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必须着眼于所有城镇乡村,重视把农村的事情办好。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利益,增进农民福祉,同时应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例如在生产发展方面,农业现代化水平还不高,集体增收、农民增收的难度加大,农民虚拟收入仍占很大比重,致使村集体无钱办事,农民群众手中没钱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在群众生活方面,农民增收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等现实存在,导致农民生活不够宽裕等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推进城乡一体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辅相成、协同共生。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条件下,不能单纯就“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而需要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来解决“三农”问题。在我国实现这种“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追求的目标。
一、城乡规划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作为沿海地区更要高标准、高起点。把科学规划作为发展的龙头和基础,制定规划既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应坚持把统筹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这“三个集中”原则,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又要立足农村实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做到最高标准建设与农民的承受能力相统一,不搞“一刀切”。在建设模式上,力求自然和谐、形式多样;在建设方法上,一次规划、分次实施,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努力做到规划的协调发展,切实做到城乡一体的科学规划。
二、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础设施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力量,统筹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是实施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因此,沿海地区应发挥资金实力雄厚的优势,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建立政府主导、各种主体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并且实行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为了促进城乡对接,要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在交通上,立足构建大通道,加大路网改造力度,完善路网结构,实现连线成网、内外通畅,逐渐实施村村通柏油路,逐步实现村村通公交车。在能源上,立足提高保障水平,实现总量扩张、结构改善,优先开发性能好的水能资源和风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大力推广应用沼气。在城乡建设上,立足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实现扩容提质、完善功能。主要是加快农村道路、供水、供气、防火、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村民饮水工程、解决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在水利上,立足综合利用,实现抗灾有力、配置合理。以防洪抗旱为前提,优化利用水资源,逐步建立人水协调的现代水利体系。重点抓好山丘区水利设施建设,完成一批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水库改造,兴建节水灌溉设施和农村饮用水工程。在信息上,立足整合资源,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不断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加快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的相互融合。
三、城乡产业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要求加速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使三大产业在城乡之间进行广泛联合,城乡经济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最终实现共同繁荣。其重点:一方面,要加速城乡工农业经济的一体化,使城乡工农业相互补充,互相促进;另一方面,要加快城乡商贸流通业的一体化。前者要求统筹规划全局工农业经济布局,以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打造先进生产制造业基地;后者要求充分发挥沿海地区的交通区位优势,依托区域特色产业园区、专业市场优势和新型商业业态,大力推进商品专业市场建设和发展商业连锁经营。一要优化农业结构,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二要统一思想认识,营造城乡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氛围;三要推进园区建设,引导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四要完善发展条件,为乡镇民营经济创造优质软硬环境;五要培育和建设新兴服务业,推进一、二、三产共同发展。以此构建城乡产业一体化格局,城乡产业的“错位”发展与相互融合,大力发展城乡关联产业,实现城乡产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受益。
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20个字”的总体要求,尽快加快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制度,不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落实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事业管理制度。通过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必须发展农村教育。依法保障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不断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并把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让更多的农村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二是必须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开展创建文明村镇、平安乡村、和谐家庭等活动,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破除陋习、移风易俗,努力创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化解农村各种矛盾纠纷,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同时,还应探索建立城市人才对农村的支持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对口支援机制,通过行政协调、政策引导,形成城市教育、卫生系统对口支援农村教育卫生系统的良性循环。通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终身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五、城乡管理与社会保障一体化。加强城乡管理,建立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体系是大势所趋,但是这一建设过程却不可能一步到位。沿海地区应结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两个率先”:即,通过提高农村医疗制度的保障和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切实解决村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率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通过解决农村“五保户”和重病重残人群的供养,完善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供养、救助标准,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率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保障制度应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等。随着沿海地区城市化的加快,被征用土地农民的不断增加,应加快推进,领先一步,进而加快扩大覆盖面。同时,要大力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建立农村救助基金,组织机关党员干部与农村贫困户结对,帮助因病因灾致贫农户脱贫致富。
