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二十一世纪是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社会,致力于受教育对象创新思维的发展及创新能力的提高,是新的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的人文科学,内蕴丰富,知识层面复杂,既具体生动、血肉包盈,又思想深厚、风光蕴藉。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初中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各方面在各自基础上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以形成丰富而独特的综合素质。这一综合素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创新精神。为此,顺新课改之潮,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该如何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开创初中语文创新教育的新格局呢?依笔者之见,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创设轻松愉快、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气氛,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那么,教师就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1.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设计新颖别致的导语,可根据实际情况,或用故事导入,或用诗词导入,或用实验导入,或用歌曲导入等。如我在教学《孔乙己》第二课时,就曾用了一个有趣的小品导入,充分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语文课充满了期盼的心理,不知教师下一课又将用一个什么新奇的方法来开始,这就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1.2 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培养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的语文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但切忌统得过死,只许学生往我们预先设计好的袋子里钻,这样无疑会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尊重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性,也就意味着把握了语文教学中实践创新教育的契机。创新的起点是独立与自主,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习者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自主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基础。认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人脑对外部信息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获取。选入语文课本的是一篇篇纷繁展现五光十色的现实世界和作者内心世界的文章。学生在学习每篇课文时,都可以根据其知识和经验多角度地、主动地学习,得出五花八门的结论。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并认可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性,允许他们对课文有着不同于教师和专家的理解。学生的这种自主性保证了学生本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与课本所提供的信息之间得以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任意的联系——认识结构同化或顺应外界信息。这两种类型的理解,都会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也促使学生学习理解能力的提高。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灌输所谓的标准答案,往往就不能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发生联系,而最终成为学生机械记忆的内容。鉴于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民族权利,让学生感到老师和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地位是平等的,是合作的“伙伴”,让学生可以自由读书、自由思考、自由发言,同时把教师的讲和问压缩到最低的程度,使学生有属于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有进行创新活动的时间,这样就能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3 引导学生质疑,启发创造思维
学生能质疑,表明他已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发现过程中已有所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正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曾言、敢做别人所未做,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的创造品格。爱思考,善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质疑,是深思的结果。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形成了学生只听、只记却疏于思索的状况。当你问学生还有问题没有,不少学生总是说没有,可一参加考试,成绩总不好:还有部分学生作文书看了一大堆,可是写起作文来仍旧无从下笔。究其原因,就是他们虽记住了某些知识或词句,但没有深入理解,不会应用,更谈不上创新。因此,启发创造思维,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进而发现新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积极性。
又如在《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后因势利导。我又引导学生用一个“骗”字概括全文,学生们更是深入探讨并明确了“皇帝受骗、骗子行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孩子揭骗”的人物关系。此后,我们又共同将它设计成了一个扇形的板书。这个板书十分新颖,学生再一次被激起求知的兴趣。我又问:“能摇动这把大扇子的动力是什么呢?这么多人受骗上当的原因是什么?小孩为什么敢说真话?”最后总结得出:因为私心使人们上当受骗并相互欺骗,只有无私才能无畏。学习课文后,我激励学生口头作文,为课文续写一个结局。学生兴趣高昂,一个个思涌如泉、出口成章。尤其是开始形象直观的影片给予了学生极大的触动,使他们在创作时对人物的性格、情节的发展,语言的夸张都有恰当的把握和处理。
有一位先哲曾说过:“頭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活跃的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就在我们教学将近结束时,一个学生突然举手说,他认为这个皇帝并不很坏,相反在这个角色的身上能看到我们自己的一些缺点。我感到学生的思考较深刻,又通过计算机调出一些有关分析研讨的文章,阅读之后又与学生一起探讨了文中所折射的对人类虚荣与媚俗的批判。
4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所以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使学生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而且可以拓宽到课文的深处。例如美学教育和德育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另一方面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结合一些恰当的问题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我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是尽量避免学生完全受课文制约、亦步亦趋、只是从课文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努力引导学生带着被课文所唤起的激情和想象、理智及思考,以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动精神去积极发现知识,甚至是一些隐藏在课文深处连作者自己也未曾认识到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补充课文情节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或创新课文的内容,延续课文的情节,或对课文某些观念进行提炼升华,从课文中引出新的见解等。在我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大都能凭借想象的创造神力,生动地再现、灵活地填补、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展现出一幅幅崭新的现实画卷,从而使学生步入创新的境界。得到创新训练,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总之,我们要时刻记住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从而把语文课堂作为创新教育的前沿阵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
