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事明理 寓理于事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bu365H3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认识论教学中,“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一直是个难点,很多学生无法把握其精神实质。除哲学的抽象性和高中生认知水平等原因,教师过于重视结论而忽视知识生成的过程、忽视体验乃至教学方法失当是一个重要原因。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坚持“以事明理、寓理于事”,重在“事”与“理”的有机结合,力求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纯主观的东西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庄子有一段关于“是非莫辩”的话,大意是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就果真错了吗?我胜了你,你就真的错了吗?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请第三者来,也无法断定是非。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就没有资格断定;如果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根据庄子这一观点,我们不难推测,庄子也认为“辩”不是检验是非的标准。那么,“辩”为什么不能成为检验是与非的标准呢?这是因为:“辩”是纯主观的东西。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纯主观的东西不可以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个人的观点、权威的观点、多数人的意见都不能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这是因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要受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的限制,要受具体的实践水平特别是社会实践所达到的广度与深度的制约。因此,我们不用“毛泽东思想”证明“邓小平理论”是真理,不能用“邓小平理论”证明“毛泽东思想”是真理,即使是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科学理论,也不能成为检验另一种认识是否为真理的标准。这就告诉我们,科学理论是人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但人们的实践是否获得了成功,不能靠理论本身来检验。而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标准。
  
  二、纯客观的东西也不能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有这么个故事:沧州南面一座寺庙建在河边,一次涨洪水,大门外的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经过十多年后,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试图在河中寻回两只石兽,最终没找到。于是,围绕着“石兽在哪里?”人们展开了争论,不少人认为水流一定把石兽冲下去了,应该到下游去寻找。一名学者反对,认为只能在原地寻找石兽。理由是:石兽不是木片,石兽硬而重,沙松而轻,不可能被河水带走,只会埋在沙里,越沉越深。沿着河下游去寻找石兽,不是很荒唐吗?众人以为正确。一名船夫不以为然,说应从上游寻找石兽。理由是:石兽又硬又重,河沙又松又轻,水必会冲击石兽前的沙子使之形成坑穴;越冲越深,使石兽向上游发生转移;不停地冲刷,不停地转移,河水不但冲不走石兽,相反,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同样也很荒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哪里找到石兽不重要,重要的是:石兽本身能告诉我们它们在哪里吗?显然不能!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客观事物自身是不能回答认识正确与否的。如同粉笔自己不能告诉我们它是什么颜色,大象不能自己告诉盲人它是什么形状,原因都是相同的。
  
  三、联系着主观与客观的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真理的本性在于它表示主观的认识和客观的实际相符合。也就是说,只要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就是真理;如果主观与客观相违背,就是谬误。所以,对认识的真理性的检验,就是要确定人们的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要完成这一任务,只能依靠社会实践。其次,实践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能够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在现实中,人们总是遵循一定的认识去实践,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引出现实的结果,从而可以将客观结果与主观认识两相对照。拿“农民种田”这一实践活动来说,农民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而“种田”的对象、工具以及种田者本身,都是客观的物质的东西。从这种意义上讲,实践处在主观与客观的交汇点上,它一头联系着主观,一头联系着客观,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最高审判官。因此,在任何情况下,实践都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此外没有任何其他标准。实用主义者詹姆士把“有用”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认为有用的东西就是真理。这种观点否定了真理的客观性,实质是主张主观真理,没有把“主观”与“客观”连接起来,必然导致一系列荒谬的结论,如谎言是真理,因为谎言对于骗子来说是有用的;巧取豪夺与损人利己也是真理,因为它对资产阶级来说是有用的;宗教是真理,因为宗教观念对信教者有价值。如此这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都有理,反而没了统一的客观标准。
