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期刊推动中国文化起源研究刍议

来源 :中华文化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kjl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20-40年代,民国学人大规模地讨论中国文化起源问题,涵盖了有关中国传说古史的论辩、考古学视野下的中国文化起源、中国文化多地起源等领域.在推广中国文化起源研究的过程中,民国期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表现为:学者办刊,引领学术发展;运用多种传播方式,以论辩推动研究深入;及时刊发,加快传播速度等.民国期刊不仅推动了中国文化起源研究的深入和拓展,还促进了科学史观在中国文化起源研究领域的广泛运用,推广了新的史学研究方法.但不少民国期刊存续时间过短,对于中国文化起源研究的传播往往昙花一现,没能为推动本领域的学术发展提供持续支撑.
其他文献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中有几个环节很容易被误读,影响人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声无哀乐”之“声”究竟是仅指自然之声,还是也包括音乐之声?嵇康在何种意义上认为音乐能够“歌其事”“舞其功”?文章提出“躁静”概念,其意义如何,与“哀乐”有何区别?最后一轮问答中关于“移风易俗”“心本体”“郑卫之音”的论述是否与前文矛盾?等等.本文对此一一辨析,认为嵇康在以上环节的论证前后相洽,逻辑严密,无自相矛盾,是一篇典型的自律论音乐美学论文.《声无哀乐论》的论证也有可议之处,如对音乐唤起的情感类型未作进一步的区分,是为不足.
音乐剧的角色化演唱,是指运用风格各异的演唱方法在音乐剧舞台上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和手段.本文将结合音乐剧《爱·文姬》中蔡文姬的部分唱段,以不同唱法与人物形象、人物心声是否贴合为标准,对音乐剧的角色化演唱进行阐述.
发生在明清之际的蜀难由“晚明蜀难”和“易代蜀难”两个历史阶段构成.期间,作为四川地方社会主体的蜀民惨遭杀戮和伤害,其受祸之惨酷,不仅旷古罕见,也为国内同时期其他地区所不及.传统士人对这一悲剧的检讨,大多建立在浅表的认识层面上,将其归结为“天怒人怨”两个方面.本文透过历史表象,洞悉此次蜀难既是明代制度败坏的产物,又是17世纪极端气候变化的结果.
古代的医疗队伍中,寺院和僧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僧医一方面学法习禅,另一方面还兼顾医学事业,他们有着僧人和医生的双重身份,不仅弘扬佛法还行医救人,尤其是在古代瘟疫爆发时起很大作用.佛教慈爱怜悯的教义在僧医的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僧医推动着佛教与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
五四前后的中国社会在各个方面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美国新闻媒体也关注到了这些变化,并进行了报道和分析.美国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反映了中国在历史转折时期教育与文化的变迁,以及可能对中国未来所发生的影响.美国媒体关注了西方思想家的影响、留学生群体对中国进步的推动以及美国对中国的认识和态度.在政治上,中国处于一个极不稳定的时期,但是也可能就是这个政治的不稳定,中央政府的衰弱,给中国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扮演主要角色创造了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