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械基础》是一门机械类工种的基础课,它与生产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该课程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熟悉和掌握机械传动、常用机构及液压传动的基础知识、工作原理和应用特点,为学好各门专业课和以及为今后从事生产技术工作打下基础。该课程覆盖内容广、理论性强、概念多且抽象,所以学生学起来会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经过多年教学的不断摸索,笔者采取了一些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充分利用教具,采取直观性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直接照搬课本中概念化的语句,很难使学生形成表象,学生难以接受。使用教具辅助教学,能使书本的知识在教师的指挥下活起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一章节都利用了教具。教具的充分利用,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易接受,教学效果自然得到提高。例如,讲述第五章中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时,如图1所示。
三种基本形式都是由四杆组成(如图2),但运动形式转变不一样。怎样分清楚呢?通过教具的演练,很容易就区分清楚三种基本形式。关键在于两条连架杆,如果两条连架杆都能围绕铰链作整周回转,为双曲柄机构;如果两条连架杆都能围绕铰链作往复摆动,为双摇杆机构,一条连架杆能围绕铰链作整周回转,另一条连架杆只能围绕铰链作往复摆动,为曲柄摇杆机构。通过教具的演练,使学生能直观地看到机构的运动形式转换过程,较好地掌握了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的教学内容。
二、运用通俗语言,采用对话式教学
教学的对象是技校学生,技校学生多以初中毕业为主,没有生产实习经验,对机械接触甚少,且学生基础素质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中,运用通俗语言,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述是必要的手段。将课本中的知识以平常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例如,讲授课本中螺纹的概念,与其说“螺纹是指螺钉、螺母和丝杆等零件的圆柱或锥面上,沿着螺旋线所形成的,具有相同剖面的连续凸起和沟槽”,还不如直接说“螺丝上面的牙”,更简单明白。又如,在直齿圆柱齿轮参数中,分度圆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课本中的解释是这样的:“圆柱齿轮的分度圆柱面与端面的交线,称为分度圆。”对于学生来说,分度圆的概念还没弄清楚,又引入了分度圆柱面,解释等于没有解释。实际上,只要让学生明白在齿轮端面有这么一个圆,在这个圆上轮齿的厚度与轮槽的宽度恰好相等,齿轮的齿廓将这个圆完全等分,这个圆就称为分度圆。
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与学是相互相承的,因此,教与学一定要紧密配合,孤立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的。在教学中,可根据课本内容安排,采取谈话式的教学方法,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通过教师的引导,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这样,通过学生参与,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思维,效果很好。
三、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本中讲述的许多内容,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找到具体的例子,教师可在这方面多多挖掘。如果能将生活实际上的例子,结合课本的内容进行讲述,一定能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具体案例的可用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教学得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述到链传动时,举例自行车、摩托车等。然后,由教师引入主动链轮,从动链轮、传动比等引申到课本内容的讲。由于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事物有关联,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当然,课后还可引申到变速自行车是怎样变速的,巩固传动比的概念,为后面变速机构的讲述打下基础。
四、采取图解法,进行形象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图解进行形象化教学,将课本的知识以图解的形式形象地表达出来,代替抽象的文字解释,学生易于理解,这也是一种好的方法。例如,讲述螺纹的参数时,将螺纹的大径、中径、小径直接在图上表示出来,学生一看就明白,避免了课本中抽象的解说。如图2所示。
五、组织学生下厂参观,加深对机械的认识
