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学生本能读书 ,不等老师讲;本能作文,不等老师改。所以,学生 的本应该是我们教学的期待,本能的程度是评价学习成败的关键。那么,该如何用课堂教学来实现学生的“本能”呢?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围绕“本”字做文章,大力挖掘学生的自学内在潜力。基于以上认识,根据学生独立淇这习获取知识的一般规律,我们把一个相对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分成设疑、解答、测评等几个基本步骤,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也同时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给学生自学“入門”介绍知识,对每一个步骤中的自学业活动作精心的组织和切实的策化指导,为学生指明前行的方向。
一、自我发现
自我发现的基础是寻求问题,如果发现不了总是寻求又从何谈起?发现问题,表明学生的思维已进入了课文内容的其中。一般的教法都要在课堂上解决一系列课文中的问题,但问题的提出大多不是由学生完成,而是为教师所代替,教师提出的总是未必符合学生的实际,也许是学生不想要提出的问题,而要提出的问题没有机会,更为不利的是,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机会被“剥夺”了,课后又很难得到补偿。这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受到抑制。久而久之,便养成“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的习惯。如果,一开始便让学生努力探索,发现问题,形成整个学习活动中的良好开端,这就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各环节中保持学习热情,形成良循环。让学生自我质疑发现,就是从教学的基本环节入手,尽可能彻底地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培养他们独立寻求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并处理好以下几个内容。
1.阅读课文
要发现问题,首先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并在阅读的范围和深度上提出明确的要求。一般地,我们要求学生首先要“通读”课文及其一切助读性文字,如提示、注释等,特别要强调的是“教学重点”一定要仔细阅读并熟记于心,要在获得对全文的总体印象并明确学习重点的前提下再去钻研课文,直到把课文“读通”。要求并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运用圈点勾画在课文上做读书笔记,自觉的学习、吸收课文中的有关知识,主要是字、词方面的语言基础知识和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有的须摘录整理在笔记本上。
2.发现问题
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般是课文比较浅易,学生感到无疑可设,提不出问题来。其实再普通的文章,只要深入进去,總能找出一些的问题。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深入探究进去。另一种情况是有些课文既深而广,可能使学生不能一下子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预料在先,在备课是就要影响学生读通课文大意的难点,指导学一把握重点,课堂上则要引导学生集中准确抓住关键,为学生独立探索做到正确引导。
3.表达问题
为了求得问题的解决,要把自己发现的问题明白地表达出来。教师在这里必须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培养学生准确表达的能力,这一问题必须花长时间大气力,可以通过说、写、查、改、补等方法使之表达得当,语言逻辑化。
二、自我解答
这一个环节是指组织学生共同讨论答案。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让学生自己来分析、解答,这不仅能直学习上遇到难题找老师的依赖心理,增强他们独立自主意识。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精心周密地组织安排,筛选出质量较高的在全班大讨论。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提倡各抒已见。在整个过程中,老师要当好“参谋”,做好诱导。还要当好“裁判”,对讨论的结果要拿出主导意见或作出可供学生参考的结论。
三、自我测试
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学习结束了,需要及时检查,若存在问题,就必须迅速地采取补救措施,并调整今后的学习。采取学生自我测试的方式,题目由学生自己拟,答案由学生自己做,评分也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做有三大益处:
1.引导
这一教学行为要通过举例示范,使学生逐步掌握拟题的基本方法,并通过一事实上的训练,使他们能拟出切实可用,具有较高质量的试题。
2.集中拟题
分工到组,教师要对学生的拟题加以选择,重新组合,必要时做一些修改或补充,以形成一份完整而小型的测试题,教师订好试题的分值。
3.组织、指导答题和评价,教师逐一公布试题,学生跟着逐一答题,教师随即公布备好的答案和分值,让学生自我对照打分
