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现实压力太大,梦想真奢侈,其实把梦想当奢侈品的人就会觉得梦越来越奢侈,因为关注现实越多,梦想的空间被挤压得越小。当一个人把梦想当成生活必需品的时候,梦想就能引领我们的现实。人其实最终害怕的是自己的经验,我们往往被自己的直接经验和他人的间接经验影响,以致太害怕这个社会的规则。这个时候能给自己充电的,有时候是那些曾经的梦想和未来的梦想。曾经的梦想会告诉我们青春是一种资本;你已经做过的事情告诉你,你还可以去做更多的事;而未来的梦想是生命的保鲜剂,一步一步走过去,你会觉得就像手电光一样,在心里也是一种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国梦的阐述非常到位,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凝聚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核,就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古老的中华文明曾经为世界作出了独特贡献,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梦是一个符号,是一个目标,是所有人内心的默契。在现在这个振奋人心的时代,大家需要共同的凝聚力。这么大的中国,所有老百姓的梦想,人人对这个国家、对这个民族的信心、对自己未来的信心、对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的信任,联结在一起就是最好的中国梦。我觉得政府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口号: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关于这个梦想,我更希望是伟大民族复兴的口号,我更希望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梦想有机地结合起来。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社会伦理才是国家政治最根本的依托。他说“君子务本”,一个人要从根本出发,“务本”才可以道生。有了本,天地大道才通达。孝悌就是仁爱之本。我们今天提出中国梦的建设,一方面社会制度要不断的完善,另外一方面传统的伦理需要复兴,特别是中国的孝悌之意。当我们从农业社会的大家族,宗法伦理的状态过渡到都市化,大家族的概念越来越削减,孩子的孝顺之意还能存在于他们的心里吗?现在,我们说家里不是小皇帝,就是小公主,孩子在成长中,对于老人都少了孝敬,少了敬畏,长大以后要怎么样才能担当社会的大任呢?
无论是古为今用,还是洋为中用,都要根据生命自我的要求在当下形成化合反应,文而化之,从化每个人到化育整个社会风气。就比如学国学,不是家长、学校让孩子读几本《三字经》、《弟子规》就够了,而是要以身作则,让孩子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书中讲述的传统道德伦理。不能让孩子学了很多知识,却失去了基本的品德,做出伤天害理的事。
我们真正迷茫、混乱的是当下的现实中选什么,而文化恰恰是我们选择的依据。我们大家都是爱书的人,都是读书的人。我想大家会有一种默契,人不会读书把自己读混乱了,你会有一个瞬间的迷茫,但是你看得越多,最后心中越清晰。反而不读书,不面对文化,今天看这个人怎么说,明天听哪个朋友的建议,实在不行看看微博上别人的观点,那才是对自己的迷失。
文化让我们的心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博大,也越来越远离伪命题。我们今天有很多的惶惑,有没有用自己的心静下来想想,这个惶惑和命题真的成立吗?文化的意义在于从内在给我们更多的依据,让我们用自己的心判明自己在社会上的态度。读的书多了,最后会养成自我的主见,这是一个化育的过程。这个事情着急是不行的,觉悟是伴随一生的,读书是伴随一生的,把读书当成一种生命方式,我相信我们不会在书本的智慧里面迷失多远,这样,我们才能不会迷失自己最初的梦想。
