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导师·学派领袖——吉森学派创始人李比希的学术角色及其理念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cplay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尤斯图斯·冯·李比希是近代化学史上著名的吉森学派的创始人,曾任教于德国吉森大学20余年.在其学术生涯中,李比希扮演了学者、导师和学派领袖等多重角色,每种角色都成就斐然.作为学者,李比希开辟新的化学研究领域,为有机化学和应用化学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作为导师,李比希通过创设基于实验室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现代化学教育模式,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化学人才;作为学派领袖,李比希缔造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依托大学产生的科学学派——吉森学派,促成吉森大学成为“近代化学教育圣地”.李比希融学者、导师和学派领袖为一体的学术角色,近乎完美地向世人诠释了优秀大学教师形象的具体内涵.李比希的科学精神、育人情怀和合作意识可资当代大学教师发展与优秀教师形象塑造为鉴.
其他文献
《草地上的午餐》经过一众艺术家的演绎,已成美术史经典.马奈、毕加索等艺术家绘制的《午餐》系列作品联结成一套相似性构图的关系链,并构成了特殊的历史文化和集体记忆,形成了“构图之链”以及名画遗传现象.以传播视角进入“构图之链”分析,这条关联链需经历“源图出现”“传播累积”和“图式形成”“图式固化”和“图式变体”等环节生成.在文化工业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名画作为一种文化商品被不断开发利用,其图式随之加以固化和解构,在自身场域之外萌发出新的生命.而每一次画面风格的更新,也伴随着微小的语境差异,涌现出新的文化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一部分党员干部出现了脱离群众的严重倾向.脱离群众会动摇党的群众基础,削弱党的战斗力,甚至会使党丧失执政合法性,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后面临的最大危险.这种现象产生根源既有一些党员干部没有树立正确群众观的主观因素,也有一些党员干部执政能力不足的客观因素,还有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和考核制度的制度根源.重塑党群、干群“鱼水关系”,化解脱离群众的风险,关键在于加强群众路线教育,切实提高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能力,加强党内外监督机制和领导干部考核制度建设.
大学开女禁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北京大学首开女禁一事在女子教育史及诸多相关研究中都有所提及,但对这一重大事件的梳理尚有欠缺.北大开放女禁的成功,使男女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高等教育上得以实现,对普及平权思想及促使女性的自我觉醒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作为近代中国首批实现“男女共校”的国立大学,北京大学能开女禁,得益于五四运动对传统女性观的冲击、师生们的积极造势、校长蔡元培的全力支持以及女学生的主动争取.1920年,王兰、邓春兰、韩恂华、赵懋芸、赵懋华、杨寿璧、程勤若、奚浈、查晓园
如何建立健全国家意识形态风险预警体系,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学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命题.意识形态风险是一国意识形态体制机制受到内外侵害的可能性状态,意指威胁主流意识形态合法性及其效能的不确定性因素的总和.相较于意识形态风险的学理研究,当前学界对意识形态风险预警的探讨存在滞后性.本文以现代风险理论为支撑,尝试构建一套新时代意识形态风险预警体系:设置意识形态风险预警的指标及其原则,搭建包含了情报收集、信息处理、决策支持和风险警报四大子系统的意识形态风险预警模型.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确立科学的风险预警评估意识、多元主体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为了快速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壮大阶级基础,重点深入到路矿工人中,广泛开展社会教育.在实践中初步探索形成了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以政治理论教育为根本,以组织纪律教育为保障的社会教育体系,发挥了开启民智、唤醒觉悟、政治动员功能,掀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进程,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积累了经验,为中国共产党百年社会教育提供了成功范例.
期刊
知名高校的领导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人才资源.在中国,公立名校的领导者不仅仅是高端的教育学术管理者,也是重要的国家干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对高等教育的有效领导并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审时度势、灵活稳健地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就陆续选拔任命了大量优秀的高校干部.这一过程在早期呈现“才德兼备”的用人取向,随后则先后以“德才兼备”“又红又专”为标准遴选和调任了一批干部加强高校工作,实现了党对高等教育的有效领导,也保障了高等教育的有序运行和稳步进展.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高等教育的新
提升乡村体育治理能力对于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回顾了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了再思考,阐述了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以及乡村体育治理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分析了乡村体育治理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面临党建工作存在不足,治理制度有待健全、治理路径尚待明晰和治理方式亟待优化等困境.提出了党建引领,发挥党组织在乡村体育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制治为本,健全现代乡村体育治理制度体系;融治为基,促进城乡体育融合治理相得益彰;协治为要,实现乡村
契约精神在公民意识养成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新时代法治中国建设和公民全面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必须贯彻终身教育理念,将契约精神的培育融入到公民成长的各个阶段.学前时期的契约精神培育便是其中关键一环.要强化学前儿童所处家庭的契约式教育,同时为其契约精神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使学前儿童形成独立人格,学会自律自省,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合作共享,从而为其契约精神的养成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021年10月15日至17日,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联合教育学院共同举办了“教育改革与发展高层论坛”.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的教育学界知名学者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高教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外国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期刊界著名专家参加了本次论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