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心智教育可视化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型的工具应用于课堂,对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加速儿童心智发育并不断完善自我方面具有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心智教育;可视化思维;工具;意义
近年来,“心智教育”可视化思维导图进入我们的视野。“心智”它究竟是什么呢?打个比方——假如,我们把大脑视为一台计算机,那么心智便是“操作系统”,当然,世界上目前还没有这么高级的操作系统——不只是功能强大,更主要的是它具有极强的“自我完善”意识和能力。心智之所以高级,是因为它足够复杂,能够将知识精加工后进行重新建构。作为基层教师,必须实实在在地认识到心智教育的强大价值,才能在自己的课堂中完善并高效使用。
一、心智教育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基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我认为“学会学习”和“科学精神”是心智教育发展必须攻克的首要任务。布鲁纳倡导“发现法”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心智教育的理论支撑。当学生拿到一本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一个知识点时,他们不仅仅局限于被动等待老师讲解和分配学习任务,而是通过自主探究,按照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的流程进行学习,在利用可视化工具—学科思维导图后,学生由之前的課堂小组探究问题变为更加主动地在课前进行知识的二次建构,通过行为、运用策略搜集并获取有用信息,完成目标。今天对优秀的施教者的定义已经不再是张口孔孟老庄,提笔《诗》《书》《礼》《义》《春秋》,最可怕的是当你讲到一,学生已经“百度”到八了。
今天,是一个信息遍地的时代,如何运用科学有效的策略搜集并使用信息达成目标决定着学习的效率,而效率影响着学生学习的速度。可视化思维导图就是这样一个高效又趣味化、孩子们乐于接受的形式。根据国考试题,能清晰地看到国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导向——速度之战。行测需要你在120分钟内能完成140道题,所以谁能做得又快又对,对考生来说是一种考验。于是就有了“得速度者得行测,得行测者得天下”一说。这就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息:你一定要跟得上这个世界的节奏。“高速”并不意味着浮躁和敷衍,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儿童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和健全的前提下,如何以“科学精神”创造科学方法,高效率有质量地完成学习。这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学生心智必须达到的起点,必须攻克的难题。
二、心智教育加速儿童社会化
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做事和做人哪个更重要?从小,长辈教我们:一个人要品行端正,品行不正,难成大事。然而,几千年后的今天,我想质疑:一个人人品再好,什么都做不了,有什么用?同时,再来思考:一个人做事做得再好,德行出现问题,事情能做好多久?
举一个离我们最近的例子,在班级里,有些孩子学习成绩优异,但是自私霸道、嫉妒心强;有些孩子虽成绩平平,但他乐于助人、诚实守信、尊重长辈,作为老师,我们当然倾向于喜欢后者,因为我们坚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立德树人”,但是当家长和上级向我们要成绩,并和我们个人利益挂钩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取舍?所以又回到“做事和做人哪个重要”这个问题。我认为:做人和做事从来都不是冲突的,“做人”是为了用正确的三观指导“做事”,做事是为了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更好地做人。也就是心智教育中一个人从原欲层到升华层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帮助孩子们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这个过程。一个真正做事的人,他的品质不会低劣到哪里;一个好好做人的人,他做的事情也不会太差劲。学生学习的过程亦如此,他们通过小组自主学习、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这些途径学会如何社会合作、责任担当、参与竞争、提出可操作性意见,建立健康的人际交往模式,身心健康地生活,使学生的心智发展速度加快,更加成熟,进而用成熟的心智去指导实践,让事情做得更好。
三、心智教育帮助学生完善自我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提出人文底蕴和实践创新。所谓“人文底蕴”,是在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是不断地自我反省和自我管理。心智教育提倡的持续深度创新地学习将跨越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理论中的三种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走向更深更高更远的天地,使学生由为生存而学习到为生活而学习进而为生命而学习,这也是高自尊人格形成的路径,为不断发展自我能力和发展品格而学习;同时,可视化思维导图是需要教师结合自身实践创新性运用的一个工具。我认为:心智的发展要比思维导图更加重要,它就是“树根”,思维导图只是一个可以用眼睛看到的将学生的思维分析过程和结果绘制在纸上的呈现工具,如何科学地运用好这个工具,做一个智慧的施教者,是我们在实践中要摸索的。有句话说得好:“善于分析自己劳动的教师才是一名优秀的老师。”我们不仅要拥有学习力、智慧力,更要有强大的反思力和大格局意识,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拥有长远眼光、成熟心智、中国灵魂的完整而幸福的人。
树之华茂,重在根基;人之高级,重在心智。
参考文献:
刘濯源.思维可视化:心智型教育技术破茧而出[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1).
