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研组是指一个能支持和帮助教师个人学习和交流的教学研究小组,在教学和科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校历来都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特别是进入新课改以来积极在教研组的建设上下功夫,以实现教研组机制的重建工作。在文献资料、行动研究、实践反思、个案研究和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的指导下对于供给侧改革理念、教研组等相关概念进行研究,形成了对于小学教研组机制重建意义的认识,确定了相关的研究内容,并最终提出了教研组机制重建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小学;教研组;供给侧;机制重组
一、 前言
教研组是学校中各学科教师发挥集体智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的教学研究组织,是学校教学指挥系统的重要部分,它是同一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讨的一个重要阵地。教研组建设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学校教学工作的水平。目前许多小学教研组,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教研活动常常停留在组织学科教学、检查教学、集体备课、试卷评析、观摩教学等。活动流于形式,缺乏目的性、计划性,实效性。对于如何根据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教材分析、教学策略以及学法指导的专题研究甚少,更忽视了教师的学习研究能力的培养。
二、 小学教研组机制重建的意义分析
(一) 满足教育质量提升的需求
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评价学校办学能力的重要指标,提高教学质量除了需要在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以外,还需要学校和教师在各个方面做出改进,解决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弥补出现的各种漏洞。教研组作为教师之间进行学习交流,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团队,对于教师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小学教研组的机制进行重组,改革其中不利于教师学习交流和开展教学研究的部分可以使教师持续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运用更加有效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效果,进而使教育质量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二) 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
教师是一门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职业,对于从事这一项工作的人才的专业素养具有很高的要求。各科教师除了需要具备相关的学科知识以外,还需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才能在工作中履行好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同时,教育事业是不断发展变化、更新换代的,教育改革也处在不断深化和进行当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专业成长能力,能够在工作的同时兼顾自身专业知识的更新、教育理念的换代、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要依靠教师自身自觉地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以外,还需要学校打造完善的专业成长平台,其中教研组就是推动教师进行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通过重建教研组机制,在其中加入体现教育改革新要求的内容,可以使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的进程,具备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书育人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 满足学生素质培养的需求
培养出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学生是我国基础教育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也是教育事业的应有之意。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学生自身等各个相关主体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教研组机制的重建是学校和教师响应教育改革的号召的具体体现,通过重建教研组机制搭建起更加有效的教学和研究平台,教师可以通过教研组深入研究与教学相关的各项知识,通过科研活动明确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涵养,分析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大缺陷,探索改进人才培养的策略和措施,进行教学改革实践。通过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素质培养需要的新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习惯、掌握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 小学教研组机制重建的内容和理论支撑
(一) 小学教研组机制重建的主要内容
通过小学教研组机制重建的研究,建立科學完善的教研组运行机制,促进教师教育观的转变,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激发教师的学习欲望和持久学习的动力,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和教学能力,促教师教育个性的发展,使其具备一种终身学习、发展、自我更新的品质,以更好地实施新课程并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体来说小学教研组机制重建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研究供给侧改革视野下小学教研组制度的优化;二是探究小学教研组教研活动的载体建设;三是研究小学教研组评价激励机制;四是研究小学教研组机制重建的模式。通过对于这四个部分的内容进行研究,探索实现教研组重建的策略和路径。
(二) 小学教研组机制重建的理论支撑
小学教育组机制重建需要有具体的理论作为支撑,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可以使重建教研组的实践更加科学,更加具有可行性。小学教研组重建的理论具体包括三个:
首先,“学习型组织”理论。这种理论是一种以学习、创新、超越为追求的全新管理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学习型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
