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和分析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给予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给予对照组患者采用西医方法进行治疗,观察和对比两组疗效。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3.3%)显著优于采用常规西医方法治疗的对照组总有效率(80%),治疗期间全部病例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组间对比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采用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具有较好疗效,且副作用小,治愈率较高,无重大不良反应发生。
【关键词】 中医治疗 慢性荨麻疹 当归 疗效观察 副作用
【中图分类号】 R758.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025-01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反复发作顽固难治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因此病较为复杂,目前尚无明确的治疗药物和方法。西医主要是以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为主,多数情况只能对患者的痛苦起到短暂的缓解作用,尤其是慢性荨麻疹患者,需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对患者身体造成极大影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1]。本组研究通过中医的方法,辨证施治慢性荨麻疹,对缩短慢性荨麻疹患者病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较大作用。本组研究通过对血虚受风型、风热内郁及湿热蕴肤的三种症型患者,总结得出三种方剂对于70%左右的慢性荨麻疹可达到治愈效果,现将方法和结论综述如下文。
1 一般资料和治疗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选取我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患者年龄为18岁至55岁,其中,女性患者26例,男性患者34例;患者病程为半年至2年。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况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方法进行治疗。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该组按常规西药方法进行治疗,每日一次服用西替利嗪片,每次用量为10mg。
观察组:本组患者采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以当归作为基础饮子:黄芪、川芎、白芍、生地各20g,当归25g,白蒺藜、荆芥穗、何首乌及防风各15g,甘草10g。搔痒者加蝉蛻、地肤子;烦躁易怒者加酸枣仁、浮小麦及夜交藤;偏风寒者加附子及肉桂;偏风热者加野菊花及牡丹皮。每日1剂,以水煎服,1个疗程为7日。
1.3 疗效标准
本组治疗结果以《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标准》作为评断依据[2]。停药后,临床体征消失,无风团发作,皮肤无瘙痒状况,持续3个月以上者为治疗痊愈;临床症状基本控制,皮损大部分(70%以上)消失,停药后风团较少发作或不发作为治疗显效;患者自觉症状减轻,皮损数目或范围减少,7至14日内风团仍有小发作为治疗有效;经治疗后皮疹仍反复发作、稍减轻或较治疗前情况加重为治疗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量资料,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疗效如表1所示,可见采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采用常规西医方法的治疗的总有效率,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差异(P<0.05)。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因其作用机制较为复杂,故有一定治疗难度。中医将慢性荨麻疹称为“瘾疹”[3]。据相关报道,慢性荨麻疹是内外因共同作用而发生,内因更重要于外因[4]。慢性荨麻疹患者机体内多伴有诸多方面紊乱或失调[5]。因西药的作用较为单一,难以达到综合治疗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选择中医进行治疗。
3.1 血虚受风、阴血不足型
多见于慢性荨麻疹皮疹反复发病,入夜或午后加重,伴有多梦、头晕、头重、体乏、腰酸、失眠等症。患者舌质红润而净或淡红,舌面无苔,脉象细缓。主治方法:疏散风邪,益气养血。方用:当归饮子加减。药用:荆芥、当归、生黄芪、制首乌、白芍、生地、防风、生甘草、川芎、白蒺藜。畏寒者加桂枝及制附子。
3.2 药用
白蒺藜及生黄芪各30g,白芍15g,荆芥、桂枝、防风、当归、制首乌、生地、熟地黄各10g,川芎6g,生姜3片,大枣5枚,生甘草4g。连服该方7剂后来院进行复诊,患者皮疹明显减轻,在基本方上,给予患者加服苦参8g,服用1周后,皮损无再起,连服上方2个月后病情痊愈。药方中熟地黄、当归、何首乌、生地、白芍、川芎、具有滋阴养血的功效;黄芪可益气固表;荆芥、防风、刺蒺藜可宣通腠理,疏风止痒,使气机畅通,营卫得行;加芍药及桂枝入营血而息风;桂枝及芍药可断正气内变之功。储药共用,可平衡机体阴阳,营卫协调,收效甚佳。7日后患者病情得以缓解。之后于原方中加入苦参可达清热祛风止痒之功效,且伴有通利九窍及补阴益精之功效。
