及。”张彦双说。
两人脚还没站稳,身后的二层楼就塌了,院子两边的平房也倒了下来,尘土弥漫,眼睛都睁不开。张彦双说:“整个镇子都在颤抖,楼房倒塌声从四面传来,尘土也四处升腾起来。”
他们拼命向大门跑去,踩着满地的瓦砾和水泥板逃到街上。张彦双看到,街两边的办公楼、店铺、理发店眨眼间都消失了,满街的碎玻璃、水泥板和砖石块。街上已经有好多人,大家四散奔逃,如惊弓之鸟。好多人头破血流,救命声、哭喊声响成一片。一些人喊着自己孩子的名字,冲向街两头的中学和小学。
街口那个他经常买烟的小商店也不见了,只剩下一堆砖石。中午吃完饭,张彦双还去这个小商店买了包白沙烟,这才是不到一个小时前的事。
一个男人从对面向他们跑来,样子已经看不出年纪了,满脸鲜血,腿好像也受伤了。他拼命地喊着一个人的名字,估计是他老婆。
“当时的场景真如世界末日来临。”张彦双说。他一直紧紧拉着的同事似乎傻了,张大嘴,说不出话来。两只紧握的手湿漉漉的。
2点28分,等着唱歌上课的李光林看了一下表。突然感觉地板一下子在动。以前地也经常动,因为矿山炸药爆炸也会引起轻微的震动,但很快有同学大喊:“地震了!”
“地就左一下,右一下,把我们都摇翻在地。”幸亏教室在一楼,李光林和同学们拼死往外爬到操场上,人流拥挤到他发现自己在同学的头上。教学楼倒塌后,他又看了一下表,前后只有15秒。
营救
劫难在瞬间发生,红白镇像被造物主随手抹掉一样,一起被抹掉的还有镇下面的很多山村,不知道有多少生命埋在了废墟里。随之而来的是断电、断水、断路,通讯中断。
张彦双的家在离镇子几公里外的柿子坪村5组。当他拉着同事逃到街头的瞬间,就想到自己远没有镇上楼房结实的老房子,老母亲和老婆还在家里。他松开同事的手,说我要回家看看。被吓傻的同事似乎一下子清醒过来,连招呼都没顾上打,疯了似的向另一个方向跑去,几乎一眨眼就消失在烟尘之中。
张彦双形容自己当时“惶惶如丧家之犬”,顺着石亭江边的山路一路狂奔,山坡上不断有飞石滚落下来。到一个叫烂柴湾的地方,山体似乎要整个垮塌了。下午5点多,他赶到村子时,这个300多人的村庄已成平地。
让绝望的张彦双惊喜的是,他的母亲和老婆在房子倒塌前都逃了出来,只是有些受惊吓。看到她们没有受伤,张彦双跑去和村民一道营救那些还埋在老屋下的乡亲。
而李廷兵等矿工翻山越岭,到达5里外雁子岩的金河磷矿总部操场上,矿上安排在此集结的矿工自行决定是否回20公里外的红白镇。李廷兵等100多人决定回家。一路上,他们用雷管、炸药炸开一条条逃生通道,有些人被石头砸伤了,其他人就背起伤员前行。他亲眼看到泥石流把山间的河道填起来几十米高,有人在公路上骑着车被滚落的石头“砸飞到河中”。
地震发生时,成都武警支队某连7班士官寇小凯正在与他的战友们训练。他们连很快就接到紧急命令,赶赴地震灾区参加救援。
经过一路奔袭,晚上12点钟,寇小凯等武警战士最先到达蓥华镇。天空已经下起大雨,夜色沉沉。借着车灯,他们看到蓥华镇大部分建筑已经倒塌,但由于没有大型救援机械,没有办法搬开巨大的水泥预制板和倒塌的墙体。于是,他们决定开赴红白镇。
为了赶时间,士兵们扔掉了被子,沿广青公路(广汉到青牛坨的县级公路)向红白镇急行军。雨越下越大,到达擦耳岩时,擦耳岩大桥已经坍塌,只能走旁边靠山的泥泞狭窄而危险的小路。到烂柴湾,这条小路也被倒塌下来的山体全部封死,不断有巨石从山顶翻滚下来。连长下了死命令,必须翻越滑坡下来的山体。冒着随时伤亡的危险,这支队伍翻山而过,到达被浸泡在雨水中的红白镇口时,已是13日凌晨两点零7分。
寇小凯和战友们马上进入镇口的中学,开始了48小时无休息的营救。他们是第一支到达红白镇的救援队伍。