1 创设轻松愉快、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课堂气氛,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与创新的火花。那么,教师就应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使学生感到安全的、宽容的和有利于其自主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减少焦虑,不怕出现语言错误,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我在教学中常给每一个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机会,还特别创造条件给后进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允许学生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还引导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这样学生的身心得到了解放,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创造。
1.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设计新颖别致的导语,可根据实际情况,或用故事导入,或用诗词导入,或用实验导入,或用歌曲导入等。如我在教学《孔乙己》第二课时,就曾用了一个有趣的小品导入,充分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语文课充满了期盼的心理,不知教师下一课又将用一个什么新奇的方法来开始,这就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1.2 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培养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的语文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但切忌统得过死,只许学生往我们预先设计好的袋子里钻,这样无疑会束缚学生的创新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 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尊重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性,也就意味着把握了语文教学中实践创新教育的契机。创新的起点是独立与自主,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学习者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的自主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基础。认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表明,人脑对外部信息并非被动接受,而是主动获取。选入语文课本的是一篇篇纷繁展现五光十色的现实世界和作者内心世界的文章。学生在学习每篇课文时,都可以根据其知识和经验多角度地、主动地学习,得出五花八门的结论。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并认可学生学习课文的自主性,允许他们对课文有着不同于教师和专家的理解。学生的这种自主性保证了学生本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与课本所提供的信息之间得以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任意的联系——认识结构同化或顺应外界信息。这两种类型的理解,都会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和提高,同时也促使学生学习理解能力的提高。如果教师不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灌输所谓的标准答案,往往就不能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发生联系,而最终成为学生机械记忆的内容。鉴于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民族权利,让学生感到老师和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地位是平等的,是合作的“伙伴”,让学生可以自由读书、自由思考、自由发言,同时把教师的讲和问压缩到最低的程度,使学生有属于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有进行创新活动的时间,这样就能有效地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3 引导学生质疑,启发创造思维
学生能质疑,表明他已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发现过程中已有所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正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曾言、敢做别人所未做,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的创造品格。爱思考,善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多想出智慧,深思能创新”。质疑,是深思的结果。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形成了学生只听、只记却疏于思索的状况。当你问学生还有问题没有,不少学生总是说没有,可一参加考试,成绩总不好:还有部分学生作文书看了一大堆,可是写起作文来仍旧无从下笔。究其原因,就是他们虽记住了某些知识或词句,但没有深入理解,不会应用,更谈不上创新。因此,启发创造思维,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进而发现新问题。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积极性。
又如在《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后因势利导。我又引导学生用一个“骗”字概括全文,学生们更是深入探讨并明确了“皇帝受骗、骗子行骗、大臣助骗、百姓传骗、孩子揭骗”的人物关系。此后,我们又共同将它设计成了一个扇形的板书。这个板书十分新颖,学生再一次被激起求知的兴趣。我又问:“能摇动这把大扇子的动力是什么呢?这么多人受骗上当的原因是什么?小孩为什么敢说真话?”最后总结得出:因为私心使人们上当受骗并相互欺骗,只有无私才能无畏。学习课文后,我激励学生口头作文,为课文续写一个结局。学生兴趣高昂,一个个思涌如泉、出口成章。尤其是开始形象直观的影片给予了学生极大的触动,使他们在创作时对人物的性格、情节的发展,语言的夸张都有恰当的把握和处理。
有一位先哲曾说过:“頭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活跃的课堂气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就在我们教学将近结束时,一个学生突然举手说,他认为这个皇帝并不很坏,相反在这个角色的身上能看到我们自己的一些缺点。我感到学生的思考较深刻,又通过计算机调出一些有关分析研讨的文章,阅读之后又与学生一起探讨了文中所折射的对人类虚荣与媚俗的批判。
4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让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所以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使学生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而且可以拓宽到课文的深处。例如美学教育和德育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另一方面要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结合一些恰当的问题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我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是尽量避免学生完全受课文制约、亦步亦趋、只是从课文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努力引导学生带着被课文所唤起的激情和想象、理智及思考,以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动精神去积极发现知识,甚至是一些隐藏在课文深处连作者自己也未曾认识到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补充课文情节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或创新课文的内容,延续课文的情节,或对课文某些观念进行提炼升华,从课文中引出新的见解等。在我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大都能凭借想象的创造神力,生动地再现、灵活地填补、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在头脑中展现出一幅幅崭新的现实画卷,从而使学生步入创新的境界。得到创新训练,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总之,我们要时刻记住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创新人才,从而把语文课堂作为创新教育的前沿阵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