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多种竞赛平台培养大学生素质目前在我国甚为普遍,但竞赛本身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未能受到足够重视。文章对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竞赛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探讨,同时从赛前准备、竞赛过程、赛后巩固三个环节对这一教学模式在形式上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大学语文 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鲁克兵(1969- ),男,安徽六安人,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人文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浙江 临安 311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浙江农林大学教改项目“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YB114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088-02
通过竞赛方式培养大学生各种素质,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目前各高校组织大学生参加的全国性竞赛主要有:国家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赛、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二十余项,还有其他各级各类比赛。这些比赛对于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很大的作用。但是竞赛对于大学生素质培养所起的作用尚有进一步发挥的余地。首先,这些竞赛大都是理工类为主,人文类相对较少。其次,这些竞赛只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而竞赛本身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应予以足够重视。为了充分发挥竞赛的功能,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大学语文教研组将竞赛引入课堂,开展了运用竞赛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运用竞赛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竞赛式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是由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决定的。首先,由于竞赛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做到专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三本的独立学院学生,他们往往在初入大学时情绪高涨,但较多的学生难以做到持之以恒。仅仅通过学生原有的热情难以维系其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这就需要一种外在力量的维持,使学生的原动力获得增益,从而保持对所学内容的专注。竞赛式教学法能够提供这种外在力量。在竞赛中,在参赛者水平处于伯仲之间时,参赛者只有志凝神聚、殚思竭虑才有获得优胜的机会,因而学生愿意尽全力投入。
其次,独立学院学生的形象思维活跃,竞赛式教学法能帮助学生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转化。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形象具体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一旦教师进入到抽象概括时,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减弱。而学习的重要目的是对事物各种联系的必然性有概括性的认识。由于竞赛前学生已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在竞赛机制的激励之下,学生一般能自行完成从形象至抽象的转化。在公布答案之后,正反事例的对照,成败经验的反省,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再次,竞赛式教学法能够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一般定位为应用型人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竞赛式教学法即是一种实践性活动。其实践性不只是对规律的理性认识,更是体现在这种活动需要学生调动观察、记忆、联想、思维等多种心理机能,同时也需要学生的情感投入与意志努力。
此外,竞赛式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当代,社会分工日趋细密,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是否具有团队精神,是学生今后事业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竞赛式教学法多分组进行,在智力相当、能力相若的情况下,同舟协力、戮力奋进的小组必将胜出,而各行其是、不思进取的小组则难免折戟沉沙。这种模式能使小组成员更具团队观念和全局意识。