红白镇中学和小学几乎集中了全镇所有6岁以上的孩子。中学的惨状让这些20岁的小兵们无法面对,已经过去5天了,寇小凯仍不愿意和记者讲述他们看到和经历的一切。
唯有满脸稚气的李光林还能清楚地向记者描述红白中学地震后的惨烈。
地震停了之后,3层教学楼已经垮了一大半。有的学生奋不顾身地从三楼跳了下来,另一些则被弹飞到学校旁边的玉米地里。
没有了楼梯,二楼和三楼幸存的所有学生都集中到还没倒塌的拐角处。离教学楼不足一米处有一根钢质旗杆,李德明老师和邱老师组织学生抱着旗杆往下滑。等所有学生滑下之后,他们才最后下来。李光林说,不到半小时,镇上医院的医生就背着药品来了。
惊魂未定的孩子们在中学操场上抱着老师哭,雷老师招呼大家不要哭,继续救人。李光林等跟着老师冒着生命危险爬上没垮的中学住宿楼,把被子扔下操场,盖在伤员身上。老师和医生始终坚守岗位,初一3班的廖模杰老师用手扒出好几名同学。李光林能记起来的遇难的老师有冯强、郑海英、杨东、龙军、张辉斌等。
当晚,幸存的学生、居民,以及数以百计的伤者和死者尸体都挤在小小的红白中学操场上。11点,天降大雨,前往什邡县城的必经之路擦耳岩大桥断裂,烂柴湾严重塌方。交通中断导致镇上的伤员送不出去,外界的药品和救援一直也进不来。医生只好决定先救“能救活的”,很多重伤员当晚活活疼死。李光林记得3大队的学生王洋子被救出之后,他妈妈问他哪里痛,他说不痛,他妈妈便去救别人。结果王洋子当晚便死了,人们才发现他大腿骨折。
到后半夜,李廷兵、宋华宽等几乎所有的幸存者都分散到中学、小学等伤亡集中地帮忙抬救伤员,所有的重伤员都被抬到1里外的穿心店索桥上等待救援。宋华宽等人于12日晚上10点逃回镇上之后,也一直抬送伤员到第二天早上6点多。
“地震过后真是人间地狱,只有一部分身子的尸体到处挂的都是,地上很多人的头和身体不匹配,哭声一片一片的。”矿工宋华宽说,“那种景象只要看一眼,男人都不由得掉眼泪。”
天渐亮了,寇小凯和战友们在红白中学冒雨救援了5个多小时。有一名村民跑来告诉他们,前面小学里可能有学生幸存。寇小凯和一部分战士马上赶往小学营救。
红白小学比中学的状况更糟,70%的小学生被埋在教学楼的废墟下。武警们赶到后,又发生了三次余震。寇小凯和几个战士勇敢地爬上残垣断壁高喊:“下面有没有人?”寇小凯似乎听到废墟下面有微弱的声音。他们开始奋力挖掘,边挖边喊,终于他们听到一个孩子微弱而细小的声音。
“小朋友,你能不能动?”寇小凯问他。
“叔叔,我不能动。”孩子的声音很细小,但很清楚,“我没受伤”。
“那好,孩子,你不要动,也不要说话,我们马上救你出来,我喊你你就答应,不喊你就不要说话啊,你不要睡觉啊,要保持力气。”寇小凯告诉他。
孩子很乖,一直没有哭。四个小时后,一个5岁的孩子被挖了出来。
小孩在一个墙角里,姿势象拜佛一样跪在地上,垮塌下来的砖块被墙角架住,形成了个小空间,保护了他的头。小孩背上压着一块石板,上面全是碎砖,只有屁股露在外面。一块大石板还压住他的脚上,一时拉不出来。寇小凯用胳膊紧紧抱着他的头,安慰孩子再坚持一会儿。旁边的救援医生喂了孩子两口奶,战士们小心地把石板移开,孩子终于获救,时间是中午12点。
寇小凯告诉记者,那个5岁的小朋友是他们这几天救出来的唯一幸存者。
过去中断了,未来在哪里
17日下午,寇小凯和7班的战士坐在坍塌的镇林业站办公楼对面的临街店面台阶上,等待大型机械的到来,挖掘已经在废墟里掩埋了120多个小时的遇难者。废墟前,一位母亲带着她的两个儿子在废墟前焦急地等待着,孩子的爸爸就在林业站上班。
另一个年轻的女人坐在旁边,容颜憔悴,一位老太太安慰着她。年轻女人的丈夫也在这片瓦砾下。
记者离开时,大型挖掘设备还没有到来。7班另有任务被调走,3班过来接替他们,继续盼望着挖掘机的到来。
