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魂 民族根

来源 :寻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li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着各种不同形式的活形态史诗。在北方,蒙古、藏、柯尔克孜等民族的先民,多以草原游牧为生,草场与畜群的争夺、部落之间的争斗与战争连绵不断,使得他们的史诗多为歌颂征战英雄的英雄史诗。而在南方,彝、纳西、哈尼、傣、拉祜、阿昌、苗、壮、瑶等民族的先民,多居于高山深谷或群山环抱、密林环绕的丘陵平坝地区,多从事定居的农耕生活,民族历史的主线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的史诗多为歌颂祖先文化英雄的神话史诗(或称创世史诗、原始性史诗),具有浓郁的神话色彩。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彝族的《勒俄特依》、《梅葛》、《查姆》、《阿细的先基》,纳西族的《创世纪》,哈尼族的《窝果策尼果》,傣族的《巴塔麻嘎捧尚罗》,拉祜族的《牡帕密帕》,阿昌族的《遮帕麻和遮米麻》,苗族的《苗族古歌》,壮族的《布洛陀》,瑶族的《密洛陀》等。
  这些史诗的吟诵或演唱,大都与年末年初的祭祖仪式以及人生礼仪、村寨交往等紧密相联。有的具有神秘的功能,意欲通过吟诵或演唱唤起天神或始祖的灵魂,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有的已经脱离了神秘气氛,演变成单纯的娱乐。
  在内容上,神话史诗依次展现了天地开辟、人类起源及早期生活的广阔画面。
  天地开辟内容的大量出现,应当在人类进入原始农耕、饲养经济以后。进入原始农耕、饲养时期,企盼良好的天气、获取更多的收成成为人们的主要欲求,这种欲求加上幼稚的思维形式,促使人们创造了带自己始祖性质的天神形象,表现他创造天地万物特别是日月星云等天体从而主宰自然特别是气象的事迹。
  拉祜族表现天神厄莎事迹的《牡帕密帕》,就着重叙述了他创世的过程:当天地混沌未开时,他搓下脚手汗垢做了四根柱子和四条大鱼,把柱子支在鱼背上使天地分开,还“忍痛抽出自己身上的骨头”,“手骨架在天上成天骨,脚骨架在地上成地骨,天有天骨硬铮铮,地有地骨不下陷”;他用左眼做太阳,用右眼做月亮,“手茧变成了白云”,“汗珠变成了星星”……就这样,他创造了天地和日月星云,也自然成为世界万物特别是天体气象的主宰者。
  从结构上来说,在各民族神话史诗里,天神或巨人创世,一般都有初创天地、拉天缩地、补天补地、撑天撑地、造化万物等程序。具体来说,先是分开天地,创立雏形;继而把天弄大,地弄小,使天能盖住地;再修补缝隙和窟窿,把摇晃的天地稳住;最后造万物,完成整个创世的任务。彝族的《梅葛》最典型,另外,阿昌族的《遮帕麻和遮米麻》以及苗族的《苗族古歌》等,对此也都有丰富的叙述。
  初造天地:
  《梅葛》叙述,格滋天神要造天,他放下九个金果,变成九个儿子,其中五个来造天;格滋天神要造地,他放下七个银果,变成七个姑娘,其中四个来造地。弟兄五个天天吃喝玩乐,一天一天混过去。姊妹四个勤勤恳恳造地,一点一滴造成。
  拉天缩地:
  《梅葛》叙述,请飞蛾来量天,请蜻蜓来量地,天造小了,地造大了,天盖不合地。请阿夫的三个儿子,抓住天边往下拉,把天拉得大又凹。放三对麻蛇来缩地,麻蛇围着地边箍拢来,地面分出了高低;放三对蚂蚁咬地边,放三对野猪、大象来拱地,天拉大了,地缩小了,天地相合啦。
  补天补地:
  《梅葛》叙述,打雷来试天,地震来试地,试天天开裂,试地地通洞。用松毛做针,蜘蛛网做线,云彩做补丁,把天补起来;用老虎草做针,酸绞藤做线,地公叶子做补丁,把地补起来。
  撑天撑地:
  《梅葛》叙述,补好的天还在摆,补好的地还在摇,公鱼捉来撑地角,母鱼捉来撑地边。用虎的脊梁骨撑天心,用虎的脚杆骨撑天的四边。
  《苗族古歌》叙述,宝公、雄公、且公、当公“运来金和银,打成撑天柱,才把天撑稳,才把地支固”。
  造化万物:
  《梅葛》叙述,天稳实后,用虎的器官化生万物。
  阿昌族《遮帕麻和遮米麻》叙述,“遮帕麻在手心里捏泥团,用闪闪的银沙造月亮,拿灿灿的金沙造太阳”。
  人类起源神话,准确地说,应该是族类起源神话,以人类起源的形式出现,大致分为动植物孕育和天神创造两种途径。
  动植物孕育人类情节结构大都比较简单,但充满了神秘的联系、怪诞的比附,显示了先民早期思维的特点。孕育的方式大致有:第一种,直接从某类植物上或某类动物的卵中生出;第二种,感生;第三种,交配胎生等。
  在南方民族神话史诗里,植物生人最著名的母体是葫芦,还有苗族的枫树生出人类始祖妹榜妹留、德昂族的人类由茶叶所变等说法。人类由动物卵中生出的内容,在依山傍水的苗族、侗族的神话史诗里最多。苗族是蝴蝶妈妈妹榜妹留生下十二个蛋,一只大鸟孵蛋孵出苗族始祖姜央等。侗族是龟婆孵蛋,孵出男孩松恩、女孩松桑,他们俩成亲传下后代,成为侗族的祖先。
  感生举彝族《勒俄特依》里的例子。史诗说,龙女蒲莫列依坐在屋檐下织布,突然,天上飞来几对神龙鹰,龙鹰掉下三滴血,滴在蒲莫列依身上,于是蒲莫列依怀孕,生下彝族祖先英雄支格阿龙。
  南方民族神话史诗里天神或巨人造人的内容,如果按照造人的材料来分的话,有泥和其他物质。彝族《阿细的先基》说,天神用白泥做女人,黄泥做男人,“大风吹进泥人的嘴”,“泥人会说话了”;“晒了七天七夜,泥人晒活了”。还有瑶族的密洛陀用蜂的蛹和蜂的窝造人,拉祜族天神种葫芦籽孕育人类,等等。
  人类早期生活内容,在南方民族神话史诗里最有特点的是叙述自己族类经受重重考验的神话。这些考验神话的真正含义是:自己族类的祖先因为自己的能力、德行而得到神的认可,从而在重重灭绝性的灾难中,得到了神的特殊的帮助而生存下来,并得到神的特殊的喻示而繁衍后代,从而更显示出神圣的地位。
  这种考验与淘汰,可以说从人类一诞生就开始了。在南方民族的神话史诗里,最早出现的人类,具有种种奇形怪状,史诗完整地叙述了先民心目中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叙述了各个阶段人类的生理特点、伦理特点以及天神的包括洪水方式在内的选择淘汰。试以彝族的《查姆》为例加以说明。
  按照《查姆》的叙述,人类发展最早阶段的人,是龙王的姑娘造的独眼睛人,“他们只有一只眼,独眼生在脑门心”。这个阶段的独眼睛人,又懒,又凶,心不好,所以天神“要换掉这代人,要找好心人,重新繁衍子孙”。于是,就派一个“仙王”扮作“讨饭人”沿村乞讨。结果,哪一家都是“不给他饭,不给他水,”只有一个“做活人”同情他,饿了和他同吃野果,渴了和他同喝凉水。于是这个“讨饭人”送给“做活人”一个葫芦。
  第二阶段的人,始于太阳暴晒以后。一代独眼睛人被晒死,只剩下那个“做活人”。龙王的姑娘找到做活人,给他四瓢水洗身子,结果这个独眼睛人变成“两只眼睛朝上生”的直眼睛人。直眼睛人与一位仙姑结成夫妻,生出直眼睛这一代人。
  第三阶段,进入洪水神话,整个叙事围绕洪水缘起、躲避洪水、延续后代三大板块展开。
  洪水缘起:
  主要原因同前。直眼睛这一代人,“经常吵嘴打架,各吃各的饭,各烧各的汤”。天神商量“要重换一代人”,并派一位神到人间查访好心人来传宗接代。这位神骑着龙马到人间,假装跌了一跤,腰折了腿断了,请人给人血医治。大户回答:“莫说人血不给你,人尿也休想给你。”只有庄稼人阿扑独姆兄妹,用金针刺出手上血给这位神。于是天神要用洪水洗大地。
  躲避洪水:
  两兄妹得到某位神赐予的葫芦籽,葫芦籽种下后发芽长藤结出葫芦。洪水来时千万人被淹死,只有两兄妹躲进葫芦得以避过灾难。
  延续后代:
  两兄妹从葫芦里出来以后,在某位神的指点下,通过滚石磨、穿针眼展示天意,成亲生育后代。
  在另外一些神话史诗里,出现了主体的对立面。它们大多是灾害性自然力的象征或制造者,包括:烈日或旱灾的制造者,如阿昌族《遮帕麻和遮米麻·妖魔乱世》里的腊訇;暴雨或洪水的制造者,如《苗族古歌·洪水滔天》里的雷公;各种意外灾害如人畜庄稼病害的制造者,如哈尼族《窝果策尼果·艾玛突》里的魔鬼策德阿窝。作为主体的则是族类或人类的象征。相对于前述的具体对手,他们分别是:阿昌族的天公遮帕麻,苗族的英雄姜央,哈尼族的阿妈艾玛。
