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轨道交通枢纽系统也迎来了迸发期。如今,火车站可以说是一座城市的“门户”,站前广场作为车站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大限度地承载了人们出行的基本功能需求。但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不断提升,景观设计更应该体现人文精神与历史文化。本文探索景观设计中火车站站前广场所体现出的地域文化,是为了在站前广场的设计中融入当地特色,更好地体现火车站作为城市名片和窗口的作用。
关键词:站前广场;地域文化;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5-0-02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发展战略,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然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记忆却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让诸多景观设计和车站站前广场设计逐渐同质化。随着社会的稳步前进,人们的审美品位不断提升,对出行的要求不断提高,与之相匹配的交通环境设计也需与时俱进,从而展现出更加新颖、独特的面貌。因此,站前广场的景观设计对于当地地域文化融合交通环境设计起着纽带作用[1]。
常言道“国之民魂,文以化之”,文化的概念虽然无形,但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城市乃至整个国家,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城市该如何保留当地特色而不失现代化气息,如何将当地特色巧妙地融入景觀设计中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站前广场是城市给旅客的第一印象,因此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的特征以及价值,从地域文化中提炼出“消逝的城市记忆”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创造一个生态、和谐、体现地域文化且不失现代化气息的景观具有重要的意义。火车站站前广场不仅是城市车流和人流的必要通道,更是让游客和当地居民体会当地文化的一扇窗口,是一座城市靓丽的缩影。
1 场所精神与地域性景观
1979年,挪威著名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首次明确提出“场所精神”的基本概念,提出某些场所由于其独特的物理特性或可意象性,抑或与重要事件相关,而被看作拥有特殊意义或值得记忆的场所[2]。
地域性是一种与地理位置、空间形态息息相关的事物和学科具有的基本属性。所谓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性,就是指景观设计对当地风土人情、民族文化以及历史遗迹的体现。不同的地域造就了多姿多彩的自然风貌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而地域性的景观设计则主要是将当地民众所熟悉的景观内容、手法和形式进行升级,做到情景交融,更有益于交流沟通。一个熟悉的环境有利于城市间的交流,既而形成了一种群体观,强调了归属感,使城市更加富有场所精神。因此,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城市风光景观能够被视为人性化的心灵港湾,也能为人们提供宜人的生活居住环境。
2 国内外站前广场景观设计对比
2.1 国外站前广场景观设计
日本奈良县天理站前广场:在位于日本奈良县天理市的车站站前广场的景观设计中,设计者以弘扬日本民族传统的“古坟文化”为设计主题,在整体设计中借鉴了古坟的建筑造型,并将其特色地划分为休息区、购物区、美食展示区等,实现了一种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3]。
日本不仅有许多古坟,其形式也大不相同。古坟前方后圆,前面的方形部分是用以举行祭祀仪式的祭坛,而后面圆形部分才是埋葬之地。
天理市位于日本奈良县北中南部,是一个横跨日本中轴线的沟通南北的城市中心交汇点。东部主要是平坦丘陵山区,西部则主要是奈良平原盆地。站前广场名叫“CoFuFun”,名称中已体现了主要的设计元素——cofun(古坟)。“Fufun”代表开心,无意识地哼唱,设计师设计的初衷就是希望给大众带来一种愉悦的体验,人们在这里可以放飞自我,尽情地玩耍(见图1)。这样的景观设计不仅结合了当地的特色,也为这一文化遗产做了很好的宣传。
2.2 国内站前广场景观设计
苏州火车站位于老城北边,隔护城河与姑苏相望。苏州作为历史名城,如何将苏州园林景观融入现代城市,苏州火车站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在建设苏州火车站站前广场的过程中,设计者提出“城市山林”这一概念,将具有苏州本土特色的元素在传统苏州园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以现代都市中的“咫尺山林”来表达人们对自然的崇尚,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意境,利用叠山、理水、建筑、花木、诗歌、绘画、雕塑等元素,营造出了一种意味深远且内涵丰富的自然生存环境[4](见图2)。
利用花岗岩铺地,形成以人群交织为导向的空间,因而直接构成了站前大厅与广场一致的景观基础底色,这也正是延承了传统园林中“胜克邪”之意,寄托了出行旅客平安吉祥的美好希望。天然种植的高山林地可作为等候区域,在高山林地中设置等候休息的空间与设施(见图3)。
2.3 案例分析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站前广场景观设计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大众印象中的城市大门式的站前广场已愈来愈少,设计师们更多地思考如何创建地域性景观设计。但在我国仍有许多地方的站前广场设计大同小异,与周围环境脱节。地域性站前广场作为城市窗口,其设计要从城市的历史性、地域性文化出发,结合时代发展,设计出符合现代人所需的空间[5]。
3 站前广场地域性景观设计原则
在站前广场的景观设计中,融入当地文化或地域特色,不仅能让景观设计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可以使站前广场成为一张城市名片,吸引更多人关注。
3.1 发挥自然因素的重要性
