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和加深所学的新知。
关键词:数学 课堂 提问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了问答式数学的先河。他创造的“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学的雏形。所谓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师围绕一定范围的内容,根据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合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问,由学生作出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对提问的问题有所暗示,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学生回答的不正确,教师也不马上纠正,而是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提出补充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地加以纠正。
一、提问的明确性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1/2与1/3后提问:“1/2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麽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麽?”这样得提问即明确,有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麽要通分的算理。
二、提问的思考性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建处、理解的疑难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到处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哦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老师提出:(1)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2)这个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圆的面积=πr×r =πr2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提问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如,一位教师教了整数减带分数后,要求学生做5-(2+1/4)等于多少。有一个学生只把整数部分相减,得出3+1/4;另一个从被减数中拿出1化成4/4,相减时5又忘了减少1,得3+3/4。在分析这两个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订正后,教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如果要使答案是3+1/4或3+3/4,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着一问题恰恰把整数减带分数中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提问的多向性
首先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教师所提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因此,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
五、提问的逻辑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
六、提问的巧妙性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如邱学华老师上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时间过半时,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个公式求一般三角形的面积。正当学生充满成功的喜悦时,邱老师抛出了一道“奇特”的题目:计算右图三角形的面积。并有意采用竞赛的形式把课堂气氛搞的很热烈,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抢着回答。结果,几乎全班学生的答案都是4×6÷2=12(平方米)。正当学生又一次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喜悦时,邱老师诙谐的说:“你们都上当了!”一语出口,尤如在已有涟漪的湖中投入一块巨石,学生情绪为之亢奋。这时邱老师才在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的情况下揭示其中的奥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有效的倾听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只因为没有倾听。很少人回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总之,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不是你教他的,而是自己探索发现的,只有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关键词:数学 课堂 提问
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最早开创了问答式数学的先河。他创造的“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学的雏形。所谓问答式教学,就是教师围绕一定范围的内容,根据学生所学到的知识,结合他们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提问,由学生作出回答。其主要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与讨论,找出问题的正确解决方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并且对提问的问题有所暗示,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学生回答的不正确,教师也不马上纠正,而是针对学生的错误认识提出补充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自觉地加以纠正。
一、提问的明确性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有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1/2与1/3后提问:“1/2与1/3这两个分数有什麽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麽?”这样得提问即明确,有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麽要通分的算理。
二、提问的思考性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建处、理解的疑难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和加深所学的新知。如,教‘圆的面积’时,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到处圆的面积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哦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老师提出:(1)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怎么样?(2)这个近似长方形面积=长×宽。圆的面积=πr×r =πr2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得到新规律,可以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提问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如,一位教师教了整数减带分数后,要求学生做5-(2+1/4)等于多少。有一个学生只把整数部分相减,得出3+1/4;另一个从被减数中拿出1化成4/4,相减时5又忘了减少1,得3+3/4。在分析这两个学生做错的原因并订正后,教师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提出:如果要使答案是3+1/4或3+3/4,那么这个题目应如何改动?这一问,立即引起全班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讨论。着一问题恰恰把整数减带分数中容易混淆或产生错误的地方暴露出来,这种问题来自学生,又由学生自己来解决的方式,不仅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提问的多向性
首先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教师所提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能是唯一的,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因此,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
五、提问的逻辑性
教师所设计的问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形式与规律。设计出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问题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性,然后一环紧扣一环地设问,从而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
六、提问的巧妙性
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时,教师要善于激疑促思,或于“无疑”处设疑,或在内容深处、关键处、结合部设疑,使课堂教学时有波澜。如邱学华老师上的“三角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时间过半时,学生基本上掌握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运用这个公式求一般三角形的面积。正当学生充满成功的喜悦时,邱老师抛出了一道“奇特”的题目:计算右图三角形的面积。并有意采用竞赛的形式把课堂气氛搞的很热烈,学生个个跃跃欲试,抢着回答。结果,几乎全班学生的答案都是4×6÷2=12(平方米)。正当学生又一次为自己的“胜利”而感到喜悦时,邱老师诙谐的说:“你们都上当了!”一语出口,尤如在已有涟漪的湖中投入一块巨石,学生情绪为之亢奋。这时邱老师才在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的情况下揭示其中的奥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有效的倾听
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当教师的提问缺乏基本的开放性时,教师的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对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满堂问与满堂灌相比,虽然形式上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不承认学生是可以自主学习的人,没有从根本上变革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如果用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鼻子走,用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领着学生朝同一方向迈进,学生就没有了自己,没有了自己的方向。这种满堂问、串讲串问的教学,淹没了教学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满堂问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教师并没有领会学生,没有领会只因为没有倾听。很少人回想到:真正有效的提问,原来只是倾听。学生一旦主动学习,教师的责任就由讲授、提问转换为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倾听是一种对话,好的对话者总善于倾听。这需要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等待的时间,为学生的回答提供及时的反馈。关键的策略是,要让学生感觉教师在等待和倾听。
总之,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不是你教他的,而是自己探索发现的,只有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