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可以分为国家、学校、专业群(或专业)三个层面。本文以河北工程技术学院“多维度、全时空、全平台、互联互通交融”人才培养模式为例,介绍了该校构建学校层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關键词:多维度;全时空;全平台;互联互通交融;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才培养模式问题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议题。
高校提出“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文育林1983年的文章《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学科设置专业》中,其内容是关于如何改革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人才培养模式关注度的增强,相关的研究迅速增多,但学者们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界定莫衷一是,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综合上述几点我们可以看出:
(1)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定教育理念的产物。
(2)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目标性。
(3)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
(4)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发展性。
(5)人才培养模式有各种要素组成。
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它是一系列构成要素的有机组合,表现为持续和不断再现的人才培养活动。
另外,从学者门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层次的,最高的是国家层面的,它是主导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模式,如素质教育模式、通才教育模式、专才教育模式;第二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各高校所倡导、践行的培养模式;第三层面则是某专业群(或专业)独特的培养模式。本文就是要以河北工程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学校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关问题。
二、改革学校层面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一)学校深化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来看,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学校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队伍水平、学科专业布局、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验实训实习、办学经费等有着直接的联系,也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校园环境、创新能力、内部管理结构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学校能及时的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模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引领作用,必将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学校特色的需要
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能培养囊括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人才。而应该针对学校所处地区的发展程度、政府对学校在资金上和政策上的支持力度、办学时间的长短、学校人力与物力资源的配备情况培养某一领域的人才,因此这必然需要学校在校级层面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多维度、全时空、全平台、互联互通交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当前学校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机遇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不断开拓发展,确定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对学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任务、新要求。因此,学校不断总结经验,在学校层面初步构建了“多维度、全时空、全平台、互联互通交融”人才培养模式。
(一)多维度
所谓“多维度”就是采用系统论的原理,从学校整体出发,从不同的视角,优化并审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要素,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最佳效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人才培养活动所尊崇的教育观念和原则。在高等学校中,教育思想表现为“大学的理念”,特别是大学的办学理念。这几年来结合学校的转型发展,学校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行了反复提炼。
2.培养主体
人才培养主体是人才培养活动的实施者和参与者。人们习惯上把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学校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展主体的外延,充分认识到家庭和社会机构、企业,以及学生自身的自我教育、优秀学生的引领辐射所发挥的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
3.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在这一点上,我们除强调知识和技能外,还强调政治合格和人格健全。
4.培养内容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我们还强调要教授学生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学习。
5.培养过程
培养过程是教育理念得以贯彻的中间环节,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它是为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人才培养活动的过程。
6.培养制度
培养制度是人才培养行为得以稳定存在并受到尊重和不断的行为模式。学校把制度建设作为学校基础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解决转型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结合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和学校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考核等方方面面的规章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
7.培养空间
我们习惯上将培养空间限定为学校,但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份子,还时时处处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学校进一步拓展人才培养的空间领域,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将学校、家庭和社会都作为我们培养的空间。
8.培养评价
培养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原则建立的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培养策略相适应的评价方法与标准,以保障培养目标的落实、完成。培养评价是人才培养活动的中最终环节,也是衡量和评判人才培养活动成败优劣的环节。
近年来,学校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应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质量标准、内控体系和评估制度。 (二)全时空
为保证构建的“多维度”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实现。学校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建立“全时空”的人才培养过程。
(1)从育人时间来看:把从学生入学进入校门到合格毕业走出校门都作为我们的育人时间。这既包括我们的教学时间、还包括学生的生活时间、活动时间;这既包括学生的在校时间,还包括学生的在家、在社会上的时间。
(2)从育人空间来看:这既有校内、还涉及的社会和家庭
(3)从育人主体来看:这既包括校内各个岗位的各位老师、还包括校外企业指导人员、家长和我们学生自身。
(4)从育人载体来看:这既有真实的物理载体,还包括我们为学生营造搭建的虚拟环境。
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主要有学生的存在,就坚持育人的存在。
(三)全平台
构建学校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将各种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重新排列组合,才能整体建构成一个新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教育体系。因此为保证“多维度、全时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我们整合各种要素,全方位搭建了九大平台。
1.学科专业平台
学校坚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坚持学科专业并重,学科专业共建。
(1)瞄准区域产业发展,不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2)对接产业链、创新链链,建设专业集群。学校坚持专业设置对接产业,组建了建筑学类、土木工程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信息技术类、计算机类、工商管理类、经济贸易类、艺术学类、八大学科专业群,对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装饰装潢产业链、智慧城市产业链、现代商贸服务产业链、艺术文化产业链组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装饰装潢、智慧城市、商贸流通服务和城市文化艺术五大专业集群。
(3)加强重点和特色专业建设。
2.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学校重视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为行业企业培养政治合格、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合格员工。
