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读9月9日,中秋过后第一天。尽管第二天是教师节,对于上海闵行区某中学地理老师王俊秀(应采访对象要求,此为化名)来说,这天也仅是一个普通的周二。
下午下班后,王俊秀到了闵行某小学,接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回家。吃完晚饭,还没到《新闻联播》时间,王俊秀拿出手机,准备浏览一会儿新闻。
她打开新闻客户端,头条便看到醒目的“习近平:很不赞成从课本中去掉古代经典诗词”。教师节前慰问教师学生的场合,总书记如此表态,让王俊秀不免有些吃惊。一周时间过去,王俊秀关心的是,女儿的新课本会不会因此再换。
缘起:
新课本中8首古诗没了
“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9日上午,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参观教师节30周年展时说的这段话,从手机屏幕投射入王俊秀的眼帘,便吸引她细细琢磨起来。
看了会儿,王俊秀马上想起了什么。总书记说的“教育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表彰”等其他内容,她也没再往下看。因为半个月前的上海,一颗与课本删去古诗词相关的“石头”,曾激起千层浪。
8月26日,新学期正要开始,上海小学一年级新的《语文》课本面世。为给低年级学生“减负”,旧版教材中的《登鹳雀楼》《江雪》等8首古诗未再出现这本新课本中。作为家长兼老师,拿到女儿带回的课本,王俊秀就看到了这一改动。“古诗退出课本”引起众多网友、家长和专家的反响。
王俊秀自然明晓,教材改革非网上评论的那样简单,因此并未过多在意。看到习总书记说这样一番话,她才真正陷入思索。
首先映入她脑海的,是五年前那个教师节。2009年9月4日,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市第35中学,与初二学生坐在一起连上5节课。地理课上他指出,学生手中地理教材存在问题──对中国地区的划分不清楚,把陕西、甘肃划入华北地区。总理给地理课本挑错,王俊秀自然密切关注。她的判断与出版社回应的基本一致,教材的问题是未明确交代该“华北地区”是自然分界。
当年,国家测绘局、教育部启动对地理教材的研究,北京市启动针对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教材的首轮修订,总理所指问题成为修订重点。2010年9月,新一届初二学生手中的地理教材,原“华北地区”章节没有再出现。
回想起这些,王俊秀知道,总书记不赞成课本去掉经典诗词这话,才刚刚开始“发酵”。
上海:古诗退出课本没退出课堂
看到总书记的言论已经在网上广泛流传,且“上海小一语文课本8首古诗词全被删除”都被作为“新闻背景”、“相关新闻”附在报道最后,王俊秀与丈夫讨论了几句,这时手机响了。电话那头,是她一位交情较深的老同事,现工作岗位较为接近上海市教委。
老同事和王俊秀聊了聊总书记这则新闻,也不免提到市教委面对这条新闻的“尴尬”。老同事告诉她,站在市教委的角度,习总书记的话并非一定是针对上海的事所说,因此很不愿意和这则新闻挂上钩。市教委的处境,王俊秀能理解:在新课本引发争议的这十多天里,教委已疲于“回应”。
上海新语文课本“瘦身”,今年1月起就有陆续报道。但对其争论,始于8月26日课本发到学生家长手中。当天晚间,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薛峰就“挺身而出”向媒体解释:并不能说古诗退出了一年级语文课本,因为“在听力教材中依然保留了这8首古诗”。
随后一周多时间,薛峰很忙。众家沪媒及央媒引用他的话解释,上海市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由于编写时间长,存在不足,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学业负担较重。为此,新教材编写组进行问卷调查、观课、教师访谈和研讨后,对一年级语文教材进行修订。“从今年起一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文不再要求背诵默写,而是通过磁带或者教师朗诵的方式,让学生在读诵中感受古诗文的情感美、韵律美。”
与旧版相比,小一语文书课文总数从45篇减至40篇,识字量从353个减至296个,写字量从296个减少到118个,整本书篇幅减少近30%。针对删除古诗,薛峰再次解释,一年级的古诗将被重新编排至各学期,小学阶段5年内共学习80首古诗。“我们希望减少学生不必要的认读和记忆负担,也给老师更多的发挥空间。”
本应庆幸事态终于平静的上海,因总书记发言,不曾想再被牵出。压力之下,再由媒体出手。
9月10日上海《东方早报》A10版,整版报道“上海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当天《新闻晨报》A07版,头条推出“自制卡片、听听读读,娃娃爱上学古诗”;11日《新闻晨报》A06版,再整版推出《上海中小学多措并举传承中华文化》,所用图片中黑板上的《静夜思》清晰醒目,文中生动描写小学生课上诵读古诗词的情景。
这三篇报道,被称为上海市教委的“陈情文”。它们让爱看热闹的人们有些失望,抑或失落。每天看报纸的王俊秀,也难免困惑,这些报道“灭火”价值几许?