3.3 风热内郁,营卫不和
主要症状为慢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病,荨麻疹颜色鲜红,患处灼热、极痒,患者极为烦躁,热衷冷饮、冰食,患者苔薄黄,舌质泛红,脉象呈细滑。主治以凉血和营,清热散风。方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化裁。主药:蝉衣、炙麻黄、金银花、连翘、僵蚕、生石膏、栀子、荆芥、防风、赤小豆、知母及桑白皮。方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主药:杏仁、赤芍、防风、蝉衣及荆芥各10g,桔梗及炙麻黄各6g,丹参、牛蒡子、连翘及桑白皮各12g,赤小豆15g,生甘草8g,生石膏30g。连服此方7剂后,风团块可见减少,无咳嗽和咽痛症状,基础方去杏仁、桔梗及牛蒡子,持续服用此方,治疗半月后治愈。此方有解毒清热利湿之效,可治伤寒瘀热、小便不利、身体发黄。此方用于治疗皮肤病,辨证要点为喘咳、水肿及风团。治宜主要由宣肺气、通腠理、使邪达表和清郁热,利水湿两方面考虑。
3.4 湿热蕴肤证
此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作,荨麻疹色红灼热,患者瘙痒难耐,脉象细滑,舌质红苔黄腻。主治以止痒疏风散热,处方以消风散加减。药用:牛蒡子、生地、荆芥、防风、蝉衣、苍术、苦参、知母、生石膏、生甘草、木通、当归。治予以疏风清热止痒。方以消风散加减。药用:白鲜皮30g,赤芍10g,生石膏30g,荆芥10g,牛蒡子12g,胡麻仁30g,当归10g,白术15g,防风10g,茯苓皮15g,苦参6g、蝉衣10g,生甘草6g,牡丹皮10g,生地30g,知母10g,木通8g。方中白术除湿健脾;木通渗利湿热;知母及石膏清热降火;牛蒡子、荆芥、蝉蜕、防风可疏风透表;生甘草清热解毒,胡麻仁、当归、生地可活血养血、滋阴润燥;诸药配伍,使患者病情得以迅速缓解,舌质转为淡红,脉象转沉细,以当归饮子加减而治愈。心得:气虚血虚是慢性荨麻疹的根本病因,慢性荨麻疹病初发仅表现为湿热,通过治疗清除湿热后,采逐步可见气血虚弱的本质。临床治疗应循序渐进,不可未祛湿热而直接进行养血和补气。
参考文献
[1]牛根良.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2009,4(17):61-62.
[2]庞国勋.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0,32(4):619-621.
[3]武军;王春艳.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70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4):75.
[4]赵玉英.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介绍[J].新疆中医药.2008,26(5):82-83.
[5]印利华;常洪;张永红.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体会[J]. 2010,9(6):372-373.
【关键词】 中医治疗 慢性荨麻疹 当归 疗效观察 副作用
【中图分类号】 R758.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025-01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常见的反复发作顽固难治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疾病,因此病较为复杂,目前尚无明确的治疗药物和方法。西医主要是以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为主,多数情况只能对患者的痛苦起到短暂的缓解作用,尤其是慢性荨麻疹患者,需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对患者身体造成极大影响,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1]。本组研究通过中医的方法,辨证施治慢性荨麻疹,对缩短慢性荨麻疹患者病程,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较大作用。本组研究通过对血虚受风型、风热内郁及湿热蕴肤的三种症型患者,总结得出三种方剂对于70%左右的慢性荨麻疹可达到治愈效果,现将方法和结论综述如下文。
1 一般资料和治疗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选取我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6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患者年龄为18岁至55岁,其中,女性患者26例,男性患者34例;患者病程为半年至2年。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况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可比性。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方法进行治疗。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该组按常规西药方法进行治疗,每日一次服用西替利嗪片,每次用量为10mg。
观察组:本组患者采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以当归作为基础饮子:黄芪、川芎、白芍、生地各20g,当归25g,白蒺藜、荆芥穗、何首乌及防风各15g,甘草10g。搔痒者加蝉蛻、地肤子;烦躁易怒者加酸枣仁、浮小麦及夜交藤;偏风寒者加附子及肉桂;偏风热者加野菊花及牡丹皮。每日1剂,以水煎服,1个疗程为7日。
