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夫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余曰:有朋自远方来,以羊肉泡待之,不亦乐乎。
壬午年秋,有位广西生广西长的朋友来西安,余邀往老字号名店“老孙家"品尝羊肉泡,一进店门,刘华清将军所题“天下第一碗"几个大字,竟骇得这位老兄不敢下手掰馍,惟恐几十载备受江南米粉娇惯的胃口消受不了这份“猛"食。孰料提心吊胆略啜几口之后,竟然食性大发,顿显狼吞虎咽之力、风卷残云之势,边吃边呼:“美哉、快哉!"只看得余目瞪口呆,反过来替他担心撑坏了肠胃。饭毕,老兄捧腹曰:“平生从未吃过这么多的面粉!奈何腹已胀而口犹不足。"隔1日,主动申请再食羊肉泡,临上飞机前犹感慨不已:“中国人不到西安枉为中国人,到西安不吃羊肉泡等于没到西安。逛西安吃羊肉泡,实乃人生一大快事也!"
余静思之,如此普通的羊肉泡,何以备受八方朋友青睐?思之悟之,窃以为恐与吃羊肉泡所独具的“乐”感大有干系。
吃羊肉泡先要自己动手掰模,且愈碎愈好,碎至黄豆粒般大小最佳。外地来的客人,往往须与地主切磋一番掰馍的技艺——“噢,要想掰得细碎匀溜,泡得入味,里面还大有学问哩!"这就让食客找到了一种类似泡陶吧等手工作坊的感觉。吃自己亲手参与制作的佳肴,比坐享其成自然多一份亲切感和成就感,捧而食之,不亦乐乎。手掰馍是个细致活儿,心急不得,往往掰馍的功夫要比“吃”的时间长。于是,掰馍的过程就成了闲聊交流的大好时机。有多少感情公关、游说人心的工作是在吃羊肉泡的饭桌上完成的。原先素不相识的陌路人,两个馍掰过之后,便成了无话不说的知己。羊肉泡充当沟通友谊的媒介,虽无推杯换盏之劳,却获深化感情之效,不亦乐乎。
羊肉泡是典型的平民化食品,一向为贩夫走卒所钟情,如今作为秦地风味小吃而名扬天下,但老百姓看重的还是它那“花钱不多,吃个舒坦"和“吃一顿,饱一天"的实用主义品格。再尊贵的嘉宾,再有钱的大款,往泡馍桌边一坐,追求的都不是什么身份派头、什么规格档次,而是一样热烈鲜美的肚腹之愉。一碗下肚,如卧春风,鼓腹而歌,不亦乐乎。
羊肉泡讲究色、形、味俱全。久居兰州的老陕作家杨闻宇以他的生花妙笔如此描写道:“羊肉片薄大平展,纹络如织花;粉条细长,溜亮若冰丝;翠嫩的香菜蒜苗撮撒于堆起如雪的泡馍顶部,热气袅然,如云过山。碗侧置一径寸的小圆碟,碟半边是稀红的辣酱,另半边是一骨嘟金黄色的糖蒜。酱蒜小碟那冷冷的色调,反衬得自火中擎出的‘羊肉泡’更加香冽撩人。品尝这般美食,无论是视觉还是味觉,都是何等之美的享受,真可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不亦乐乎。
羊肉泡是老陕文化的最佳载体之一。长安自古帝王都,汉唐时期更是东西方文明的汇聚地,羊肉泡具有明显的“胡人”特点,据说,今日之阿拉伯国家和伊朗各地,仍可见酷似西安羊肉泡的食品。羊肉泡成为陕西“食粹",足见老陕文化兼融多元的大家风范。秦地历史悠久,秦人粗扩豪爽,体现在饮食文化上,一老碗雄浑凝重的羊肉泡,顿时让外地人想起那刚劲激昂的大秦腔,想起那憨厚威武的兵马俑。再看那大嚼大咽、汪洋恣肆的吃势,毫无南方人用餐小碗小口的雅相,全然一副“解把馋就死”的派头。单是坐于一旁静观老陕吃羊肉泡,你也会感悟一种浓烈醇厚的豪放感、历史感、生命感,此情此景,不亦乐乎。
壬午年秋,有位广西生广西长的朋友来西安,余邀往老字号名店“老孙家"品尝羊肉泡,一进店门,刘华清将军所题“天下第一碗"几个大字,竟骇得这位老兄不敢下手掰馍,惟恐几十载备受江南米粉娇惯的胃口消受不了这份“猛"食。孰料提心吊胆略啜几口之后,竟然食性大发,顿显狼吞虎咽之力、风卷残云之势,边吃边呼:“美哉、快哉!"只看得余目瞪口呆,反过来替他担心撑坏了肠胃。饭毕,老兄捧腹曰:“平生从未吃过这么多的面粉!奈何腹已胀而口犹不足。"隔1日,主动申请再食羊肉泡,临上飞机前犹感慨不已:“中国人不到西安枉为中国人,到西安不吃羊肉泡等于没到西安。逛西安吃羊肉泡,实乃人生一大快事也!"
