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以化学探究实验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语言的艺术性与创造性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化学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等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化学教学 探究实验
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每一个化学教师都关注的热点问题。
1.以探究实验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按照教师的设计完成探究,探究活动呈现出固定的模式,无法体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如何创新探究实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教师应创建师生平等的交流平台,让学生自己搜集信息,实施探究方案,使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教师对学生应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先介绍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请同学们设计原电池并进行实验。多数学生都设计出氧化还原原电池。有一部分学生将2个分别装有1mol/L硫酸铜溶液和0.1mol/L硫酸铜溶液的烧杯用盐桥相连,用铜电极构成浓度差原电池,学生发现外电路也有电流通过。学生做类似的实验硝酸银浓度差原电池,发现同样也有电流通过。同学们通过查资料得知:浓的溶液能自发地向稀的溶液扩散,形成电流。同学们批判性地指出了参考书上形成原电池的前提条件是氧化还原反应这个结论的局限性。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如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抑酸剂化学成分的检验,食品中的膨化剂等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设计完成实验。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2.恰当运用教学语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语言是教师育人的载体,教师虽精心设计教案,却一本正经、面无表情地照本宣科,只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削弱学习效果。如何在课堂上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用亲切的目光、和蔼的笑容面对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上课。教师美的教学语言,不但易于学生接受,而且易于激发他们的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重要的创造工具。”
2.1化枯燥为生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机智的语言表达能使学生易接受、好理解、好记忆。如拿掉酒精灯的盖子可以说成脱下帽子,酒精灯垫上木块可以说成酒精灯穿上高跟鞋。又如选修3中的价键理论形成的条件:①自旋方向不同的成单电子配对,比喻成奋斗方向相反的成单电子也想成双成对;②电子轨道重叠,可以说成电子志同道合。再如《盐类的水解》可以概括为“把水解开,正负结合”,将难以掌握的水解反应变得有规律可循,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水解反应。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经过情感滋润的“知识”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2化繁杂为精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促进者,鼓励学生全面、客观地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及化学用语,对于重点知识,要进行精炼浓缩,降低学生记忆的难度。如《化学反应原理》中压强变化对化学平衡的移动的影响,“通过改变容器体积,增大体系压强,平衡朝着气态物质减少的方向移动”,可以浓缩成“压大体小”;温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升高体系温度,平衡朝着吸热方向移动,降低体系温度,平衡朝着放热方向移动”,可以精炼成“升吸降放”。又如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半径大小比较可以用“序大径小”等。再如氧化还原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特征是化合价的升降,时间久了,学生经常会张冠李戴。笔者把它精炼为“本电特价”,与“本店特价”谐音,“本”就是“本质”,“电”就是“电子的转移”,“特”就是“特征”,“价”就是“化合价的升降”,学生不易混淆。
2.3化抽象为具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积极思考。高中化学教学的难点是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要通过取喻明理或画龙点睛等方法,突破难点,增长学生的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在讲解必修一《物质的量》计算时,部分学生对物质的量概念与计算都很茫然。笔者列举小学生的计算题:将每24盒牛奶装一箱,请同学们计算:①箱数n=5箱牛奶有多少盒?②盒数N=72盒牛奶可以装多少箱?引出盒数N=n×24之间的转换计算。学生认为这种计算很简单。然后引出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七个基本单位中的物理量,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质量、体积都很小,将NA约“6.02×1023的微粒数”为1mol,1mol相当于宏观“一箱”,“摩尔”就是作为计量原子、离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单位。很自然由浅入深地引出微粒数N=n×NA之间的三者转换计算。请同学们计算:①5molH原子的微粒数为多少?②1.204×1024个氢原子物质的量是多少?我们应立足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将抽象化为具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再如A、B是短周期元素,当A、B俩元素的原子分别得到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时,A放出的能量大于B放出的能量,请同学们比较A、B的氧化性强弱。部分学生认为用能量高低判断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抽象。笔者围绕学生熟悉的买卖东西打比方,A、B都想得到一个电子,A愿意付的钱(能量)比B多,说明A得电子更迫切,A的氧化性比B强。同样的道理C、D是短周期元素,当C、D俩元素的原子分别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时,C吸收的能量大于D吸收的能量,请同学们比较C、D的还原性强弱。学生进行类似的比喻,当C、D俩元素的原子分别失去一个电子,D吸收的钱(能量)比C少,说明D比C更轻易失电子,D的还原性强于C。教师要在“有疑处处释疑”,提高学生思维的含量,使学生产生成功感。
教师的教学语言力求精雕细凿,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要注意学生学习难点、重点、盲点、易混点、易错点的整理与辨析。
3.让化学走进生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化学课堂教学应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引用一些典型的生活问题作为切入点,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如何从矿物中提炼金属;美国科学家开发利用人体能;在讲解选修3《配合物的形成》,可介绍清华学生朱令铊中毒事件,教授用普鲁士蓝解毒的过程。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将书本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不仅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要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不仅要在探究性实验中激活学生思维,还要在课堂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化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让自己的教学符合学生的需要,这样课堂教学就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袁传寿.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语数外学习,2012.04
[2]汪文祥.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当代教育科研杂志,2010.01.
