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阿凡达》中的后殖民主义元素解读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fdbu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电影《阿凡达》( Avatar)是好莱坞著名导演 詹姆斯·卡梅隆于2010年执导的一部3D 科幻电影,它以高超的拍摄技术和完美的画面带给观众一种视觉上的震撼。影片中导演将思想性和技术主义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运用高超的3D 技术,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梦幻般的景象。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对电影《阿凡达》( Avatar)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各种形式的后殖民主义元素的解构剖析,对影片所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和西方殖民主义历史进行了进一步挖掘和反思。
  关键词: 3D电影;《阿凡达》;后殖民主义;解读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1
  电影《阿凡达》( Avatar)是好莱坞著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于2010年执导的一部3D 科幻电影,它以高超的拍摄技术和完美的画面带给观众一种视觉上的震撼。影片中导演将思想性和技术主义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运用高超的3D 技术,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梦幻般的奇观。
  一、电影《阿凡达》概述
  《阿凡达》以地球与“潘多拉”星球为故事背景,叙述了在遥远的未来地球资源将枯竭之时,人们企图侵占有着丰富资源的潘多拉星球,但潘多拉星球环境却极其危险不适合人类生存,人类的到来也扰乱了潘多拉星球上的土著居民——那威人的正常生活,引发了一场地球人与潘多拉人关于生存权的斗争。故事的主人公杰克是一个可以控制经地球人和那威人DNA 混合后而克隆出阿凡达的被地球派去潘多拉寻找矿物元素的实验品,他在潘多拉星球上被卷入了当地土著争取生存权的战斗中,在与那威人的交往中他遇到了那威族人公主妮特丽,妮特丽交会了他在潘多拉星球生存的各种技能,在相处中他们相爱,在地球侵略者入侵潘多拉企图将那威人赶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时,杰克幡然醒悟,他通过控制阿凡达带领那威人与地球掠夺者进行斗争,最终战胜地球侵略者,将他们赶出潘多拉,恢复潘多拉星球原有的宁静。
  二、电影《阿凡达》中的后殖民主义解析
  1、后殖民主义理论体系
  后殖民主义是于上世纪70年代在西方学术界兴起的一种具有政治性和文化批判性的学术研究,它通过否认主导叙述的角度来批判的研究西方国家的殖民历史, 以阶级、性别、种族为参照系, 对不同历史时期西方的殖民手段进行分析,研究西方中心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如何对殖民地国家进行文化侵略。 因此,我们说后殖民主义也可以被称为后殖民批判主义,整个后殖民主义理论蕴含着丰富的批判意识,它以批判的视角对殖民地国家、民族以及个人的身份进行一一确立,并对西方各派文化批评思潮进行拓展和反思,使西方帝国主义的霸权文化更为合理化。
  2、电影《阿凡达》中的后殖民主义元素分析
  (一)剧情设置中的后殖民主义
  在影片《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的那威人就如同美国社会的印第安人,他们在自己的星球上过着宁静的生活,而地球殖民者的到来打破了潘多拉的宁静,地球殖民者的掠夺和杀戮将那威人的家园摧毁。电影《阿凡达》的剧情设置是美国典型的后殖民主义影片西部片的变形,像美国白人入侵印第安人居住的美洲大陆领域一样,以拥有文明与智慧的地球人抢占潘多拉星“野蛮人” 的土地为叙事主线,通过二元对立的叙事手法, 为观众展现了西方后殖民主义时代的血泪史。
  (二)人物塑造中的后殖民主义
  在美国西部电影中,受西方殖民主义文化的影响,影片中的美国白人基本上是兼犯罪者与犯罪后自我醒悟的人。在电影(阿凡达》中,导演卡梅隆也延续了这样的人物塑造方式,犯罪者是以迈尔上校为代表“坏白人”,他最终自食恶果将生命终结在亲手发动的殖民战争中。而主人公杰克作为“好白人”的代表,起初也是披着伪善外衣的殖民者,他亲身参与地球人对那威人家园的掠夺和摧毁,但在与那威人的相处中,正义的良知使他幡然醒悟,勇敢杰克运用自己的智慧征服了那威人的神鸟,成为了那威人崇拜的“魅影骑士”,他开始带领那威人反抗地球侵略者,最终成为了拯救潘多拉星球和那威人的英雄,与那威公主妮特丽一起留在了美丽富饶的“潘多拉” 星球。
  (三)造型的后殖民主义
  在电影(阿凡达》中,导演卡梅隆在造型上也体现了后殖民主义元素的渗透,影片中“那威人”代表第三世界,他们是地球殖民者眼中的野蛮人,那威人都有一条长辫子,这个长辫子是神灵和动物相互沟通的工具,这让人不禁想起在殖民主义时期,西方殖民者对中国清朝人的长辫子以pigtail( 猪尾巴) 称呼,以此来侮辱和丑化作为第三世界人的中国人。
  (四)文化扩张中的后殖民主义
  对殖民地进行文化上的侵略是殖民主义的一大特点,在后殖民主义理论体系中,殖民地的文化是一种野蛮的不文明的文化,殖民者要用自己高贵的文化将其取而代之。在电影《阿凡达》中,地球殖民者对潘多拉星球的那威人进行了赤裸裸的殖民主义掠夺的同时,也对那威人的文化进行了殖民侵略。话语权是后殖民主义理论基础,通过对殖民地进行语言入侵,使殖民者实现了主导的权力。作为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掌握代表了对一种文化的认同。
  三、结语