媒体:
各自坦承“我们没删古诗”
这番争论发源地是北师大,响应声也最早从北师大发出。10日一早,王俊秀点开手机新闻,头条换成了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任翔接受采访说,她非常赞同习主席“要把经典诗词嵌在学生脑子里”的观点。从明年9月起,由她负责主编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小一《语文》的古典诗词,将由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
任翔提到,从小一到初三,新版语文教材还将增加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如《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等。“如春节、中秋节和元宵节,我们都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加入教材。”她认为,今后高考也会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考查,孩子从小就要打好古诗文的基础。“古诗词的韵律对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和节奏感都非常有益。”
这篇新闻,让王俊秀留下印象的只是“明年北京小学语文古诗将增多”。其实任翔还表示,教材修订并非临时决定。“我们不是听了习主席的建议才修订的,只是巧合”,早在去年10月,她所在的团队就已开始启动教材编写工作,目前教材已编完,并于今年8月通过了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 “在教师节前一天说出这样的话,不是没有缘由的。”11日一家河南媒体解读道,课本删“古诗”其实是在删“文化”,并举证“郑州一年级课本没删古诗”。王立群、于丹两位名家接受采访,表达的“很多古诗词内容浅显易懂,不会增加学生负担,没必要删除”,“小学才让孩子们读背古典诗词,其实对孩子来说已经晚了”等观点,很合胃口。
“领导人的一句话真的可以撼动教育教学计划?”广州媒体提出疑问,并盘点古诗词在广州语文课本中的占比,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是逐渐加大的趋势。12日,一家央媒发表评论“教材猛增古诗词同样值得商榷”。直至17日,不甘于旁观的地方媒体还有苏州、沈阳、扬州、昆明……四川媒体引用小学生的话,称“语文没古诗就不完整”;云南媒体则提出,“争议古诗退出课本不如多陪孩子”。
教育部:
课本古诗词须达到标准
关于教材中古诗词的争论,本应在总书记发言后一两天就尘埃落定。因为王俊秀看到, 9月10日《人民日报》已经用评论“定调”:对于一国教育来说,古诗词入不入课本,传递的是政府对经典文化的态度。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号“侠客岛”则“从课本里拿掉几篇古诗词”,引申到“去中国化,无不从中小学教材入之”。这一引申,“高度”立显。
12日,在众媒体的追问下,教育部发言人续梅表示,教育部将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要求,在中小学教材中继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真正让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中华传统文化所占比重,也是教材审查的标准之一,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如果没有达到标准,则会建议增加。”
从2001年起,教育部发布《关于启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通知》,放开了教材的编写权,一改过去一本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而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教材“一纲多本”,即多家出版社可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学校可根据需求选用。
续梅称,尽管出版社可在课程标准内编写不同版本的教材,但并非教材编写组可自己决定教材内容。出版社编写完后,还需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专业核审。只有通过审定,才能供学校使用。而一旦通过审定,出版社就不能再随意更改,如再修改则需重新审定。
王俊秀觉得,对上海的做法支持者寥寥,似乎都没能给上海“减负”。在网络这一不均衡的舆论场上,如同上海的三篇“陈情文”,其他观点湮没在“声援”声中在所难免。