  《遮帕麻和遮米麻》是阿昌族在每年正月初“窝罗节”上纪念民族始祖遮帕麻和遮米麻并祈求好年景时唱的。长诗叙述,“天公”遮帕麻“拿灿灿的金沙造太阳”,“太阳像阿昌人的火塘,散发着温暖”。而魔王腊訇想“独霸”世界,他造了一个假太阳钉在天上,“不会升也不会降”,“水塘烤干了,树林晒枯了,土地开裂了,再没有地方躲荫凉了”。遮帕麻和他比智斗法,首先以花桃树念咒语,看谁能使花开叶绿。腊訇“念了一串咒语,又掐动手指头,桃枝顿时叶蔫花枯”。遮帕麻念咒语,又端来一碗泉水喷,“花桃重吐新芽,枝头再开白花”,遮帕麻取得第一次小胜。接着,两人以做好梦恶梦来“斗梦”比高低。遮帕麻“梦见太阳红彤彤,山中泉水照人影,树叶树枝青葱葱”;腊訇梦见“山顶黑乎乎,箐沟流出黄泥水,枯树枯枝光秃秃”。于是,遮帕麻取得第二次小胜。最后,遮帕麻撒下毒菌“鬼见愁”,设计让小妖精捡回去煮给腊訇吃,腊訇吃过就“死硬”了,遮帕麻射下了腊訇制造的假太阳,让自己制造的太阳重新普照人间,终于取得全胜。
  哈尼族《窝果策尼果·艾玛突》是人们在每年农历二月祭寨神艾玛的仪式上吟唱的,象征性地表现了人们与人畜庄稼病害的斗争和对村寨守护者地位的争夺。在长诗里,魔王策德阿窝要村寨的人们每年“送两个人头”给他,否则就让人家“永远生不出后代”,庄稼“一颗也不会饱满”,关牛关马的地方“只是空空的畜圈”,显示出一种人畜庄稼病害的象征或制造者的性质。一位阿妈艾玛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成为牺牲品,挺身而出与魔王斗智斗勇。她请通达鬼神的主祭“咪谷”说服魔王,同意这次改为送两个漂亮的姑娘给它为妻。二月来了,艾玛就将自己的两个儿子装扮成美女,让他们暗藏利剑去魔王那里结婚。两人趁婚宴上魔王喝醉了以后,探听出能够使它丧命的秘密处在它的胸前白毛之下,于是掏出利剑杀死了它。从此,所有的鬼怪再不敢侵扰哈尼人了。人们感怀艾玛,在她去世后尊她为村寨守护神。
  在这些故事里,围绕着主宰者或人畜庄稼保障者的地位,人的力量的象征与自然力的象征形成对手关系,斗争的结果是人的力量的象征胜利了,在精神上成为人们征服旱涝灾害或人畜庄稼病害的欲望的载体。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
其他文献
庙宇,恐怕是历史变迁中最容易保留下来的建筑物了。因为庙里的人与世无争,庙里的神能“消灾降福”,所以,庙宇一般不会被轻易毁坏,庙宇的寿命便很长久。对于今人,这些久存下来的庙宇,便成了可以提供大量历史信息的源泉。“从庙宇的分布看历史”,是我在看了陈正祥和谭其骧两位历史地理学家关于庙宇的一些记述后,领会到的一种学史方法。  十年前,我有过一段“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日子,就是白日黑夜写《行业神崇拜》。写到农
期刊
中国考古学家在探索夏文化的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就是以已知的商文化特征为基点,在文献记载夏人活动的地域范围内,从进入夏纪年的考古学文化中去辨识夏文化。因此,商代第一首都—汤都亳成为区分夏商文化的一个重要基点。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考古学家在郑州二里岗发现了早于安阳殷墟晚商文化的商文化遗存,这一重要考古发现使人们对于商文化的认识提早至盘庚迁殷以前。由于郑州商文化拥有迄今所见规模
期刊
解释一字,即是一部文化史。  ——陈寅恪  “她”,应该说是这个世界的另一半。但“她”与“他”的相提并论却不可同日而语。我们知道,在沿袭几千年的古代汉语里,是没有“她”可言的。“伊”字则是“她”的代言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中的“伊”就是一个例证。直到新文化元典《新青年》诞生并带领新文化运动进至高潮,“她”才逐渐取代“伊”。  如同我们看到的那样,被称
期刊
