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gbmnmap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欣赏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观察与感觉,从中得到美的启迪。我认为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修养、促进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为更好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审美情趣,下面和大家谈谈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几点教学策略:
  一、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是关键
  在美术欣赏中,教师往往在课始出示范作后,便一讲到底。造成教师投入,而学生漠然的尴尬场面,欣赏成了 “讲赏”。而通过教师的讲,学生充其量只是对作品作解剖麻雀式的理解而已。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实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可采取的教学策略是:1,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而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直接的兴趣;2,在出示欣赏作品后,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同学说说对作品的印象与直觉;3,用思考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色彩,线条,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4,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这样的欣赏则更多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
  二、欣赏名画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
  美术欣赏,无论是教师讲解,还是诱导学生自行欣赏,教师都必须充分备好课,深入钻研,突出所欣赏的主要特点,写好教案,然后进行教学。有的作品,要了解它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故事,才能很好的理解作品。譬如:后印象主义梵高的作品《向日葵》,画面没有吸引人的情节,几棵金黄色的向日葵,不能一下激起学生兴趣,然后再从美术性去分析作品内容。1987年在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行,日本安田火空海上保险公司用4000万美元抢购了梵高的《向日葵》?,竞拍时间仅4分30秒。梵高之所以不倦地画向日葵,那是因为在他眼里向日葵不是寻常花财,而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感情的烈火写照,是他苦难生命的缩影。有的作品,则要突出艺术家奇特巧妙的构思。例如齐白石的名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有的名画,则侧重于形象的组合与构图的奇特,周密。例如宋朝张择端的长卷《清明上河图》。有的作品,则着重突出形象的表现力。例如达芬奇《蒙娜丽莎》这副肖像等。
  教师应根据具体作品的不同特色,突出某一两个特色进行欣赏,其他则点到为止,以免面面俱到,不分主次。
  三、创造审美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带领学生参观美术展览,观看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参加各种重大的节日活动,浏览街道两旁琳琅满目的广告宣传设计,这是扩大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领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的好方法。新的世纪,要求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这关系到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美术欣赏课使学生在教室内就能欣赏到人类艺术的精髓,体会到《纺织女》中的劳动美,理解《牧羊女》中的丰富人生;知道齐白石“似与不似”的艺术真谛——“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美术欣赏课能使学生开拓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使其全面发展,适应新的世纪。
  四、教师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对教材要有充分的认识
  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那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 按理说,教材中每件作品教师都应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但授课毕竟是老师的个体劳动,老师可以自己做出决定,对教材作品哪些做重点分析欣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干脆让学生读文欣赏或课后自查资料欣赏,处理教材灵活,具体安排。但是,无论教材如何变化处理,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是,教师不仅要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所有美点,而且能准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如果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那么欣赏还有什么意义呢?
  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总之,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中,认真备课,深入鉆研,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同时,还要尽量做到课堂欣赏教学与组织参观当地博物馆、美术作品展览等活动相结合,使美术欣赏教学与课外和校外的美术教育活动相衔接,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乃至整个教育过程中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随着高考语文的改革,母语所占比重的上升,语文地位会不断攀升。因此,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基础工具学科,人文性很强,情感性更强的学科;从某种意义上讲,还是一门德育教育学科。要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情操的陶冶和
期刊
作为一名班主任。时刻记得学生的思想教育,但在英语学科中,似乎难考虑教学与思想教育的结合。在讲解《At the party》这篇文章中,我成功的做了尝试。为以后的学和育人的联系有了一些灵感和收获。  上课时,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环节一: 为了引出“birthday party”这个话题,我与学生进行了以下的對话:  Teacher: Excuse me .when is your birthday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作为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文化修养,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又将面临着新的冲击,新的困惑,新的挑战。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怎样紧跟时代步伐,做一名新课改下合格的语文教师,不能不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深思。在新课改下如何上一节语文课,更是广大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我在学习、思考和教学实践中,对怎样才能上好一堂语文课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  一、
期刊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开始变得更自由、更灵活,学生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这的确是我们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来说,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充分利用数学课堂,把它创设成充满活力、魅力无穷的空间,从
期刊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信息化,国际化的社会,语言信息交流频繁,成为每个人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对于幼儿来说,语言能力仅是指其口语能力,也就是利用口语、说话来表达思想,交流信息的能力,因此,发展幼儿语言能力,从小培养幼儿敢说、愿说、会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渗透语言教育,是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师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让幼儿
期刊
兴趣是人们力求接触某种事物的意识倾向,它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起着关键作用。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对某一事物感兴趣,就是这一事物最易诱发大脑皮层的兴奋,且使兴奋持续,而这种兴奋则是大脑对该事物认识、理解、记忆的最佳状态。如果学生对学习对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学习效率将会得到有效提高,同时在兴趣中学习,还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其将学习当作一种愉快的享受,从而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
期刊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启蒙阶段的教学应着力帮助学生建立微粒观。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有机结合是初中化学学习的基本要求,对于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学生来说,对于化学宏观事实的学习相对容易,对于微观和符号的学习比较困难,以直观化的方式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以及微粒在物质变化中是如何变化的,从而实现宏观认识到微观认识的过渡。  由于分子、原子看不
期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语言。要实现这一目标,在阅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朗读教学。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语文课堂琅琅书声。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有一种想读的冲动  兴趣和爱好是小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的各种教学情境,渗透的情感教育,
期刊
做一名语文教师,是我从小到大的梦想。一直都觉得语文老师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教师,更是学生一段人生中的心理导师。语文用她那独特的魅力,让爱上她的学生不仅仅学到知识,更能获得情感的体验,在与教材、作者和老师的对话中,不断成长、成熟起来。新课标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
期刊
感动是一种深化的情感体验,是一种较为强烈的心动感觉。更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或由内而外的情感表现。教与学都离不开感动的情感体验。它是文本与教师、学生的生活体验撞击出的火花。只有拥有感动的课堂才是生动活泼的,也只有拥有感动的教学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教学的互动理念,在深入探究和实践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感动这种情感体验就在其中凸显其不可忽视的作用。因为教师的感动,教学就不再是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