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是当今热门话题,素质涵义很广,但往往只注重知识,智力、思想素质的提升,而忽略情感这一重要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学生是情感激发的主体,也是情感发展的主体。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一个健康的现代人,还包括心理健康。所以,让学生在认知活动中,使情感心理得以完善,正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目标。作为人文科学的语文学习,不仅是“知”的积累,也是“情”的聚合。这就要求语文教育要重视指导学生从整体揣摩、感受、品味语言材料,从而体味出文中之“情”,辨出文中之“意”,寻出文中之“道”。为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共生的层面使其语文情感得以升华。
一、以形激情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主体对客体的心理集中与指向。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兴趣。
1. 导之以情。针对青少年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尽量体现形象性原则。充分利用实物、图片、幻灯、电影、电视等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极富感情的表情及手势语来体现,让学生在具体的东西中感受客体及其趣味。写作《游花果山》作文,因学生已觉得不新鲜,很难产生兴趣,如果能先让学生从俯视、仰视、全景、特写不同角度拍一些照片,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作品,在课堂上欣赏,启发学生回忆口述,然后成文,学生兴趣定会大增。
2. 呼之以声,根据教材特点,或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或配乐朗诵,或播录音,让学生如闻其声,在其中产生联想、遐想,在丰富的想象中提高兴趣。
3. 质之以疑。悬念与质疑能让学生在激越的思索中学习,既能增加兴趣,也能使其感觉思考的乐趣,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从而积极思考。例如小说阅读预测法,读开头预测结尾,或在看似矛盾或无疑之处质疑。
4. 创之以想。青少年充满丰富的幻想与想象。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它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从中得到学习乐趣,例如为文学作品“补白”。《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在最后连话也说不出来,这个“飞白”让学生补出来,并与原文比较体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处,从“于无声处”听惊雷,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5. 导之以目标。明确恰当、集中的目标,也是增强兴趣的一种方法。因为过高或过低,过多或过少或过散的目标,让学生难以达到或达到太容易,会使学生产生抑制,不会引起学生兴奋。
6. 以故事激趣。少儿容易接受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新颖、稀奇的东西。用语文知识相关的故事,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容易使学生接受,使气氛活跃。讲标点或歧义用“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故事,并让学生点标点,这样能领悟标点的作用和歧义的产生原因和消除办法。在讲成语故事中,领会成语含义,这不仅增加容量,也让学生倍感语文其乐无穷。
7. 让学生当操作员。初中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很好动,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当导游、解说员、组装员,在具体操作中理解。《故宫博物院》一课中故宫建筑群布局和说明顺序难以理角,内容也丰富,让学生当组装员,将各部分打乱,让学生放在平面图上,然后按图作解说,学生就会积极性高涨,在具体可感的操作中,化为难易。
语文学习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可以充分利用朗诵会、手抄报、班级报、文学社团、向报刊杂志投稿等形式,让学生获得语言实践机会,得到成功,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以情激情
作家竹林在《此中自有甘如饴》一文中谈及他本人在读初中课外阅读经验时,谈到被杨朔《生命泉》吸引的情景,是因为“书的内容和新奇和文字的优美”。他的感受是,“好像是一个人在春天的田野小径上走路,看到了依依的杨柳,嫣红的桃花,以及飞舞的蝴蝶、蜜蜂、跳跃的青蛙,自己也禁不住要欢跳、歌唱一样”,“于是萌发了试试写作的欲望”。学生课外这样如饥似渴,启示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感情因素“披文入情”,将学生带入人间美好的情感之中,让学生的心理由兴趣升华为爱好。作文指导也应该先导乎其情,学生就会全身心投入,例如写一个班集体,得激发学生对集体的热爱之情,用“你喜欢我们这个班吗?”导之以情,学生就会齐答“喜欢”。学生会娓娓道来为什么喜欢,哪些地方喜欢。学生思维也会活跃起来,也会情不由衷的来夸集体,会由喜欢这个集体中的师生而产生写好这篇文章的信念。思绪因情而文如泉涌,产生先吐为快较佳的心理状态。语文教学是要充分利用教材、写作对象和教者饱含感情的教学,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爱好。
三、以志激情
我国第一部语文教育专著《学记》有这样一句话“善歌者,使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随时代变迁,“志”的含义会变,但让受教育者能立志献身所教的科目不会变。各门学科要培养学生立志终生用这门课的内容为社会服务的这个理想境界不会变。