余静思之,如此普通的羊肉泡,何以备受八方朋友青睐?思之悟之,窃以为恐与吃羊肉泡所独具的“乐”感大有干系。
吃羊肉泡先要自己动手掰模,且愈碎愈好,碎至黄豆粒般大小最佳。外地来的客人,往往须与地主切磋一番掰馍的技艺——“噢,要想掰得细碎匀溜,泡得入味,里面还大有学问哩!"这就让食客找到了一种类似泡陶吧等手工作坊的感觉。吃自己亲手参与制作的佳肴,比坐享其成自然多一份亲切感和成就感,捧而食之,不亦乐乎。手掰馍是个细致活儿,心急不得,往往掰馍的功夫要比“吃”的时间长。于是,掰馍的过程就成了闲聊交流的大好时机。有多少感情公关、游说人心的工作是在吃羊肉泡的饭桌上完成的。原先素不相识的陌路人,两个馍掰过之后,便成了无话不说的知己。羊肉泡充当沟通友谊的媒介,虽无推杯换盏之劳,却获深化感情之效,不亦乐乎。
羊肉泡是典型的平民化食品,一向为贩夫走卒所钟情,如今作为秦地风味小吃而名扬天下,但老百姓看重的还是它那“花钱不多,吃个舒坦"和“吃一顿,饱一天"的实用主义品格。再尊贵的嘉宾,再有钱的大款,往泡馍桌边一坐,追求的都不是什么身份派头、什么规格档次,而是一样热烈鲜美的肚腹之愉。一碗下肚,如卧春风,鼓腹而歌,不亦乐乎。
羊肉泡讲究色、形、味俱全。久居兰州的老陕作家杨闻宇以他的生花妙笔如此描写道:“羊肉片薄大平展,纹络如织花;粉条细长,溜亮若冰丝;翠嫩的香菜蒜苗撮撒于堆起如雪的泡馍顶部,热气袅然,如云过山。碗侧置一径寸的小圆碟,碟半边是稀红的辣酱,另半边是一骨嘟金黄色的糖蒜。酱蒜小碟那冷冷的色调,反衬得自火中擎出的‘羊肉泡’更加香冽撩人。品尝这般美食,无论是视觉还是味觉,都是何等之美的享受,真可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双丰收,不亦乐乎。
羊肉泡是老陕文化的最佳载体之一。长安自古帝王都,汉唐时期更是东西方文明的汇聚地,羊肉泡具有明显的“胡人”特点,据说,今日之阿拉伯国家和伊朗各地,仍可见酷似西安羊肉泡的食品。羊肉泡成为陕西“食粹",足见老陕文化兼融多元的大家风范。秦地历史悠久,秦人粗扩豪爽,体现在饮食文化上,一老碗雄浑凝重的羊肉泡,顿时让外地人想起那刚劲激昂的大秦腔,想起那憨厚威武的兵马俑。再看那大嚼大咽、汪洋恣肆的吃势,毫无南方人用餐小碗小口的雅相,全然一副“解把馋就死”的派头。单是坐于一旁静观老陕吃羊肉泡,你也会感悟一种浓烈醇厚的豪放感、历史感、生命感,此情此景,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