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古建筑建造艺术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0707033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古代建筑的榫卯结构一直延续至今,在世界建筑史上独树一帜,人们用“墙倒屋不塌”这句俗语高度概括了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征。建筑的多样性既有统一的风格,又有各民族的特色;屋顶变化多端又庄重大方的造型,别具一格的屋顶曲线和特殊的构件—斗拱,以及色彩的处理等均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因此,只有更进一步了解其结构做法和艺术造诣,才能真正认识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关键词:台基;斗拱;屋顶;瓦饰;色彩
  我国是世界文明发源较早的国家之一。悠久的历史蕴藏了极其丰富的璀璨文化,散存在今天祖国大地的古代木结构建筑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古老的木结构建筑是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的进程中辛勤创造出来的,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瑰丽的珍宝。
  木结构部分是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核心部分:一般是由柱、梁、檩、椽和斗拱等基本构件组成的框架结构体系。我国建筑结构的突出方面是木结构,木结构的主要成就是框架结构,基本结构方法是榫卯结合。这种框架结构是用立柱和横向的梁组成骨架,再由纵向的檩将横向的梁连接在一起,然后铺钉椽子和望板。屋顶的全部重量通过椽、檩、梁传递给柱子,最后由柱子传到地面。墙壁不负荷载,只起到分隔室内外和御寒的作用。这样给开门窗提供了最大灵活性,人们用“墙倒屋不塌”这句俗语高度概括了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征。
  用四根柱子围成的空间构成“间”。“间”是一座建筑乃至一组大型建筑的基本计算单位,是个体建筑,变化多端,可以组成丰富多彩的形式,将其纵横拼合起来就是一组建筑物的平面布局。采用不同的拼合方式形成的建筑也是多样化,在平面上可以组为正方形、长方形、八角形等不同布局。
  我们的祖先给后世留下的这些璀璨的木结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是非常独特的且延续时间最长。从西安半坡的绑扎结构和浙江河姆渡的榫卯结构,一直到今日,经历了七千年的漫长岁月。1世纪时,这种中国式的木结构建筑就基本定型下来,一直延续至今,未曾有过原则上的变化和新的突破。这是因为,我国东南是大海,西南及东北是高山森林,西北是戈壁沙漠。在古代,在一地生活的人们很少能和外界接触,一切只能按照自己当地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建筑材料以及当时的技术水平等创造自己的生活必需品—建筑,并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经验去发展它。
  但是,由于我国是一个土地辽阔、幅员广大的多民族国家,各地方和各民族所处的自然条件、经济资源以及社会习俗等有所不同。因此,建筑也表现出了多样化,但这种多样化始终未离开木结构这种基本体系。这让我国建筑既有统一的风格,又有各民族的特色,丰富多彩的木结构建筑出现在祖国大地各处。
  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一般是汉民族聚居地区的宫殿和寺庙建筑,而这些建筑确实有相当高的卓越成就。它们那变化多样、庄重大方的造型,别具一格的屋顶曲线和特殊的构件—斗拱,以及色彩的处理等均具有独特之处。这些特点都是人们对其外部表现形式的感受而已,而直观感受转变为内心感受均是由内部结构和构造做法导致的。因此,只有更进一步了解其结构做法和艺术造诣,才能真正认识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 台基
  古建筑的台基又称“须弥座”,是直接承托木结构的基座,包括基座四周的栏杆和可供上下的台阶,在建筑中显得庄重、威严,还能起到防潮的作用。在寺庙中一般用青、白理石与建筑上绘制了红、黄、绿色等的彩绘,在色调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将一座大屋顶建筑给人一种轻巧的视觉感受;高大的台基又给人一种稳健的感受,不能不说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古建筑台基一般都是用素土、灰土和碎砖石混合之后夯筑而成。台基四面包有一层用砖或石垒砌的基座,外表平整、光滑、笔直。台明铺有砖或石的面层,做成泛水以便于散水。室内海墁青砖平整光滑。台基与地平交接处设有砖铺散水或石砌排水沟,用以保护基础。
  在台基中,每一个立柱下皆有石雕柱础石,承托上部结构传下来的荷载,将其最后传递到夯土地层上。这种做法实质上属于浅基做法,也是建筑技术上的一个缺陷,高台基则是用来保护这种浅基,弥补这个缺陷的有效技术措施。当然,高台基抬高室内地平面可以保护柱根不受雨水和潮湿的侵蚀,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总而言之,台基在古代木结构建筑中,不仅在功能和结构上是必不可少的,而且在建筑艺术上也是相当重要的。它的高、低造型和结构以及材料应用的坚实、纤柔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艺术风格,乃至建筑物的寿命。