其次,需要层次理论。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提出的著名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阶段层次的需要,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是实现个人理想、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力的需要,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
最后,校本教研理论。校本教研理论认为教科研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性思维的过程,是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新成果的过程。开展校本教育科研,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 小学教研组机制重建的主要措施
(一) 供给侧视野下重建教研组组织架构
传统的教研组的组织架构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不合理的组织架构使其作用限制在传达学校指令,例行公事地开展评课和听课等方面,未能真正发挥教研组自身真正的作用。因此课题组用供给侧改革理念审视、认识、看待教研。针对学校、教师、学生等需求侧的需求,对教研供给侧——教科研部门,乃至学校的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等教研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和内涵建设,进一步优化结构,转型教研供给方式,扩大有效供给。在对教研供给侧进行分析后构建起了进修校小研室——学校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的组织架构,从而实现了教研组组织结构的梳理和重建。同时,在教研组下还根据各个学科的具体情况组建了语文、数学、英语、艺术、科技等各个细分学科的教研组。另外在各级组织的职能上也进行相应的调整,让学校教导处承担指导服务的职能,将更多的权力和职能下移到教研组中,给予其更大的自主权,为教研组作用的发挥扫清障碍。 (二) 重建教研组的各项制度
制度建设是保障教研组能够顺利、持续运行下去的重要保障,重建教研组机制就离不开教研组各项制度的重建工作。
首先,初步建立教研组管理制度。一个成熟的教研组必须在管理制度的建设上下功夫,通过完善的制度来保障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教研组组长任用制度对于管理制度的建设至关重要,通过构建教研组组长的选拔任用制度来规范其任用的规范化程度,确保将合适的人才推举到教研组组长的位置上。同时针对教研组日常的管理、教学研究等工作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制度保障相关工作的正常运行。
其次,建立基本的职责制度。这是进行职能划分和管理的重要举措,在对于教研组的各项工作进行详细的分析后,制定了《小学教研组组长、备课组组长职责》《教研组建设制度》《教师听评课制度》《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学校优秀教研组考核评价标准》等制度文件,进行职能的划分和管理。
(三) 重构教研组主要活动方式和载体
通过开展每周一次的各教研组常态教研活动,每学期二、三次的校级教学研讨活动,每学年学校承担一两次的市联动片区教研活动以及不定期举行市级专题教研活动来不断丰富教研组的活动方式和载体。同时构建起了纳入常态——上下联动——供需对接的活动模式。
一是纳入常态。即在课题组主持下,各教研组将教研组重建研究纳入教研日常工作,常态化开展各类教研活动。常态教研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主题研讨式教研、课堂教学展示研讨、集体备课研讨、观课辩课研讨等。
二是上下联动。即各教研组与进修校教研室或学校教导处、一线教师联动探寻,形成多维教研形式。多维教研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实验指导课研讨、专家讲座、对话式研讨、订单式教研、校级创新课研讨、优质课比赛研讨等。
三是供需对接。即立足于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对称、平衡、对接、匹配,从而发挥引领、导向、答疑、解惑、服务教学教研的作用。
通过教研组的互动式帮扶、跟踪听课、同课异构、课堂观察、微型课等多种形式研讨,丰富教研组活动载体,有效发挥教研组的教研功能,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四) 重建教研组评价激励机制
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激励是提高教研活动的重要保障,通过重建教研组评价激励机制可以进一步推动小学教研组机制的重建。
一方面,建立教研活动评价机制。在重建评价机制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拓展参与评价的主体,实现教研活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主体纳入评价体系当中,使得评价体系的覆盖更加全面,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同时对于不同的主体的评价权重进行科学的设置,提高关联性大的主体如学校、学生等的评价权重,使权重的设置更加科学,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另一方面,重建教研活動激励机制。在工作中,教师负担着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有些科目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因此能够投入到教研活动中的时间和精力极为有限,这很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因此,重建教研活动激励机制就很有必要。对于在教研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除了常规的表彰和奖励之外,学校还应该进行额外的激励,适当增加教研活动成果在优秀教师等评选中的权重。同时构建起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评价激励机制,激励教研组的成员积极参与,提高合作热情。另外,还要构建宣传机制,将在教研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树立为正面的典型进行广泛宣传,发挥榜样的作用。
五、 结语
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教研组在学校发展和质量保障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其作用更加明显。针对目前教研组制度运行中出现的弊病,通过小学教研组机制重建的研究,建立科学完善的教研组运行机制,促进教师教育观的转变,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激发教师的学习欲望和持久学习的动力,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教育个性的发展,具备一种终身学习、发展、自我更新的品质,以更好地实施新课程并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毕婉敏.共同体下的学习型教研组建设[J].学园,2015(29).
[2]叶廷华.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农村小学教研组建设探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12).
[3]骆北刚,刘艺.中小学教研组发展困境及其消解策略[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6(6).
[4]李国元,李禹蒙,赵艳杰.中小学校新型教研组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2).
[5]李爱霞,李雪珊.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6(2).