在古人的诗文中,常常提到一种人生烦恼,即“寻找”,虽然可以付诸主观努力,其烦苦也往往为常人所不堪。古人称此为“苦觅”。如苏轼《赠善相程杰》诗所谓:“书中苦觅原非诀,醉里微言却近真。”这种心力和体力的辛劳,人们也用“踏破铁鞋”来形容。“苦觅”之中,如果能够终于柳暗花明,则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这句话原出自宋人诗句。夏元鼎《绝句》:“崆峒访道至湘湖,万卷诗书看转愚。踏破铁鞋无觅处
期刊
端午溯源    唐代诗人文秀诗云:“节分端午本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可见在唐代,关于端午的起源,纪念屈原已是居于主流的一种说法。实际在屈原之前,端午的雏形就已经存在,更早时期的节俗自有其另外的渊源。而避疫和纪念,自汉唐以至后世,一直是端午节日并行的两大主题。  《大戴礼》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也。”即指兰汤沐浴。这可能是文献中最早将“五月五日”与“兰汤沐浴”联
期刊
“炎黄子孙,根在河洛”,已成为全世界华人,特别是一亿多客家人的共识。“河洛”本来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地理概念,指以“九朝古都”洛阳为中心,黄河与洛河交汇的洛阳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寻根问祖是全球华人的大事,通过查阅史料和多次实地考察,我们认为洛阳市新安县的青要山一带,有可能就是五千年前炎黄部落活动的主要区域。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氏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
期刊
每逢三月,春风春雷春雨过,满山满岭茶园醒,嫩枝绿叶茶旗展,茶季就来了。  徽州茶谚云:“假忙除夕夜,真忙摘茶叶。”意思是说,摘茶的季节是徽州人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  采茶多在清明后,清明至立夏者为头茶,称春茶;立夏之后为二茶,也称紫茶、夏茶;再后叫秋茶,也叫三茶、三暑。俗话说“卖儿卖女,不摘三暑”,意思就是为了培育茶棵,秋茶坚决不采。  采茶讲究眼明手快,一个采茶能手一天采茶少则几十斤,多则上百斤
期刊
任村位于河南省林州市西北部,太行山支脉林虑山北端,周围环山,处于著名人造天河“红旗渠”畔。据《任村志》记载,该村始建于元代至正五年(1345年),当时有任氏兄弟从河北邯郸迁到此地落户,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设立集镇。因交通便利,商贾云集,历史上就有“卫弃之而弱,晋有之而霸”的战略位置,至今留有许多文化古迹和遗址。抗战时期曾作为八路军总部豫北办事处所在地,红旗渠著名景点“青年洞”、“分水岭”、“
期刊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十大文艺集成·志》书编纂工作启动。由于职务、职责的关系,使我有条件在河南全省进行较为细致的田野作业;再加上各市、地、县编辑机构的协作,从1984年开始,即一县一县、一乡一乡地摸排,并作出记录。连同此前(1982年开始)所进行的一般性调查,至今已是20余年了。  在这段岁月里,我们跑遍了全省各地、市、县,拍摄了数千帧照片。至此,我总算对河南傩情的轮廓面貌理出了一点头绪。  首先
期刊
拨浪鼓是近代的一种儿童玩具,属于鼓类。但其样式与一般的鼓略有不同,它那两面蒙有皮革的圆形鼓身中间竖贯有一长柄,鼓身两侧各固定有一短绳,绳端系缀小珠,当转摇竖柄时,鼓身两侧的绳珠便反复甩动击打鼓面而发出声响,颇有情趣。因此拨浪鼓常常成为母亲哄逗婴幼儿的用具或儿童自娱自乐的玩具。  鼓是人类最早发明的乐器之一,据考古发现,距今六千年前的华夏社会彩陶文化时期就已经有了鼓,在商代殷墟甲骨卜辞中更是多见“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