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他们只是倾慕于她的姿色;也有人说,她的琴声就是他们的天籁。
她就是德国女小提琴演奏家,安娜·苏菲·穆特。
她出生在德国西南部的莱因弗尔登镇。父亲是当地一家报社的记者,两位哥哥分别学习钢琴和小提琴,也许是受兄长的影响,她自幼显露出对音乐的兴趣。五岁开始演奏钢琴,但很快就转为小提琴。十三岁的时候,“指挥界帝王”卡拉扬就要请她和柏林爱乐管弦乐团共同演奏。卡拉扬成为她音乐生涯中的“保护神”。就像是一位引路人,把她带入了广阔的音乐世界。
也正是从她开始,世界上突然冒出了许多漂亮的器乐演奏者,似乎在她之前,人们看音乐会只洗耳恭听却不大开眼界;除此之外,指挥巨匠卡拉扬的力捧、特立独行的婚姻……所有这些都使她成为当今世界最有优势、最有影响力、最具说服力的小提琴演奏家。
除了“指挥界帝王”卡拉扬的赏识,其实她生活中有一位恩师,艾达·斯塔基。艾达帮助她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并督促她去思考,该怎样去诠释每首曲子,不能只是在还没理解它时,就不带感情地把它演奏出来。她从艾达那里学会了独立思考。
当然,对她影响最深的音乐大师是莫扎特。在她看来,莫扎特的每个音符都十分珍贵,需要仔细思量。莫扎特不仅是她的偶像、崇拜者、学习者,更是她内心深处的支持者、伴随她成长的帮助者。她第一次听到的莫扎特作品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演奏的《魔笛》和小提琴协奏曲,从那一刻起,她着魔一样地爱上了莫扎特。
她一早就起来工作:在钢琴上弹几段总谱。目前正在自己编写莫扎特协奏曲的乐队部分,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今后排练的时候就可以省去很多时间。比如怎样理解指法,乐段,其中的动感等等。安妮·索菲·穆特当然使用自己的指法,这有时候关系到特定的音乐色彩。在反复的地方她就采用与呈示部完全不同的指法。
她的天分加上她的勤奋,所以不管她演奏什么乐曲,即使是难的有点过头的曲子,她都演奏得尽善尽美,比如说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吧,别人可能会跟她演奏的完全不一样,而她演奏出来则是那么完美。她促使自己向更难的技巧挑战,但始终能很好地控制她的乐器。
她有着德国和奥地利双重血统,得益于两处音乐圣国的优良传统,你看她的演奏既大气庄沉,又激情十足。每一个音符从她的琴弦上飘出来,像一个个灵动而疯狂的精灵。
琴声是她一切的情绪,举手投足间的华贵都变得微妙可见。
她在表演时神情肃穆这和她的音乐演奏一样使观众难忘,因为在台下她是那样的亲切随意。对于自己的才能她是这样看的,这是一种天赋我有责任去发展它而不能埋没它。
后来她决定去英国,因为英国是欧洲最需要小提琴家的地方。虽然德国有很多优秀的老师以及适合她的位置,但她认为英国的小提琴界才真正需要她,英国需要补充新的血液。
狗仔队其实蛮好奇她的生活,舞台下的她,生活是多层面的,可能一个星期都讲不完。她的生活亦充满无畏和激情。
她热衷于慈善活动。她创建了自己的基金会,并会定期举办慈善音乐会,筹集善款来支持设在美国的“艺术家反爱滋病”组织、慕尼黑治疗癌症患者的医院,并重建波恩贝多芬故居和慕尼黑现代艺术馆等等。
她愿意用自己的知名度去帮助一些不幸的人,但同时又觉得慈善活动让她悲伤,会想起人们不愿回忆的悲情时刻。因此,她将慈善定义为“激烈的运动”。
她的婚姻生活亦是特立独行,她有“恋父情结”,两任丈夫都与她的年龄相差甚远。第一任丈夫是一位比她年长二十七岁的律师,当时在父母坚决反对下结婚,婚后五年病逝,育有一对子女。第二任丈夫是比她年长三十三岁的音乐大师安德烈·普雷文。她和普雷文的合作可谓天作之合,对于普列文曾经为她谱写的爱曲,她讲一首为你而作的曲子胜过所有钻石。
作为妻子和母亲,她有生活中最为沉稳的一面—清晨起来,她喜欢烹饪,为家人准备好早餐。晚上,她回归女神,可能在某个殿堂级舞台上演奏。而下午,或者高速公路上,从你身边疾驰而过的某台跑车里,正好坐着她。
生活当然必须有条理,尤其是与孩子在一起。当一项职业成为生活的全部内容的时候,往往是这样的。此外,她每天都要外出,如果是去美国巡回演奏,甚至一星期都不在家。
她沉醉于生活,就像她沉醉于音乐。
演出的时候她会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了音乐上。但她最长也不会离家超过两周,而且这样的演出一年不多于两次。其他的表演都是从慕尼黑出发的,总让他们夜里送自己回来,这样就可以在早饭时间重又在家里出现了。
舞台上,她也如此,拒绝刻板和黑色,亮色抹胸燕尾裙是她登台的一贯造型之飘逸金发、动作流畅,紧裹于华服之下的窈窕身材,她有一种强大的自信。
即便年过五十的现在,她仍然如此。
就像此刻,她站在镜头前,随意一个动作都流淌着女神的场面和风范。甚至于,她还曾经以性感魅慑的大片形象登上时尚杂志封面,而那里的她,不逊于任何一位真正混迹于娱乐圈的大牌演艺明星。
