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是读者从写的或印刷的书面材料中获取意义或情感信息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人类涉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谈到阅读,人们首先是把它和语文学科联系起来,很少有人瞬间联想到数学阅读。在小学阶段让学生阅读语文往往很容易,任意一篇课文都能读得朗朗上口,可要让他们读读数学课本,往往无从下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这里的阅读,当然也包括数学阅读。数学方法的应用、数学语言的表达、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推理能力的养成都离不开数学课本阅读,因此,提高学生数学课本阅读能力不可忽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数学教材也包括数学课本,数学课本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数学课本中的概念、定义、性质、公式等内容 充分体现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书中例题贴近生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课文中的练习、习题具有广泛性;书中的图画、对话、表格形象生动。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理解数学课本,就能把知识融会贯通,学生便能获得数学的思想,所以“数学课本阅读”在数学学科学习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现象分析
新课程改革后教材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图文并茂,甚至很多内容是以对话的方式呈现的,很多地方还需要学生动脑筋思考,阅读起来往往就不那么容易,所以孩子们就不习惯阅读数学课本,很多时候要在老师的帮助和带动下才能将书上的概念、结论、定理、公式等做标记。但随着孩子们年级的不断升高,学习内容难度加深,课堂光靠老师所讲已远远不足,还需要学生不断阅读课本,将知识灵活运用、融会贯通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这一年来我都在关注孩子们课本的阅读情况,可从作业和考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来看,基础部分丢分惨重,足以说明课本阅读远远不够。比如四年级上册《角》一单元中,书上对直线的定义为“一条线段向两端无限延长后就是一条直线,直线没有端点”;射线的定义为“线段向一端无限延长后就是一条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在考试和作业中学生们往往喜欢用自己的语言说成“一条线段向两边无限延伸后就是一条直线,直线没有端点。”和“线段向一边无限延伸后就是一条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语言缺乏严密性。在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一单元中,书上对三角形的概念定义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可学生老爱说成: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岂不知一字之差相距千里。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很多很多,究其原因就是对数学课本的阅读不仔细,走马观花,没用心品味数学语言的严密性,从而断章取意造成。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树立让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理念,让学生通过阅读数学课本,自主的获得数学知识。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课本阅读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在研究数学课本阅读教学时,必须抓住数学阅读要细读、认真品读,反复推敲阅读。因此教师必须通过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正确地阅读数学课本。
二、教师指导学生数学课本阅读的具体方法
1.课前预习指导学生细读课本
课前的预习对学生来说必不可少,它能反应出学生对新知识的自我获取能力。当学生自学新知识时,必须逐字逐句地细读课本中的文字、符号、图形和对话等,以便初获信息。在细读时可用笔勾划重、难点,如果阅读中有问题时可反复阅读,用心体会,至到读懂为止,如有不懂之处可做标记,不明白的地方更能让学生知已知彼,知道问题所在,以便上课时能认真聆听。如果在预习阶段学生们已经没多大问题了,那课堂的聆听便可事半功倍。
2.课中学习指导学生品读课本
因预习时学生们对课本已经有了初步地了解,课中教师的讲解和指导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了然,因此课中指导学生再次品读数学课本是非常必要的。利用课堂,把“教材”变为“学材”,把品读课本方法的指导寓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课本品读方法,如“咬文嚼字”(再次反复嚼食书中的概念、定义、定理等中的关键字眼)、“推敲注释”(反复推敲书上的小注部分等)、“动手操作”(如画三角形的高,边读书边操作;再比如算理分析等,边读边练,同时调动多种器官同时参与,效果更佳)等方法,得法于课内而得益于课外,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品读方法在课外数学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而且,教师让学生在
课堂上品读数学课本,不仅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板书时间,还可以增加学生课堂练习的空间,从而使学生能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3.课后温习指导学生推敲课本
课后温习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时的课后温习不仅能巩固新
知、强化记忆,让所学知识系统化,而且能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提高学习的质量。正确的课后温习方法,应该是反复推敲阅读课本。那种只解题、不读书的课后温习对正确学习方法、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极其有害的。因此,教师要明确提出课后反复推敲阅读课本的要求,并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使学生在推敲阅读数学课本后有强烈的收获体验。在推敲阅读中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可采用以下指导方法:一是计算教学再次让学生动一边阅读课本一边动手演练计算过程,明白算理;二是概念性知识可让学生学着将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进行转化,以加深理解记忆;三是问题解决让学生抓获数学信息和问题,理清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四是注重培养学生联系已学知识并将新知识进行迁移,承上启下,更能让学生得益匪浅。