二、竞赛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我院大学语文课堂近年来较多运用竞赛式教学法,受到大学生热烈欢迎。这种模式之所以可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大学生进取心很强,能给予其动力支持。大学生争强好胜,教师通过竞赛将其好胜心引入学习。在竞赛中,领先者欲保持优势,不能懈怠;后进者思摆脱困境,置死地而后生。这种奋勇争先的力量,正是竞赛式教学模式的动力源泉。
2.竞赛式教学模式能够提高课堂效率。竞赛式教学模式首先明确学习内容与教学要求,学生大部分学习任务已经在课前预习中完成,课堂教学主要体现为对学生预习成果的检查与巩固。这样更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例如在学习陶渊明《饮酒》(之五)一诗时,课文作者介绍部分仅仅二百余字,信息量有限。而这部分的竞赛内容则事先告知学生涉及陶渊明人生经历片段等,并提示学生在课余时间查阅颜延之《陶征士诔》、沈约《宋书·隐逸传》等材料。这样,学生对陶渊明的行止、志向等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理解将更深刻。
3.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所学主要是教材内容,学生获得的信息量相对有限。而竞赛式教学模式则要求学生在自学中完成多种实践活动。仅从信息收集方面来说,这种教学模式获得信息的途径除了教材与教师外,还有网络、图书馆、实地调查等,甚至可以获得同学及专家的帮助,不仅大大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4.竞赛式教学模式能满足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使学生产生满足感。相对于单一的教师讲授法,在竞赛中通过问题回答的形式,问题回答正确,则学生的进步立即获得确认,且是在集体关注下受到肯定,学生在自我实现的感觉上也更为真实。哲人亚里士多德有言:“竞争是一种由善人感觉到的好的感情。”这种真实的感情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5.竞赛式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很广。首先,这一模式适合课堂教学。当前在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里,学习竞赛大多在课堂之外进行,由课外进入课堂则并不普遍,从而使竞赛教学法的力量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显现。其次,这一教学方式适用于多门学科。只要设计得当,几乎所有学科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竞赛这一教学模式。再次,竞赛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学习内容较为枯燥的课堂。为了吸引学生,有些教师实际上以减损深度为代价。大量的趣谈、视频充塞于课堂,尽管笑声不绝于耳,但教学内容被稀释,教学要求降低了。竞赛式教学模式的优胜处即在于其既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又能借助于辩论将问题引向深入,使学生始终专注于课堂。 三、竞赛式教学模式之架构
竞赛式教学模式如何进行?笔者以为这种模式有似文章写作,是有法而无定法的。受众不同,内容有别,法度也因之改易,但就其大端而言,也是有径可寻的。笔者以时间为据,将此教学模式分为三个部分,即赛前准备、竞赛过程、赛后巩固三个阶段。
1.赛前准备。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赛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是竞赛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前提。在此阶段,主要有以下两个环节:
第一,明确学习任务。首先是明确预习任务。学生学习任务的确定以教学目的为依据。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习要求,指定学生阅读参考资料,特别是鼓励学生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自己查询资料。其次是具体的竞赛程序。程序清晰,学生的准备工作就会更具针对性,能将预习中所学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使得整个竞赛进程具有节奏感。再次,明确竞赛规则。若规则不清晰,不仅会影响竞赛选手发挥水平,也常常会引发选手之间、选手与组织者之间的无谓争论,阻碍竞赛进程。教师在制定竞赛规则时,须细斟慢酌,务必使竞赛各方机会均等。
第二,划分学习小组。划分小组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小组及其成员的多寡视学习任务的分量而定。二是小组之间学生平均水平相当。这样既能增加比赛激烈程度,又能使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形成优良学风。三是小组每个成员皆有具体任务。这样不仅能使每个同学获得锻炼的机会,还能强化其荣辱感。小组应推选组长一名,负责将学习任务分解到每个成员,组织小组讨论,并谋划小组攻防策略。
2.竞赛过程。竞赛过程的设置不能千篇一律,而应依据教学内容、要求、条件及学生实际情况作综合考虑。如要求识记的内容,可用选择题;考查熟悉程度,可用抢答题;综合能力展示,需要数名评委共同裁决;思想性强的内容,宜举行小型辩论赛等。在竞赛过程中,有两个方面值得重视:
第一,发挥小组优势,取长补短,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除了在准备阶段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特长之外,在竞赛过程中的成员之间的配合非常重要,教师在主持竞赛时应注意促进这些配合。除了言语激励之外,尚需在程序安排上予以考虑。例如,笔者在主持竞赛过程中,经常安排在一个小组内部自我调整的环节。在对手问难之前,给当前汇报的小组最后一次自我调整的机会。本小组成员可以即时对本组陈述者疏漏之处予以弥补。