  在一些大型建筑或较重要的殿宇,一般四周皆有栏杆。古建筑中栏杆的作用一是为了壮观,二是为了安全。在建筑结构上不起多大作用。最初的栏杆为木质,石造栏杆出现得较晚。
  踏跺是我国古建筑中的台阶,一般有台级踏跺,俗称“台阶”。其中,有垂带的踏跺称“垂带踏跺”(图1),三面可以上下的踏跺称“如意踏跺”(图2)。斜坡道上通常铺有光面和印花的方砖,坡度较平缓,可供行车。有的斜坡道上带有礓碴,礓碴是一种对路面的处理方式,就是在斜坡道上用砖石露棱侧砌而成的,能够起到防滑作用。在礼仪规范上,一座建筑使用什么踏跺是有等级的,还有宾阶、主阶等之分。
  2 斗拱
  斗拱是我国古代木结构中最具显著特征且别具一格的特有构件,是用短小的方木和木枋组成。斗、栱、昂等主要部分组成的一组斗拱的整体单位,宋式的称为“朵”,清式的称为“攒”。斗是栱与栱和整朵斗拱与柱头的铺垫构件,栱是前后悬挑和左右拉接的构件,昂是前后悬挑起杠杆作用的构件。斗拱的作用是支撑巨大屋顶的出檐和减少室内大梁的跨度以抬高梁架(图3)。
  斗拱在一座建筑中是基本度量单位,其截面宋代称为“材”,清代称为“斗口”。斗拱在建筑中是最活跃、最富有时代特征变化的,所以我们可以把斗拱的演变作为判断古建筑年代的主要依据之一。
  斗拱在一座建筑中是美学上的装饰,更重要的是结构上的作用。可以用较小的木材通过榫卯拼合成为一组悬臂梁。昂的运用解决了受弯构件的剪力,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杠杆性质的构件,使整朵斗拱利用屋顶自身重量起到平衡作用,最大限度地向外懸挑。   总之,斗拱作为一座建筑上的特殊构件,无论在哪方面都充分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和完美性。尽管它用料损耗大,构造复杂,但通过斗拱取得三、四米的悬挑距离,不能不承认是一个惊人的创造成就,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独特风格。
  榫是小于构件断面的突出部分;卯是构件上的开口或穿眼。它们的类型、大小及现状都是相匹配的,成对地出现。榫卯结构的特点是可以将各种分散的、单一的木料连为一体,使其发挥出更大连接效益。这种连接点是柔性连接,有利于抗震,保护建筑的安全。但也有其不足之处,会使一些受力构件的断面削弱,降低材料的有效功能。尤为突出的是梁头,斗口小,梁的断面大,经过斗口时只得削薄梁头,结果梁端受剪力最大的部位反而削弱,这应是一个缺点。
  柱、梁式的框架结构体系使墙不负承重。这一点对建筑空间的灵活处理极为有利,能够创造出许多灵活丰富且富有动感的室内外空间。
  构成这些丰富空间的建筑是门、窗和隔墙,在建筑中称为“装修”。装修在建筑上虽不负承重作用,但对一座建筑的外表美学却起很大作用。同样一座建筑,由于装修的类型不同,建筑面貌会发生极大的变化。
  3 屋顶
  我国古建筑俗称“大屋顶”,但大屋顶给人的感觉上是大却不沉重,很轻巧。能做到这样效果的原因主要在四个屋檐角的处理手法上,用向上翘起的老角梁和仔角梁,两面配置衬头木,将位于角部的檐椽逐步上升。左、右两角匹配,下面形成翼形的曲线,使庞大高耸的屋顶显得格外生动、活泼(图4)。
  屋顶兽形瓦饰的设置更引人注目,各种兽的造型大都似龙非龙,别具一格。这些脊兽皆置于各条脊端,位置不同,名称也有别。例如,鸱可做成吻兽、垂兽、戗兽、岔兽、走兽、套兽等。脊的出现原是为了覆盖两个屋面相交处缝隙的一种防漏措施,后经过美化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构件,而且直接影响到屋顶的艺术效果。
  这些兽形瓦饰还有功能上的作用:正吻是保护、固定正脊两端的;垂兽、戗兽、岔兽、走兽下边都是有防止屋脊滑落的大铁钉或木栓的;屋面成排的钉帽上也有防止瓦垄滑动的大钉(图5)。然而,这些构件有其保护性措施,只是外表加以美化,成为装饰性的瓦件,就增强了大屋顶的生气。
  4 色彩装饰
  建筑用色彩装饰是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人们谈到古代建筑色彩的感受時,总是用蓝天、黄瓦、绿树、红墙、朱楹、粉壁、白玉栏杆来概括其色彩特征。这种概括谈到了它的基本色调,还突出了两者之间大面积色块的对比和烘托,这种大面积的烘托正是我国在古建筑用色方面最为突出的成就之一。
  蓝蓝的天幕,映印着金黄色的瓦顶,这是建筑与环境色调的对比,将屋顶轮廓烘托得更清晰壮美;檐下阴影部分冷色调的青、绿色彩烘托了阳光下暖色调的黄琉璃瓦顶;红色柱身、墙面和门窗的对比是建筑物本身用色的对比,这个对比让建筑物色彩效果格外鲜明和富丽堂皇;素净洁白的白玉栏杆,同富丽堂皇的柱、梁用色又是一个对比,这个对比更加重要,让辉煌的建筑有一个淡雅的结束,给人一种轻巧的感受。再加上团龙的点缀,使得整个建筑赋予它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有攘除灾难,带来吉祥的寓意(图6)。
  5 结束语
