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看着我捉鳄鱼”

来源 :科技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986745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著名主持人、爬行动物领域知名科学家布莱迪·巴尔近日来到中国。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野外捕捉到全部23种鳄鱼的人。他曾被拉进鳄鱼池,也曾被鳄鱼咬掉一根手指——当然后来接上了。
  近日,布莱迪·巴尔来到中国,与众多动物爱好者一起前往西双版纳,参加“动物零距离”夏令营活动。虽然西双版纳没有鳄鱼,但他依然表现得跃跃欲试。
  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巴尔看起来挺高,也比较魁梧,可是似乎与人们想象中“降龙伏虎”的形象还有点差距。更想不到的是,他出现在记者面前的第一句话竟然与本行无关,而是“中国对我来说有特殊意义”。
  其实,在他20年的动物拍摄中,只有2部片子是在中国拍的,不足总数的1/5。不过,他的“特殊意义”也并非虚言。按他的话说,“中国有很多动物栖息地,有最大的陆上动物,有最大的蟒蛇,有除鳄鱼外我最喜欢的动物——大鲵(娃娃鱼),当然还有我捉过、濒临灭绝的扬子鳄”。
  对于这次西双版纳之行,他兴致十足。和他同行的北京动物园两栖与爬行动物专家乔轶伦告诉记者,“西双版纳有北回归线上唯一的热带雨林,那里有些动物巴尔也是第一次见,比如懒猴。不过虽是初见,他还是凭着丰富的经验找到关键点,在镜头前作出了生动的讲解。这就是身兼动物节目主持人与动物专家的优势”。
  除了丰富的动物资源,中国还有一点吸引着巴尔,这就要提到他的妻子。当年,他到佛罗里达州湖边看鳄鱼,一个华裔女孩(一半中国血统)也在看鳄鱼。就这样,两个志同道合的人走到了一起。这些年,妻子不仅给他带来了一对可爱的儿女,还在他野外科考时照顾他养在家里的“爬行乐园”。作为“中国女婿”,巴尔准备带妻子一起来看看中国动物。
  “我捉鳄鱼”还是“鳄鱼捉我”?
  得到家人的支持,巴尔有了更多机会在镜头前展示“捉鳄鱼”的绝技。不过他表示,“我可不是什么鳄鱼都捉,我一般只捉有过伤害人畜等‘不良记录’的鳄鱼”。
  这些鳄鱼往往“老而弥坚”,智商相当高。为了捉它们,他曾被拉进鳄鱼池,也曾失去一根手指——当然后来接上了。以至于他感慨,“有时候我捉鳄鱼,有时候鳄鱼捉我”。最终,这些捉到的鳄鱼会被放回到无害人类的地方去。
  除了鳄鱼,他也捉其他爬行动物,如蟒蛇、蜥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他最被人熟知的经历与“强项”鳄鱼无关,而是一次在印尼洞穴中捉蟒的经历:他不小心被蟒咬了屁股。也许是因为实在有点尴尬,观众都记住了他忍不住吼叫的画面。
  尽管他因动物节目而广为人知,不过他依然表示,“我捉鳄鱼不是为了电视镜头而表演,而是为了科学研究”。他所说的科学研究有很多种,比如他凭着“捕鱼”经验帮助探险家把一具10吨的史前化石复原,重现了“远古巨鳄”的形象。
  此外,还有些动物学上的帮助,可能他本人也没想到。乔轶伦就表示,与一般用药物捕捉动物容易造成动物损伤相比,用手和工具这样的物理方法更好。但是这种方法没有任何教科书会教,巴尔的经验就显得那么重要。
  研究动物也要“角色扮演”
  除了捕捉动物,巴尔还要尽可能拍摄到自然状态下的动物行为。为了真正做到“动物零距离”,他可说是“无所不用”。
  在记者面前,他戴上高仿真的动物头套,大呼“好热”。就是这样的动物头套和服装帮助他成功伪装,曾经他借此爬到鳄鱼身旁,给它装上小型摄影机。以这种方式打入动物内部颇为奏效,令其他专家也很动心,有研究河马的专家和他讨论“穿上河马服混入河马群的可能性”。
  此外,他还把玩具遥控车装摄像机,再指挥其驶进鳄鱼群,以便拍出最逼真的画面。不过遥控车就要面临被鳄鱼咬碎或吞下的危险。
  这些念头是从何而来的?巴尔坦言,是从儿童身上得到的灵感。这与他的经历大有关系。在专攻动物学之前,他是一名中学教师,那时他的“名言”就是“亲手触摸、亲眼看和亲自感觉动物”。如今,他依然经常向儿童普及动物知识,最擅长的就是互动式教学,幽默的讲解大受儿童欢迎,他也从儿童身上获得启发并应用。“今后没准还能从儿童身上学到更好的点子”,他说。
  动物“不可貌相”
  当然有时候这种互动也会有点小尴尬。当他问一个小朋友,“如果你可以选择熊猫或鳄鱼,你想哪个当你的宠物”,这个小“动物迷”不假思索地回答“熊猫”。这让痴迷鳄鱼的巴尔失落了一小下。
  确实,对大多数人来说,鳄鱼这样的爬行动物丑陋、冷血甚至恐怖,远不如熊猫这样的哺乳动物可爱。不过对鳄鱼爱好者来说,它的智商、情商都远比人们想象得高,行为模式复杂多样而耐人寻味。比如,鳄鱼宝宝刚孵出来的时候,母鳄鱼会把它们一只只含在口中、放进水里。这样含情脉脉的行为,是不输哺乳动物的。
  这或许就应了那句话“一切恐惧皆源于不了解”。人们被爬行动物的外表所困,其实失去了很多欣赏动物的机会。正如巴尔所言,“冷血动物如热血动物一样需要关爱”。他眼中的鳄鱼就是美丽且有魅力的。
  说起来,巴尔爱好鳄鱼缘于在自然界观察看到鳄鱼。而在他之后,人们了解甚至喜爱鳄鱼又多了一个途径:观看巴尔的纪录片。如果对鳄鱼产生了兴趣,巴尔会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老师,永远不要放弃所爱,没准那一天就梦想成真了呢。就像我,以前从没想过会被国家地理频道聘用。而现在,全世界都看着我捉鳄鱼”。
其他文献
