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了三十三年家庭教育研究,我对孩子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我一直想让更多的家长知道,有望子成龙的愿望、有对孩子的一片爱心、有陪伴孩子左右的辛苦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应该了解孩子的需求,实现与他们的情感沟通,也就是要读懂孩子。
这些年的工作中,有几位孩子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有的孩子甚至成为促使我直到退休后都不忍放弃家庭教育这份社会责任的主要动力。
我不是“坏小孩”
这个15岁的男孩是从外地来省城接受强制教育的。在家时,父亲饮酒成癖,醉酒之后又会打骂家人。久而久之,打跑了妻子孩子,喝得家中一贫如洗,弄得孩子无法上学。这位男孩就是从家里跑出来后,因为犯法被送去管教的。在与男孩的交谈中得知,他非常想家,但是在他离开家之后,无论是他写去的信,还是捎去的话,全部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应。一位回去探亲为他捎口信的孩子转告说,好不容易在亲戚家找到了他的爸爸,但是他爸爸手握酒瓶躺在床上,什么话也没说。看着孩子失望的表情,我问他现在最想做什么,他告诉我说最想回家。
那次调研之后不久,孩子终于盼来了看望他的妈妈,也同时得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他的爸爸不久前已于酒后猝死。那年的中秋节,我再一次见到了这个男孩,并为他带去了一些食物和用品。说起爸爸去世时,他痛哭不止……这时我明白了,孩子最想回的那个家,是一个有爸爸妈妈,有自己的完整的家。尽管爸爸没有很好地履行做父亲的职责,还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可是在孩子的心里,爸爸依然还是他思念的那个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被这位男孩对家人的包容感动着,为他再也没有机会见到爸爸而遗憾。那位九泉之下的父亲,听到孩子的哭声会有什么样的感触呢?也许他会后悔不已,企盼来生为孩子做一次合格的父亲。可是,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灵上受到的伤害,人格上造成的缺损,还能弥补吗?
请陪伴我慢慢长大
这是一位即将从幼儿园毕业的小朋友。她的爸爸因为某些行为违法,被有關方面进行强制教育不能回家。孩子不明真相,只是听妈妈说爸爸在外地打工,挣了钱要为她买钢琴。交谈时,她说自己很想念爸爸,并不想要钢琴,只想让爸爸在家里。妈妈既要经营生意又要照顾孩子,就把她送到了条件比较好的幼儿园入长托。别的小朋友晚上大多都被家长接回家中,而她却成了园里的“常住户”。
在她的心中,总觉得自己与别的孩子不一样,其实她长得精干漂亮,又能歌善舞,但是由于生活中缺少欢乐,一般情况下很难看到她的笑脸,也很少听到她与别人交谈。一次,幼儿园的歌舞节目要参加辖区演出,选上她作为小演员之一,这是其他小朋友求之不得的,可是她却怎么也快乐不起来,面部表情与演出要求相差太多,只好又换了别人。
这位小朋友人了条件较好的幼儿园,衣着不差、智商不低、自身特长也不少,可是为什么快乐不起来呢?我觉得,是她的需求没有得到基本的满足。她的家庭在物质上并不贫困,在精神方面却存在着某些“短板”。她需要感受到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多的亲情,她需要一个有利于她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她需要爸爸妈妈给她多一点的陪伴和拥抱。如果她的父母能够及时读懂自己的孩子需要什么,也许他们就会更加知道自己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精神贫困,是我从这以后开始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我发现在某种意义上讲,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更大,帮扶的难度也更大。精神贫困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自信心减少,自卑感增加,前进动力不足。
一块单晶冰糖的回忆
