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谁?”
不止一次,我像哲学家一样追问自己,每每在我快找到答案的时候又否定了自己,太难了,我放过了自己。
“我是谁的谁?”
于是,我换了个问题。我们总是存在于某种关系之中的,在社会群体中扮演着种种不同的角色。对于学生而言,我是他们的老师。那么,在学生的生命中,我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我在不断追问自己……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咨询和教学是我工作的中心,第一年的咨询量达到近千人次。看着学生愁容满面而来,笑容满面而去,虽然很疲惫,我很感满足,似乎自己成了他们的“救世主”。
我对自己角色定位的思考开始于一次心理咨询:
一位高中女生,因父亲去世,经常处于悲伤之中,对未来生活失去了信心;常常听到母亲躲在被窝里哭泣,家庭气氛一直笼罩着阴影。借助父亲临终对她“长大成人”“照顾母亲”的嘱咐,她终于唤醒了自己的价值感和责任意识。后来,她的学习、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慢慢走出哀痛的阴影。
这次咨询让我认识到,我不是学生的“救世主”,真正能救学生的只能是他们自己。人有一种“成长的动力”,这种动力驱动人努力跨越障碍,争取成功。教师要做学生成长的激励者,帮助他们看到自身的积极的力量,学会去面对问题。
随之而来的是我对教学的思考:心理课该怎么上?我认识到,让心理课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应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播下积极的种子。课堂是一种孕育,让学生永远充满希望。课堂教学既要催发学生生命种子的发芽、成长,同时也要播下积极、乐观、向上的种子。
其二,体验深刻的情感。课堂是一种过程,让学生才情自由展示。课堂学习不只是为将来做准备,当下的课堂也是学生的生活。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展示,全身心去体验当下的生活。
其三,引导自主地思考。课堂是一种体悟,让学生在冲突中收获成长。在课堂教学中要有“矛盾点”,引发学生认知、情感、价值观的冲突,使其获得瞬间的感悟。
学生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要做那个点燃火把的人。
我以为找到了心理教学的真谛,也开始撰写激励学生成长的文章,以“邓一”为笔名为《成才导报》(后更名为《江苏教育报》)的“心灵鸡汤”等栏目写一些文章,坚持了十年之久。
然而,有一天,学生告诉我,他们不喜欢“鸡汤”,喜欢“毒药”。我在震惊之余,也开始了反思———我是学生的激励者,但很多时候,我都是在让学生成为我所认为应该成为的人。我似乎忽略了什么……
有一次,在和一位同事聊天的时候,他上幼儿园的女儿走了进来。这位同事一时兴起,指着我问她女儿:“这位伯伯姓邓,他老婆姓陶,你猜猜他女儿叫什么名字?”
我女儿的名字取了我们两个人的姓氏,叫邓陶。这似乎很好猜。
“过雨航!”同事的女儿思考了一会儿很认真地回答。
对于这个回答,我和同事啼笑皆非。知道自己猜错了,看着我们失望的表情,同事的女儿不说话了。后来才知道,她之所以猜“过雨航”,是因为我和她们班过雨航的爸爸长得很像。
原本很好笑的一件事,却引起了我久久的思考———我们只是想引导学生说出自己预定的标准答案,学生怎么想的反而不去关注。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在哪?应该在哪?