夜幕下的地坛公园,古建筑黑色的剪影旁边,闪烁着一片片由LED照明技术营造出来的柔和灯光,也让现场拥有了不同于其他灯展的科技范儿。  8月10日~19日在地坛公园举办的“2012北京国际灯光艺术节”(后简称灯展),将LED(发光二极管)光源的应用结合艺术手法,展现了一个颇具想象力的情景。  LED营造奇幻灯景  灯展期间,走进晚上7点的地坛公园,夏日的夕阳还在西面的天空留有一抹余晖;而在公园里那些古
期刊
“7分钟”雪糕机 (美国)  家庭自制冰淇淋向来都不是简单的事情。而这款雪糕机的神奇之处在于,将其冰冻24小时后拿出,再把牛奶、水果等原料倒入,每7分钟就可以做出3个美味的雪糕。  边骑车边给手机充电  (中国香港)  这台微型发电机利用车轮转动来发电。只要你骑到时速5公里时就可以开始供电,而骑到时速20 公里时能达到最大的电力输出。其电流输出为3W,2~3小时即可将手机电量充满。  留住红酒的甘
期刊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血迹斑斑意味着恐惧,但对于法医而言,却是每一滴血迹都是证据,血迹形态越多证据种类越多,越容易说明问题。仔细观察新华社周克华被击毙照片,身体以外留在现场的血迹至少可以分成4类形状成因各不相同的类型,而且由于缺乏细节照片,我个人觉得还可能有其他血迹,如果我是现场刑侦人员,会带有目的地仔细寻找。  首先看C,大量血泊,这恐怕是映入常人眼睛最醒目的东西了。对于法医而言,这样的血迹我们叫静
期刊
近日,安徽的一起聚众淫乱事件把照片的PS技术又一次推到风口浪尖。照片本是最真实的一个媒介,但翻开照片的历史,发现照片也是最容易被造假的媒介。如今,随着数码技术的突飞猛进,Photoshop软件的普及,照片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信。  变味的PS  在中国,从华赛金奖作品《广场鸽注射禽流感疫苗》,到《人民日报》刊登的《中国绿城》,再到CCTV的年度新闻照片《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以及近日的刘
期刊
海洋军事学术研究所研究员  据日本《外交官》杂志网站8月1日刊文称,最近,中国前驻俄罗斯陆海空军少将武官、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副会长王海运在《环球》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中国需要建造三到五个航母战斗群,来支持中国的海上战略。  航母是什么呢?航空母舰的简称。实际上就是能够搭载以舰载机为主要武器的且能够航行比较远距离的大型海战战舰。目前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真正有航母的国家只有9个,数量也只有20艘
期刊
涨价再降价、无货、网站打不开……尽管京东、苏宁和国美的价格战没给用户带来好的用户体验,但却借媒体营造了三足鼎立之势,从而压低供应商的价格、排挤竞争者。这对消费者而言或许不是好消息。  降价之下的各种忽悠  8月15日,刘女士在看到京东、苏宁、国美在网上进行价格大战的时候,立刻想到为公司添置一台无线投影仪。她所相中的“明基MX615”在代理商的价格是3300元,在京东的价格是3699元。虽然京东价格
期刊
探访北京科学营  8月5日到10号,由中国科协和教育部共同主办的首次全国青少年高校科学营活动让5000名高中生走进了国内41所高校的大门,中学生的教育是通过课程教授、而大学是研究式的,中学生进入大学对拓展思维十分有益。记者跟随孩子们体验了北京科学营一周的精彩生活。  ?即将过去的这个暑期,全国各大高校异常忙碌。这些高等学府从昔日的科研圣地,变成了中学生的暑期营地。今年夏天,有5000名高中生走进了
期刊
邮票,是邮政部门发行的邮资凭证,用以表明“邮资已付”。  集邮又是什么?《辞海》的解释简明扼要:“以收集、鉴赏并研究邮票为中心内容的文化活动。19世纪60年代开始流行于欧洲。中国集邮活动约始于19世纪末叶。通过集邮,可以丰富科学文化知识,积累历史资料,培养艺术鉴赏能力和陶冶性情。”起初,集邮者们希望把世上所有种类的邮票都装入自己的邮册。但是,新邮票发行的规模和速度很快就打碎了这个美梦。于是,人们开
期刊
中科院《科学新闻》杂志前任总编辑,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John Glenn公共事务学院在读博士  开学在即,去美国上大学甚至是上高中的话题再一次浮出水面,并在多种媒体上得到了广泛讨论。因为儿子在美国上学,我对这一问题也多有观察。在孩子每天快乐的课堂生活之余,我也在思考,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心平气和地比较中美之间的教育,我发现,双方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两国不同的经济、社会与政治因素造成的
期刊
一位随丈夫外出打工的黄女士,由于没有一技之长,来到哈尔滨市道里区很久也没有找到工作,由于心情烦躁,和丈夫的关系也时有紧张。在参加社区活动时,她接触到了插花的培训,凭着自己的兴趣和努力,她最终成功在一家花店找到了工作,结束了几个月找不到工作的焦虑。  在哈尔滨市道里区,上至老人,下至学童,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科普体验项目。在这里既有退休的大学教授能给中学生指导数学难题,也有科学养生的科普录像片,另外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