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年,大院里最常见的就是磨剪子戗菜刀的师傅。磨刀师傅的一般形象是个头不高,身体健壮,颇有点“练家子”的风范,胸前挂了一块黑色油布的长围裙,肩上扛着一只四条腿的长板凳,板凳前面镶着一块大大的细磨石,板凳下面的兜子里插着各种开刃用的砂轮片子、油石,旁边还挂了一只插着小毛刷装水的小铁桶。
磨刀师父大马金刀地把磨刀凳子往院子当中一放,婶子大娘们就陆陆续续把自己家用笨了口的砍骨刀、用钝了刃的切菜刀、剪子拿出来了。磨刀师傅先是用砂轮把刀上的豁口打掉,再用戗子把刀锋后面的刀壁戗薄,最后才用细磨石把菜刀、剪子磨得飞快。一边磨刀,一边还和婶子大娘们扯着闲篇,逗着笑话。不一会儿工夫,摆在他面前的十几把刀、剪就光亮锋利如新了。
剃头的师傅一般都长得瘦弱些,左手拿个钢制的大夹子,右手拿一根铁棍儿,一边走一边把铁棍儿从钢夹子的中间猛地甩出来,嗡嗡振响就传遍了全院。年龄大的老人不愿意走两条街去理发馆去排队,就在院里搬个凳子让剃头师傅刮脸、剃头。剃头师傅把肥皂沫均匀地涂在老人的脸,又拿出一条皮板儿带挂在小棚子的边上,把剃刀荡得飞快,然后用左手拉紧老人已松弛的面皮,右手既轻柔又果断地一刀一刀剃下去,一会儿工夫,一个溜光铮亮的大“秃老亮”就剃出来了。
小孩子护头,特别是要在理发馆的镜子里看见明晃晃的推子、剪子冲自己的脑袋上比画下来更是吓得要命。在院里理发就不同,妈妈抱着,理发师傅逗着,小孩子也看不到推子、剪子,一会工夫就把头剃了。我们这些淘小子则拿起他的“嗡子”,试着怎么才能把它弄得更响,剃头师傅也从不阻止我们,正好给他招人呢。
孩子们最喜欢的是吹糖人儿和蹦爆米花的师傅进院。吹糖人儿的师傅一般是推着个小车,上面放着个熬糖稀的小锅,小锅旁边支着个小木架,上面挂着一些吹好的糖人儿。只要他一进院,孩子们忽的一下就“糊”上去了。那师傅的手真是好巧,从锅里挑出一块儿糖稀,用小管儿一吹,用小棍儿三挑两挑,就是一只长尾巴的小老鼠;把糖稀摊到瓷板上,三抻两弄,粘上个小竹棍儿就是一只小蝴蝶。我妈高兴的时候会给我和我妹一人买一个,我俩说什么也舍不得吃,摆在那儿不知要看多少日子。
蹦爆米花的师傅一进院,那基本是全院的孩子总动员了。他带着一个烧火的小煤炉,一个带摇把的、带密封盖的蹦爆米花锅,还有一个细铁丝编的接爆米花的篓子,向居民住户要点儿煤,在院子里就开张了。院里的孩子用小盆装着自家的苞米粒、苞米茬子、黄豆、高粱米等就在那排上了队。讲究点儿的,再从家里带一小包糖精,蹦的时候放到爆米花儿锅里。那师傅把要蹦的粮食放进锅里,封好锅盖,在火炉的架子上用摇把不断转动爆米花锅。当锅上的压力表显示爆米花已经烤好的时候,拿一根带管头的小铁棍,冲着爆米花篓子猛地撬开锅盖,只听“砰”的一聲巨响,锅里的粮食瞬间就被蹦开了花儿。孩子们赶紧用自家的布袋子装好酥脆的爆米花,回家享用去了。
在走街串巷的手艺人中,技术含量最高的,要数“锔盆锔碗锔大缸”师傅了。现在的年轻人大概不知道这是一门什么手艺,这活儿就是把破裂的瓷器、陶器再锔合到一起。现在,谁家打碎了什么盘子碗的,早拿笤帚收出去扔了,可那个时候,老百姓家除了那些平时吃饭用的蓝边粗瓷碗,带釉的瓷器可都是稀罕物。万一碰坏了,只要是没碎得不可收拾,都要再锔起来。包括大缸,买一个得花不少钱,打了个纹或碰掉了一块也舍不得扔。锔完的东西虽不能跟原来一样,但用起来也是不漏汤不漏水,蛮好。
