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尘世间的爱情有千万种,其中有一种叫作命中注定在一起,古人称之为“千里姻缘一线牵”。廖仲恺与何香凝的爱情就是如此,天作之合,佳偶天成。
1897年,廖仲恺20岁了,在当时那个年代,像他这般年纪的男子早已经娶妻生子,而他却连个亲事都还没有订下,家里人着急,廖仲恺自己也急,只是苦于始终找不到合适的结婚对象。
廖家对未来的媳妇只有两个要求:一是门当户对;二是没有缠过足。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走遍广东的大街小巷,居然找不到一个没有缠过足的女子,更何况是大家闺秀了。廖仲恺之所以坚持要娶一个没有缠过足的媳妇是有其原因的。他虽然祖籍广东,却生长于美国旧金山,父亲廖竹宾是爱国华侨,旅居海外多年,深知小脚女子在外国被人看不起,所以他临终前要求廖仲恺不要娶缠足女子。
父亲去世后,廖仲恺带着庶母和妹妹廖静仪一起回到了中国,他希望在祖国能实现父亲的遗愿,也希望自己能为祖国的富强做出一番贡献。家人希望廖仲恺能先成家再立业,所以张罗着先给他找个媳妇,可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廖仲恺的婚事便一再搁置。直到有一天,廖仲恺的叔父廖维杰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了,门当户对,最重要的是那个女子没有缠足。那个没有缠足的女子便是何香凝,正是她的一双天足成就了她和廖仲恺的幸福婚姻。
何香凝祖籍广东南海,生于香港,父亲何载是香港有名的房地产商。何香凝在家中排行第九,从小便性格刚毅,特立独行。何香凝5岁时,她母亲要给她缠足,她又哭又闹就是不肯缠,母亲白天给她缠好,她晚上便找来剪刀偷偷将裹脚布剪开,母亲发现后没收了剪刀,她又想办法找了一把,如此反复几次,始终不肯屈服。母亲拿她没办法,只好叫来父亲何载管她。何载心疼女儿,便说:“任她去吧。”小小年纪的何香凝已经表现出了大人般的聪明睿智,她最终捍卫住了自己的一双天足。
何香凝长大后因为天足而一直未能缔结亲事,父母为此十分着急。有一天,何载在街上听到有人要讨一个没有裹过足的女子做媳妇,他喜出望外,连忙找到那人,告诉他自己有个没有缠足的女儿正待字闺中。那个人正是廖仲恺的叔父廖维杰,于是何廖两家父母迅速见面定下了这门亲事,旅美华侨之子配香港富商之女,门当户对,天足做媒,一时传为佳话。
结婚后,没有住处的廖仲恺带着妻子何香凝暂时住在哥哥廖恩焘家屋顶晒台上的小屋里。生活虽然清贫,但夫妻俩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恩爱无比。
因为是旧式婚姻结合,廖仲恺与何香凝两人婚前从未谋面,所以在新婚之初,何香凝颇为担心,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相处后,她发现丈夫是一个心地善良、诚挚忠厚,有着耿直性格和强烈进取心的青年,他虽然身材矮小,身无财物,但气宇轩昂,学识渊博,胸怀大志,相处越久,愈了解他,便愈加敬佩他,亦愈加爱他。所以,何香凝很快就对自己的婚姻庆幸起来,她觉得嫁给廖仲恺是她此生最大的幸运。
而廖仲愷也发现妻子虽然生长于富裕之家,但丝毫没有半点娇生惯养的大小姐脾气,反而温柔体贴,颇为贤淑,由此他对这位妻子是既爱又敬。
廖仲恺爱好书画,常往画家伍乙庄处学画,受丈夫的影响,何香凝也对书画产生了兴趣。廖仲恺见妻子喜欢书画,便亲自教她。夫妇二人志趣相同,情投意合,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简直是如胶似漆。
廖仲恺与何香凝住的“新房”是一间名副其实的斗室,但它高处独居,完全不受楼下侄儿侄女们嬉笑打闹的干扰。夫妇俩在陋室里背着刘禹锡的《陋室铭》,谈着革命理想。白天在陋室里研读诗文、谈论时事,夜晚一起观赏清朗明澈的月色,悠然自得。