1.3 疗效标准
本组治疗结果以《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标准》作为评断依据[2]。停药后,临床体征消失,无风团发作,皮肤无瘙痒状况,持续3个月以上者为治疗痊愈;临床症状基本控制,皮损大部分(70%以上)消失,停药后风团较少发作或不发作为治疗显效;患者自觉症状减轻,皮损数目或范围减少,7至14日内风团仍有小发作为治疗有效;经治疗后皮疹仍反复发作、稍减轻或较治疗前情况加重为治疗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组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x±s表示计量资料,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疗效如表1所示,可见采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采用常规西医方法的治疗的总有效率,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差异(P<0.05)。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因其作用机制较为复杂,故有一定治疗难度。中医将慢性荨麻疹称为“瘾疹”[3]。据相关报道,慢性荨麻疹是内外因共同作用而发生,内因更重要于外因[4]。慢性荨麻疹患者机体内多伴有诸多方面紊乱或失调[5]。因西药的作用较为单一,难以达到综合治疗的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医生和患者选择中医进行治疗。
3.1 血虚受风、阴血不足型
多见于慢性荨麻疹皮疹反复发病,入夜或午后加重,伴有多梦、头晕、头重、体乏、腰酸、失眠等症。患者舌质红润而净或淡红,舌面无苔,脉象细缓。主治方法:疏散风邪,益气养血。方用:当归饮子加减。药用:荆芥、当归、生黄芪、制首乌、白芍、生地、防风、生甘草、川芎、白蒺藜。畏寒者加桂枝及制附子。
3.2 药用
白蒺藜及生黄芪各30g,白芍15g,荆芥、桂枝、防风、当归、制首乌、生地、熟地黄各10g,川芎6g,生姜3片,大枣5枚,生甘草4g。连服该方7剂后来院进行复诊,患者皮疹明显减轻,在基本方上,给予患者加服苦参8g,服用1周后,皮损无再起,连服上方2个月后病情痊愈。药方中熟地黄、当归、何首乌、生地、白芍、川芎、具有滋阴养血的功效;黄芪可益气固表;荆芥、防风、刺蒺藜可宣通腠理,疏风止痒,使气机畅通,营卫得行;加芍药及桂枝入营血而息风;桂枝及芍药可断正气内变之功。储药共用,可平衡机体阴阳,营卫协调,收效甚佳。7日后患者病情得以缓解。之后于原方中加入苦参可达清热祛风止痒之功效,且伴有通利九窍及补阴益精之功效。
3.3 风热内郁,营卫不和
主要症状为慢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病,荨麻疹颜色鲜红,患处灼热、极痒,患者极为烦躁,热衷冷饮、冰食,患者苔薄黄,舌质泛红,脉象呈细滑。主治以凉血和营,清热散风。方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化裁。主药:蝉衣、炙麻黄、金银花、连翘、僵蚕、生石膏、栀子、荆芥、防风、赤小豆、知母及桑白皮。方选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主药:杏仁、赤芍、防风、蝉衣及荆芥各10g,桔梗及炙麻黄各6g,丹参、牛蒡子、连翘及桑白皮各12g,赤小豆15g,生甘草8g,生石膏30g。连服此方7剂后,风团块可见减少,无咳嗽和咽痛症状,基础方去杏仁、桔梗及牛蒡子,持续服用此方,治疗半月后治愈。此方有解毒清热利湿之效,可治伤寒瘀热、小便不利、身体发黄。此方用于治疗皮肤病,辨证要点为喘咳、水肿及风团。治宜主要由宣肺气、通腠理、使邪达表和清郁热,利水湿两方面考虑。
3.4 湿热蕴肤证
此型多见于慢性荨麻疹风团反复发作,荨麻疹色红灼热,患者瘙痒难耐,脉象细滑,舌质红苔黄腻。主治以止痒疏风散热,处方以消风散加减。药用:牛蒡子、生地、荆芥、防风、蝉衣、苍术、苦参、知母、生石膏、生甘草、木通、当归。治予以疏风清热止痒。方以消风散加减。药用:白鲜皮30g,赤芍10g,生石膏30g,荆芥10g,牛蒡子12g,胡麻仁30g,当归10g,白术15g,防风10g,茯苓皮15g,苦参6g、蝉衣10g,生甘草6g,牡丹皮10g,生地30g,知母10g,木通8g。方中白术除湿健脾;木通渗利湿热;知母及石膏清热降火;牛蒡子、荆芥、蝉蜕、防风可疏风透表;生甘草清热解毒,胡麻仁、当归、生地可活血养血、滋阴润燥;诸药配伍,使患者病情得以迅速缓解,舌质转为淡红,脉象转沉细,以当归饮子加减而治愈。心得:气虚血虚是慢性荨麻疹的根本病因,慢性荨麻疹病初发仅表现为湿热,通过治疗清除湿热后,采逐步可见气血虚弱的本质。临床治疗应循序渐进,不可未祛湿热而直接进行养血和补气。
参考文献
[1]牛根良.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2009,4(17):61-62.
[2]庞国勋.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研究进展[J].河北中医.2010,32(4):619-621.
[3]武军;王春艳.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70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4):75.
[4]赵玉英.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经验介绍[J].新疆中医药.2008,26(5):82-83.
[5]印利华;常洪;张永红.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体会[J]. 2010,9(6):372-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