不管读什么书,喜欢就好,好好阅读,好好享受,过一个简单的人生。如果我们每天问自己,我读完三本书或者十本书就幸福了吗,那我觉得我们就离幸福越来越远了。我对文字的信任胜过语言,所谓的语言风格也是源自阅读。我的童年时期,父母都下放了,最开始对书的热爱没有崇高的理由,仅仅是出于孤单,但是后来,阅读成了自己童年最快乐的依托。一个人放下所有的功利心,去阅读,去信任,去依赖,逐渐就在阅读中养成了自己。当一个人把自己真正能作为一个读者,不论是康熙大帝,还是脆弱的孩子,如果他愿意一生作读者,那么书对于人的那种默默相随,永不辜负,比语言更可靠。阅读是一种快乐,阅读放荡思想,让自己沉浸其中,打开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饱满。
不要时刻提醒自己,我读完几本书了,那样我们就离幸福越来越远了。人生有得有失就是大平衡,一个人总要有一些要放下的东西,幸福总是在你不再追问的时候就到来了。不要抱着功利心去读书,不管读什么书,喜欢就好,好好阅读,好好享受。
人年轻的时候要读很多“有用”的书,那是为知识;但是人年华渐长,开卷有益,要读些“无用”的书,为生命的感受,为内心的沉淀。一个成年人,比起小孩子,为什么会少掉很多快乐?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世界失去了好奇心,所以希望大家在进行有用学习的同时,能够看点闲书,把阅读的趣味提升起来,把阅读变为人的生活习惯。
前不久,我有一位中学同学英年早逝。葬礼上,他的妻子为他“烧”去了一副眼镜和一摞生平最喜爱读的书。当我们问为何要这样做时,他的妻子微笑着说这不就是他最喜欢的吗?所以我想,这位同学虽然已经离开人世,但他活着的时候应该是很幸福的。 这个世界上如果抛开太多急功近利的因果,也许人们就能真正到达自己内心的幸福。人生有得有失就是大平衡,就像中国人说一件事有所为必先有所不为,一个人总要有一些放下,那些幸福在你不再追问的时候就到来了。不管读什么书,喜欢就好,好好阅读,好好享受,过一个简单的人生。
读书养心,一个人的心灵辽阔了、自由了,那么他跟这个世界的默契程度就越大,但这不是说这个世界就变得温柔了。
人的生活方方面面都与阅读有关,阅读最终的目标,就是向外读懂世象人心,向内读懂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千万别把阅读的范围想窄了,认为阅读只是读书本上的东西。如果我们不能把阅读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感受,那么人脑也就变成了电脑、变成了一个只有储存功能的硬盘。人脑比电脑的高明之处,在于人脑有自己的判断。读书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到底有什么用呢?我想除了应对这个世界之外,更重要的是确认自我。就如温总理曾经说过的: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
阅读的力量,我们不能夸大它,它不能阻止地震的来临,也不能改变金融危机。它能改变什么?它改变的是我们面对这一切的态度,它改变的其实是我们自己和世界相处的方式。生活挺残酷。可以说生活就是一锅滚开的水,一直都在煎熬你,问题是你自己以怎样的质地去接受煎熬,最终会看到不同的结果。人云亦云,为他人活着,服从别人。这种人固然挺善良,但是失去了自我。我们能选择的是自我。读书就是干这个的。
我把阅读分成有用的阅读和无用的阅读。所谓有用的阅读就是为了拿一个文凭,为了在社会职业中提升自己的阅读。这种阅读当然是重要的。但是,比这更美好的境界是无用的阅读,就是为生命、为成长的阅读,它不见得能直接给你一个文凭,不一定给你专业的技能,但是它能让你的心灵变得辽阔。
我想,不管这个社会现在给你什么评定,关键是自己怎么认定自己。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徒弟去问他师傅,一碗米有多少钱的价值?师傅说,这太难说了,看在谁手里。要是在一个家庭主妇手里,她加点水蒸一蒸,半个钟头一碗米饭出来了,就是一块钱的价值。要是在有点脑子的小商人手里,他把米好好泡一泡,分成四五堆,用粽叶包成粽子,就是四五块钱的价值。要是到一个更有头脑的大商人手里,把它适当地发酵、加温,很用心地酿造,一瓶酒有可能是一二十块钱的价值。所以,一碗米到底多少价值,这要因人而异。
