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如何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紧跟社会发展的形势,把教育目标同企业的发展目标、人才需求相结合,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增强自己的办学实力和办学活力,有效途径就是实施“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办学模式。引企入校,校企共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引企入校;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2-0025-03
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与扬州市光辉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签订《引企入校、校企合作协议》已近3年。协议双方约定,由扬州市光辉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在学校提供的场地上建一个约700平方米的车间,提供生产设备并派技术人员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目前,该项目早已建成并正常运行。这一项目也是政策许可、学校办学需求、企业发展需要的结果。
一、实施状况
笔者所在学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下简称光辉车间)是由学校与扬州市光辉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共同出资150万元建造的。其中学校投资50万元,完成生产厂房及生产需要电源、水源的配套建设;企业投资100万元,配套完成生产内燃机零部件气门芯加工生产线所需设备的添置。光辉车间始建于2010年底,2011年10月完工。目前,光辉车间生产线上主要设备有1080无心磨床7台、小车床5台、数控车床5台、数控切割机床2台、小头磨床2台等,车间内设有生产区、检验区、成品区、办公室、教室、磨刀房、配电房等,车间内设备的摆放与企业文化的布置完全按光辉公司要求设置。建成的内燃机气门芯生产加工车间真正做到了管理企业化、设备生产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有了“未进企业门,先做企业人”的感觉,从而为学生未来的企业顶岗实习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一)光辉车间运行的管理机制
推进“引企入校、工学交替”教育模式要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只有建立了这种运行机制,合作的计划才能得以稳步实施,才能产生合作的效益。我们分别在管理制度、管理机构和分配制度三方面制定了良好的运行管理机制。
1.管理制度。合作企业先后出台了《光辉车间6S管理制度》《员工工作奖惩制度》《安全生产制度》《设备管理制度》等,学校也相应出台了《工学交替校内实习管理办法》《工学交替校内实习管理办法附件》《工学交替实习指导老师管理办法》《校内生产实训绩效工资发放方案》等。实习的学生进入车间就暂时成为合作企业的一名普通员工,必须遵守合作企业的厂纪厂规,表现优秀和一般违纪的学生按合作企业的《员工工作奖惩制度》来进行奖惩。对于极个别严重违纪的学生将按学校的学生管理办法处理。
2.管理机构。在运行中光辉车间形成了以企业、教师共同参与管理,以学生操作为主的管理和运行机制,该管理机构如图1所示。
车间主管全面负责光辉车间的生产与管理,同时也充当企业与学校联系人,负责与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对接,确保光辉车间的运行正常。系(部)专职管理人员主要协助车间主管管理学生员工,负责学生的调配、分组、考勤、工作量的统计以及工学交替课务的安排。考虑到光辉车间的工作强度较大,我们把实习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顶岗实习,另一组上课,按天数交替进行,每组内按周实行工位对调。
3.分配制度。来自企业内部的员工按合作企业的分配制度执行。学生员工的工资按《校内生产实训绩效工资发放方案》发放,由基本工资 绩效工资 考勤奖 考评奖四部分组成,绩效工资是根据实习小组在工学交替时间周期内创造的生产总值核算的平均值。学生实践产能效益产值的8%左右上缴学校,学校在扣除各项管理成本后,根据学生实践的产能效益情况发放系(部)专职管理人员的补助。这样的分配制度既体现了实习小组团队的重要性,也与个人的表现挂钩,激发了学生员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二)光辉车间运行的成效
1.生产效益可观。自2012年3月光辉车间正式运行至2013年6月,共生产气门约67.6万付,平均每月5.2万付,月产值为28.6万元(5.2万付×5.5元/付),平均每生每月创造的产值效益为0.9万元。
2.学生素质提高。通过两个月的工学交替,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理论基础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操作速度、产能工作效率达到合作企业固定员工的60%),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学生克服好高骛远、夜郎自大、眼高手低等毛病,为学生今后顺利就业铺平了道路。
3.科研水平上升。为了确保光辉车间的顺利运行,在车间建成之前,系(部)就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邀请企业专家一起着手修订了相关班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与企业的技术人员联合开发了校本教材。目前已开发的校本教材有《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床夹具与加工工艺》《机械测量技术》,正在开发的校本教材有《气压与液压传动技术》《切削原理及刀具》。
4.系(部)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生产设备自动化改造,联合研发的气门芯数控车床粗精加工自动配料装夹系统项目已完成80%,这将大大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节约人力成本。
二、几点思考
(一)引企入校,校企共建的生产教学环境更真实
学校以校企合作共建为纽带,以数控机床操作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机械制造企业的行业及我市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起点,以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加工任务分析为依据,以真实的公司产品为载体,以校内“双师型”教师和企业技术员为主导,与企业共建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更加真实化、企业化,有利于实训学员快速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