在教学中,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组织学生下车间到工厂进行参观见习。这样,学生能将课本中学到的知识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使课本中介绍的机械传动和常用机构等内容在具体的机器中体现出来。教师在解说时,可着重从机器的三个组成部分着手。一般的机器是由原动部分、传动部分、工作部分三部分组成,结合具体的机器进行解说,注意联系课本中介绍到的内容,并进行重点介绍,在不同的机器中传动部分采取的形式有不用,采取了课本中哪一种传动或哪几种传动,由哪些机构组成。例如,台式钻床,它的组成很简单,电动机是动力源,是钻床的原动部分,传动部分用的是皮带传动,工作部分是主轴(钻头),属于有级变速机构。通过改变主动带轮与从动带轮的直径,从而改变传动比的大小。通过能观见习,扩宽了学生眼界,从而对机械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笔者通过以上几种措施,结合实际,深入浅出,使学生于接受,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汽车技工学校)
一、充分利用教具,采取直观性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直接照搬课本中概念化的语句,很难使学生形成表象,学生难以接受。使用教具辅助教学,能使书本的知识在教师的指挥下活起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一章节都利用了教具。教具的充分利用,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兴趣,学生易接受,教学效果自然得到提高。例如,讲述第五章中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时,如图1所示。
三种基本形式都是由四杆组成(如图2),但运动形式转变不一样。怎样分清楚呢?通过教具的演练,很容易就区分清楚三种基本形式。关键在于两条连架杆,如果两条连架杆都能围绕铰链作整周回转,为双曲柄机构;如果两条连架杆都能围绕铰链作往复摆动,为双摇杆机构,一条连架杆能围绕铰链作整周回转,另一条连架杆只能围绕铰链作往复摆动,为曲柄摇杆机构。通过教具的演练,使学生能直观地看到机构的运动形式转换过程,较好地掌握了铰链四杆机构的基本形式的教学内容。
二、运用通俗语言,采用对话式教学
教学的对象是技校学生,技校学生多以初中毕业为主,没有生产实习经验,对机械接触甚少,且学生基础素质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中,运用通俗语言,深入浅出地进行讲述是必要的手段。将课本中的知识以平常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易于接受和理解。例如,讲授课本中螺纹的概念,与其说“螺纹是指螺钉、螺母和丝杆等零件的圆柱或锥面上,沿着螺旋线所形成的,具有相同剖面的连续凸起和沟槽”,还不如直接说“螺丝上面的牙”,更简单明白。又如,在直齿圆柱齿轮参数中,分度圆是一个重要的概念,课本中的解释是这样的:“圆柱齿轮的分度圆柱面与端面的交线,称为分度圆。”对于学生来说,分度圆的概念还没弄清楚,又引入了分度圆柱面,解释等于没有解释。实际上,只要让学生明白在齿轮端面有这么一个圆,在这个圆上轮齿的厚度与轮槽的宽度恰好相等,齿轮的齿廓将这个圆完全等分,这个圆就称为分度圆。
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与学是相互相承的,因此,教与学一定要紧密配合,孤立任何一方面都是错误的。在教学中,可根据课本内容安排,采取谈话式的教学方法,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拉近,通过教师的引导,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这样,通过学生参与,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思维,效果很好。
三、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本中讲述的许多内容,在日常生活中都能找到具体的例子,教师可在这方面多多挖掘。如果能将生活实际上的例子,结合课本的内容进行讲述,一定能吸引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这些具体案例的可用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使教学得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讲述到链传动时,举例自行车、摩托车等。然后,由教师引入主动链轮,从动链轮、传动比等引申到课本内容的讲。由于讲述的内容与学生熟悉的事物有关联,学生很容易就能掌握。当然,课后还可引申到变速自行车是怎样变速的,巩固传动比的概念,为后面变速机构的讲述打下基础。
四、采取图解法,进行形象化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图解进行形象化教学,将课本的知识以图解的形式形象地表达出来,代替抽象的文字解释,学生易于理解,这也是一种好的方法。例如,讲述螺纹的参数时,将螺纹的大径、中径、小径直接在图上表示出来,学生一看就明白,避免了课本中抽象的解说。如图2所示。
五、组织学生下厂参观,加深对机械的认识
在教学中,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组织学生下车间到工厂进行参观见习。这样,学生能将课本中学到的知识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使课本中介绍的机械传动和常用机构等内容在具体的机器中体现出来。教师在解说时,可着重从机器的三个组成部分着手。一般的机器是由原动部分、传动部分、工作部分三部分组成,结合具体的机器进行解说,注意联系课本中介绍到的内容,并进行重点介绍,在不同的机器中传动部分采取的形式有不用,采取了课本中哪一种传动或哪几种传动,由哪些机构组成。例如,台式钻床,它的组成很简单,电动机是动力源,是钻床的原动部分,传动部分用的是皮带传动,工作部分是主轴(钻头),属于有级变速机构。通过改变主动带轮与从动带轮的直径,从而改变传动比的大小。通过能观见习,扩宽了学生眼界,从而对机械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
在《机械基础》教学中,笔者通过以上几种措施,结合实际,深入浅出,使学生于接受,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肇庆汽车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