“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在生产力水平或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推进城乡一体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辅相成、协同共生。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条件下,不能单纯就“三农”问题解决“三农”问题,而需要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来解决“三农”问题。在我国实现这种“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城乡一体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城乡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所追求的目标。
一、城乡规划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作为沿海地区更要高标准、高起点。把科学规划作为发展的龙头和基础,制定规划既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应坚持把统筹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这“三个集中”原则,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又要立足农村实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做到最高标准建设与农民的承受能力相统一,不搞“一刀切”。在建设模式上,力求自然和谐、形式多样;在建设方法上,一次规划、分次实施,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努力做到规划的协调发展,切实做到城乡一体的科学规划。
二、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基础设施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力量,统筹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是实施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因此,沿海地区应发挥资金实力雄厚的优势,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建立政府主导、各种主体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并且实行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的延伸,为了促进城乡对接,要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在交通上,立足构建大通道,加大路网改造力度,完善路网结构,实现连线成网、内外通畅,逐渐实施村村通柏油路,逐步实现村村通公交车。在能源上,立足提高保障水平,实现总量扩张、结构改善,优先开发性能好的水能资源和风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大力推广应用沼气。在城乡建设上,立足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实现扩容提质、完善功能。主要是加快农村道路、供水、供气、防火、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村民饮水工程、解决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问题。在水利上,立足综合利用,实现抗灾有力、配置合理。以防洪抗旱为前提,优化利用水资源,逐步建立人水协调的现代水利体系。重点抓好山丘区水利设施建设,完成一批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水库改造,兴建节水灌溉设施和农村饮用水工程。在信息上,立足整合资源,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不断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加快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的相互融合。
三、城乡产业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要求加速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使三大产业在城乡之间进行广泛联合,城乡经济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最终实现共同繁荣。其重点:一方面,要加速城乡工农业经济的一体化,使城乡工农业相互补充,互相促进;另一方面,要加快城乡商贸流通业的一体化。前者要求统筹规划全局工农业经济布局,以特色优势产业为基础,打造先进生产制造业基地;后者要求充分发挥沿海地区的交通区位优势,依托区域特色产业园区、专业市场优势和新型商业业态,大力推进商品专业市场建设和发展商业连锁经营。一要优化农业结构,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二要统一思想认识,营造城乡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氛围;三要推进园区建设,引导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四要完善发展条件,为乡镇民营经济创造优质软硬环境;五要培育和建设新兴服务业,推进一、二、三产共同发展。以此构建城乡产业一体化格局,城乡产业的“错位”发展与相互融合,大力发展城乡关联产业,实现城乡产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受益。
四、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按照“20个字”的总体要求,尽快加快建立覆盖农村的公共财政制度,不断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落实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政策,切实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城乡一体化”社会事业管理制度。通过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一是必须发展农村教育。依法保障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不断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并把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结合起来,让更多的农村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二是必须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开展创建文明村镇、平安乡村、和谐家庭等活动,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农民破除陋习、移风易俗,努力创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妥善化解农村各种矛盾纠纷,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同时,还应探索建立城市人才对农村的支持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对口支援机制,通过行政协调、政策引导,形成城市教育、卫生系统对口支援农村教育卫生系统的良性循环。通过几年的努力,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终身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五、城乡管理与社会保障一体化。加强城乡管理,建立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体系是大势所趋,但是这一建设过程却不可能一步到位。沿海地区应结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两个率先”:即,通过提高农村医疗制度的保障和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切实解决村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率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通过解决农村“五保户”和重病重残人群的供养,完善救助制度,逐步提高供养、救助标准,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率先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保障制度应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等。随着沿海地区城市化的加快,被征用土地农民的不断增加,应加快推进,领先一步,进而加快扩大覆盖面。同时,要大力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建立农村救助基金,组织机关党员干部与农村贫困户结对,帮助因病因灾致贫农户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