假设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碗米,谁能说它值多少钱啊?但是这里有一个规律,我们加工的时间越短,费的心思越少,越接近原来的形态,它的价值就越低。有谁经得起把自己酿成一瓶酒呢?酒离米的形态最远,酿造的时间最长,中间可能导致失败的元素最多,你还敢于这样去试验吗?所以我们说,读书养心。生活就是一锅滚开的水,它一直都在煎熬你,问题是你自己以什么样的质地去接受煎熬,最终会看到不同的结果。读书就是要读出我们养起的这颗心。如果我们肯回到一颗心,少一些计较,多一些真心,用心去投入,也许我们往前坦然地走,反而会更从容一些。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中国梦的阐述非常到位,那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凝聚民族精神的思想内核,就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古老的中华文明曾经为世界作出了独特贡献,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能以自己独特的魅力,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中国梦是一个符号,是一个目标,是所有人内心的默契。在现在这个振奋人心的时代,大家需要共同的凝聚力。这么大的中国,所有老百姓的梦想,人人对这个国家、对这个民族的信心、对自己未来的信心、对这个社会的核心价值的信任,联结在一起就是最好的中国梦。我觉得政府还有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口号: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关于这个梦想,我更希望是伟大民族复兴的口号,我更希望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梦想有机地结合起来。
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社会伦理才是国家政治最根本的依托。他说“君子务本”,一个人要从根本出发,“务本”才可以道生。有了本,天地大道才通达。孝悌就是仁爱之本。我们今天提出中国梦的建设,一方面社会制度要不断的完善,另外一方面传统的伦理需要复兴,特别是中国的孝悌之意。当我们从农业社会的大家族,宗法伦理的状态过渡到都市化,大家族的概念越来越削减,孩子的孝顺之意还能存在于他们的心里吗?现在,我们说家里不是小皇帝,就是小公主,孩子在成长中,对于老人都少了孝敬,少了敬畏,长大以后要怎么样才能担当社会的大任呢?
无论是古为今用,还是洋为中用,都要根据生命自我的要求在当下形成化合反应,文而化之,从化每个人到化育整个社会风气。就比如学国学,不是家长、学校让孩子读几本《三字经》、《弟子规》就够了,而是要以身作则,让孩子从现实生活中感受到书中讲述的传统道德伦理。不能让孩子学了很多知识,却失去了基本的品德,做出伤天害理的事。
我们真正迷茫、混乱的是当下的现实中选什么,而文化恰恰是我们选择的依据。我们大家都是爱书的人,都是读书的人。我想大家会有一种默契,人不会读书把自己读混乱了,你会有一个瞬间的迷茫,但是你看得越多,最后心中越清晰。反而不读书,不面对文化,今天看这个人怎么说,明天听哪个朋友的建议,实在不行看看微博上别人的观点,那才是对自己的迷失。
文化让我们的心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博大,也越来越远离伪命题。我们今天有很多的惶惑,有没有用自己的心静下来想想,这个惶惑和命题真的成立吗?文化的意义在于从内在给我们更多的依据,让我们用自己的心判明自己在社会上的态度。读的书多了,最后会养成自我的主见,这是一个化育的过程。这个事情着急是不行的,觉悟是伴随一生的,读书是伴随一生的,把读书当成一种生命方式,我相信我们不会在书本的智慧里面迷失多远,这样,我们才能不会迷失自己最初的梦想。
不管读什么书,喜欢就好,好好阅读,好好享受,过一个简单的人生。如果我们每天问自己,我读完三本书或者十本书就幸福了吗,那我觉得我们就离幸福越来越远了。我对文字的信任胜过语言,所谓的语言风格也是源自阅读。我的童年时期,父母都下放了,最开始对书的热爱没有崇高的理由,仅仅是出于孤单,但是后来,阅读成了自己童年最快乐的依托。一个人放下所有的功利心,去阅读,去信任,去依赖,逐渐就在阅读中养成了自己。当一个人把自己真正能作为一个读者,不论是康熙大帝,还是脆弱的孩子,如果他愿意一生作读者,那么书对于人的那种默默相随,永不辜负,比语言更可靠。阅读是一种快乐,阅读放荡思想,让自己沉浸其中,打开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饱满。
