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历史教学;学生;主体作用;发挥;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8—0114—01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应在教学关系和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居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这一现代教育理论早已在广大教师中成为一种共识,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一些历史教师仍然按照传统教学方法授课,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确立。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动的地位呢?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爱好某种事物的稳定趋向,它是学习的动力。初中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过程中,他们进行思维很大程度上会借助具体的感性材料。因此,在教学中,我会灵活借助直观教具、想象图、文物图、历史地图、人物画像、幻灯、音像等,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感性材料,开辟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如,在讲授“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时,如果仅仅依靠文字叙述,既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于是我借助“北京人头像复原图”,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从直观的教具中体会到了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还有,教学是一门艺术,历史教材理论性强、概念多,比较枯燥。教师必须在忠于教材的基础上,又要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讲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巧妙设疑置难
在历史教学中,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自始至终地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而启发学生思维的最好方法就是设疑置难。针对学生的疑惑之处,制造悬念,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在讲述“辽西夏和北宋的并列”时,我发现不少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把北宋当作是一个全国统一的王朝。针对这一情况,在讲课中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北宋只是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而没有统一全国?”学生就会联系与北宋并列的三个少数民族政权,通过一问一答,使学生对北宋所处的形势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比单纯向学生灌输结论好得多。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思维时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力度,这样不至于学生觉得高深而难以回答,同时提问的语言要巧妙而寓于启发性。
三、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尤其是课本中的正文部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当然,对于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教师也必须指导学生去阅读,这对于深入理解主要内容及拓宽学生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在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在教学中将课本的大字与小字、文字与图表联系贯通,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引申和拓展,充分利用课本中有效因素,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能力大有好处。
四、适当地把讲台留给学生
现在是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方式很多,有些学生的视野很开阔,或许对某一领域的研究不比老师差。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把讲台留给学生,让学生上讲台展示对历史学习的成果,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文化发展历程”模块中“中国古代文艺长廊”这一单元时,我根据学生的特点,选取了“笔墨丹青”、“梨园春秋”等课题,将其分配给学习小组,由学生来主讲。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用两周时间进行课前准备,他们密切地分工、合作,查找资料,制作课件或用具。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成果时,有的小组学生还当场画国画、创作书法作品;有的小组介绍自己画的京剧脸谱,清唱京剧或地方戏曲。讲台下面听课的学生和老师适时进行点评和提问,有时还有激烈的辩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都反映这样上课有兴趣,发现了历史的魅力,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希望多有几次这样形式的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五、要求学生写出学习总结
写小结实际上是一次重新整理与复习已学内容的过程。学生们很可能在写小结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以前没有认识、理解的问题,以便弥补缺陷,并把分散在课本中的知识加以系统化,从而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为此,我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带有总结性的作业,让学生完成。
另外,在课堂上每讲一道典型例题或习题,或评讲试题时,也可让学生进行小结,这样做可使学生的智力得到相应提高。还有,在每次测试之后,都要求学生对做错的答案一定要改正或重做,并且一定要求学生认真进行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认真讲评,然后让学生制定今后复习的计划。
编辑:王金梅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8—0114—01
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应在教学关系和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居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这一现代教育理论早已在广大教师中成为一种共识,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一些历史教师仍然按照传统教学方法授课,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确立。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动的地位呢?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认识。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爱好某种事物的稳定趋向,它是学习的动力。初中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化的过程中,他们进行思维很大程度上会借助具体的感性材料。因此,在教学中,我会灵活借助直观教具、想象图、文物图、历史地图、人物画像、幻灯、音像等,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感性材料,开辟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如,在讲授“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一课时,如果仅仅依靠文字叙述,既难激起学生的兴趣,又难使学生真正理解北京人的体质特征。于是我借助“北京人头像复原图”,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从直观的教具中体会到了北京人的体质特征。
还有,教学是一门艺术,历史教材理论性强、概念多,比较枯燥。教师必须在忠于教材的基础上,又要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讲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巧妙设疑置难
在历史教学中,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自始至终地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而启发学生思维的最好方法就是设疑置难。针对学生的疑惑之处,制造悬念,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在讲述“辽西夏和北宋的并列”时,我发现不少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把北宋当作是一个全国统一的王朝。针对这一情况,在讲课中我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北宋只是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而没有统一全国?”学生就会联系与北宋并列的三个少数民族政权,通过一问一答,使学生对北宋所处的形势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比单纯向学生灌输结论好得多。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引导学生思维时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力度,这样不至于学生觉得高深而难以回答,同时提问的语言要巧妙而寓于启发性。
三、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尤其是课本中的正文部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当然,对于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教师也必须指导学生去阅读,这对于深入理解主要内容及拓宽学生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在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在教学中将课本的大字与小字、文字与图表联系贯通,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引申和拓展,充分利用课本中有效因素,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能力大有好处。
四、适当地把讲台留给学生
现在是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知识的方式很多,有些学生的视野很开阔,或许对某一领域的研究不比老师差。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地把讲台留给学生,让学生上讲台展示对历史学习的成果,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例如,在讲“文化发展历程”模块中“中国古代文艺长廊”这一单元时,我根据学生的特点,选取了“笔墨丹青”、“梨园春秋”等课题,将其分配给学习小组,由学生来主讲。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用两周时间进行课前准备,他们密切地分工、合作,查找资料,制作课件或用具。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成果时,有的小组学生还当场画国画、创作书法作品;有的小组介绍自己画的京剧脸谱,清唱京剧或地方戏曲。讲台下面听课的学生和老师适时进行点评和提问,有时还有激烈的辩论,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都反映这样上课有兴趣,发现了历史的魅力,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希望多有几次这样形式的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五、要求学生写出学习总结
写小结实际上是一次重新整理与复习已学内容的过程。学生们很可能在写小结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以前没有认识、理解的问题,以便弥补缺陷,并把分散在课本中的知识加以系统化,从而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为此,我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带有总结性的作业,让学生完成。
另外,在课堂上每讲一道典型例题或习题,或评讲试题时,也可让学生进行小结,这样做可使学生的智力得到相应提高。还有,在每次测试之后,都要求学生对做错的答案一定要改正或重做,并且一定要求学生认真进行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认真讲评,然后让学生制定今后复习的计划。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