第二,深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课内竞赛不像课外竞赛那样,对问题的回答偏重于结果。如在课外竞赛中,对于选择题或判断题,选手只要完成选择或判断,有时导致学生在对某一问题知之甚少的情形下进行随机猜测。即便是判断正确,也并不意味着学生对问题正误与否的原由皆能洞悉。这就需要教师在竞赛程序上精心设计,以便在竞赛过程中将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笔者在竞赛过程中常设置下列一些环节:一是成果汇报。小组选派代表,将凝聚小组全体成员智慧的成果作公开陈述。要求代表声音洪亮,语速适当。为了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提醒同学们细听,力争能发现问题。二是相互论难。当一方陈述观点之后,由他方指瑕。指瑕须言之成理,对方有权答辩,最终胜负由教师与全班同学共同裁定。此环节实质是集中全班学生的力量对课文理解进行推敲,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深度乃至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程度。三是自由提问。由其他小组向作陈述的当值小组就学习内容的理解而发问,问询内容在当值小组所负责的范围之内。教师之前应将提问的要求告诉学生,问题的范围应当适中,同时应提高难度。同时,教师应确认所问的问题是否有效,淘汰那些与学习内容无关且过于冷僻的问题。对于有效的提问,当值小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开始回答。经过数个问题的回答以及往返论难,课文的思想内容以及艺术表现方面的特色基本上通过学生自学的方式获得揭示。四是宣布结果。竞赛结束后,学生对竞赛结果的期待最为强烈,及时宣布结果,易取得最佳激励效果。
3.赛后巩固。竞赛虽然结束,但课堂教学尚不能终止。在比赛过程中,许多问题是零散而又琐碎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这些问题之间建立普遍的联系,掌握其规律性;注意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概括,使教学内容成为一个整体性。
第一,全面总结。教师总结在竞赛式教学模式中比一般的讲授模式中更为重要。因为学生对于学习内容进行讨论的深广度以及问题的重要程度的把握未必能恰到好处。首先应对比赛本身有所总结。教师就同学们在竞赛中表现予以点评,精彩之处大力表彰,不足之处给予指正。其次应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上给予总结。一是有些较为重要的问题,学生在竞赛中并未提出,教师在总结时应提醒学生注意,并予以简要剖析。二是有些难点,学生讨论时有可能避重就轻,教师应适当展开分析。三是思想内容及艺术表现的优胜处作出归纳。
第二,布置作业。布置作业之前,教师先围绕重难点,设置若干问题。竞赛之后,教师可临时增加一些问题,尤其是重要而又未能在竞赛中充分讨论的问题。另一项重要的任务是预习下次课程的内容,明确下次竞赛的范围与要求,告知学生可以参考哪些课外读物。
总之,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不管如何变异,以下几个方面应给予以充分重视:课前预习至为重要;教师须对竞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充分的准备;明晰具体规则能够保持竞赛进程的畅达,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枝培主编.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祖保泉.文心雕龙解说[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大学语文 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鲁克兵(1969- ),男,安徽六安人,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人文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浙江 临安 3113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浙江农林大学教改项目“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YB114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5-0088-02
通过竞赛方式培养大学生各种素质,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目前各高校组织大学生参加的全国性竞赛主要有:国家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赛、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二十余项,还有其他各级各类比赛。这些比赛对于调动大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很大的作用。但是竞赛对于大学生素质培养所起的作用尚有进一步发挥的余地。首先,这些竞赛大都是理工类为主,人文类相对较少。其次,这些竞赛只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而竞赛本身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应予以足够重视。为了充分发挥竞赛的功能,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大学语文教研组将竞赛引入课堂,开展了运用竞赛式教学模式的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运用竞赛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竞赛式教学模式的重要性是由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决定的。首先,由于竞赛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做到专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三本的独立学院学生,他们往往在初入大学时情绪高涨,但较多的学生难以做到持之以恒。仅仅通过学生原有的热情难以维系其在课堂上的注意力,这就需要一种外在力量的维持,使学生的原动力获得增益,从而保持对所学内容的专注。竞赛式教学法能够提供这种外在力量。在竞赛中,在参赛者水平处于伯仲之间时,参赛者只有志凝神聚、殚思竭虑才有获得优胜的机会,因而学生愿意尽全力投入。