  我国古代建筑的榫卯结构一直延续至今,在世界建筑史上拥有独树一帜的特殊地位,人们用“墙倒屋不塌”这句俗语高度概括了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征。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既有统一的风格,又有各民族的特色;屋顶的变化多端、庄重大方的造型,别具一格的屋顶曲线和特殊的构件以及色彩的处理等均是其特点。因此,只有更进一步地了解其结构做法和艺术造诣,才能真正认识我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纪念馆的宣教工作也越发的重视。在大数据时代中,纪念馆的宣教工作也在创新管理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可以改善纪念馆宣教工作的环境,归档的速度也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流程也更加的简化,在保证纪念馆宣教工作质量的同时,也提升了工作速度。从实际调查可以得出,我国纪念馆的宣教工作还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足,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案进行解决,以此保证我国纪念馆持续地发展。下文将主要针对
近年来,随着城市更新改造和社会变迁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的文化空间发生变化,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改变,客观存续条件不足,甚至面临消失.在当前倡导非遗
摘 要:以青铜器命名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为研究对象,从内容和形式设计两方面分析:一是空间布局和参观路线反映公共空间的利用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辅助材料展现辅助展品的应用性;二是色彩和灯光设计彰显艺术性。青铜器背后的周秦文化正是内容与艺术设计的交互融合,使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协调部分和整体的关联性,将青铜器的专题特色与现代化科技相结合,传播地域特色鲜明的青铜文化。这一研究对专题性博物馆的展陈设计具有一定的借
摘 要:博物馆学专业的学科特色是将各类博物馆的专业内容用多样的陈列手段展示给各类观众,让普通观众在轻松的环境中润物细无声地了解专业知识,获得一次难忘、愉悦的体验经历。博物馆学专业在本、硕、博三个阶段应各有侧重,体现人才培养的递进性,本科阶段侧重技能培训,硕博阶段侧重理论研究。展览内容策划和文本写作、博物馆教育和观众调查是本科阶段重点训练的内容,尤其在本科的专业实习中应深化细化培养方案,使学生能够快
文旅融合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新时期有新的要求,文物机构如何融入文化旅游,在文旅中发光发亮、做好服务,是我们每一位文物工作者面临的全新课题.文章对位于陕西的汉唐帝陵进
摘 要:自20世纪70年代初开放至今的嘉峪关魏晋六号墓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室内砖壁画褪色严重,个别砖面彩绘的色彩、线条已淡至模糊不清,达到难以辨识的程度,严重影响了砖壁画内容的艺术效果。文章通过分析六号墓现状、砖壁画颜料及颜料特征以及影响砖壁画褪色的因素等,提出了若干保护措施。  关键词:魏晋墓;砖壁画;色彩;保护  果园—新城墓群是2001年由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墓群
博物馆是国家、民族宣传其文明成就和发展水平的重要窗口,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文化在国家文化体系中发挥着日渐强大和潜移默化的软实力作
摘 要:甘肃省平凉市博物馆现展出四件商周时期青铜爵,其铸造精美,纹饰华丽,且都有铭文。文章通过4件青铜爵浅析了爵的名称、用途、发展及铭文的作用和含义,为研究陇东地区商周文化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  关键词:青铜爵;名称;用途;铭文  平凉位于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六盘山东麓,泾、渭水上游,横跨陇山(关山)两麓,是中华民族在黄河中上游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六盘山、关山为关中西部的天然屏障、交通要隘,
摘 要:宋伯胤(1921—2009),陕西耀县人,曾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长,毕生致力于我国文博事业的研究和建设。宋伯胤先生提出通过学校实现博物馆的教育职能,呼吁建设行业博物馆,独创的四部四项十进位分类法等思想遗产,至今仍令学界受益匪浅。而宋先生扎实严谨的学风、广阔的研究视野和敏锐的学术眼光则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崇。  关键词:宋伯胤;博物馆学;教育;藏品管理  宋伯胤先生,1921年生于陕西耀县,19
数字媒体技术在国内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关键的作用,深刻地影响出土文物的保护模式、修复工艺以及呈现形式等。在目前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下,我国将数字媒体技术作为重点维护物质文化遗产,保证文物的安全性。但是因为国家文物管理组织对物质文化遗产制定的保护方案并不合理以及完善,缺少领先的数字媒体技术,导致某些出土的文物受到损害,无法复原到最初的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