不要时刻提醒自己,我读完几本书了,那样我们就离幸福越来越远了。人生有得有失就是大平衡,一个人总要有一些要放下的东西,幸福总是在你不再追问的时候就到来了。不要抱着功利心去读书,不管读什么书,喜欢就好,好好阅读,好好享受。
人年轻的时候要读很多“有用”的书,那是为知识;但是人年华渐长,开卷有益,要读些“无用”的书,为生命的感受,为内心的沉淀。一个成年人,比起小孩子,为什么会少掉很多快乐?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对世界失去了好奇心,所以希望大家在进行有用学习的同时,能够看点闲书,把阅读的趣味提升起来,把阅读变为人的生活习惯。
前不久,我有一位中学同学英年早逝。葬礼上,他的妻子为他“烧”去了一副眼镜和一摞生平最喜爱读的书。当我们问为何要这样做时,他的妻子微笑着说这不就是他最喜欢的吗?所以我想,这位同学虽然已经离开人世,但他活着的时候应该是很幸福的。 这个世界上如果抛开太多急功近利的因果,也许人们就能真正到达自己内心的幸福。人生有得有失就是大平衡,就像中国人说一件事有所为必先有所不为,一个人总要有一些放下,那些幸福在你不再追问的时候就到来了。不管读什么书,喜欢就好,好好阅读,好好享受,过一个简单的人生。
读书养心,一个人的心灵辽阔了、自由了,那么他跟这个世界的默契程度就越大,但这不是说这个世界就变得温柔了。
人的生活方方面面都与阅读有关,阅读最终的目标,就是向外读懂世象人心,向内读懂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千万别把阅读的范围想窄了,认为阅读只是读书本上的东西。如果我们不能把阅读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感受,那么人脑也就变成了电脑、变成了一个只有储存功能的硬盘。人脑比电脑的高明之处,在于人脑有自己的判断。读书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到底有什么用呢?我想除了应对这个世界之外,更重要的是确认自我。就如温总理曾经说过的: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
阅读的力量,我们不能夸大它,它不能阻止地震的来临,也不能改变金融危机。它能改变什么?它改变的是我们面对这一切的态度,它改变的其实是我们自己和世界相处的方式。生活挺残酷。可以说生活就是一锅滚开的水,一直都在煎熬你,问题是你自己以怎样的质地去接受煎熬,最终会看到不同的结果。人云亦云,为他人活着,服从别人。这种人固然挺善良,但是失去了自我。我们能选择的是自我。读书就是干这个的。
我把阅读分成有用的阅读和无用的阅读。所谓有用的阅读就是为了拿一个文凭,为了在社会职业中提升自己的阅读。这种阅读当然是重要的。但是,比这更美好的境界是无用的阅读,就是为生命、为成长的阅读,它不见得能直接给你一个文凭,不一定给你专业的技能,但是它能让你的心灵变得辽阔。
我想,不管这个社会现在给你什么评定,关键是自己怎么认定自己。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徒弟去问他师傅,一碗米有多少钱的价值?师傅说,这太难说了,看在谁手里。要是在一个家庭主妇手里,她加点水蒸一蒸,半个钟头一碗米饭出来了,就是一块钱的价值。要是在有点脑子的小商人手里,他把米好好泡一泡,分成四五堆,用粽叶包成粽子,就是四五块钱的价值。要是到一个更有头脑的大商人手里,把它适当地发酵、加温,很用心地酿造,一瓶酒有可能是一二十块钱的价值。所以,一碗米到底多少价值,这要因人而异。
假设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碗米,谁能说它值多少钱啊?但是这里有一个规律,我们加工的时间越短,费的心思越少,越接近原来的形态,它的价值就越低。有谁经得起把自己酿成一瓶酒呢?酒离米的形态最远,酿造的时间最长,中间可能导致失败的元素最多,你还敢于这样去试验吗?所以我们说,读书养心。生活就是一锅滚开的水,它一直都在煎熬你,问题是你自己以什么样的质地去接受煎熬,最终会看到不同的结果。读书就是要读出我们养起的这颗心。如果我们肯回到一颗心,少一些计较,多一些真心,用心去投入,也许我们往前坦然地走,反而会更从容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