从儿童立场出发,这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宗旨。看到学生的需要,研究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始终在场”,我们的教学才能够真实而具体。
我开始了对课堂教学的研究,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幸福导向的学生生涯辅导教学设计研究”,从课程内容、单元教学以及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看见学生的需要:课程内容以学生生活为中心,以学生的需要和问题为关注点,让学生逐渐认识“我是谁”“我要到哪儿去”“我能到哪儿去”“我如何到那儿”等一系列问题。
寻找适合学生的项目:单元教学重在转化知识的呈现方式,单元教学设计中可采用“阶梯型”和“登山型”相结合的方式,先给学生搭建阶梯,将他们带到“半山腰”,然后给定一个山顶的目标,让他们采用自己的方式到达山顶。
建立学生与课程的联系:课堂教学聚焦学生活动体验,采用“体验-建构式”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去组织学习材料,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感悟,在引发认知冲突、情感洗涤、价值选择等过程中促成自我建构。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面对一个个具体的学生,他们有自己的需要和特点,我要成为他们的指导者,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成长的路径和方式,成为他们自己。
经过多年的探索,感到自己对于心理教学得心应手,参加市、区心理健康教育优课评比多次获得一等奖,每年在全国“聚焦课堂”活动中开设公开课,也得到同行的认可和赞扬,我似乎又找到了教学的真谛。
然而,在一次专题培训班上,一位教授说:“在信息化时代,学生是这个时代的‘原住民’,而我们是‘移民’,如果我们还只是传授知识的话,那么很可能被替代。”
我被吓到了———我是信息化时代的“移民”?要被替代?焦虑、惶恐中,我一遍遍问自己:在学生成长中我能做什么?“移民”怎样指导“原住民”?我该怎样了解并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于是,我開始了新的思考,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故事中心:中学生生涯辅导叙事研究”。故事是有生命的东西,是生活的缩影,学生用故事来展现其人生;教育需要故事,好的教育以创造那些学生能够参与并投入深切感情的故事为特征。
故事中心,实质上是以学生生活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故事为载体,我探索了“学生生活史”“个性特质”“未来取向”三个方面故事的解读方式,从学生角度设计了“听故事”“讲故事”“写故事”的生涯发展学习模型。将故事作为教学中心,能够“让学生在课程中找到自己”,使得生涯辅导课程真正成为学生的课程,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 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到,学生不是单纯的学习“参与者”,更应该是他所学东西的“创造者”,从这种意义上讲,学习是师生共同经历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过程。
时光流逝。经过多年的积淀,我被评为无锡市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带头人;人到中年,终于修炼到了“宠辱不惊”的境界,安逸的生活磨去了年轻的锐气,然而在我还没有来得及孤芳自赏的时候,遭到了“当头棒喝”———
一位教育评论家说:“没有进取心的教师,是不配走上讲台的!”
原来,当教师是没有资格“佛系”、平淡的,进取心是当教师的最低标准。
于是,只好“再出发”———重读经典,穿越时光对话,在为自己的浅薄而羞愧的同时,也收获了心灵的宁静与充实;重读课堂,找回初登讲台的谨慎,发现原来每堂课都是“与学生的美丽约会”;重读学生,在感受学生青春的气息的同时,也让自己的心“年轻”起来……
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说,以从事专门职业作为其社会性存在的教师却被定格为“为学生服务”,过分追求教师职业的工具价值而忽视其个体价值的存在,使得扮演多种职业角色的教师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出现了偏颇和盲从。
诺丁斯提出,教师一定要抛弃职业意识,而以共同的人类之爱参与关怀的关系。我渐渐明白,教师的职业或许很简单,每年送给你一批孩子,讓你去见证并感悟他们成长的历程。
于是,我开始深入学生的内心,去感受他们生命的成长。当看到学生一张张的笑脸,我体验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的统一,也深深领悟到:享受因过程本身而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的焕发,是教师职业最大的魅力所在。
邓庆民,江苏省天一中学师训处主任,高级教师,无锡市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心育名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教学中,他提出“学生在场,故事中心,心理成长”的心理教学主张,形成了“关注学生立场,语言幽默,思想深刻”的教学风格;由其主持开发的“遇见未来的自己”生涯指导课程获评“江苏省中小学优秀校本课程”一等奖;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幸福导向的中学生生涯辅导教学设计研究”“故事中心:中学生生涯辅导叙事研究”;一百多篇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多篇论文获“五四杯”“师陶杯”“新世纪园丁”论文大赛特等奖、一等奖。
不止一次,我像哲学家一样追问自己,每每在我快找到答案的时候又否定了自己,太难了,我放过了自己。
“我是谁的谁?”
