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在素质教育和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下,创新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目前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改进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广泛探究,以丰富的知识,灵活的视角不断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具备创新精神,成为优秀人才。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精神;培养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来改革创造,做出不平凡的成就。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在目前,初中教学对于考试成绩过于看重,学生在课堂中只能一味地记忆教师讲解的重点难点,将学习的重心全部投入在考试上,对于教材的认识过于单一,对于其他方面的知识缺乏探究的意识,学生的创新精神普遍比较缺乏。因此,只对课堂教学作出调整,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笔者就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探讨。
一、引入多种课外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在初中教学中,对于课外知识,学生和教师普遍理解为成文化常识方面,而不能引申到数学、物理、生物等其他学科中。这样在阅读一些自然景观类文章合说明文时,学生缺乏足够的知识作为支持,难以寻找出恰当的思路进行理解,阅读会非常吃力。对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广泛扩展多种课外知识,引导学生注意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紧密关联性。
例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时,教师可以广泛引入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视野。在阅读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来写作,很多学生会感觉无从下手。阅读课文后,从“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等叙述中发现科学知识在描写自然、表现自然时具有的丰富性与知识性,从而能够站在物理学、气候学、生物学等角度深刻全面地看待自然。
二、引入多种解读方法,拓展阅读形式
一直以来,学生都将阅读看做是对文字的归纳与整合,而没有注意到文字的来源。实际上,文本是作者对实践或者事物进行探究、想象的成果。当学生能够回归到写作过程时,就能以多种方式感受到文本的丰富内涵。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以手工制作、话剧表演、情景体验等方式进行文本解读,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在学习《卖油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实践的方式进行文本的解读。课文讲述的是善于射箭的陈康肃公在卖油翁表演将油从小孔中灌入后明白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弓箭和靶子,尝试射箭,在刚开始学生会感觉射中靶子很困难,经过多次尝试后会发现不断地坚持射中的几率就越大。同样的另一部分学生可以找来一杯水将水倒入小孔中,随着不断地尝试,发现自己越来越熟练。这样的学习过程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從实践中体会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另一方面能够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三、摆脱标准答案舒服,进行相互讨论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依然是考取优异的成绩。这就造成学生只能围绕重点难点知识进行思考与学习。而且这些内容的答案往往在参考书中或者由教师来统一规定。长期这样的学习让学生的思维变得过于固化。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进行自由讨论,从多方面进行思考,之后再进行评讲,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
例如,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对课文形成丰富认知。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作者对阿长是怎样的态度。学生能够发现作者在开头写阿长长得矮胖、自己睡觉时阿长占据了他的位置、过年时阿长讲的许多规矩让他不耐烦。在后文也写了阿长在长毛军叛乱时流离失所,一生都做着卑下的仆人,自己对阿长十分怀念。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有的学生会认为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完全表达了对阿长的感恩与赞美。一些学生也可以认为作者一方面批评了阿长的缺点,一方面也肯定了阿长的优点。对于作者的写作目的,一些学生可以认为阿长将《山海经》读成“三哼经”是作者对人民过于愚昧的批判,一些学生可以认为这是作者对阿长失去受教育机会的惋惜。通过这样的多角度分析,学生的思维将更加灵活,能够培养出强烈的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创新精神不仅是自然社学所需要的,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够为学生打开学习的视野,获得更丰富的知识。教师要在教学中广泛扩展多种课外知识,引导学生注意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紧密关联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以手工制作、话剧表演、情景体验等方式进行文本解读,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进行自由讨论,从多方面进行思考,之后再进行评讲,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 略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齐永慧,新课程研究,2019-04-11.
[2]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思考,邢慧敏,成才之路,2012-04-25.
关键词:初中语文;创新精神;培养方法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来改革创造,做出不平凡的成就。因此,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在目前,初中教学对于考试成绩过于看重,学生在课堂中只能一味地记忆教师讲解的重点难点,将学习的重心全部投入在考试上,对于教材的认识过于单一,对于其他方面的知识缺乏探究的意识,学生的创新精神普遍比较缺乏。因此,只对课堂教学作出调整,才能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下面,笔者就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探讨。
一、引入多种课外知识,开阔学生视野
在初中教学中,对于课外知识,学生和教师普遍理解为成文化常识方面,而不能引申到数学、物理、生物等其他学科中。这样在阅读一些自然景观类文章合说明文时,学生缺乏足够的知识作为支持,难以寻找出恰当的思路进行理解,阅读会非常吃力。对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广泛扩展多种课外知识,引导学生注意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紧密关联性。
例如,在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时,教师可以广泛引入课外知识,丰富学生的视野。在阅读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来写作,很多学生会感觉无从下手。阅读课文后,从“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等叙述中发现科学知识在描写自然、表现自然时具有的丰富性与知识性,从而能够站在物理学、气候学、生物学等角度深刻全面地看待自然。
二、引入多种解读方法,拓展阅读形式
一直以来,学生都将阅读看做是对文字的归纳与整合,而没有注意到文字的来源。实际上,文本是作者对实践或者事物进行探究、想象的成果。当学生能够回归到写作过程时,就能以多种方式感受到文本的丰富内涵。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以手工制作、话剧表演、情景体验等方式进行文本解读,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在学习《卖油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实践的方式进行文本的解读。课文讲述的是善于射箭的陈康肃公在卖油翁表演将油从小孔中灌入后明白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弓箭和靶子,尝试射箭,在刚开始学生会感觉射中靶子很困难,经过多次尝试后会发现不断地坚持射中的几率就越大。同样的另一部分学生可以找来一杯水将水倒入小孔中,随着不断地尝试,发现自己越来越熟练。这样的学习过程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從实践中体会到作者的写作目的,另一方面能够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三、摆脱标准答案舒服,进行相互讨论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依然是考取优异的成绩。这就造成学生只能围绕重点难点知识进行思考与学习。而且这些内容的答案往往在参考书中或者由教师来统一规定。长期这样的学习让学生的思维变得过于固化。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进行自由讨论,从多方面进行思考,之后再进行评讲,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
例如,在学习《阿长与〈山海经〉》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对课文形成丰富认知。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作者对阿长是怎样的态度。学生能够发现作者在开头写阿长长得矮胖、自己睡觉时阿长占据了他的位置、过年时阿长讲的许多规矩让他不耐烦。在后文也写了阿长在长毛军叛乱时流离失所,一生都做着卑下的仆人,自己对阿长十分怀念。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有的学生会认为作者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完全表达了对阿长的感恩与赞美。一些学生也可以认为作者一方面批评了阿长的缺点,一方面也肯定了阿长的优点。对于作者的写作目的,一些学生可以认为阿长将《山海经》读成“三哼经”是作者对人民过于愚昧的批判,一些学生可以认为这是作者对阿长失去受教育机会的惋惜。通过这样的多角度分析,学生的思维将更加灵活,能够培养出强烈的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创新精神不仅是自然社学所需要的,在语文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够为学生打开学习的视野,获得更丰富的知识。教师要在教学中广泛扩展多种课外知识,引导学生注意到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紧密关联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以手工制作、话剧表演、情景体验等方式进行文本解读,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进行自由讨论,从多方面进行思考,之后再进行评讲,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 略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齐永慧,新课程研究,2019-04-11.
[2] 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思考,邢慧敏,成才之路,201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