其次,独立学院学生的形象思维活跃,竞赛式教学法能帮助学生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转化。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形象具体的事物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一旦教师进入到抽象概括时,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减弱。而学习的重要目的是对事物各种联系的必然性有概括性的认识。由于竞赛前学生已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在竞赛机制的激励之下,学生一般能自行完成从形象至抽象的转化。在公布答案之后,正反事例的对照,成败经验的反省,能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再次,竞赛式教学法能够促使知识转化为能力。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一般定位为应用型人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竞赛式教学法即是一种实践性活动。其实践性不只是对规律的理性认识,更是体现在这种活动需要学生调动观察、记忆、联想、思维等多种心理机能,同时也需要学生的情感投入与意志努力。
此外,竞赛式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在当代,社会分工日趋细密,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是否具有团队精神,是学生今后事业能否成功的重要条件。竞赛式教学法多分组进行,在智力相当、能力相若的情况下,同舟协力、戮力奋进的小组必将胜出,而各行其是、不思进取的小组则难免折戟沉沙。这种模式能使小组成员更具团队观念和全局意识。
二、竞赛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我院大学语文课堂近年来较多运用竞赛式教学法,受到大学生热烈欢迎。这种模式之所以可行,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大学生进取心很强,能给予其动力支持。大学生争强好胜,教师通过竞赛将其好胜心引入学习。在竞赛中,领先者欲保持优势,不能懈怠;后进者思摆脱困境,置死地而后生。这种奋勇争先的力量,正是竞赛式教学模式的动力源泉。
2.竞赛式教学模式能够提高课堂效率。竞赛式教学模式首先明确学习内容与教学要求,学生大部分学习任务已经在课前预习中完成,课堂教学主要体现为对学生预习成果的检查与巩固。这样更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例如在学习陶渊明《饮酒》(之五)一诗时,课文作者介绍部分仅仅二百余字,信息量有限。而这部分的竞赛内容则事先告知学生涉及陶渊明人生经历片段等,并提示学生在课余时间查阅颜延之《陶征士诔》、沈约《宋书·隐逸传》等材料。这样,学生对陶渊明的行止、志向等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理解将更深刻。
3.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所学主要是教材内容,学生获得的信息量相对有限。而竞赛式教学模式则要求学生在自学中完成多种实践活动。仅从信息收集方面来说,这种教学模式获得信息的途径除了教材与教师外,还有网络、图书馆、实地调查等,甚至可以获得同学及专家的帮助,不仅大大拓宽获取信息的渠道,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4.竞赛式教学模式能满足学生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使学生产生满足感。相对于单一的教师讲授法,在竞赛中通过问题回答的形式,问题回答正确,则学生的进步立即获得确认,且是在集体关注下受到肯定,学生在自我实现的感觉上也更为真实。哲人亚里士多德有言:“竞争是一种由善人感觉到的好的感情。”这种真实的感情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5.竞赛式教学模式的适用范围很广。首先,这一模式适合课堂教学。当前在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里,学习竞赛大多在课堂之外进行,由课外进入课堂则并不普遍,从而使竞赛教学法的力量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显现。其次,这一教学方式适用于多门学科。只要设计得当,几乎所有学科都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竞赛这一教学模式。再次,竞赛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学习内容较为枯燥的课堂。为了吸引学生,有些教师实际上以减损深度为代价。大量的趣谈、视频充塞于课堂,尽管笑声不绝于耳,但教学内容被稀释,教学要求降低了。竞赛式教学模式的优胜处即在于其既考查了学生基础知识,又能借助于辩论将问题引向深入,使学生始终专注于课堂。 三、竞赛式教学模式之架构
竞赛式教学模式如何进行?笔者以为这种模式有似文章写作,是有法而无定法的。受众不同,内容有别,法度也因之改易,但就其大端而言,也是有径可寻的。笔者以时间为据,将此教学模式分为三个部分,即赛前准备、竞赛过程、赛后巩固三个阶段。