一是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课模块。
二是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方式。
三是整合师资资源,将思政教师和学生管理队伍两者结合起来,推行“一责双岗”共同发挥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
3.知识教育平台
学生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为切实能使激发学生兴趣,乐于学习,学校积极为学生搭建良好的知识教育平台。
(1)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
(2)深化教学方式改革。
(3)加强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方式改革
4.实践教学平台
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实验实训和实习环境,为学生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一是加强资金投入,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基础课实验、实训室;
二是继续加强与行业企业共建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
三是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将实验实习场所搬到校外企业。
四是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了一批专职实验、实训教师。
5.创新创业平台
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创新创业平台。
(1)完善组织机构、健全工作机制
(2)建设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
(3)推进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
6.自我发展平台
为积极引导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学校将搭建学生自我发展平台。如:深化开展“第二课堂”;鼓励发展学生社团;加强继续教育;加强国际交流等。
7.教师平台
一方面学校通过实施卓越人才计划、教师引进工程加大教师,另一方那面学校将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另外,积极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提升计划,制订相关制度督促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业锻炼;此外,学校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积极从企业行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聘用专业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8.管理服务平台
一方面建立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实现职业生涯指导、后勤服务、学业指导、心理咨询、就业政策和信息查询等事项的一站式服务;另一方面要打通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收费管理等信息系统,为学生营造快捷方便的学习生活环境;再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涵盖学业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学生指导与帮扶体系和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与帮扶体系。
9.招生就业平台
通过开展生源状况调研、完善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机制、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等方式,为更多的、优秀的学生选报学校,为学生能顺利就业、就好业搭建招生就业平台。
总之,学校本着 “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要求,竭力全方位无死角的搭建出各种平台。
(四)互联互通交融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各个维度、各要素、各平台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我们进一步建立起各要素之间沟通的渠道,努力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虚拟教学与实体教学相融合、知识传授与能力提升的融合。实现各要素互联互通相互交融。
近年来学校对在构建学校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特别是对深化学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發展,指导各学科专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慧超,高松岩,梁金平.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研究[J].知识经济,2011,(20).
[2]李红武.本科“双素养+五能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2).
[3]周强,康鑫,米艳玲.动态竞争环境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北方经贸,2009,(7).
作者简介:吴书博(1979—),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關键词:多维度;全时空;全平台;互联互通交融;人才培养模式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社会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才培养模式问题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议题。
高校提出“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最早见于文育林1983年的文章《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学科设置专业》中,其内容是关于如何改革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人才培养模式关注度的增强,相关的研究迅速增多,但学者们对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界定莫衷一是,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综合上述几点我们可以看出:
(1)人才培养模式是一定教育理念的产物。
(2)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目标性。
(3)人才培养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
(4)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发展性。
(5)人才培养模式有各种要素组成。
因此,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思想)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它是一系列构成要素的有机组合,表现为持续和不断再现的人才培养活动。
另外,从学者门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层次的,最高的是国家层面的,它是主导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模式,如素质教育模式、通才教育模式、专才教育模式;第二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各高校所倡导、践行的培养模式;第三层面则是某专业群(或专业)独特的培养模式。本文就是要以河北工程技术学院为例,探讨学校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关问题。
二、改革学校层面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一)学校深化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来看,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学校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队伍水平、学科专业布局、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验实训实习、办学经费等有着直接的联系,也与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校园环境、创新能力、内部管理结构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学校能及时的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充分发挥人才培养模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引领作用,必将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学校特色的需要
任何一所学校都不可能培养囊括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人才。而应该针对学校所处地区的发展程度、政府对学校在资金上和政策上的支持力度、办学时间的长短、学校人力与物力资源的配备情况培养某一领域的人才,因此这必然需要学校在校级层面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多维度、全时空、全平台、互联互通交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当前学校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机遇期,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不断开拓发展,确定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对学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任务、新要求。因此,学校不断总结经验,在学校层面初步构建了“多维度、全时空、全平台、互联互通交融”人才培养模式。
(一)多维度
所谓“多维度”就是采用系统论的原理,从学校整体出发,从不同的视角,优化并审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要素,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最佳效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人才培养活动所尊崇的教育观念和原则。在高等学校中,教育思想表现为“大学的理念”,特别是大学的办学理念。这几年来结合学校的转型发展,学校对学校的办学理念进行了反复提炼。
2.培养主体