作者简介:林开德,福建省福鼎市,福建省福鼎市点头中心小学。
关键词:小学;教研组;供给侧;机制重组
一、 前言
教研组是学校中各学科教师发挥集体智慧、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益的教学研究组织,是学校教学指挥系统的重要部分,它是同一学科教师开展教学研讨的一个重要阵地。教研组建设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学校教学工作的水平。目前许多小学教研组,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问题,教研活动常常停留在组织学科教学、检查教学、集体备课、试卷评析、观摩教学等。活动流于形式,缺乏目的性、计划性,实效性。对于如何根据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教材分析、教学策略以及学法指导的专题研究甚少,更忽视了教师的学习研究能力的培养。
二、 小学教研组机制重建的意义分析
(一) 满足教育质量提升的需求
教学质量的高低是评价学校办学能力的重要指标,提高教学质量除了需要在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以外,还需要学校和教师在各个方面做出改进,解决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弥补出现的各种漏洞。教研组作为教师之间进行学习交流,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团队,对于教师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能力,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小学教研组的机制进行重组,改革其中不利于教师学习交流和开展教学研究的部分可以使教师持续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使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运用更加有效的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效果,进而使教育质量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二) 满足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
教师是一门专业化程度很高的职业,对于从事这一项工作的人才的专业素养具有很高的要求。各科教师除了需要具备相关的学科知识以外,还需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才能在工作中履行好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同时,教育事业是不断发展变化、更新换代的,教育改革也处在不断深化和进行当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很强的专业成长能力,能够在工作的同时兼顾自身专业知识的更新、教育理念的换代、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师的专业成长除了要依靠教师自身自觉地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以外,还需要学校打造完善的专业成长平台,其中教研组就是推动教师进行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通过重建教研组机制,在其中加入体现教育改革新要求的内容,可以使教师能够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的进程,具备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书育人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 满足学生素质培养的需求
培养出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学生是我国基础教育需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也是教育事业的应有之意。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需要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学生自身等各个相关主体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教研组机制的重建是学校和教师响应教育改革的号召的具体体现,通过重建教研组机制搭建起更加有效的教学和研究平台,教师可以通过教研组深入研究与教学相关的各项知识,通过科研活动明确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涵养,分析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重大缺陷,探索改进人才培养的策略和措施,进行教学改革实践。通过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素质培养需要的新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习惯、掌握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 小学教研组机制重建的内容和理论支撑
(一) 小学教研组机制重建的主要内容
通过小学教研组机制重建的研究,建立科學完善的教研组运行机制,促进教师教育观的转变,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激发教师的学习欲望和持久学习的动力,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和教学能力,促教师教育个性的发展,使其具备一种终身学习、发展、自我更新的品质,以更好地实施新课程并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体来说小学教研组机制重建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研究供给侧改革视野下小学教研组制度的优化;二是探究小学教研组教研活动的载体建设;三是研究小学教研组评价激励机制;四是研究小学教研组机制重建的模式。通过对于这四个部分的内容进行研究,探索实现教研组重建的策略和路径。
(二) 小学教研组机制重建的理论支撑
小学教育组机制重建需要有具体的理论作为支撑,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理论可以使重建教研组的实践更加科学,更加具有可行性。小学教研组重建的理论具体包括三个:
首先,“学习型组织”理论。这种理论是一种以学习、创新、超越为追求的全新管理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学习型组织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
其次,需要层次理论。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提出的著名的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阶段层次的需要,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是实现个人理想、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能力的需要,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