一周多时间的关注,说到底,王俊秀更关心的是女儿的语文课本会不会临时再换。明年、后年,女儿的语文课本会怎么样,她心里更没底。
(资料来源:新华社、光明日报、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澎湃新闻网、东方早报、新闻晨报、河南商报等)
下午下班后,王俊秀到了闵行某小学,接小学一年级的女儿回家。吃完晚饭,还没到《新闻联播》时间,王俊秀拿出手机,准备浏览一会儿新闻。
她打开新闻客户端,头条便看到醒目的“习近平:很不赞成从课本中去掉古代经典诗词”。教师节前慰问教师学生的场合,总书记如此表态,让王俊秀不免有些吃惊。一周时间过去,王俊秀关心的是,女儿的新课本会不会因此再换。
缘起:
新课本中8首古诗没了
“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9日上午,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参观教师节30周年展时说的这段话,从手机屏幕投射入王俊秀的眼帘,便吸引她细细琢磨起来。
看了会儿,王俊秀马上想起了什么。总书记说的“教育需要坚实的科学基础”、“全国教育系统先进个人表彰”等其他内容,她也没再往下看。因为半个月前的上海,一颗与课本删去古诗词相关的“石头”,曾激起千层浪。
8月26日,新学期正要开始,上海小学一年级新的《语文》课本面世。为给低年级学生“减负”,旧版教材中的《登鹳雀楼》《江雪》等8首古诗未再出现这本新课本中。作为家长兼老师,拿到女儿带回的课本,王俊秀就看到了这一改动。“古诗退出课本”引起众多网友、家长和专家的反响。
王俊秀自然明晓,教材改革非网上评论的那样简单,因此并未过多在意。看到习总书记说这样一番话,她才真正陷入思索。
首先映入她脑海的,是五年前那个教师节。2009年9月4日,总理温家宝来到北京市第35中学,与初二学生坐在一起连上5节课。地理课上他指出,学生手中地理教材存在问题──对中国地区的划分不清楚,把陕西、甘肃划入华北地区。总理给地理课本挑错,王俊秀自然密切关注。她的判断与出版社回应的基本一致,教材的问题是未明确交代该“华北地区”是自然分界。
当年,国家测绘局、教育部启动对地理教材的研究,北京市启动针对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试验教材的首轮修订,总理所指问题成为修订重点。2010年9月,新一届初二学生手中的地理教材,原“华北地区”章节没有再出现。
回想起这些,王俊秀知道,总书记不赞成课本去掉经典诗词这话,才刚刚开始“发酵”。
上海:古诗退出课本没退出课堂
看到总书记的言论已经在网上广泛流传,且“上海小一语文课本8首古诗词全被删除”都被作为“新闻背景”、“相关新闻”附在报道最后,王俊秀与丈夫讨论了几句,这时手机响了。电话那头,是她一位交情较深的老同事,现工作岗位较为接近上海市教委。
老同事和王俊秀聊了聊总书记这则新闻,也不免提到市教委面对这条新闻的“尴尬”。老同事告诉她,站在市教委的角度,习总书记的话并非一定是针对上海的事所说,因此很不愿意和这则新闻挂上钩。市教委的处境,王俊秀能理解:在新课本引发争议的这十多天里,教委已疲于“回应”。
上海新语文课本“瘦身”,今年1月起就有陆续报道。但对其争论,始于8月26日课本发到学生家长手中。当天晚间,上海市教委教研室语文教研员薛峰就“挺身而出”向媒体解释:并不能说古诗退出了一年级语文课本,因为“在听力教材中依然保留了这8首古诗”。
随后一周多时间,薛峰很忙。众家沪媒及央媒引用他的话解释,上海市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由于编写时间长,存在不足,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学业负担较重。为此,新教材编写组进行问卷调查、观课、教师访谈和研讨后,对一年级语文教材进行修订。“从今年起一年级学生学习古诗文不再要求背诵默写,而是通过磁带或者教师朗诵的方式,让学生在读诵中感受古诗文的情感美、韵律美。”
与旧版相比,小一语文书课文总数从45篇减至40篇,识字量从353个减至296个,写字量从296个减少到118个,整本书篇幅减少近30%。针对删除古诗,薛峰再次解释,一年级的古诗将被重新编排至各学期,小学阶段5年内共学习80首古诗。“我们希望减少学生不必要的认读和记忆负担,也给老师更多的发挥空间。”
本应庆幸事态终于平静的上海,因总书记发言,不曾想再被牵出。压力之下,再由媒体出手。
9月10日上海《东方早报》A10版,整版报道“上海大力发展传统文化教育”;当天《新闻晨报》A07版,头条推出“自制卡片、听听读读,娃娃爱上学古诗”;11日《新闻晨报》A06版,再整版推出《上海中小学多措并举传承中华文化》,所用图片中黑板上的《静夜思》清晰醒目,文中生动描写小学生课上诵读古诗词的情景。
这三篇报道,被称为上海市教委的“陈情文”。它们让爱看热闹的人们有些失望,抑或失落。每天看报纸的王俊秀,也难免困惑,这些报道“灭火”价值几许?