她就是德国女小提琴演奏家,安娜·苏菲·穆特。
她出生在德国西南部的莱因弗尔登镇。父亲是当地一家报社的记者,两位哥哥分别学习钢琴和小提琴,也许是受兄长的影响,她自幼显露出对音乐的兴趣。五岁开始演奏钢琴,但很快就转为小提琴。十三岁的时候,“指挥界帝王”卡拉扬就要请她和柏林爱乐管弦乐团共同演奏。卡拉扬成为她音乐生涯中的“保护神”。就像是一位引路人,把她带入了广阔的音乐世界。
也正是从她开始,世界上突然冒出了许多漂亮的器乐演奏者,似乎在她之前,人们看音乐会只洗耳恭听却不大开眼界;除此之外,指挥巨匠卡拉扬的力捧、特立独行的婚姻……所有这些都使她成为当今世界最有优势、最有影响力、最具说服力的小提琴演奏家。
除了“指挥界帝王”卡拉扬的赏识,其实她生活中有一位恩师,艾达·斯塔基。艾达帮助她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并督促她去思考,该怎样去诠释每首曲子,不能只是在还没理解它时,就不带感情地把它演奏出来。她从艾达那里学会了独立思考。
当然,对她影响最深的音乐大师是莫扎特。在她看来,莫扎特的每个音符都十分珍贵,需要仔细思量。莫扎特不仅是她的偶像、崇拜者、学习者,更是她内心深处的支持者、伴随她成长的帮助者。她第一次听到的莫扎特作品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演奏的《魔笛》和小提琴协奏曲,从那一刻起,她着魔一样地爱上了莫扎特。
她一早就起来工作:在钢琴上弹几段总谱。目前正在自己编写莫扎特协奏曲的乐队部分,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今后排练的时候就可以省去很多时间。比如怎样理解指法,乐段,其中的动感等等。安妮·索菲·穆特当然使用自己的指法,这有时候关系到特定的音乐色彩。在反复的地方她就采用与呈示部完全不同的指法。
她的天分加上她的勤奋,所以不管她演奏什么乐曲,即使是难的有点过头的曲子,她都演奏得尽善尽美,比如说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吧,别人可能会跟她演奏的完全不一样,而她演奏出来则是那么完美。她促使自己向更难的技巧挑战,但始终能很好地控制她的乐器。
她有着德国和奥地利双重血统,得益于两处音乐圣国的优良传统,你看她的演奏既大气庄沉,又激情十足。每一个音符从她的琴弦上飘出来,像一个个灵动而疯狂的精灵。
琴声是她一切的情绪,举手投足间的华贵都变得微妙可见。
她在表演时神情肃穆这和她的音乐演奏一样使观众难忘,因为在台下她是那样的亲切随意。对于自己的才能她是这样看的,这是一种天赋我有责任去发展它而不能埋没它。
后来她决定去英国,因为英国是欧洲最需要小提琴家的地方。虽然德国有很多优秀的老师以及适合她的位置,但她认为英国的小提琴界才真正需要她,英国需要补充新的血液。
狗仔队其实蛮好奇她的生活,舞台下的她,生活是多层面的,可能一个星期都讲不完。她的生活亦充满无畏和激情。
她热衷于慈善活动。她创建了自己的基金会,并会定期举办慈善音乐会,筹集善款来支持设在美国的“艺术家反爱滋病”组织、慕尼黑治疗癌症患者的医院,并重建波恩贝多芬故居和慕尼黑现代艺术馆等等。
她愿意用自己的知名度去帮助一些不幸的人,但同时又觉得慈善活动让她悲伤,会想起人们不愿回忆的悲情时刻。因此,她将慈善定义为“激烈的运动”。
她的婚姻生活亦是特立独行,她有“恋父情结”,两任丈夫都与她的年龄相差甚远。第一任丈夫是一位比她年长二十七岁的律师,当时在父母坚决反对下结婚,婚后五年病逝,育有一对子女。第二任丈夫是比她年长三十三岁的音乐大师安德烈·普雷文。她和普雷文的合作可谓天作之合,对于普列文曾经为她谱写的爱曲,她讲一首为你而作的曲子胜过所有钻石。
作为妻子和母亲,她有生活中最为沉稳的一面—清晨起来,她喜欢烹饪,为家人准备好早餐。晚上,她回归女神,可能在某个殿堂级舞台上演奏。而下午,或者高速公路上,从你身边疾驰而过的某台跑车里,正好坐着她。
生活当然必须有条理,尤其是与孩子在一起。当一项职业成为生活的全部内容的时候,往往是这样的。此外,她每天都要外出,如果是去美国巡回演奏,甚至一星期都不在家。
她沉醉于生活,就像她沉醉于音乐。
演出的时候她会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了音乐上。但她最长也不会离家超过两周,而且这样的演出一年不多于两次。其他的表演都是从慕尼黑出发的,总让他们夜里送自己回来,这样就可以在早饭时间重又在家里出现了。
舞台上,她也如此,拒绝刻板和黑色,亮色抹胸燕尾裙是她登台的一贯造型之飘逸金发、动作流畅,紧裹于华服之下的窈窕身材,她有一种强大的自信。
即便年过五十的现在,她仍然如此。
就像此刻,她站在镜头前,随意一个动作都流淌着女神的场面和风范。甚至于,她还曾经以性感魅慑的大片形象登上时尚杂志封面,而那里的她,不逊于任何一位真正混迹于娱乐圈的大牌演艺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