十多年前我出差到外地,闲暇时与这里的服务员聊天,听到一位服务员说自己总在为孩子发愁,上班时也总是放心不下。出于职业习惯,我在了解情况后答应见见孩子,就这样,我见到了一位身体偏瘦、个子显高、很文静的小姑娘,孩子怯生生的,从外面轻轻走到我的身边。
为了让我们说话方便,她妈妈把她送来之后,自己就退了出去。通过与孩子的聊天,我了解到她的妈妈其实对她很好、很关心,只是总打她……说到这里,她“呜呜”地哭了起来。
接触了她们母女之后,我认为是因为母亲自身很要强,做什么都不想落在别人后面,对孩子要求也很严格,一旦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就出现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和打骂孩子的问题。这对于当时只是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让她产生了畏惧感,导致与妈妈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有时妈妈走在前面,孩子跟在后面,好像不认识的人一样。其实孩子生活学习都很正常,见人有礼貌,说话有条理,学习成绩也在中等以上。问题的焦点是母亲采用了不科学的教育方法后,又把孩子对自己的畏惧感当成了不听话,造成母女沟通不畅。
我建议这位家长改变一下教育方法,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要求孩子、理解孩子,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和鼓励。我也建议这位小学生,自觉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理解妈妈的爱心,支持妈妈的工作。在这之后,妈妈不再打骂孩子了,开始以平等尊重的口气与孩子说话。孩子也不像过去那样抵触妈妈了,脸上有了笑容,学习和生活自理都变得更加主动。与孩子在一起生活的爷爷奶奶也感觉到了孩子的这种变化。
一年之后,我再一次出差来到那座城市,见到孩子时,我发现孩子长大了许多。在我们聊天的过程中,我每提起一个话题,她都会讲出很多相关的内容。不仅话多了,还有着自己对一些人和事的看法。当她们母女要回去时,孩子一直握着的手从裤兜里伸出来,放到我的面前,很认真地说了一声:“邬老师,给您!”原来一块没有任何包装的单晶冰糖。我接过她手中的单晶冰糖,毫不犹豫地放到了自己的口中,因为我知道,孩子总是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装在裤兜里。甘甜的滋味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嘴里和心里,这是大人们读懂孩子之后,孩子给予我们的珍贵情谊。
这些年的工作中,有几位孩子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有的孩子甚至成为促使我直到退休后都不忍放弃家庭教育这份社会责任的主要动力。
我不是“坏小孩”
这个15岁的男孩是从外地来省城接受强制教育的。在家时,父亲饮酒成癖,醉酒之后又会打骂家人。久而久之,打跑了妻子孩子,喝得家中一贫如洗,弄得孩子无法上学。这位男孩就是从家里跑出来后,因为犯法被送去管教的。在与男孩的交谈中得知,他非常想家,但是在他离开家之后,无论是他写去的信,还是捎去的话,全部石沉大海,没有任何回应。一位回去探亲为他捎口信的孩子转告说,好不容易在亲戚家找到了他的爸爸,但是他爸爸手握酒瓶躺在床上,什么话也没说。看着孩子失望的表情,我问他现在最想做什么,他告诉我说最想回家。
那次调研之后不久,孩子终于盼来了看望他的妈妈,也同时得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他的爸爸不久前已于酒后猝死。那年的中秋节,我再一次见到了这个男孩,并为他带去了一些食物和用品。说起爸爸去世时,他痛哭不止……这时我明白了,孩子最想回的那个家,是一个有爸爸妈妈,有自己的完整的家。尽管爸爸没有很好地履行做父亲的职责,还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可是在孩子的心里,爸爸依然还是他思念的那个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被这位男孩对家人的包容感动着,为他再也没有机会见到爸爸而遗憾。那位九泉之下的父亲,听到孩子的哭声会有什么样的感触呢?也许他会后悔不已,企盼来生为孩子做一次合格的父亲。可是,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灵上受到的伤害,人格上造成的缺损,还能弥补吗?