每当明月当空,月色皎洁,似水月光给夫妻俩的斗室洒下了一片清辉。何香凝触景生情,提笔在纸上写下了“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的诗句。他们为了纪念这种既可读书又可赏月的幽静惬意的读书环境,便把这间小屋命名为“双清楼”。他们在“双清楼”上住了五年,后来搬离这里后,夫妻俩还是非常怀念这间陋室,以后凡是他们住过的房子,都命名为“双清楼”。
廖仲恺把自己的诗词集亲自题为《双清词草》。何香凝作画也自署“双清楼主”,并始终以此名落款于她的画作,这也成了她的别号,她还将自己的诗画集命名为《双清诗画集》。“人月双清”是他与她的爱情见证。
婚后,廖仲恺成了引导何香凝前进的老师,他为妻子讲革命事迹、国家时事,带着妻子走上了救国之路。正如何香凝回忆说:“因为听仲恺常常谈及时事,逐渐加深了我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认识。” 夫妻俩一起同情维新、追求新学、渴望前进,乐在其中。
戊戌变法失败后,许多青年到国外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希望学成归国后,拯救祖国于危亡之中,于是出洋留学的风气盛极一时。廖仲恺从香港皇仁书院毕业后也想赴日留学,何香凝非常支持丈夫的决定,她决心随同丈夫一同走上弃家留学的道路。
由于廖仲恺家中清贫,一时拿不出学费,所以久未成行。何香凝为了帮助丈夫完成留学心愿,毅然把自己陪嫁的首饰和所有的细软及家具等卖掉,连同私蓄总共凑得三千余金,作为留学费用,帮助丈夫赴日求学。两个多月后,何香凝又把所有的杂物都卖掉,追随丈夫到东京求学。
1905年8月,何香凝在廖仲恺的鼓励下加入了同盟会,成为同盟会的第一名女会员。女儿梦醒出生后,家中便多了许多乐趣。廖仲恺爱极了梦醒,总是喜欢逗着她玩。他常常抱着梦醒跑到玻璃镜前照镜子,口里大声喊着:“香凝,你过来,看女儿像不像我?”这时候,何香凝便会跑过来说:“像,真像!”然后两个人对视一笑,再亲亲女儿的小脸蛋,欢声笑语从窗子里飘了出来,飘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后来,夫妻俩又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儿女双全,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1897年,廖仲恺20岁了,在当时那个年代,像他这般年纪的男子早已经娶妻生子,而他却连个亲事都还没有订下,家里人着急,廖仲恺自己也急,只是苦于始终找不到合适的结婚对象。
廖家对未来的媳妇只有两个要求:一是门当户对;二是没有缠过足。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走遍广东的大街小巷,居然找不到一个没有缠过足的女子,更何况是大家闺秀了。廖仲恺之所以坚持要娶一个没有缠过足的媳妇是有其原因的。他虽然祖籍广东,却生长于美国旧金山,父亲廖竹宾是爱国华侨,旅居海外多年,深知小脚女子在外国被人看不起,所以他临终前要求廖仲恺不要娶缠足女子。
父亲去世后,廖仲恺带着庶母和妹妹廖静仪一起回到了中国,他希望在祖国能实现父亲的遗愿,也希望自己能为祖国的富强做出一番贡献。家人希望廖仲恺能先成家再立业,所以张罗着先给他找个媳妇,可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廖仲恺的婚事便一再搁置。直到有一天,廖仲恺的叔父廖维杰带来了一个好消息: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了,门当户对,最重要的是那个女子没有缠足。那个没有缠足的女子便是何香凝,正是她的一双天足成就了她和廖仲恺的幸福婚姻。
何香凝祖籍广东南海,生于香港,父亲何载是香港有名的房地产商。何香凝在家中排行第九,从小便性格刚毅,特立独行。何香凝5岁时,她母亲要给她缠足,她又哭又闹就是不肯缠,母亲白天给她缠好,她晚上便找来剪刀偷偷将裹脚布剪开,母亲发现后没收了剪刀,她又想办法找了一把,如此反复几次,始终不肯屈服。母亲拿她没办法,只好叫来父亲何载管她。何载心疼女儿,便说:“任她去吧。”小小年纪的何香凝已经表现出了大人般的聪明睿智,她最终捍卫住了自己的一双天足。
