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要条件

来源 :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9784582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155-02
  
  作为一名教研员,在下校检查常规的时候,我们乡小的教师都会问到一个问题:“你们是如何教学的?怎么你们的学生学习能力那么高?学习成绩那么好?”他们常说“怎么那么奇怪啊,我们对平日的教学工作也未懈怠过,甚至经常给学生开开小灶,可学生怎么学得这么困难?……困惑啊!”刚听到这话我也奇怪,可很快我就发现问题的根源所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是“一言堂”,有些老师是“满堂灌”,有些老师分不清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本课的训练点,更甚至有些老师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怎么能高?再看看他们所写的教案,没有教和学预设,没有解决问题的策略,简单、粗糙、形式。这样的教案,怎么能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保证?
  通过教学实践,我个人觉得,一节课能否上好不是偶然的,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是有效、高效进行教学的基础和保证。教学是十分复杂的艺术,在备课上花一分精力,在教学中肯定就有一分的成效。只有备好课,才能安排好教学环节,在有限的时间里,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对教师在教学中争取主动,保证教学质量,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理论,都有重要意义。
  那该如何备课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三关入手:
  1 备好自己
  教学效果的好坏,相关因素很多。我个人觉得教师的态度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教师应对教育持一颗热忱的心,一份强烈的责任感,以良好的形象,激发学生敬佩的心理和求知的欲望。
  其次,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学生往往和教师拥有着同样的信息源,有时甚至超过了教师。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有开阔的思路,教师首先要有全新的视野,而学习,是唯一的途径。
  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高万祥说过: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一个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也说过: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书。这样,在你所教的那门学科领域里,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学科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在某个意义上来说,教师的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她还说,教师因读书铸就的备课灵魂,便成了教育的永恒爱心,理想信念,社会良知以及社会责任心。这,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底蕴。
  “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故教师应该加强学习,以书为师,这不但是教师素养的体现,也是客观发展的要求。
  2 备好教材
  备好教材的第一步是掌握本学科教学大纲的基本精神,熟悉教材的目标和任务,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抓住教材的知识结构,这是教学的根本依据。
  具体到一篇课文时,我认为,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具体操作应是怎么样的呢?参加全国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活动的一些代表认为,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语言美等;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确定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案。
  在剖析教材的过程中,还要掌握每篇文章在整个单元计划中的作用,同时对每篇课文的字、词、句、段、篇、作者思路、表达方法等方面进行认真思考、反复推敲,只有这样才能较准确地掌握文章的重点和难点。要运用“实、精、活”的教学原则,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与此同时,我觉得还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弄清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所需要的知识基础是什么?它又是什么知识的基础?第二,本节教材教给学生哪些基础知识?培养什么能力?又该怎样培养?
  如,在备《军神》一课时,经过钻研,我确定本课的难点是“军神”“神”在哪儿?通过初读,我知道了刘伯承的“神”:他在不使用麻醉的情况下做摘除右眼坏死的手术,表现了他钢铁般的坚强意志。而术后,刘伯承对沃克医生说,他一直在数刀数,并且数出是七十二刀——这儿又体现了什么呢?我再反复读课文:在手术过程中,刘伯承“紧紧”抓住身下的白垫单,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他越來越使劲,崭新的白垫单“居然”被他抓破了。在如此痛苦的情况下,他竟然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数清刀数!这不正是他“神”之体现?有了这样的理解,教学方法也就有了——引领学生重走我的阅读之路,引领他们由表及里地读刘伯承,领悟他的“神”。这真是“这法那法,钻研不好教材就没有法”!
  我们常说对学生不但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所以我们还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比如说,除了告诉学生阅读的方式有朗读、默读、精读、略读、泛读、速读、浏览、跳读、扫读等以外,还要教会学生根据内容特点选择阅读的方法,如《桂林山水》《索溪峪的美》等语言精炼、词藻华丽的写景类文章,可采用感情朗读;写人记事类的文章,如《草船借箭》《田忌赛马》等思想内容深刻,要思考的问题多,故宜采用小声读。
  备好方法就是依据课堂教学固有的规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若不选择好的方法,就必然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正如南宋时期的诗人、哲学家朱熹所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所以备好方法是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
  而在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根据具体教学目的和任务选择方法;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方法;根据教学设备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同时还要注意灵活性、启发性。
  记得在备《走向生活》这篇略读课文时。我发现教学难点是理解罗斯福夫人的话的含义,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那该采用何种方法才能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有所感悟呢?当研读到“后来我强迫自己欢迎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强迫自己走向生活”时,我不禁想起自己: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我一直较自闭,是工作过程中,领导的肯定与鼓励、同事的热心与帮助、学生的天真与可爱让我看到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看到了人生的精彩与快乐,慢慢地改变着自己,一步一步走出自我表现,走向生活。是啊,何不用“情”穿针引线,以自己的经历来帮助、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走向积极的人生呢?