相信学生们学会了正确地数学课本阅读方法后,不仅能读懂数学课本,还会变得会读数学课本,从而能轻松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对数学学习更感兴趣。
真正做到能让学生好学、乐学数学以提高数学学科学习效率。
谈到阅读,人们首先是把它和语文学科联系起来,很少有人瞬间联想到数学阅读。在小学阶段让学生阅读语文往往很容易,任意一篇课文都能读得朗朗上口,可要让他们读读数学课本,往往无从下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这里的阅读,当然也包括数学阅读。数学方法的应用、数学语言的表达、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推理能力的养成都离不开数学课本阅读,因此,提高学生数学课本阅读能力不可忽视。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数学教材也包括数学课本,数学课本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数学学科特点等诸多因素精心编写而成,具有极高的阅读价值。数学课本中的概念、定义、性质、公式等内容 充分体现了数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书中例题贴近生活,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课文中的练习、习题具有广泛性;书中的图画、对话、表格形象生动。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理解数学课本,就能把知识融会贯通,学生便能获得数学的思想,所以“数学课本阅读”在数学学科学习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现象分析
新课程改革后教材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图文并茂,甚至很多内容是以对话的方式呈现的,很多地方还需要学生动脑筋思考,阅读起来往往就不那么容易,所以孩子们就不习惯阅读数学课本,很多时候要在老师的帮助和带动下才能将书上的概念、结论、定理、公式等做标记。但随着孩子们年级的不断升高,学习内容难度加深,课堂光靠老师所讲已远远不足,还需要学生不断阅读课本,将知识灵活运用、融会贯通才能提高学习效率。这一年来我都在关注孩子们课本的阅读情况,可从作业和考试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来看,基础部分丢分惨重,足以说明课本阅读远远不够。比如四年级上册《角》一单元中,书上对直线的定义为“一条线段向两端无限延长后就是一条直线,直线没有端点”;射线的定义为“线段向一端无限延长后就是一条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在考试和作业中学生们往往喜欢用自己的语言说成“一条线段向两边无限延伸后就是一条直线,直线没有端点。”和“线段向一边无限延伸后就是一条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语言缺乏严密性。在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一单元中,书上对三角形的概念定义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是三角形,可学生老爱说成: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是三角形,岂不知一字之差相距千里。诸如此类的情况还有很多很多,究其原因就是对数学课本的阅读不仔细,走马观花,没用心品味数学语言的严密性,从而断章取意造成。所以作为数学教师要树立让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理念,让学生通过阅读数学课本,自主的获得数学知识。但由于数学语言的符号化、逻辑化及严谨性、抽象性等特点,决定了数学课本阅读不同于一般的阅读,在研究数学课本阅读教学时,必须抓住数学阅读要细读、认真品读,反复推敲阅读。因此教师必须通过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正确地阅读数学课本。
二、教师指导学生数学课本阅读的具体方法
1.课前预习指导学生细读课本
课前的预习对学生来说必不可少,它能反应出学生对新知识的自我获取能力。当学生自学新知识时,必须逐字逐句地细读课本中的文字、符号、图形和对话等,以便初获信息。在细读时可用笔勾划重、难点,如果阅读中有问题时可反复阅读,用心体会,至到读懂为止,如有不懂之处可做标记,不明白的地方更能让学生知已知彼,知道问题所在,以便上课时能认真聆听。如果在预习阶段学生们已经没多大问题了,那课堂的聆听便可事半功倍。
2.课中学习指导学生品读课本
因预习时学生们对课本已经有了初步地了解,课中教师的讲解和指导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更加了然,因此课中指导学生再次品读数学课本是非常必要的。利用课堂,把“教材”变为“学材”,把品读课本方法的指导寓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课本品读方法,如“咬文嚼字”(再次反复嚼食书中的概念、定义、定理等中的关键字眼)、“推敲注释”(反复推敲书上的小注部分等)、“动手操作”(如画三角形的高,边读书边操作;再比如算理分析等,边读边练,同时调动多种器官同时参与,效果更佳)等方法,得法于课内而得益于课外,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品读方法在课外数学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而且,教师让学生在
课堂上品读数学课本,不仅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板书时间,还可以增加学生课堂练习的空间,从而使学生能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3.课后温习指导学生推敲课本
课后温习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时的课后温习不仅能巩固新
知、强化记忆,让所学知识系统化,而且能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思,提高学习的质量。正确的课后温习方法,应该是反复推敲阅读课本。那种只解题、不读书的课后温习对正确学习方法、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极其有害的。因此,教师要明确提出课后反复推敲阅读课本的要求,并给予必要的方法指导,使学生在推敲阅读数学课本后有强烈的收获体验。在推敲阅读中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可采用以下指导方法:一是计算教学再次让学生动一边阅读课本一边动手演练计算过程,明白算理;二是概念性知识可让学生学着将文字语言、符号语言与图形语言进行转化,以加深理解记忆;三是问题解决让学生抓获数学信息和问题,理清数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四是注重培养学生联系已学知识并将新知识进行迁移,承上启下,更能让学生得益匪浅。
相信学生们学会了正确地数学课本阅读方法后,不仅能读懂数学课本,还会变得会读数学课本,从而能轻松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对数学学习更感兴趣。
真正做到能让学生好学、乐学数学以提高数学学科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