我一直担心这门绝活儿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失传了,最近才知道,它已经发展成一门“锔艺”,成为修补古陶瓷和珍稀工艺品的重要手段。
磨刀师父大马金刀地把磨刀凳子往院子当中一放,婶子大娘们就陆陆续续把自己家用笨了口的砍骨刀、用钝了刃的切菜刀、剪子拿出来了。磨刀师傅先是用砂轮把刀上的豁口打掉,再用戗子把刀锋后面的刀壁戗薄,最后才用细磨石把菜刀、剪子磨得飞快。一边磨刀,一边还和婶子大娘们扯着闲篇,逗着笑话。不一会儿工夫,摆在他面前的十几把刀、剪就光亮锋利如新了。
剃头的师傅一般都长得瘦弱些,左手拿个钢制的大夹子,右手拿一根铁棍儿,一边走一边把铁棍儿从钢夹子的中间猛地甩出来,嗡嗡振响就传遍了全院。年龄大的老人不愿意走两条街去理发馆去排队,就在院里搬个凳子让剃头师傅刮脸、剃头。剃头师傅把肥皂沫均匀地涂在老人的脸,又拿出一条皮板儿带挂在小棚子的边上,把剃刀荡得飞快,然后用左手拉紧老人已松弛的面皮,右手既轻柔又果断地一刀一刀剃下去,一会儿工夫,一个溜光铮亮的大“秃老亮”就剃出来了。
小孩子护头,特别是要在理发馆的镜子里看见明晃晃的推子、剪子冲自己的脑袋上比画下来更是吓得要命。在院里理发就不同,妈妈抱着,理发师傅逗着,小孩子也看不到推子、剪子,一会工夫就把头剃了。我们这些淘小子则拿起他的“嗡子”,试着怎么才能把它弄得更响,剃头师傅也从不阻止我们,正好给他招人呢。
孩子们最喜欢的是吹糖人儿和蹦爆米花的师傅进院。吹糖人儿的师傅一般是推着个小车,上面放着个熬糖稀的小锅,小锅旁边支着个小木架,上面挂着一些吹好的糖人儿。只要他一进院,孩子们忽的一下就“糊”上去了。那师傅的手真是好巧,从锅里挑出一块儿糖稀,用小管儿一吹,用小棍儿三挑两挑,就是一只长尾巴的小老鼠;把糖稀摊到瓷板上,三抻两弄,粘上个小竹棍儿就是一只小蝴蝶。我妈高兴的时候会给我和我妹一人买一个,我俩说什么也舍不得吃,摆在那儿不知要看多少日子。
蹦爆米花的师傅一进院,那基本是全院的孩子总动员了。他带着一个烧火的小煤炉,一个带摇把的、带密封盖的蹦爆米花锅,还有一个细铁丝编的接爆米花的篓子,向居民住户要点儿煤,在院子里就开张了。院里的孩子用小盆装着自家的苞米粒、苞米茬子、黄豆、高粱米等就在那排上了队。讲究点儿的,再从家里带一小包糖精,蹦的时候放到爆米花儿锅里。那师傅把要蹦的粮食放进锅里,封好锅盖,在火炉的架子上用摇把不断转动爆米花锅。当锅上的压力表显示爆米花已经烤好的时候,拿一根带管头的小铁棍,冲着爆米花篓子猛地撬开锅盖,只听“砰”的一聲巨响,锅里的粮食瞬间就被蹦开了花儿。孩子们赶紧用自家的布袋子装好酥脆的爆米花,回家享用去了。
在走街串巷的手艺人中,技术含量最高的,要数“锔盆锔碗锔大缸”师傅了。现在的年轻人大概不知道这是一门什么手艺,这活儿就是把破裂的瓷器、陶器再锔合到一起。现在,谁家打碎了什么盘子碗的,早拿笤帚收出去扔了,可那个时候,老百姓家除了那些平时吃饭用的蓝边粗瓷碗,带釉的瓷器可都是稀罕物。万一碰坏了,只要是没碎得不可收拾,都要再锔起来。包括大缸,买一个得花不少钱,打了个纹或碰掉了一块也舍不得扔。锔完的东西虽不能跟原来一样,但用起来也是不漏汤不漏水,蛮好。
我一直担心这门绝活儿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失传了,最近才知道,它已经发展成一门“锔艺”,成为修补古陶瓷和珍稀工艺品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