  电影《阿凡达》是一部典型的、宣传西方文化的具有后殖民主义色彩的影片,它以独特的意识形态、叙事语言和全新的叙事模式向弱势种族倾销了一种帝国主义意识形态,是一部技术与艺术完美融合的后殖民主义影片。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分析《阿凡达》这部电影,有利于让观众对影片所蕴含的深层次文化内涵和西方殖民主义历史进行进一步挖掘和反思。
  参考文献:
  [1]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朱立元.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其他文献
王菊生在作品的空间表现力方面其独到之处是:既不采用西方绘画的三度空间之焦点透视法,也不袭用我国古代绘画中的多点视线和远近法,而是采用方构图,强调平面装饰感,构图饱满,
摘 要:只有鲜活、并具有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才能生生不息、经久不衰地存在,教益观众、启迪观众。因此,创造鲜活、并具有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就是表演艺术创造者的职责、任务和目标追求,而演员的“生命”最终体现在鲜活的艺术形象上。  关键词:表演;表演艺术创造;演员与角色;人物塑造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02
摘 要:20世纪下半叶,越战失利对美国造成了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间接导致美国正统文化崩溃瓦解,“嬉皮士文化”异军突起,年轻人陷入普遍陷入疯癫与狂乱之中。然而在1965—1973年战争期间,大众媒介并没有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新闻报业的大量不实报道,很大程度上歪曲了真实战况,仅有的一部越战电影《绿色贝雷》,也是五角大楼与美国鹰派勾结的产物。然而,正如马基雅弗利所说:“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
摘 要:《美人鱼》依靠开怀喜剧与感人爱情故事的讲述,在上映的第19天就以30亿票房登上华语电影票房之巅,同时其凭借“环保”主题的精妙塑造,引发全社会乃至全球对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的关注、思考与认同。他就像湘菜中一碗腊肉、腊鸡、腊鱼有机结合,味香、形美有营养的腊味合蒸。  关键词:美人鱼;星式喜剧;爱情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
摘 要:在多元化的时代,电影往往具有某一时代的特殊印记,而在当代,伴随文化产业的兴起,电影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也因此,中国文化元素借电影渠道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本文将从中国文化元素在电影中的跨文化传播背景、应用和策略三个方面,具体探析跨文化传播中中国文化元素如何通过电影得以呈现给世界,并提出其传播策略,以期为中国文化的传播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国文化;电影;跨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
摘 要:电影是一种视觉艺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内容最能体现受众群体的价值取向。而作为当下最流行的“粉丝电影”,从它的繁荣中可以看出当代年轻人的精神追求和情感归属。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粉丝电影”中有意无意地显露出的耽美审美情结。本文通过分析“粉丝电影”中的审美元素,辩证地指出“粉丝电影”与“耽美影视”之间的微妙联系。  关键词:粉丝电影;耽美影视;商业操控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
保山市老营乡柴河村总人口不过八百,但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山区贫困乡里是首屈一指的。几年来,村党支部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义务投工投劳,修通了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村
五一前夕,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针对100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假期收视大调查。根据孩子们的愿望推出“文明五一多彩动画”特别编排.内容包含孩子们最企盼的国产动画新片《尾巴梦幻曲
摘 要:文学经典在影视中一直受到青睐,影视艺术对文学经典作品的改编从未停止过。这种改编一方面使得影视汲取文学的营养获得了不断发展,另一方面也对文学经典作品的传播产生了深刻影响。  关键词:影视改编;文学经典;传播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7--01  文学从诞生到现在,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西方也产生了无数经典,文学经典不仅反映了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药的蓬勃发展,含氮、硫等原子的杂环化合物的合成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众所周知,具有生物活性的大分子,如蛋白质、酶和核酸都是含氮化合物,许多天然产物如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