1.赛前准备。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赛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是竞赛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前提。在此阶段,主要有以下两个环节:
第一,明确学习任务。首先是明确预习任务。学生学习任务的确定以教学目的为依据。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习要求,指定学生阅读参考资料,特别是鼓励学生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自己查询资料。其次是具体的竞赛程序。程序清晰,学生的准备工作就会更具针对性,能将预习中所学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使得整个竞赛进程具有节奏感。再次,明确竞赛规则。若规则不清晰,不仅会影响竞赛选手发挥水平,也常常会引发选手之间、选手与组织者之间的无谓争论,阻碍竞赛进程。教师在制定竞赛规则时,须细斟慢酌,务必使竞赛各方机会均等。
第二,划分学习小组。划分小组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小组及其成员的多寡视学习任务的分量而定。二是小组之间学生平均水平相当。这样既能增加比赛激烈程度,又能使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形成优良学风。三是小组每个成员皆有具体任务。这样不仅能使每个同学获得锻炼的机会,还能强化其荣辱感。小组应推选组长一名,负责将学习任务分解到每个成员,组织小组讨论,并谋划小组攻防策略。
2.竞赛过程。竞赛过程的设置不能千篇一律,而应依据教学内容、要求、条件及学生实际情况作综合考虑。如要求识记的内容,可用选择题;考查熟悉程度,可用抢答题;综合能力展示,需要数名评委共同裁决;思想性强的内容,宜举行小型辩论赛等。在竞赛过程中,有两个方面值得重视:
第一,发挥小组优势,取长补短,培养集体主义精神。除了在准备阶段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特长之外,在竞赛过程中的成员之间的配合非常重要,教师在主持竞赛时应注意促进这些配合。除了言语激励之外,尚需在程序安排上予以考虑。例如,笔者在主持竞赛过程中,经常安排在一个小组内部自我调整的环节。在对手问难之前,给当前汇报的小组最后一次自我调整的机会。本小组成员可以即时对本组陈述者疏漏之处予以弥补。
第二,深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课内竞赛不像课外竞赛那样,对问题的回答偏重于结果。如在课外竞赛中,对于选择题或判断题,选手只要完成选择或判断,有时导致学生在对某一问题知之甚少的情形下进行随机猜测。即便是判断正确,也并不意味着学生对问题正误与否的原由皆能洞悉。这就需要教师在竞赛程序上精心设计,以便在竞赛过程中将问题的讨论引向深入。笔者在竞赛过程中常设置下列一些环节:一是成果汇报。小组选派代表,将凝聚小组全体成员智慧的成果作公开陈述。要求代表声音洪亮,语速适当。为了激励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提醒同学们细听,力争能发现问题。二是相互论难。当一方陈述观点之后,由他方指瑕。指瑕须言之成理,对方有权答辩,最终胜负由教师与全班同学共同裁定。此环节实质是集中全班学生的力量对课文理解进行推敲,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深度乃至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程度。三是自由提问。由其他小组向作陈述的当值小组就学习内容的理解而发问,问询内容在当值小组所负责的范围之内。教师之前应将提问的要求告诉学生,问题的范围应当适中,同时应提高难度。同时,教师应确认所问的问题是否有效,淘汰那些与学习内容无关且过于冷僻的问题。对于有效的提问,当值小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开始回答。经过数个问题的回答以及往返论难,课文的思想内容以及艺术表现方面的特色基本上通过学生自学的方式获得揭示。四是宣布结果。竞赛结束后,学生对竞赛结果的期待最为强烈,及时宣布结果,易取得最佳激励效果。
3.赛后巩固。竞赛虽然结束,但课堂教学尚不能终止。在比赛过程中,许多问题是零散而又琐碎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在这些问题之间建立普遍的联系,掌握其规律性;注意在不同层次上进行概括,使教学内容成为一个整体性。
第一,全面总结。教师总结在竞赛式教学模式中比一般的讲授模式中更为重要。因为学生对于学习内容进行讨论的深广度以及问题的重要程度的把握未必能恰到好处。首先应对比赛本身有所总结。教师就同学们在竞赛中表现予以点评,精彩之处大力表彰,不足之处给予指正。其次应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上给予总结。一是有些较为重要的问题,学生在竞赛中并未提出,教师在总结时应提醒学生注意,并予以简要剖析。二是有些难点,学生讨论时有可能避重就轻,教师应适当展开分析。三是思想内容及艺术表现的优胜处作出归纳。
第二,布置作业。布置作业之前,教师先围绕重难点,设置若干问题。竞赛之后,教师可临时增加一些问题,尤其是重要而又未能在竞赛中充分讨论的问题。另一项重要的任务是预习下次课程的内容,明确下次竞赛的范围与要求,告知学生可以参考哪些课外读物。
总之,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不管如何变异,以下几个方面应给予以充分重视:课前预习至为重要;教师须对竞赛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作充分的准备;明晰具体规则能够保持竞赛进程的畅达,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枝培主编.大学语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祖保泉.文心雕龙解说[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