何香凝长大后因为天足而一直未能缔结亲事,父母为此十分着急。有一天,何载在街上听到有人要讨一个没有裹过足的女子做媳妇,他喜出望外,连忙找到那人,告诉他自己有个没有缠足的女儿正待字闺中。那个人正是廖仲恺的叔父廖维杰,于是何廖两家父母迅速见面定下了这门亲事,旅美华侨之子配香港富商之女,门当户对,天足做媒,一时传为佳话。
结婚后,没有住处的廖仲恺带着妻子何香凝暂时住在哥哥廖恩焘家屋顶晒台上的小屋里。生活虽然清贫,但夫妻俩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恩爱无比。
因为是旧式婚姻结合,廖仲恺与何香凝两人婚前从未谋面,所以在新婚之初,何香凝颇为担心,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相处后,她发现丈夫是一个心地善良、诚挚忠厚,有着耿直性格和强烈进取心的青年,他虽然身材矮小,身无财物,但气宇轩昂,学识渊博,胸怀大志,相处越久,愈了解他,便愈加敬佩他,亦愈加爱他。所以,何香凝很快就对自己的婚姻庆幸起来,她觉得嫁给廖仲恺是她此生最大的幸运。
而廖仲愷也发现妻子虽然生长于富裕之家,但丝毫没有半点娇生惯养的大小姐脾气,反而温柔体贴,颇为贤淑,由此他对这位妻子是既爱又敬。
廖仲恺爱好书画,常往画家伍乙庄处学画,受丈夫的影响,何香凝也对书画产生了兴趣。廖仲恺见妻子喜欢书画,便亲自教她。夫妇二人志趣相同,情投意合,每天都有说不完的话,简直是如胶似漆。
廖仲恺与何香凝住的“新房”是一间名副其实的斗室,但它高处独居,完全不受楼下侄儿侄女们嬉笑打闹的干扰。夫妇俩在陋室里背着刘禹锡的《陋室铭》,谈着革命理想。白天在陋室里研读诗文、谈论时事,夜晚一起观赏清朗明澈的月色,悠然自得。
每当明月当空,月色皎洁,似水月光给夫妻俩的斗室洒下了一片清辉。何香凝触景生情,提笔在纸上写下了“愿年年此夜,人月双清”的诗句。他们为了纪念这种既可读书又可赏月的幽静惬意的读书环境,便把这间小屋命名为“双清楼”。他们在“双清楼”上住了五年,后来搬离这里后,夫妻俩还是非常怀念这间陋室,以后凡是他们住过的房子,都命名为“双清楼”。
廖仲恺把自己的诗词集亲自题为《双清词草》。何香凝作画也自署“双清楼主”,并始终以此名落款于她的画作,这也成了她的别号,她还将自己的诗画集命名为《双清诗画集》。“人月双清”是他与她的爱情见证。
婚后,廖仲恺成了引导何香凝前进的老师,他为妻子讲革命事迹、国家时事,带着妻子走上了救国之路。正如何香凝回忆说:“因为听仲恺常常谈及时事,逐渐加深了我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认识。” 夫妻俩一起同情维新、追求新学、渴望前进,乐在其中。
戊戌变法失败后,许多青年到国外去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希望学成归国后,拯救祖国于危亡之中,于是出洋留学的风气盛极一时。廖仲恺从香港皇仁书院毕业后也想赴日留学,何香凝非常支持丈夫的决定,她决心随同丈夫一同走上弃家留学的道路。
由于廖仲恺家中清贫,一时拿不出学费,所以久未成行。何香凝为了帮助丈夫完成留学心愿,毅然把自己陪嫁的首饰和所有的细软及家具等卖掉,连同私蓄总共凑得三千余金,作为留学费用,帮助丈夫赴日求学。两个多月后,何香凝又把所有的杂物都卖掉,追随丈夫到东京求学。
1905年8月,何香凝在廖仲恺的鼓励下加入了同盟会,成为同盟会的第一名女会员。女儿梦醒出生后,家中便多了许多乐趣。廖仲恺爱极了梦醒,总是喜欢逗着她玩。他常常抱着梦醒跑到玻璃镜前照镜子,口里大声喊着:“香凝,你过来,看女儿像不像我?”这时候,何香凝便会跑过来说:“像,真像!”然后两个人对视一笑,再亲亲女儿的小脸蛋,欢声笑语从窗子里飘了出来,飘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后来,夫妻俩又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儿女双全,一家四口,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