编辑 郭小琴
关键词:核心素养;心智教育;可视化思维;工具;意义
近年来,“心智教育”可视化思维导图进入我们的视野。“心智”它究竟是什么呢?打个比方——假如,我们把大脑视为一台计算机,那么心智便是“操作系统”,当然,世界上目前还没有这么高级的操作系统——不只是功能强大,更主要的是它具有极强的“自我完善”意识和能力。心智之所以高级,是因为它足够复杂,能够将知识精加工后进行重新建构。作为基层教师,必须实实在在地认识到心智教育的强大价值,才能在自己的课堂中完善并高效使用。
一、心智教育有助于提高儿童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基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出,我认为“学会学习”和“科学精神”是心智教育发展必须攻克的首要任务。布鲁纳倡导“发现法”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心智教育的理论支撑。当学生拿到一本书、一个单元、一篇课文、一个知识点时,他们不仅仅局限于被动等待老师讲解和分配学习任务,而是通过自主探究,按照问题—假设—验证—总结—提高的流程进行学习,在利用可视化工具—学科思维导图后,学生由之前的課堂小组探究问题变为更加主动地在课前进行知识的二次建构,通过行为、运用策略搜集并获取有用信息,完成目标。今天对优秀的施教者的定义已经不再是张口孔孟老庄,提笔《诗》《书》《礼》《义》《春秋》,最可怕的是当你讲到一,学生已经“百度”到八了。
今天,是一个信息遍地的时代,如何运用科学有效的策略搜集并使用信息达成目标决定着学习的效率,而效率影响着学生学习的速度。可视化思维导图就是这样一个高效又趣味化、孩子们乐于接受的形式。根据国考试题,能清晰地看到国家在选拔人才方面的导向——速度之战。行测需要你在120分钟内能完成140道题,所以谁能做得又快又对,对考生来说是一种考验。于是就有了“得速度者得行测,得行测者得天下”一说。这就传递给我们这样的信息:你一定要跟得上这个世界的节奏。“高速”并不意味着浮躁和敷衍,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儿童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和健全的前提下,如何以“科学精神”创造科学方法,高效率有质量地完成学习。这是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学生心智必须达到的起点,必须攻克的难题。
二、心智教育加速儿童社会化
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做事和做人哪个更重要?从小,长辈教我们:一个人要品行端正,品行不正,难成大事。然而,几千年后的今天,我想质疑:一个人人品再好,什么都做不了,有什么用?同时,再来思考:一个人做事做得再好,德行出现问题,事情能做好多久?
举一个离我们最近的例子,在班级里,有些孩子学习成绩优异,但是自私霸道、嫉妒心强;有些孩子虽成绩平平,但他乐于助人、诚实守信、尊重长辈,作为老师,我们当然倾向于喜欢后者,因为我们坚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立德树人”,但是当家长和上级向我们要成绩,并和我们个人利益挂钩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取舍?所以又回到“做事和做人哪个重要”这个问题。我认为:做人和做事从来都不是冲突的,“做人”是为了用正确的三观指导“做事”,做事是为了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更好地做人。也就是心智教育中一个人从原欲层到升华层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帮助孩子们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这个过程。一个真正做事的人,他的品质不会低劣到哪里;一个好好做人的人,他做的事情也不会太差劲。学生学习的过程亦如此,他们通过小组自主学习、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这些途径学会如何社会合作、责任担当、参与竞争、提出可操作性意见,建立健康的人际交往模式,身心健康地生活,使学生的心智发展速度加快,更加成熟,进而用成熟的心智去指导实践,让事情做得更好。
三、心智教育帮助学生完善自我
中国学生核心素养提出人文底蕴和实践创新。所谓“人文底蕴”,是在传统文化中修身养性,是不断地自我反省和自我管理。心智教育提倡的持续深度创新地学习将跨越奥苏贝尔成就动机理论中的三种内驱力(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走向更深更高更远的天地,使学生由为生存而学习到为生活而学习进而为生命而学习,这也是高自尊人格形成的路径,为不断发展自我能力和发展品格而学习;同时,可视化思维导图是需要教师结合自身实践创新性运用的一个工具。我认为:心智的发展要比思维导图更加重要,它就是“树根”,思维导图只是一个可以用眼睛看到的将学生的思维分析过程和结果绘制在纸上的呈现工具,如何科学地运用好这个工具,做一个智慧的施教者,是我们在实践中要摸索的。有句话说得好:“善于分析自己劳动的教师才是一名优秀的老师。”我们不仅要拥有学习力、智慧力,更要有强大的反思力和大格局意识,将我们的学生培养成拥有长远眼光、成熟心智、中国灵魂的完整而幸福的人。
树之华茂,重在根基;人之高级,重在心智。
参考文献:
刘濯源.思维可视化:心智型教育技术破茧而出[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1).
编辑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