最后,校本教研理论。校本教研理论认为教科研的过程就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性思维的过程,是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新成果的过程。开展校本教育科研,有利于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 小学教研组机制重建的主要措施
(一) 供给侧视野下重建教研组组织架构
传统的教研组的组织架构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不合理的组织架构使其作用限制在传达学校指令,例行公事地开展评课和听课等方面,未能真正发挥教研组自身真正的作用。因此课题组用供给侧改革理念审视、认识、看待教研。针对学校、教师、学生等需求侧的需求,对教研供给侧——教科研部门,乃至学校的教研室、教研组、备课组等教研体系进行结构性调整和内涵建设,进一步优化结构,转型教研供给方式,扩大有效供给。在对教研供给侧进行分析后构建起了进修校小研室——学校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的组织架构,从而实现了教研组组织结构的梳理和重建。同时,在教研组下还根据各个学科的具体情况组建了语文、数学、英语、艺术、科技等各个细分学科的教研组。另外在各级组织的职能上也进行相应的调整,让学校教导处承担指导服务的职能,将更多的权力和职能下移到教研组中,给予其更大的自主权,为教研组作用的发挥扫清障碍。 (二) 重建教研组的各项制度
制度建设是保障教研组能够顺利、持续运行下去的重要保障,重建教研组机制就离不开教研组各项制度的重建工作。
首先,初步建立教研组管理制度。一个成熟的教研组必须在管理制度的建设上下功夫,通过完善的制度来保障教学和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教研组组长任用制度对于管理制度的建设至关重要,通过构建教研组组长的选拔任用制度来规范其任用的规范化程度,确保将合适的人才推举到教研组组长的位置上。同时针对教研组日常的管理、教学研究等工作建立起相应的管理制度保障相关工作的正常运行。
其次,建立基本的职责制度。这是进行职能划分和管理的重要举措,在对于教研组的各项工作进行详细的分析后,制定了《小学教研组组长、备课组组长职责》《教研组建设制度》《教师听评课制度》《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学校优秀教研组考核评价标准》等制度文件,进行职能的划分和管理。
(三) 重构教研组主要活动方式和载体
通过开展每周一次的各教研组常态教研活动,每学期二、三次的校级教学研讨活动,每学年学校承担一两次的市联动片区教研活动以及不定期举行市级专题教研活动来不断丰富教研组的活动方式和载体。同时构建起了纳入常态——上下联动——供需对接的活动模式。
一是纳入常态。即在课题组主持下,各教研组将教研组重建研究纳入教研日常工作,常态化开展各类教研活动。常态教研活动的形式主要有主题研讨式教研、课堂教学展示研讨、集体备课研讨、观课辩课研讨等。
二是上下联动。即各教研组与进修校教研室或学校教导处、一线教师联动探寻,形成多维教研形式。多维教研活动的形式主要有实验指导课研讨、专家讲座、对话式研讨、订单式教研、校级创新课研讨、优质课比赛研讨等。
三是供需对接。即立足于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对称、平衡、对接、匹配,从而发挥引领、导向、答疑、解惑、服务教学教研的作用。
通过教研组的互动式帮扶、跟踪听课、同课异构、课堂观察、微型课等多种形式研讨,丰富教研组活动载体,有效发挥教研组的教研功能,提升教学研究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四) 重建教研组评价激励机制
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激励是提高教研活动的重要保障,通过重建教研组评价激励机制可以进一步推动小学教研组机制的重建。
一方面,建立教研活动评价机制。在重建评价机制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拓展参与评价的主体,实现教研活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主体纳入评价体系当中,使得评价体系的覆盖更加全面,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同时对于不同的主体的评价权重进行科学的设置,提高关联性大的主体如学校、学生等的评价权重,使权重的设置更加科学,提高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另一方面,重建教研活動激励机制。在工作中,教师负担着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是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有些科目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因此能够投入到教研活动中的时间和精力极为有限,这很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因此,重建教研活动激励机制就很有必要。对于在教研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除了常规的表彰和奖励之外,学校还应该进行额外的激励,适当增加教研活动成果在优秀教师等评选中的权重。同时构建起集体和个人相结合的评价激励机制,激励教研组的成员积极参与,提高合作热情。另外,还要构建宣传机制,将在教研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师树立为正面的典型进行广泛宣传,发挥榜样的作用。
五、 结语
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教研组在学校发展和质量保障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其作用更加明显。针对目前教研组制度运行中出现的弊病,通过小学教研组机制重建的研究,建立科学完善的教研组运行机制,促进教师教育观的转变,树立共同的价值观念,激发教师的学习欲望和持久学习的动力,提高全体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和教学能力,促进教师教育个性的发展,具备一种终身学习、发展、自我更新的品质,以更好地实施新课程并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毕婉敏.共同体下的学习型教研组建设[J].学园,2015(29).
[2]叶廷华.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农村小学教研组建设探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12).
[3]骆北刚,刘艺.中小学教研组发展困境及其消解策略[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6(6).
[4]李国元,李禹蒙,赵艳杰.中小学校新型教研组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2).
[5]李爱霞,李雪珊.基于课题研究的中小学教研组组织变革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6(2).
作者简介:林开德,福建省福鼎市,福建省福鼎市点头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