要“继其志”,得让学生充分认识语文在社会中的作用。王安石从政治家的高度在《上人书》中谈到:“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正是这种悲愤之情和强烈的“补世”责任感,使司马迁虽受宫刑但忍辱含垢写出被人称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作家祝兴义初中二年级就“决心掌握写作这门学问,以使将来把自己悲惨的童年写进书里,流传世间”,是因为他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篇小说,让他叹道“人间有如宝物”。正是有这样的认识才立志成为作家。在语文教学中用这些闪耀着“作家精神”的轶闻趣事,体会领略文学的“补世”之能,“扶正”社会之功,从而激发学生早立志,达到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立志终生用语文为社会服务。
一、以形激情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主体对客体的心理集中与指向。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兴趣。
1. 导之以情。针对青少年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尽量体现形象性原则。充分利用实物、图片、幻灯、电影、电视等手段,更重要的是通过极富感情的表情及手势语来体现,让学生在具体的东西中感受客体及其趣味。写作《游花果山》作文,因学生已觉得不新鲜,很难产生兴趣,如果能先让学生从俯视、仰视、全景、特写不同角度拍一些照片,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作品,在课堂上欣赏,启发学生回忆口述,然后成文,学生兴趣定会大增。
2. 呼之以声,根据教材特点,或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或配乐朗诵,或播录音,让学生如闻其声,在其中产生联想、遐想,在丰富的想象中提高兴趣。
3. 质之以疑。悬念与质疑能让学生在激越的思索中学习,既能增加兴趣,也能使其感觉思考的乐趣,能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从而积极思考。例如小说阅读预测法,读开头预测结尾,或在看似矛盾或无疑之处质疑。
4. 创之以想。青少年充满丰富的幻想与想象。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它来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从中得到学习乐趣,例如为文学作品“补白”。《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在最后连话也说不出来,这个“飞白”让学生补出来,并与原文比较体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妙处,从“于无声处”听惊雷,能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5. 导之以目标。明确恰当、集中的目标,也是增强兴趣的一种方法。因为过高或过低,过多或过少或过散的目标,让学生难以达到或达到太容易,会使学生产生抑制,不会引起学生兴奋。
6. 以故事激趣。少儿容易接受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新颖、稀奇的东西。用语文知识相关的故事,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容易使学生接受,使气氛活跃。讲标点或歧义用“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故事,并让学生点标点,这样能领悟标点的作用和歧义的产生原因和消除办法。在讲成语故事中,领会成语含义,这不仅增加容量,也让学生倍感语文其乐无穷。
7. 让学生当操作员。初中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很好动,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当导游、解说员、组装员,在具体操作中理解。《故宫博物院》一课中故宫建筑群布局和说明顺序难以理角,内容也丰富,让学生当组装员,将各部分打乱,让学生放在平面图上,然后按图作解说,学生就会积极性高涨,在具体可感的操作中,化为难易。
语文学习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可以充分利用朗诵会、手抄报、班级报、文学社团、向报刊杂志投稿等形式,让学生获得语言实践机会,得到成功,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以情激情
作家竹林在《此中自有甘如饴》一文中谈及他本人在读初中课外阅读经验时,谈到被杨朔《生命泉》吸引的情景,是因为“书的内容和新奇和文字的优美”。他的感受是,“好像是一个人在春天的田野小径上走路,看到了依依的杨柳,嫣红的桃花,以及飞舞的蝴蝶、蜜蜂、跳跃的青蛙,自己也禁不住要欢跳、歌唱一样”,“于是萌发了试试写作的欲望”。学生课外这样如饥似渴,启示语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教材的感情因素“披文入情”,将学生带入人间美好的情感之中,让学生的心理由兴趣升华为爱好。作文指导也应该先导乎其情,学生就会全身心投入,例如写一个班集体,得激发学生对集体的热爱之情,用“你喜欢我们这个班吗?”导之以情,学生就会齐答“喜欢”。学生会娓娓道来为什么喜欢,哪些地方喜欢。学生思维也会活跃起来,也会情不由衷的来夸集体,会由喜欢这个集体中的师生而产生写好这篇文章的信念。思绪因情而文如泉涌,产生先吐为快较佳的心理状态。语文教学是要充分利用教材、写作对象和教者饱含感情的教学,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爱好。
三、以志激情
我国第一部语文教育专著《学记》有这样一句话“善歌者,使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随时代变迁,“志”的含义会变,但让受教育者能立志献身所教的科目不会变。各门学科要培养学生立志终生用这门课的内容为社会服务的这个理想境界不会变。
要“继其志”,得让学生充分认识语文在社会中的作用。王安石从政治家的高度在《上人书》中谈到:“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正是这种悲愤之情和强烈的“补世”责任感,使司马迁虽受宫刑但忍辱含垢写出被人称之“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作家祝兴义初中二年级就“决心掌握写作这门学问,以使将来把自己悲惨的童年写进书里,流传世间”,是因为他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篇小说,让他叹道“人间有如宝物”。正是有这样的认识才立志成为作家。在语文教学中用这些闪耀着“作家精神”的轶闻趣事,体会领略文学的“补世”之能,“扶正”社会之功,从而激发学生早立志,达到语文教育的理想境界——立志终生用语文为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