于是,我换了个问题。我们总是存在于某种关系之中的,在社会群体中扮演着种种不同的角色。对于学生而言,我是他们的老师。那么,在学生的生命中,我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我在不断追问自己……
看见成长:成为激励者
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咨询和教学是我工作的中心,第一年的咨询量达到近千人次。看着学生愁容满面而来,笑容满面而去,虽然很疲惫,我很感满足,似乎自己成了他们的“救世主”。
我对自己角色定位的思考开始于一次心理咨询:
一位高中女生,因父亲去世,经常处于悲伤之中,对未来生活失去了信心;常常听到母亲躲在被窝里哭泣,家庭气氛一直笼罩着阴影。借助父亲临终对她“长大成人”“照顾母亲”的嘱咐,她终于唤醒了自己的价值感和责任意识。后来,她的学习、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慢慢走出哀痛的阴影。
这次咨询让我认识到,我不是学生的“救世主”,真正能救学生的只能是他们自己。人有一种“成长的动力”,这种动力驱动人努力跨越障碍,争取成功。教师要做学生成长的激励者,帮助他们看到自身的积极的力量,学会去面对问题。
随之而来的是我对教学的思考:心理课该怎么上?我认识到,让心理课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应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播下积极的种子。课堂是一种孕育,让学生永远充满希望。课堂教学既要催发学生生命种子的发芽、成长,同时也要播下积极、乐观、向上的种子。
其二,体验深刻的情感。课堂是一种过程,让学生才情自由展示。课堂学习不只是为将来做准备,当下的课堂也是学生的生活。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展示,全身心去体验当下的生活。
其三,引导自主地思考。课堂是一种体悟,让学生在冲突中收获成长。在课堂教学中要有“矛盾点”,引发学生认知、情感、价值观的冲突,使其获得瞬间的感悟。
学生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要做那个点燃火把的人。
看见学生:成为指导者
我以为找到了心理教学的真谛,也开始撰写激励学生成长的文章,以“邓一”为笔名为《成才导报》(后更名为《江苏教育报》)的“心灵鸡汤”等栏目写一些文章,坚持了十年之久。
然而,有一天,学生告诉我,他们不喜欢“鸡汤”,喜欢“毒药”。我在震惊之余,也开始了反思———我是学生的激励者,但很多时候,我都是在让学生成为我所认为应该成为的人。我似乎忽略了什么……
有一次,在和一位同事聊天的时候,他上幼儿园的女儿走了进来。这位同事一时兴起,指着我问她女儿:“这位伯伯姓邓,他老婆姓陶,你猜猜他女儿叫什么名字?”
我女儿的名字取了我们两个人的姓氏,叫邓陶。这似乎很好猜。
“过雨航!”同事的女儿思考了一会儿很认真地回答。
对于这个回答,我和同事啼笑皆非。知道自己猜错了,看着我们失望的表情,同事的女儿不说话了。后来才知道,她之所以猜“过雨航”,是因为我和她们班过雨航的爸爸长得很像。
原本很好笑的一件事,却引起了我久久的思考———我们只是想引导学生说出自己预定的标准答案,学生怎么想的反而不去关注。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在哪?应该在哪?