[3]许国换.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J].新一代.2010.10.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化学教学 探究实验
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每一个化学教师都关注的热点问题。
1.以探究实验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以往的探究活动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按照教师的设计完成探究,探究活动呈现出固定的模式,无法体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如何创新探究实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教师应创建师生平等的交流平台,让学生自己搜集信息,实施探究方案,使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教师对学生应给予及时的肯定与鼓励,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先介绍原电池的形成条件,请同学们设计原电池并进行实验。多数学生都设计出氧化还原原电池。有一部分学生将2个分别装有1mol/L硫酸铜溶液和0.1mol/L硫酸铜溶液的烧杯用盐桥相连,用铜电极构成浓度差原电池,学生发现外电路也有电流通过。学生做类似的实验硝酸银浓度差原电池,发现同样也有电流通过。同学们通过查资料得知:浓的溶液能自发地向稀的溶液扩散,形成电流。同学们批判性地指出了参考书上形成原电池的前提条件是氧化还原反应这个结论的局限性。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如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抑酸剂化学成分的检验,食品中的膨化剂等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协作设计完成实验。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英国诗人雪莱说:“想象是创造力。”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2.恰当运用教学语言,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语言是教师育人的载体,教师虽精心设计教案,却一本正经、面无表情地照本宣科,只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削弱学习效果。如何在课堂上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用亲切的目光、和蔼的笑容面对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上课。教师美的教学语言,不但易于学生接受,而且易于激发他们的兴趣。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重要的创造工具。”
2.1化枯燥为生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机智的语言表达能使学生易接受、好理解、好记忆。如拿掉酒精灯的盖子可以说成脱下帽子,酒精灯垫上木块可以说成酒精灯穿上高跟鞋。又如选修3中的价键理论形成的条件:①自旋方向不同的成单电子配对,比喻成奋斗方向相反的成单电子也想成双成对;②电子轨道重叠,可以说成电子志同道合。再如《盐类的水解》可以概括为“把水解开,正负结合”,将难以掌握的水解反应变得有规律可循,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水解反应。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经过情感滋润的“知识”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发学生的思维,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2.2化繁杂为精炼,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促进者,鼓励学生全面、客观地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及化学用语,对于重点知识,要进行精炼浓缩,降低学生记忆的难度。如《化学反应原理》中压强变化对化学平衡的移动的影响,“通过改变容器体积,增大体系压强,平衡朝着气态物质减少的方向移动”,可以浓缩成“压大体小”;温度变化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升高体系温度,平衡朝着吸热方向移动,降低体系温度,平衡朝着放热方向移动”,可以精炼成“升吸降放”。又如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半径大小比较可以用“序大径小”等。再如氧化还原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特征是化合价的升降,时间久了,学生经常会张冠李戴。笔者把它精炼为“本电特价”,与“本店特价”谐音,“本”就是“本质”,“电”就是“电子的转移”,“特”就是“特征”,“价”就是“化合价的升降”,学生不易混淆。
2.3化抽象为具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在学习中积极思考。高中化学教学的难点是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师要通过取喻明理或画龙点睛等方法,突破难点,增长学生的知识,化抽象为具体,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在讲解必修一《物质的量》计算时,部分学生对物质的量概念与计算都很茫然。笔者列举小学生的计算题:将每24盒牛奶装一箱,请同学们计算:①箱数n=5箱牛奶有多少盒?②盒数N=72盒牛奶可以装多少箱?引出盒数N=n×24之间的转换计算。学生认为这种计算很简单。然后引出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七个基本单位中的物理量,分子、原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质量、体积都很小,将NA约“6.02×1023的微粒数”为1mol,1mol相当于宏观“一箱”,“摩尔”就是作为计量原子、离子、分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单位。很自然由浅入深地引出微粒数N=n×NA之间的三者转换计算。请同学们计算:①5molH原子的微粒数为多少?②1.204×1024个氢原子物质的量是多少?我们应立足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将抽象化为具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再如A、B是短周期元素,当A、B俩元素的原子分别得到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时,A放出的能量大于B放出的能量,请同学们比较A、B的氧化性强弱。部分学生认为用能量高低判断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抽象。笔者围绕学生熟悉的买卖东西打比方,A、B都想得到一个电子,A愿意付的钱(能量)比B多,说明A得电子更迫切,A的氧化性比B强。同样的道理C、D是短周期元素,当C、D俩元素的原子分别失去一个电子形成稳定结构时,C吸收的能量大于D吸收的能量,请同学们比较C、D的还原性强弱。学生进行类似的比喻,当C、D俩元素的原子分别失去一个电子,D吸收的钱(能量)比C少,说明D比C更轻易失电子,D的还原性强于C。教师要在“有疑处处释疑”,提高学生思维的含量,使学生产生成功感。
教师的教学语言力求精雕细凿,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要注意学生学习难点、重点、盲点、易混点、易错点的整理与辨析。
3.让化学走进生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化学课堂教学应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引用一些典型的生活问题作为切入点,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例如如何从矿物中提炼金属;美国科学家开发利用人体能;在讲解选修3《配合物的形成》,可介绍清华学生朱令铊中毒事件,教授用普鲁士蓝解毒的过程。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将书本知识融会贯通,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不仅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要让学生愿意学、主动学。不仅要在探究性实验中激活学生思维,还要在课堂上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将化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让自己的教学符合学生的需要,这样课堂教学就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袁传寿.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语数外学习,2012.04
[2]汪文祥.浅谈新课程理念下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当代教育科研杂志,2010.01.
[3]许国换.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化学课堂的有效性[J].新一代.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