  从上述教学案例的处理中,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一要在“以事明理、寓理于事”过程中,教师要用经典的“试题”素材统帅教学始终,既要善于把简单的事情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以事明理;又要把抽象的哲学命题与具体生活常识相结合,寓理于事。二要在“以事明理、寓理于事”过程中,注重哲学世界观的生成路径,力求把“三维目标”全面而又有机地结合起来,既不能低估学生的接受能力,对学生一看就懂的问题反复分析,影响了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不能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企图用一则材料体现全部知识,使学生的思维受局限。三要在“以事明理、寓理于事”过程中,把教师的主导作用集中体现于控制课堂教学秩序和效果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突破难点,赢得教学的成功,享受教学的快乐。
其他文献
一家企业是“一年发展靠机遇,五年发展靠制度,百年发展靠文化”。同样道理,一所百年名校要永远攀登、勇攀高峰、勇立潮头也要靠文化把舵,因为学校文化就是学校的战斗力、生产力、凝聚力和核心发展力。持此观点,新昌中学在这几年的办学过程中,非常重视学校文化的功能,走出了一条用文化引领教育、用文化发展学校、用文化培养学生的成功路子。    一、凝炼一流的学校文化  在最近的十多年里,新昌中学在持续快速发展的过程
某个夏日,我一连在山上割了几小时柴草后,决定坐下来弄点吃的。我坐在一根圆木上,拿出一块三明治,眺望那美丽的山野和清澈的湖水。  要不是一只蜜蜂开始锲而不舍地围绕着我嗡嗡直转,我的閑暇心情是不会被打扰的。不用说,我立即将它赶走了。  蜜蜂好像一点儿也没有被吓住,它迅速地飞了回来,又围着我嗡嗡直叫。这下我可失去了耐心,一下将它拍打在地,随后一脚踩入沙土里。  没过多久,那一堆沙土竟鼓了起来。我不由得吃
2008年高考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和奥运火炬传递中圆满地结束了。与往年一样,在考试结束后,作为中学一线教师,对试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有利于更好地厘清今后的教学思路。笔者认为,2008文综历史试题具有融热点与新课程要求于一体的显著特点。    一、更加突出能力立意    考试命题中心早就指出,考试要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考试大纲(浙江省专用)
号外号外!超级大号外!据本辫观测,在离意少编辑部不足一本意少远的地方有一群奇怪生物出没!他们喜欢“断案”,天天忙得不可开交;他们号称是侦探,但是又不像福尔摩斯那样纤瘦,而是基本上长得圆嘟嘟、胖鼓鼓,他们就是本辫本期隆重向大家介绍的——美食大侦探!一号美食大侦探折耳猫:  我最爱吃凉皮、包子、火锅、Pizza、冰糖葫芦、酸菜鱼、薯片、软糖……总之好吃的都爱……我很喜欢eat(吃),能不能开个“美食专
进入高三下学期,第一轮复习已到“收官”阶段.通过第一轮分章分节的复习,学生已经较为全面地对教材中每一个现象、每一个概念、每一条规律的理解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进入二轮复习,怎样更加有效地组织和实施教与学,使学生解题上有新的突破?这是教师和学生都要思考和规划的问题.下面谈谈高三物理二轮复习的策略.  一、编织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  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和理解物理学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
春天毫不顾惜  那些不为将来果实,  只为一时兴起的花瓣,  将它们抛落满地。  喜悦从大地的睡梦中挣脱出来,  冲入无穷无尽的密叶繁枝,  在空气中欢舞终日。  让我的爱  像阳光一般将你围绕,  同时又给你  璀璨的自由。  如果我的名字成为负累,  請将它从礼物当中抹去,  只留下我的歌曲。
一、 理论依据及研究的相关背景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所以,我们理应追求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在新课程理念的熏陶下,广大教师已越来越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学习能力。显然,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教学
每个月,狐狸奶奶都会去王宫走一趟,陪虎后喝喝茶。这次狐狸奶奶进宫意外得知“虎王病危”的消息:虎王已连续一个月通宵未眠了。  “只要有谁能让虎王睡着,他想要什么我就给他什么,金钱、地位、权势……”狐狸奶奶有模有样地对阿布学了虎后的话。  阿布开始冥思苦想,在排除掉142种治疗失眠的办法后,只剩“心理咨询”这个方法。  要从事心理咨询,当然要先成为心理咨询师,阿布火速参加了大灰狼培训中心举行的心理大师
“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是杭州市市委书记王国平在“市名校集团化经验交流暨表彰会”上的讲话。会上王国平书记还特别强调:像杭州这样的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不仅要让更多的本地居民子女享受优质基础教育,而且要尽最大努力让更多“新杭州人”子女享受优质基础教育,让他们与杭州本地的孩子一样不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树人小学就是一所专门招收外来创业务工人员子女的学校。学校在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及自身的积极
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八课“善用法律保护自己”的第一课时为例,就如何在“法律教育”课中,依据知识体系实施有效教学,谈谈笔者的认识和体会。  一、 构建知识体系  作为思想品德课程四大模块之一的“法律教育”,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开始渐入学生的视野。“法律教育”有别于七年级学生之前所接触的心理和道德层面的教育,心理与道德教育为了淡化知识传授,切合教育对象个体的生活轨迹和心理轨迹,没有也无法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