(二)校企共商,人才培养方案更能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打破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2 1”学制安排,形成2 0.5 0.5学制。即2年在学校进行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和基本的专业技能训练及专业技能的等级鉴定;0.5年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光辉车间进行职业岗位技能训练和相应专业知识学习,实施“工学交替”;0.5年进入相应企业进行顶岗实训。 在课程体系上,我们打破了原来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形成了“公共基础课 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 选修课”的新三段式课程体系。同时在“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模块中,提出了“三化”的课程理念,即专业基础课综合化、专业技术课理实一体化、专业技能课岗位化。
(三)校企融通,更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
“产学研”相结合是企业与学校的一次深入融合。学校依据自身的专业优势为企业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保障,同时也要求教师本身对专业知识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更新。笔者所在学校专业教师和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围绕公司产品的生产加工联合完成了4部校本教材的编写,另有两部教材正在开发中。这些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个平台。
(四)依托校企共建的实训平台,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教学
我们依托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合作企业产品为载体,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融合在一个或几个具体的生产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个真实完整的产品加工,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工学交替,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系统地完成一系列生产加工。学生在生产加工中,形成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岗位职业素养,不断获得成就感,激发了求知欲望,培养了创新意识,从而构建了基于企业产品加工过程的教学模式下的任务引领型课程教学模式。
(五)不断完善适应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学生课程评价体系
一方面,我们不断完善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各项评价体系,如由终端考核向过程考核转变;由教师单一评价向多元化评价转变;另一方面,进一步细化了学生在光辉车间实训期间的成绩考核,将校内成绩考核与光辉车间实训期间专业技师的评价相结合,把社会评价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也吸纳进来,推动了课程评价的多元化。同时,将这种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与实习期间的学员绩效工资考核相结合,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约束了学生的不良行为。
(六)建立保障机制,保障校企的长期合作
学校与行业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为此,企业与学校都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同时,要强化道德约束,学校要把企业作为友好的合作伙伴和自身利益的共同体,竭力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使其成为学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按照企业的规定和职业道德要求履行自身的职责,让企业放心参与校企合作。另外,校企合作要与时俱进,找准结合点,进一步拓宽合作渠道,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丰富校企合作内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学校教育的需求与企业利益的需求中间寻找共同点,努力实现校企双赢、共同发展。
(责任编辑:沈彬)
关键词:引企入校;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2-0025-03
江苏省江都中等专业学校与扬州市光辉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签订《引企入校、校企合作协议》已近3年。协议双方约定,由扬州市光辉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在学校提供的场地上建一个约700平方米的车间,提供生产设备并派技术人员指导学生进行生产实习。目前,该项目早已建成并正常运行。这一项目也是政策许可、学校办学需求、企业发展需要的结果。
一、实施状况
笔者所在学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以下简称光辉车间)是由学校与扬州市光辉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共同出资150万元建造的。其中学校投资50万元,完成生产厂房及生产需要电源、水源的配套建设;企业投资100万元,配套完成生产内燃机零部件气门芯加工生产线所需设备的添置。光辉车间始建于2010年底,2011年10月完工。目前,光辉车间生产线上主要设备有1080无心磨床7台、小车床5台、数控车床5台、数控切割机床2台、小头磨床2台等,车间内设有生产区、检验区、成品区、办公室、教室、磨刀房、配电房等,车间内设备的摆放与企业文化的布置完全按光辉公司要求设置。建成的内燃机气门芯生产加工车间真正做到了管理企业化、设备生产化、环境真实化、人员职业化,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有了“未进企业门,先做企业人”的感觉,从而为学生未来的企业顶岗实习及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一)光辉车间运行的管理机制
推进“引企入校、工学交替”教育模式要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只有建立了这种运行机制,合作的计划才能得以稳步实施,才能产生合作的效益。我们分别在管理制度、管理机构和分配制度三方面制定了良好的运行管理机制。
1.管理制度。合作企业先后出台了《光辉车间6S管理制度》《员工工作奖惩制度》《安全生产制度》《设备管理制度》等,学校也相应出台了《工学交替校内实习管理办法》《工学交替校内实习管理办法附件》《工学交替实习指导老师管理办法》《校内生产实训绩效工资发放方案》等。实习的学生进入车间就暂时成为合作企业的一名普通员工,必须遵守合作企业的厂纪厂规,表现优秀和一般违纪的学生按合作企业的《员工工作奖惩制度》来进行奖惩。对于极个别严重违纪的学生将按学校的学生管理办法处理。
2.管理机构。在运行中光辉车间形成了以企业、教师共同参与管理,以学生操作为主的管理和运行机制,该管理机构如图1所示。