请陪伴我慢慢长大
这是一位即将从幼儿园毕业的小朋友。她的爸爸因为某些行为违法,被有關方面进行强制教育不能回家。孩子不明真相,只是听妈妈说爸爸在外地打工,挣了钱要为她买钢琴。交谈时,她说自己很想念爸爸,并不想要钢琴,只想让爸爸在家里。妈妈既要经营生意又要照顾孩子,就把她送到了条件比较好的幼儿园入长托。别的小朋友晚上大多都被家长接回家中,而她却成了园里的“常住户”。
在她的心中,总觉得自己与别的孩子不一样,其实她长得精干漂亮,又能歌善舞,但是由于生活中缺少欢乐,一般情况下很难看到她的笑脸,也很少听到她与别人交谈。一次,幼儿园的歌舞节目要参加辖区演出,选上她作为小演员之一,这是其他小朋友求之不得的,可是她却怎么也快乐不起来,面部表情与演出要求相差太多,只好又换了别人。
这位小朋友人了条件较好的幼儿园,衣着不差、智商不低、自身特长也不少,可是为什么快乐不起来呢?我觉得,是她的需求没有得到基本的满足。她的家庭在物质上并不贫困,在精神方面却存在着某些“短板”。她需要感受到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多的亲情,她需要一个有利于她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她需要爸爸妈妈给她多一点的陪伴和拥抱。如果她的父母能够及时读懂自己的孩子需要什么,也许他们就会更加知道自己应该为孩子做些什么。精神贫困,是我从这以后开始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我发现在某种意义上讲,精神贫困比物质贫困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更大,帮扶的难度也更大。精神贫困带来的直接影响是自信心减少,自卑感增加,前进动力不足。
一块单晶冰糖的回忆
十多年前我出差到外地,闲暇时与这里的服务员聊天,听到一位服务员说自己总在为孩子发愁,上班时也总是放心不下。出于职业习惯,我在了解情况后答应见见孩子,就这样,我见到了一位身体偏瘦、个子显高、很文静的小姑娘,孩子怯生生的,从外面轻轻走到我的身边。
为了让我们说话方便,她妈妈把她送来之后,自己就退了出去。通过与孩子的聊天,我了解到她的妈妈其实对她很好、很关心,只是总打她……说到这里,她“呜呜”地哭了起来。
接触了她们母女之后,我认为是因为母亲自身很要强,做什么都不想落在别人后面,对孩子要求也很严格,一旦达不到自己的要求时,就出现恨铁不成钢的情绪和打骂孩子的问题。这对于当时只是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让她产生了畏惧感,导致与妈妈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有时妈妈走在前面,孩子跟在后面,好像不认识的人一样。其实孩子生活学习都很正常,见人有礼貌,说话有条理,学习成绩也在中等以上。问题的焦点是母亲采用了不科学的教育方法后,又把孩子对自己的畏惧感当成了不听话,造成母女沟通不畅。
我建议这位家长改变一下教育方法,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要求孩子、理解孩子,给孩子应有的尊重和鼓励。我也建议这位小学生,自觉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理解妈妈的爱心,支持妈妈的工作。在这之后,妈妈不再打骂孩子了,开始以平等尊重的口气与孩子说话。孩子也不像过去那样抵触妈妈了,脸上有了笑容,学习和生活自理都变得更加主动。与孩子在一起生活的爷爷奶奶也感觉到了孩子的这种变化。
一年之后,我再一次出差来到那座城市,见到孩子时,我发现孩子长大了许多。在我们聊天的过程中,我每提起一个话题,她都会讲出很多相关的内容。不仅话多了,还有着自己对一些人和事的看法。当她们母女要回去时,孩子一直握着的手从裤兜里伸出来,放到我的面前,很认真地说了一声:“邬老师,给您!”原来一块没有任何包装的单晶冰糖。我接过她手中的单晶冰糖,毫不犹豫地放到了自己的口中,因为我知道,孩子总是把自己最喜欢的东西装在裤兜里。甘甜的滋味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嘴里和心里,这是大人们读懂孩子之后,孩子给予我们的珍贵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