从儿童立场出发,这是现代教育的核心宗旨。看到学生的需要,研究学生的特点,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始终在场”,我们的教学才能够真实而具体。
我开始了对课堂教学的研究,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幸福导向的学生生涯辅导教学设计研究”,从课程内容、单元教学以及课堂教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看见学生的需要:课程内容以学生生活为中心,以学生的需要和问题为关注点,让学生逐渐认识“我是谁”“我要到哪儿去”“我能到哪儿去”“我如何到那儿”等一系列问题。
寻找适合学生的项目:单元教学重在转化知识的呈现方式,单元教学设计中可采用“阶梯型”和“登山型”相结合的方式,先给学生搭建阶梯,将他们带到“半山腰”,然后给定一个山顶的目标,让他们采用自己的方式到达山顶。
建立学生与课程的联系:课堂教学聚焦学生活动体验,采用“体验-建构式”教学,根据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去组织学习材料,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感悟,在引发认知冲突、情感洗涤、价值选择等过程中促成自我建构。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面对一个个具体的学生,他们有自己的需要和特点,我要成为他们的指导者,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成长的路径和方式,成为他们自己。
看见生活:成为创造者
经过多年的探索,感到自己对于心理教学得心应手,参加市、区心理健康教育优课评比多次获得一等奖,每年在全国“聚焦课堂”活动中开设公开课,也得到同行的认可和赞扬,我似乎又找到了教学的真谛。
然而,在一次专题培训班上,一位教授说:“在信息化时代,学生是这个时代的‘原住民’,而我们是‘移民’,如果我们还只是传授知识的话,那么很可能被替代。”
我被吓到了———我是信息化时代的“移民”?要被替代?焦虑、惶恐中,我一遍遍问自己:在学生成长中我能做什么?“移民”怎样指导“原住民”?我该怎样了解并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于是,我開始了新的思考,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故事中心:中学生生涯辅导叙事研究”。故事是有生命的东西,是生活的缩影,学生用故事来展现其人生;教育需要故事,好的教育以创造那些学生能够参与并投入深切感情的故事为特征。
故事中心,实质上是以学生生活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故事为载体,我探索了“学生生活史”“个性特质”“未来取向”三个方面故事的解读方式,从学生角度设计了“听故事”“讲故事”“写故事”的生涯发展学习模型。将故事作为教学中心,能够“让学生在课程中找到自己”,使得生涯辅导课程真正成为学生的课程,课堂成为学生的课堂。 在这个过程中,我认识到,学生不是单纯的学习“参与者”,更应该是他所学东西的“创造者”,从这种意义上讲,学习是师生共同经历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过程。
看见自己:成为关怀者
时光流逝。经过多年的积淀,我被评为无锡市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带头人;人到中年,终于修炼到了“宠辱不惊”的境界,安逸的生活磨去了年轻的锐气,然而在我还没有来得及孤芳自赏的时候,遭到了“当头棒喝”———
一位教育评论家说:“没有进取心的教师,是不配走上讲台的!”
原来,当教师是没有资格“佛系”、平淡的,进取心是当教师的最低标准。
于是,只好“再出发”———重读经典,穿越时光对话,在为自己的浅薄而羞愧的同时,也收获了心灵的宁静与充实;重读课堂,找回初登讲台的谨慎,发现原来每堂课都是“与学生的美丽约会”;重读学生,在感受学生青春的气息的同时,也让自己的心“年轻”起来……
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说,以从事专门职业作为其社会性存在的教师却被定格为“为学生服务”,过分追求教师职业的工具价值而忽视其个体价值的存在,使得扮演多种职业角色的教师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出现了偏颇和盲从。
诺丁斯提出,教师一定要抛弃职业意识,而以共同的人类之爱参与关怀的关系。我渐渐明白,教师的职业或许很简单,每年送给你一批孩子,讓你去见证并感悟他们成长的历程。
于是,我开始深入学生的内心,去感受他们生命的成长。当看到学生一张张的笑脸,我体验到自己的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的统一,也深深领悟到:享受因过程本身而带来的自身生命力的焕发,是教师职业最大的魅力所在。
邓庆民,江苏省天一中学师训处主任,高级教师,无锡市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心育名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教学中,他提出“学生在场,故事中心,心理成长”的心理教学主张,形成了“关注学生立场,语言幽默,思想深刻”的教学风格;由其主持开发的“遇见未来的自己”生涯指导课程获评“江苏省中小学优秀校本课程”一等奖;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幸福导向的中学生生涯辅导教学设计研究”“故事中心:中学生生涯辅导叙事研究”;一百多篇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多篇论文获“五四杯”“师陶杯”“新世纪园丁”论文大赛特等奖、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