融入地域性的站前广场景观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当地自然因素,积极采用本地植物,使种植的植物景观更能适应气候环境、土壤条件等相关因素。
3.2 挖掘当地人文历史的必要性
人文历史是一座城市几十载风雨的见证,也是一座城市文化底蕴的积淀。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文化慢慢变成“无形”的存在,而大力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则是将“无形”的历史文化通过“具象”的景观设计表现出来,从而改变“千城一面”的局面[6]。 3.3 满足民众归属感的需求性
在景观设计中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考虑人的需求。而在地域性景观设计中,一座城市除了应体现独特的历史文化,也需要给予民众归属感与认同感。因而在景观设计中需对人群进行分析,彰显个性化设计,提升站前广场与民众的交互性。
3.4 契合地域特色的独特性
大自然的力量让不同的地域形成了风格迥异的面貌,从而也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将当地地域特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融入景观设计中,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能使设计与周边环境相呼应,形成和谐的氛围,使景观整体设计显得不再单薄[7]。
4 地域特色在站前广场中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文化及文脉对站前广场规划设计起着重要作用。城市的文化是软实力的体现。地域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当地文化的符号代表。站前广场景观设计是人文历史与民众交互的纽带,而雕塑、小品、铺装等景观元素作为设计中的载体,展现出当地的人文气息。
4.1 植物设计本土化
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植物作为当地土生土长的生物,是站前广场地域性景观设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气候特征、地理因素,因此植物有着不同的生长周期,从而形成不同的风景。必须遵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本土的植物进行景观设计,这既可以让植物更加适应当地的环境,节约养护成本,也可以展现当地风貌,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8]。
4.2 雕塑设计地域化
雕塑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传播着地域文化,相对于植物设计含蓄的表达,雕塑通过整体的形象和材料直观地表达思想。一座成功的雕塑应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通过与周边环境的完美契合,雕塑自然而然地成为该区域的重要组成元素。站前广场巧妙地将雕塑、周围环境、植物相结合,形成相應的主题形式,让三者相辅相成、相互衬托。
4.3 小品设计时代化
站前广场的小品设计首先要满足人的需求,让小品成为游客的导向牌和休憩地。其次,要将地域文化融入小品设计中,使之成为地域性景观的载体之一。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景观小品整体形象应取其当地文化特征,在当地文化特征的基础上,用现代化的语言进行创新升级,使其功能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4.4 铺装设计独特化
铺装作为站前广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人们出行的必经之路。在设计过程中,可采用不同纹理、不同材质的材料划分功能空间。在选材方面,应遵循就地选材原则,以体现当地风貌与独特性。
5 结语
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我们习惯性地将原有的文化剔除,导致城市逐渐形成千篇一律的景象。而站前广场作为一座城市的窗口,不仅仅是人们出行游玩的必经之所,更是了解当地文化“活”的教科书。景观设计是文化的一种传播方式,使人们能够直接感受到文化。因此,对于站前广场的景观设计,设计者要在符合人性化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场所精神,挖掘当地特色、历史文化,做到材有所用,因地制宜。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景观设计。评判站前广场景观设计是否优秀,要看设计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度,以及能否引起当地民众及游客的共鸣。
参考文献:
[1] 封华,郭浩原.高铁客站站前广场景观地域性表达探究[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20,28(02):38-43.
[2] 石佳,朱永强,张平霞.火车站站前广场人性化改造及景观优化设计研究——以郑州火车站东广场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0(21):73-76.
[3] 谢敬颖,王葆华.地域性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济南市为例[J].科教导刊(中),2010(12):173-174.
[4] 肖华英.火车站站前广场景观设计实验研究——以新干火车站为例[J].设计,2019,32(01):156-157.
[5] 刘中海.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探讨——以鹤壁火车站前广场海绵城改造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19(18):56-57.
[6] 侯晓乐,高鹰.城市公共空间更新背景下燕郊火车站站前广场景观设计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45):68-69.
[7] 唐毅.基于交通流线的站前广场景观规划设计探索——以成都火车北站为例[J].南方建筑,2017(01):95-99.
[8] 封华,郭浩原.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高铁站前广场景观设计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04):102-107.