大悲过后,眼泪已经流干。红白镇上已经很少再闻哭声,人们默默无语,开始接受这场大劫难带来的创伤。他们需要努力活着。
在金河磷矿家属区的一个高台上,一位60多岁的老太太坐在树荫下,身旁放着几大瓶矿泉水。她旁边,一台轰鸣的挖掘机正在挖掘一幢倒塌的宿舍楼。老人默默坐在那里,周围的一切似乎与她无关。
她主动招呼记者坐在她身旁的砖头上,指着面前的一堆废墟说:“这里原来是一座疗养院。”她和疗养院的很多老职工都很熟悉,扳着指头说谁谁下岗,谁谁内退和待业,哪个下岗医生进山挖煤去了。
老人夫妇都是金河磷矿的退休工人,20多岁时由峨眉磷肥厂调来,已经在这里生活了30多年。
她用浓重的地方口音告诉记者,这里是最早的金河磷矿矿部家属区,矿上有钱后在镇那头的河边修了一个新区。这里的房屋主要由留守的老人住或陪子女念书的镇外人租住。
“国家拨款给矿上,矿上修了更好的房子,领导和很多职工早都不在这里住了。”她仍默默地说。讲述这里发生的人事变迁,老人仿佛在诉说一个别人的故事,她只是见惯世事无常的旁观者。
然而忽然她又说:“这下面就他一个人没挖出来了。”
“这个人是谁?”记者问。她看着记者,眼睛圆睁:“我儿子!不然我在这里坐着干吗?”
宿舍楼旁边的疗养院实际上是老的红白镇医院住院部,原来比较红火。随着矿部家属区的迁移,这里逐渐衰落。前两年,一位姓邓的退休医生私人把医院承包下来,改成疗养院,供城市里的老干部们来疗养。由于山上风景秀丽、空气宜人,好多老人来这里打麻将休养。老太太40岁的儿子是疗养院的花匠。
这次地震中,邓医生和老人 的儿子都遇难了。
家园没有了,过去中断了。唯有未来还需要继续——只是他们现在还无法看到,未来究竟在哪里。
在大地震中,红白镇的经济也遭受了毁灭性打击。红白镇矿产资源丰富,有煤、磷、石材、蛇蚊矿等,磷矿和煤矿是红白镇的经济支柱。
现在,金河磷矿的新老家属区和矿上的招待所全部倒塌,剩下一座几乎废弃的电影院完好无损。这个地震前还算得上富裕的小镇里,家家户户都看上了光纤电视,安装了卫星地面接收站,电视普及率100%。电影院已经很久没有放映过电影了。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旅游业也成为近两年红白镇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但灾难毁掉了一切。不仅所有矿井停产,风景区也已是面目全非。
龙门山脉赋予了红白镇无尽的矿藏和绝美的风景财富,它们转化为一个2007年GDP达16279万元,人均纯收入5096元的富裕小镇。15秒钟内,大山索回了它的赐予。
根据什邡市最新官方统计数据,大地震给红白镇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91亿元。
在去年开始的“新农村建设”中,政府让农民贷款修房子。一幢能容纳30名游客左右的“农家乐”造价30万元,好多人一生的积蓄都压在了“农家乐”上。现在景点和农家乐全毁了,给幸存者只剩下数十万不知该如何偿还的贷款。他们中的很多人即使山上余震不断,也不愿意下山,不愿意舍弃已经成了废墟的房子。
一个村民说:“死也要死在山上。”
“矿山没了,以后没处找钱了。一分钱也没有了。”宋华宽说。
张彦双的儿子在外地上大学,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需要1.5万元,家里房子倒塌后的第三天,他打电话给儿子说,最近一段少吃点饭吧,节省点开支,家里没钱寄了。
14岁的李光林则问记者:“叔叔,我们今后在哪里读书,还交不交建校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