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感染性心内膜炎22例临床特征分析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4224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真菌性感染性心内膜炎(FE)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和预后。

方法

连续入选2003—2009年阜外心血管病医院符合Duke诊断标准的真菌性心内膜炎患者,对其临床特征、微生物学特点、并发症和死亡原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共入选FE患者22例。中位年龄45岁,男女比例2.1∶1。13例(59.1%)患者为医疗相关性感染,1例静脉吸毒相关感染。最常受累的瓣膜是主动脉瓣(40.9%),其次是二尖瓣(13.6%)。16例(72.7%)患者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10 mm的赘生物占54.5%(12/22),>15 mm的赘生物占31.8%(7/22)。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为念珠菌属,占68.2%(15/22),其中白念珠菌占45.5%,近平滑念珠菌占9.1%;其次为曲霉菌属,占22.7%(5/22),其中烟曲霉菌占9.1%。易患因素包括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免疫功能受损等。急性感染期间发生的严重并发症包括难治性心力衰竭、系统性栓塞、难以控制的感染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住院病死率为40.9%(9/22),主要死亡原因为难治性心力衰竭、脓毒症并发的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脑卒中。15例患者经抗真菌药物治疗包括氟康唑、伊曲康唑、醋酸卡泊芬净和伏立康唑。7例(31.8%)患者接受了瓣膜置换术,其中3例为再次瓣膜置换术。接受内外科联合治疗的患者住院病死率较低(1/7)。

结论

FE在医疗相关性感染和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多见;栓塞事件发生率高,且赘生物体积大;住院病死率高,死因包括心力衰竭、脓毒症和反复的动脉栓塞。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探索急性肺栓塞(APE)大鼠不规则趋化因子(CX3CL1)及受体(CX3CR1)的变化及阿司匹林干预作用。方法采用自体血栓法复制APE动物模型,64只大鼠随机分4组: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栓塞后4 h及72 h检测肺病理,肺组织CX3CL1及CX3CR1的免疫组化。结果栓塞72 h大鼠肺HE染色呈肺泡壁血管高度扩张、充血,个别大鼠光镜下查见出血性梗死灶,应用阿司匹林后肺组织充血
目的比较替莫唑胺(TMZ)与司莫司汀(Me-CCNU)治疗复发的胶质母细胞瘤(GBM)和间变性星形细胞瘤(AA)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开放、随机、平行对照试验。入组151例复发GBM或AA患者中,纳入意向性治疗人群(ITT)分析共144例患者,被随机分入TMZ组(79例)和Me-CCNU组(65例)。给药计划:TMZ起始剂量150 mg·m-2·d-1(曾接受过化疗者)或200 mg
目的评价单侧椎弓根旁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疼痛性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止痛效果和对椎体高度恢复的影响。方法2007年5月至2011年3月应用单侧椎弓根旁入路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患者96例118个椎体(T4-L4),年龄55~82岁(平均67岁),有症状的节段均做MRI证实。手术前和术后48 h、术后3个月随访分别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测定,测量侧位X线片测量骨折椎体前、
目的分析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的临床特点及CT形态变化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间解放军总医院28例急性Stanford B型主动脉壁间血肿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并对18例CT随访资料分析,分别测量发病时、1周、1、3、6和12个月的血管壁最大厚度、主动脉最大外径和主动脉内径,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8例患者无死亡病例,2例接受腔内手术。连续
目的报道强直性肌营养不良1型(DM1)患者的骨骼肌受累分级评分(MIRS)与病理改变的关系。方法选择自2003年5月至2011年6月就诊于北大医院神经内科诊断为DM1的46例先证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0例,女16例,起病年龄在10~57岁,起病至确诊病程4个月至35年。主要表现为肢体远端力弱,伴随肌强直、斧头脸以及其他系统损害。对临床表现进行MIRS评分,对其肱二头肌进行骨骼肌病理检查,分析MI
目的探讨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TTDE)结合三磷酸腺苷(ATP)负荷试验测定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125例因胸痛拟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在CAG术前2 d内行TTDE-ATP负荷试验检测左前降支(LAD)的CFR,CFR为给予ATP后最大充血状态下L AD舒张期血流速度(PDV2)与静息状态舒张期血流速度
目的观察肝癌组织及血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Ⅱ表达与病理学特征的关系,以及小干扰RNA干预IGF-ⅡmRNA转录,对HepG2细胞的影响。方法以自身配对法收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09年12月—2010年8月肝癌、癌周和远癌组织,分析IGF-Ⅱ表达,肝病患者血IGF-Ⅱ浓度和病理学特征;以siRNA转染HepG2细胞,干预IGF-ⅡmRNA转录,以反转录PCR、定量PCR和ELISA法,分别从转
期刊
目的初步观察舒尼替尼对晚期难治性乳腺癌癌性溃疡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08年12月至2010年5月,入住解放军第三〇七医院乳腺肿瘤科的乳腺癌癌性溃疡患者9例,接受单药舒尼替尼的治疗,用药方案根据不良反应进行调整,通过测量比较癌性溃疡变化,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共9例乳腺癌癌性溃疡患者接受了舒尼替尼治疗。临床客观有效3例,达到肿瘤临床控制7例。舒尼替尼主要不良反应包括皮肤黄染、乏力、手足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