作者简介:江缇(1993—),女,江西新余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丁山(1960—),男,江苏南京人,硕士,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城市景观设计。
关键词:站前广场;地域文化;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1)15-0-02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行“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发展战略,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然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记忆却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高速发展的城市化让诸多景观设计和车站站前广场设计逐渐同质化。随着社会的稳步前进,人们的审美品位不断提升,对出行的要求不断提高,与之相匹配的交通环境设计也需与时俱进,从而展现出更加新颖、独特的面貌。因此,站前广场的景观设计对于当地地域文化融合交通环境设计起着纽带作用[1]。
常言道“国之民魂,文以化之”,文化的概念虽然无形,但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城市乃至整个国家,是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城市该如何保留当地特色而不失现代化气息,如何将当地特色巧妙地融入景觀设计中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站前广场是城市给旅客的第一印象,因此充分挖掘地域文化的特征以及价值,从地域文化中提炼出“消逝的城市记忆”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创造一个生态、和谐、体现地域文化且不失现代化气息的景观具有重要的意义。火车站站前广场不仅是城市车流和人流的必要通道,更是让游客和当地居民体会当地文化的一扇窗口,是一座城市靓丽的缩影。
1 场所精神与地域性景观
1979年,挪威著名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首次明确提出“场所精神”的基本概念,提出某些场所由于其独特的物理特性或可意象性,抑或与重要事件相关,而被看作拥有特殊意义或值得记忆的场所[2]。
地域性是一种与地理位置、空间形态息息相关的事物和学科具有的基本属性。所谓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性,就是指景观设计对当地风土人情、民族文化以及历史遗迹的体现。不同的地域造就了多姿多彩的自然风貌和独特的人文景观,而地域性的景观设计则主要是将当地民众所熟悉的景观内容、手法和形式进行升级,做到情景交融,更有益于交流沟通。一个熟悉的环境有利于城市间的交流,既而形成了一种群体观,强调了归属感,使城市更加富有场所精神。因此,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城市风光景观能够被视为人性化的心灵港湾,也能为人们提供宜人的生活居住环境。
2 国内外站前广场景观设计对比
2.1 国外站前广场景观设计
日本奈良县天理站前广场:在位于日本奈良县天理市的车站站前广场的景观设计中,设计者以弘扬日本民族传统的“古坟文化”为设计主题,在整体设计中借鉴了古坟的建筑造型,并将其特色地划分为休息区、购物区、美食展示区等,实现了一种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3]。
日本不仅有许多古坟,其形式也大不相同。古坟前方后圆,前面的方形部分是用以举行祭祀仪式的祭坛,而后面圆形部分才是埋葬之地。
天理市位于日本奈良县北中南部,是一个横跨日本中轴线的沟通南北的城市中心交汇点。东部主要是平坦丘陵山区,西部则主要是奈良平原盆地。站前广场名叫“CoFuFun”,名称中已体现了主要的设计元素——cofun(古坟)。“Fufun”代表开心,无意识地哼唱,设计师设计的初衷就是希望给大众带来一种愉悦的体验,人们在这里可以放飞自我,尽情地玩耍(见图1)。这样的景观设计不仅结合了当地的特色,也为这一文化遗产做了很好的宣传。
2.2 国内站前广场景观设计
苏州火车站位于老城北边,隔护城河与姑苏相望。苏州作为历史名城,如何将苏州园林景观融入现代城市,苏州火车站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在建设苏州火车站站前广场的过程中,设计者提出“城市山林”这一概念,将具有苏州本土特色的元素在传统苏州园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以现代都市中的“咫尺山林”来表达人们对自然的崇尚,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意境,利用叠山、理水、建筑、花木、诗歌、绘画、雕塑等元素,营造出了一种意味深远且内涵丰富的自然生存环境[4](见图2)。
利用花岗岩铺地,形成以人群交织为导向的空间,因而直接构成了站前大厅与广场一致的景观基础底色,这也正是延承了传统园林中“胜克邪”之意,寄托了出行旅客平安吉祥的美好希望。天然种植的高山林地可作为等候区域,在高山林地中设置等候休息的空间与设施(见图3)。
2.3 案例分析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站前广场景观设计的研究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大众印象中的城市大门式的站前广场已愈来愈少,设计师们更多地思考如何创建地域性景观设计。但在我国仍有许多地方的站前广场设计大同小异,与周围环境脱节。地域性站前广场作为城市窗口,其设计要从城市的历史性、地域性文化出发,结合时代发展,设计出符合现代人所需的空间[5]。
3 站前广场地域性景观设计原则
在站前广场的景观设计中,融入当地文化或地域特色,不仅能让景观设计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可以使站前广场成为一张城市名片,吸引更多人关注。
3.1 发挥自然因素的重要性
融入地域性的站前广场景观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当地自然因素,积极采用本地植物,使种植的植物景观更能适应气候环境、土壤条件等相关因素。
3.2 挖掘当地人文历史的必要性