媒体:
各自坦承“我们没删古诗”
这番争论发源地是北师大,响应声也最早从北师大发出。10日一早,王俊秀点开手机新闻,头条换成了北师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任翔。任翔接受采访说,她非常赞同习主席“要把经典诗词嵌在学生脑子里”的观点。从明年9月起,由她负责主编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中,小一《语文》的古典诗词,将由6到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
任翔提到,从小一到初三,新版语文教材还将增加民族传统文化内容,如《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等。“如春节、中秋节和元宵节,我们都以单元编排的方式加入教材。”她认为,今后高考也会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考查,孩子从小就要打好古诗文的基础。“古诗词的韵律对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和节奏感都非常有益。”
这篇新闻,让王俊秀留下印象的只是“明年北京小学语文古诗将增多”。其实任翔还表示,教材修订并非临时决定。“我们不是听了习主席的建议才修订的,只是巧合”,早在去年10月,她所在的团队就已开始启动教材编写工作,目前教材已编完,并于今年8月通过了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 “在教师节前一天说出这样的话,不是没有缘由的。”11日一家河南媒体解读道,课本删“古诗”其实是在删“文化”,并举证“郑州一年级课本没删古诗”。王立群、于丹两位名家接受采访,表达的“很多古诗词内容浅显易懂,不会增加学生负担,没必要删除”,“小学才让孩子们读背古典诗词,其实对孩子来说已经晚了”等观点,很合胃口。
“领导人的一句话真的可以撼动教育教学计划?”广州媒体提出疑问,并盘点古诗词在广州语文课本中的占比,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是逐渐加大的趋势。12日,一家央媒发表评论“教材猛增古诗词同样值得商榷”。直至17日,不甘于旁观的地方媒体还有苏州、沈阳、扬州、昆明……四川媒体引用小学生的话,称“语文没古诗就不完整”;云南媒体则提出,“争议古诗退出课本不如多陪孩子”。
教育部:
课本古诗词须达到标准
关于教材中古诗词的争论,本应在总书记发言后一两天就尘埃落定。因为王俊秀看到, 9月10日《人民日报》已经用评论“定调”:对于一国教育来说,古诗词入不入课本,传递的是政府对经典文化的态度。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号“侠客岛”则“从课本里拿掉几篇古诗词”,引申到“去中国化,无不从中小学教材入之”。这一引申,“高度”立显。
12日,在众媒体的追问下,教育部发言人续梅表示,教育部将进一步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要求,在中小学教材中继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真正让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中华传统文化所占比重,也是教材审查的标准之一,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必须达到一定的比例。如果没有达到标准,则会建议增加。”
从2001年起,教育部发布《关于启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通知》,放开了教材的编写权,一改过去一本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而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实行教材“一纲多本”,即多家出版社可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中小学教材,学校可根据需求选用。
续梅称,尽管出版社可在课程标准内编写不同版本的教材,但并非教材编写组可自己决定教材内容。出版社编写完后,还需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专业核审。只有通过审定,才能供学校使用。而一旦通过审定,出版社就不能再随意更改,如再修改则需重新审定。
王俊秀觉得,对上海的做法支持者寥寥,似乎都没能给上海“减负”。在网络这一不均衡的舆论场上,如同上海的三篇“陈情文”,其他观点湮没在“声援”声中在所难免。
一周多时间的关注,说到底,王俊秀更关心的是女儿的语文课本会不会临时再换。明年、后年,女儿的语文课本会怎么样,她心里更没底。
(资料来源:新华社、光明日报、北京青年报、南方都市报、澎湃新闻网、东方早报、新闻晨报、河南商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