车间主管全面负责光辉车间的生产与管理,同时也充当企业与学校联系人,负责与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对接,确保光辉车间的运行正常。系(部)专职管理人员主要协助车间主管管理学生员工,负责学生的调配、分组、考勤、工作量的统计以及工学交替课务的安排。考虑到光辉车间的工作强度较大,我们把实习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顶岗实习,另一组上课,按天数交替进行,每组内按周实行工位对调。
3.分配制度。来自企业内部的员工按合作企业的分配制度执行。学生员工的工资按《校内生产实训绩效工资发放方案》发放,由基本工资 绩效工资 考勤奖 考评奖四部分组成,绩效工资是根据实习小组在工学交替时间周期内创造的生产总值核算的平均值。学生实践产能效益产值的8%左右上缴学校,学校在扣除各项管理成本后,根据学生实践的产能效益情况发放系(部)专职管理人员的补助。这样的分配制度既体现了实习小组团队的重要性,也与个人的表现挂钩,激发了学生员工工作的主观能动性。
(二)光辉车间运行的成效
1.生产效益可观。自2012年3月光辉车间正式运行至2013年6月,共生产气门约67.6万付,平均每月5.2万付,月产值为28.6万元(5.2万付×5.5元/付),平均每生每月创造的产值效益为0.9万元。
2.学生素质提高。通过两个月的工学交替,学生的操作技能和理论基础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操作速度、产能工作效率达到合作企业固定员工的60%),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学生克服好高骛远、夜郎自大、眼高手低等毛病,为学生今后顺利就业铺平了道路。
3.科研水平上升。为了确保光辉车间的顺利运行,在车间建成之前,系(部)就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邀请企业专家一起着手修订了相关班级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与企业的技术人员联合开发了校本教材。目前已开发的校本教材有《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床夹具与加工工艺》《机械测量技术》,正在开发的校本教材有《气压与液压传动技术》《切削原理及刀具》。
4.系(部)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企业生产设备自动化改造,联合研发的气门芯数控车床粗精加工自动配料装夹系统项目已完成80%,这将大大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节约人力成本。
二、几点思考
(一)引企入校,校企共建的生产教学环境更真实
学校以校企合作共建为纽带,以数控机床操作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机械制造企业的行业及我市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起点,以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加工任务分析为依据,以真实的公司产品为载体,以校内“双师型”教师和企业技术员为主导,与企业共建教学环境。这样的环境更加真实化、企业化,有利于实训学员快速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
(二)校企共商,人才培养方案更能满足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打破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2 1”学制安排,形成2 0.5 0.5学制。即2年在学校进行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和基本的专业技能训练及专业技能的等级鉴定;0.5年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光辉车间进行职业岗位技能训练和相应专业知识学习,实施“工学交替”;0.5年进入相应企业进行顶岗实训。 在课程体系上,我们打破了原来的三段式课程体系,形成了“公共基础课 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 选修课”的新三段式课程体系。同时在“专业核心教学与训练项目”模块中,提出了“三化”的课程理念,即专业基础课综合化、专业技术课理实一体化、专业技能课岗位化。
(三)校企融通,更有利于“产学研”相结合
“产学研”相结合是企业与学校的一次深入融合。学校依据自身的专业优势为企业提供理论支持与技术保障,同时也要求教师本身对专业知识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更新。笔者所在学校专业教师和合作企业技术人员围绕公司产品的生产加工联合完成了4部校本教材的编写,另有两部教材正在开发中。这些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个平台。
(四)依托校企共建的实训平台,构建任务引领型课程教学
我们依托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合作企业产品为载体,将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融合在一个或几个具体的生产过程中,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个真实完整的产品加工,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工学交替,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系统地完成一系列生产加工。学生在生产加工中,形成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岗位职业素养,不断获得成就感,激发了求知欲望,培养了创新意识,从而构建了基于企业产品加工过程的教学模式下的任务引领型课程教学模式。
(五)不断完善适应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学生课程评价体系
一方面,我们不断完善学生在学校期间的各项评价体系,如由终端考核向过程考核转变;由教师单一评价向多元化评价转变;另一方面,进一步细化了学生在光辉车间实训期间的成绩考核,将校内成绩考核与光辉车间实训期间专业技师的评价相结合,把社会评价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也吸纳进来,推动了课程评价的多元化。同时,将这种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与实习期间的学员绩效工资考核相结合,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约束了学生的不良行为。
(六)建立保障机制,保障校企的长期合作
学校与行业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为此,企业与学校都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同时,要强化道德约束,学校要把企业作为友好的合作伙伴和自身利益的共同体,竭力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使其成为学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按照企业的规定和职业道德要求履行自身的职责,让企业放心参与校企合作。另外,校企合作要与时俱进,找准结合点,进一步拓宽合作渠道,不断创新校企合作模式,丰富校企合作内容,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学校教育的需求与企业利益的需求中间寻找共同点,努力实现校企双赢、共同发展。
(责任编辑:沈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