人文历史是一座城市几十载风雨的见证,也是一座城市文化底蕴的积淀。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文化慢慢变成“无形”的存在,而大力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则是将“无形”的历史文化通过“具象”的景观设计表现出来,从而改变“千城一面”的局面[6]。 3.3 满足民众归属感的需求性
在景观设计中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考虑人的需求。而在地域性景观设计中,一座城市除了应体现独特的历史文化,也需要给予民众归属感与认同感。因而在景观设计中需对人群进行分析,彰显个性化设计,提升站前广场与民众的交互性。
3.4 契合地域特色的独特性
大自然的力量让不同的地域形成了风格迥异的面貌,从而也形成了独特的地域特色。将当地地域特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融入景观设计中,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能使设计与周边环境相呼应,形成和谐的氛围,使景观整体设计显得不再单薄[7]。
4 地域特色在站前广场中的传承与发展
传承文化及文脉对站前广场规划设计起着重要作用。城市的文化是软实力的体现。地域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当地文化的符号代表。站前广场景观设计是人文历史与民众交互的纽带,而雕塑、小品、铺装等景观元素作为设计中的载体,展现出当地的人文气息。
4.1 植物设计本土化
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植物作为当地土生土长的生物,是站前广场地域性景观设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气候特征、地理因素,因此植物有着不同的生长周期,从而形成不同的风景。必须遵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本土的植物进行景观设计,这既可以让植物更加适应当地的环境,节约养护成本,也可以展现当地风貌,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8]。
4.2 雕塑设计地域化
雕塑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传播着地域文化,相对于植物设计含蓄的表达,雕塑通过整体的形象和材料直观地表达思想。一座成功的雕塑应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合。通过与周边环境的完美契合,雕塑自然而然地成为该区域的重要组成元素。站前广场巧妙地将雕塑、周围环境、植物相结合,形成相應的主题形式,让三者相辅相成、相互衬托。
4.3 小品设计时代化
站前广场的小品设计首先要满足人的需求,让小品成为游客的导向牌和休憩地。其次,要将地域文化融入小品设计中,使之成为地域性景观的载体之一。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景观小品整体形象应取其当地文化特征,在当地文化特征的基础上,用现代化的语言进行创新升级,使其功能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4.4 铺装设计独特化
铺装作为站前广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人们出行的必经之路。在设计过程中,可采用不同纹理、不同材质的材料划分功能空间。在选材方面,应遵循就地选材原则,以体现当地风貌与独特性。
5 结语
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我们习惯性地将原有的文化剔除,导致城市逐渐形成千篇一律的景象。而站前广场作为一座城市的窗口,不仅仅是人们出行游玩的必经之所,更是了解当地文化“活”的教科书。景观设计是文化的一种传播方式,使人们能够直接感受到文化。因此,对于站前广场的景观设计,设计者要在符合人性化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场所精神,挖掘当地特色、历史文化,做到材有所用,因地制宜。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具有当地特色的景观设计。评判站前广场景观设计是否优秀,要看设计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度,以及能否引起当地民众及游客的共鸣。
参考文献:
[1] 封华,郭浩原.高铁客站站前广场景观地域性表达探究[J].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20,28(02):38-43.
[2] 石佳,朱永强,张平霞.火车站站前广场人性化改造及景观优化设计研究——以郑州火车站东广场为例[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20(21):73-76.
[3] 谢敬颖,王葆华.地域性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以济南市为例[J].科教导刊(中),2010(12):173-174.
[4] 肖华英.火车站站前广场景观设计实验研究——以新干火车站为例[J].设计,2019,32(01):156-157.
[5] 刘中海.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广场景观设计探讨——以鹤壁火车站前广场海绵城改造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19(18):56-57.
[6] 侯晓乐,高鹰.城市公共空间更新背景下燕郊火车站站前广场景观设计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45):68-69.
[7] 唐毅.基于交通流线的站前广场景观规划设计探索——以成都火车北站为例[J].南方建筑,2017(01):95-99.
[8] 封华,郭浩原.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高铁站前广场景观设计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4(04):102-107.
作者简介:江缇(1993—),女,江西新余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丁山(1960—),男,江苏南京人,硕士,教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城市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