其优点是组织起来井井有条,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加强对学生思维训练的深度和广度,也可根据题型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如抢答法、论辩法等,对学生的答题,教师要及时予以评点,而真正实现学生的“本能”,这是一个长期积累,反复实践的过程,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形成一种链条式的长期训练。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围绕“本”字做文章,大力挖掘学生的自学内在潜力。基于以上认识,根据学生独立淇这习获取知识的一般规律,我们把一个相对完整的阅读教学过程分成设疑、解答、测评等几个基本步骤,在整个过程中,教师也同时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给学生自学“入門”介绍知识,对每一个步骤中的自学业活动作精心的组织和切实的策化指导,为学生指明前行的方向。
一、自我发现
自我发现的基础是寻求问题,如果发现不了总是寻求又从何谈起?发现问题,表明学生的思维已进入了课文内容的其中。一般的教法都要在课堂上解决一系列课文中的问题,但问题的提出大多不是由学生完成,而是为教师所代替,教师提出的总是未必符合学生的实际,也许是学生不想要提出的问题,而要提出的问题没有机会,更为不利的是,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的机会被“剥夺”了,课后又很难得到补偿。这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首先受到抑制。久而久之,便养成“简单地接受或被动地工作”的习惯。如果,一开始便让学生努力探索,发现问题,形成整个学习活动中的良好开端,这就能使学生在以后的各环节中保持学习热情,形成良循环。让学生自我质疑发现,就是从教学的基本环节入手,尽可能彻底地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培养他们独立寻求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并处理好以下几个内容。
1.阅读课文
要发现问题,首先学生必须认真阅读课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并在阅读的范围和深度上提出明确的要求。一般地,我们要求学生首先要“通读”课文及其一切助读性文字,如提示、注释等,特别要强调的是“教学重点”一定要仔细阅读并熟记于心,要在获得对全文的总体印象并明确学习重点的前提下再去钻研课文,直到把课文“读通”。要求并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运用圈点勾画在课文上做读书笔记,自觉的学习、吸收课文中的有关知识,主要是字、词方面的语言基础知识和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有的须摘录整理在笔记本上。
2.发现问题
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般是课文比较浅易,学生感到无疑可设,提不出问题来。其实再普通的文章,只要深入进去,總能找出一些的问题。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深入探究进去。另一种情况是有些课文既深而广,可能使学生不能一下子发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预料在先,在备课是就要影响学生读通课文大意的难点,指导学一把握重点,课堂上则要引导学生集中准确抓住关键,为学生独立探索做到正确引导。
3.表达问题
为了求得问题的解决,要把自己发现的问题明白地表达出来。教师在这里必须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培养学生准确表达的能力,这一问题必须花长时间大气力,可以通过说、写、查、改、补等方法使之表达得当,语言逻辑化。
二、自我解答
这一个环节是指组织学生共同讨论答案。学生提出的问题,还是让学生自己来分析、解答,这不仅能直学习上遇到难题找老师的依赖心理,增强他们独立自主意识。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精心周密地组织安排,筛选出质量较高的在全班大讨论。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提倡各抒已见。在整个过程中,老师要当好“参谋”,做好诱导。还要当好“裁判”,对讨论的结果要拿出主导意见或作出可供学生参考的结论。
三、自我测试
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学习结束了,需要及时检查,若存在问题,就必须迅速地采取补救措施,并调整今后的学习。采取学生自我测试的方式,题目由学生自己拟,答案由学生自己做,评分也由学生自己完成,这样做有三大益处:
1.引导
这一教学行为要通过举例示范,使学生逐步掌握拟题的基本方法,并通过一事实上的训练,使他们能拟出切实可用,具有较高质量的试题。
2.集中拟题
分工到组,教师要对学生的拟题加以选择,重新组合,必要时做一些修改或补充,以形成一份完整而小型的测试题,教师订好试题的分值。
3.组织、指导答题和评价,教师逐一公布试题,学生跟着逐一答题,教师随即公布备好的答案和分值,让学生自我对照打分
其优点是组织起来井井有条,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加强对学生思维训练的深度和广度,也可根据题型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如抢答法、论辩法等,对学生的答题,教师要及时予以评点,而真正实现学生的“本能”,这是一个长期积累,反复实践的过程,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形成一种链条式的长期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