人才培养主体是人才培养活动的实施者和参与者。人们习惯上把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学校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展主体的外延,充分认识到家庭和社会机构、企业,以及学生自身的自我教育、优秀学生的引领辐射所发挥的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
3.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在这一点上,我们除强调知识和技能外,还强调政治合格和人格健全。
4.培养内容
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不仅仅是要教会学生知识和技能,我们还强调要教授学生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学习。
5.培养过程
培养过程是教育理念得以贯彻的中间环节,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它是为实现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实施的一系列人才培养活动的过程。
6.培养制度
培养制度是人才培养行为得以稳定存在并受到尊重和不断的行为模式。学校把制度建设作为学校基础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和解决转型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结合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和学校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教学、管理、考核等方方面面的规章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
7.培养空间
我们习惯上将培养空间限定为学校,但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份子,还时时处处受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学校进一步拓展人才培养的空间领域,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将学校、家庭和社会都作为我们培养的空间。
8.培养评价
培养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原则建立的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过程、培养策略相适应的评价方法与标准,以保障培养目标的落实、完成。培养评价是人才培养活动的中最终环节,也是衡量和评判人才培养活动成败优劣的环节。
近年来,学校在实践中不断摸索,逐步建立了一套适应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质量标准、内控体系和评估制度。 (二)全时空
为保证构建的“多维度”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实现。学校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建立“全时空”的人才培养过程。
(1)从育人时间来看:把从学生入学进入校门到合格毕业走出校门都作为我们的育人时间。这既包括我们的教学时间、还包括学生的生活时间、活动时间;这既包括学生的在校时间,还包括学生的在家、在社会上的时间。
(2)从育人空间来看:这既有校内、还涉及的社会和家庭
(3)从育人主体来看:这既包括校内各个岗位的各位老师、还包括校外企业指导人员、家长和我们学生自身。
(4)从育人载体来看:这既有真实的物理载体,还包括我们为学生营造搭建的虚拟环境。
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主要有学生的存在,就坚持育人的存在。
(三)全平台
构建学校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将各种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重新排列组合,才能整体建构成一个新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教育体系。因此为保证“多维度、全时空”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我们整合各种要素,全方位搭建了九大平台。
1.学科专业平台
学校坚持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坚持学科专业并重,学科专业共建。
(1)瞄准区域产业发展,不断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2)对接产业链、创新链链,建设专业集群。学校坚持专业设置对接产业,组建了建筑学类、土木工程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信息技术类、计算机类、工商管理类、经济贸易类、艺术学类、八大学科专业群,对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装饰装潢产业链、智慧城市产业链、现代商贸服务产业链、艺术文化产业链组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装饰装潢、智慧城市、商贸流通服务和城市文化艺术五大专业集群。
(3)加强重点和特色专业建设。
2.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按照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学校重视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社会、为行业企业培养政治合格、人格健全的合格公民、合格员工。
一是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课模块。
二是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方式。
三是整合师资资源,将思政教师和学生管理队伍两者结合起来,推行“一责双岗”共同发挥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
3.知识教育平台
学生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为切实能使激发学生兴趣,乐于学习,学校积极为学生搭建良好的知识教育平台。
(1)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
(2)深化教学方式改革。
(3)加强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方式改革
4.实践教学平台
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实验实训和实习环境,为学生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一是加强资金投入,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基础课实验、实训室;
二是继续加强与行业企业共建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
三是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将实验实习场所搬到校外企业。
四是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了一批专职实验、实训教师。
5.创新创业平台
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创新创业平台。
(1)完善组织机构、健全工作机制
(2)建设科学的创业教育体系
(3)推进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
6.自我发展平台
为积极引导学生自我发展、自我提高,学校将搭建学生自我发展平台。如:深化开展“第二课堂”;鼓励发展学生社团;加强继续教育;加强国际交流等。
7.教师平台
一方面学校通过实施卓越人才计划、教师引进工程加大教师,另一方那面学校将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发展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另外,积极推进“双师双能型”教师提升计划,制订相关制度督促专业教师,每年到企业锻炼;此外,学校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积极从企业行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聘用专业素质高、实践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师
8.管理服务平台
一方面建立学生事务服务中心,实现职业生涯指导、后勤服务、学业指导、心理咨询、就业政策和信息查询等事项的一站式服务;另一方面要打通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收费管理等信息系统,为学生营造快捷方便的学习生活环境;再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涵盖学业指导、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心理辅导等学生指导与帮扶体系和对贫困家庭学生的资助与帮扶体系。
9.招生就业平台
通过开展生源状况调研、完善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机制、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等方式,为更多的、优秀的学生选报学校,为学生能顺利就业、就好业搭建招生就业平台。
总之,学校本着 “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要求,竭力全方位无死角的搭建出各种平台。
(四)互联互通交融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各个维度、各要素、各平台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我们进一步建立起各要素之间沟通的渠道,努力促进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融合、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相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虚拟教学与实体教学相融合、知识传授与能力提升的融合。实现各要素互联互通相互交融。
近年来学校对在构建学校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特别是对深化学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發展,指导各学科专业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梁慧超,高松岩,梁金平.创新人才培养视角下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研究[J].知识经济,2011,(20).
[2]李红武.本科“双素养+五能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2).
[3]周强,康鑫,米艳玲.动态竞争环境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北方经贸,2009,(7).
作者简介:吴书博(1979—),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