  于是,上课时,我打开了心扉……果然,课堂上气氛轻松和谐,学生像打开了话匣子,表达流畅,情感真挚。至今铭刻于心的是班里一个不太受学生喜欢的小女孩,她动情地说着自己的想法与渴望,希望同学们不要拒绝她的真诚。当时班里静静的,静静的,一些学生的神情在悄然起着变化……那以后,同学们对她的态度真的开始一点点地发生着改变。
  备课是一种进程,随时序而进,其实是有始无终的:对整个教学活动的预设是备课的开始;而在目标达成的实际操作中对预设的调整、修正,对课堂新情况的随机应变是备课的继续和提升;而课后的总结则是对整个备课的缝合和沉淀,是备课的后续和完善,并且这还将在新的备课活动中延续、再提升。所以,我个人认为,教学后记要与教学同步,要长期积累。因为它是对自身教学实践信息的反馈,是教育火花的记录,其特点是有感而发,因诱而出。它能把教学失误变为宝贵的教学经验,能成为积累教学经验的有效途径,成为进行教学研究的具体可靠的材料,成为完善教学过程的提示语。
  3 备好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应在吃透教材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设,并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不仅应该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应该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3.1 要考虑学生的思想及表现。如,学生在课堂上的投入状态;课后完成作业的情况,以及平日里表现的对所学学科的态度等,应随时注意,并了解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从而在备课过程中考虑进去,然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及时提出要求,予以鼓励、帮助或引导。
  3.2 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即备课时不要一刀切,要因材施教,要注意上、中、下三类学生。以中等学生为主要对象,使上等学生学得多一点,对后进学生要循循善诱。精心设计,细致安排,做到既统一要求,又区别对待。
  3.3 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对教学的期望。一是注意学生在学习上的爱好、特长及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二是收集学生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意见和建议,然后,在备课时根据学生的合理意见,改进教学方法,使之更切合学生的需要。
  如在备《电子计算机与多媒体》一课时,我琢磨了三个晚上,仍无从下手:该采用何种方法、何种形式才能将重点落实,将难点突破?烦恼间顺手拿起《学习摘记》,一段话跃入眼帘“反思很有价值,但是如果反思过后还是在老路上去寻求答案,这种价值就值得商榷了,因为永远都找不到答案,所以也就走不出迷惘”……我不正犯着如此错误?总想着该给学生讲点什么,却没细想过,我们这些身处乡镇的孩子对电脑究竟知道多少、了解多少?又还希望了解哪些相关的知识呢?于是,我先在班内对学生作了一个“我所知道的电子计算机”的调查,掌握了学生情况后,从学生的质疑入手,再结合本课重点难点来引导、点拨。因此,学生对这一课学得趣味盎然。
  可以说,任何一堂成功的课,无不凝结着教师备课的心血。备课过程是一种艰苦的复杂的脑力劳动过程。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备课的重要性,又勇于接受备课艰苦性的挑战,才能迈出有效教学的决定性的一步!
其他文献
【摘要】分层教学是以每一个学生得到最优化发展为目的,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成绩,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故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學生要有多层的教学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使教学目标都能逐一得到落实。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分层教学;学习兴趣;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140-01    
期刊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广大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改革进行了不断的探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令人困惑的是,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并没有显著的提高。因此,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搞好教学设计是首要条件。如何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让课堂45分钟有限的教学时间发挥出最大的效益,本文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关键词】初中数
期刊
【摘要】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启动情感为切入口,运用多种教学艺术调控课堂教学氛围,营造课堂教学高潮,给力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氛围;调控艺术;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146-02    课堂教学氛围调控艺术是指教师教学时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
期刊
【摘要】效益是课堂的永恒追求,本文从“有效教学”的含义,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性,怎样的课堂是有效的及如何实现有效教学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教学;有效性;重要性;兴趣;情景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143-01    效益是课堂的永恒追求,是我们作为英语教师工作的终极目标。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
期刊
【关键词】激发兴趣;挖掘;探索;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149-01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它已成为时代的浪潮,激荡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灵。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江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144-01  语文课堂教学,无论是知识讲析或内容解剖,还是师生间的感情交流,对学生智力的培养开发,对学生思想情操的陶冶,都离不开教学语言这个媒介,这个特殊手段。而从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来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备课很认真,有一定的甚至是丰富的知识修养和教学经验,然而想上出一堂生动的、声情并茂的语文课并不容易
期刊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方式;自主学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4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145-01    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就忘记。”我们的历史教学还在不断重复着“记一背一忘”的三步曲,这显然与培养适合21世纪人才的教育要求相左。研究和改革眼前这种知识、经验传授型的历史教学结构,应当是教育发展的题中之意。  1 问题症结的分析  剖析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结构,发现其阻碍学
期刊
【摘要】高三年级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次新的挑战,怎样上好每堂复习课?怎样让学生每堂课都有收获?笔者常常在思考这些问题,回首自己高三的教学工作,在同行的指导和帮助下,教学还是比较成功的。但仔细思考仍然在教学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学生在阅读、短文改错、书面表达失分很多等,有待我们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关键词】高三英语;复习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
期刊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2-0153-01    教案又称课时教学计划,是任课教师的教学实施方案,是教师对一节课或者两节课(语文课一般都是一到二课时)进行的总体设计。  编写教案有助于加强课堂教学的目的性和针对性。一堂课是由检查预习、导入新课、启发提问等多个环节组成的,而一堂课时间有限,如果没有周密的计划,不是完不成必要的教学任务,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