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以至于人们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政治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和兴趣。本文从拓展“课程物质资源”(硬资源)和挖掘“课程人力资源”(软资源)两个维度,探讨了高中政治新课程资源构建的基本策略,旨在为政治课程建设提供思路。
关键词政治 课程资源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资源是指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教师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对课程资源的界定是: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也就是说构建课程资源既要拓展“课程物质资源”(硬资源),也要挖掘“课程人力资源”(软资源)。
陶行知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课程资源不会自动生成,需要“学而不厌的先生”能动地去寻找、选择和运用。为此,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就高中政治新课程“硬”、“软”资源构建做了以下几个方面有益的尝试:
1 开发利用现有政治教材、推荐相关读物
毋庸置疑,教材是至今使用范围最广泛、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课程内容载体。新课程淡化理论,打破了原有的理论体系,看起来像是贴近生活容易理解掌握了。但实际上却给教学增加了难度。陶行知坚持认为:“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就需要在新的形势下,应更多地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以及学生的逻辑灵活创新地使用教材资源,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对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补充。在学习《生活与哲学》第二课《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大胆地调整教材结构,用崭新的方式表达,形成一条线索──“中学生热衷于现代迷信”在课堂上展示设问:(1)你都参加过哪些形式的算命活动?(2)相信这些活动的人,他们是怎样看待这个世界的?(3)算命的人经常提到一种叫“五行”的东西。你知道“五行”吗?这告诉我们这些哲学家把什么当做世界的本源吗?这样按照由唯心主义观点——唯物主义观点——两者的根本分歧形成线索,既填补了教材的缺漏,又衔接流畅,让学生带着系统的、逻辑较连贯的问题自主探究,构建知识体系,体现了学科逻辑与学生成长逻辑相结合的原则。当然,巩固、拓展教材知识,培养科学思维的有效途径,也需要教师精选并推荐合适的相关读物,引导学生有效阅读。教师可以提前推荐,让学生在假期阅读,为学习新课做准备;学生也可以在茶余饭后读上两三页,相互讨论以获得收益。尤为值得教师重视的是要把推荐读物与教材内容的教学密切联系起来,落实推荐读物的阅读价值。教师常引导学生用教材原理分析推荐读物中出现的现象,在新课教学中可以常利用推荐读物中的具体例子或情境,或在推荐读物中找合适的切点集体讨论,以理解、强化教材知识。此外,教学中,教师除还应搜集和利用与教科书相关的其他书籍,利用同一课程标准下不同版本的教科书或者以往的老教材,寻找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手段、逻辑,让其为教学服务。也可以利用其他学科教科书(如历史教科书)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具立体感。
2 构建基于网络的资源学习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为政治学习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和更丰富的信息来源,成为政治课程的重要的环境资源。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诚然,构建基于网络的资源学习教学模式既是生成课程资源的重要平台,又是践行、体验的重要环节。这种模式,就是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教学目标、内容提供学生一些资源索引方式,如一些资源库的网址、搜索引擎,由学生自己到网络中搜索素材来分析论证有关疑难问题。当然学生也可登陆教师个人编制的教学网页,以留言、跟帖等方式参与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讨论,教师释疑解惑,并提供下载的课堂练习。如《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一框要求理解公民参与民主決策的方式。这种目标不是教师的简单灌输所能达到的。对此,我向学生推荐“北京社会民意网”。在讲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时,让学生自己浏览网站主页主要板块内容,启发学生结合网站内容,谈谈北京市民与此网站有什么关系?北京市委市政府开通此网站的目的是什么?自主地得出结论。在社会听证制度内容的教学方面,我要求学生在网络搜索栏内输入“北京听证会”的关键词,请学生自主决定选择其中的典型打开查看详细内容,基于网页内容提供的听证事项,提出问题:哪些方面的代表参加了此次听证会?为什么?从决策的角度来看,召开这样的听证会有什么意义?各方代表意见不一,甚至相左,作为决策者应该怎样评估各方意见?课后,有的学生在课后还能通过本地政府站点向能够履行相应职能的政府相关部门反映有针对性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增强了主人翁意识。这样基于网络,将生活主题、学科知识与自主探究较好地结合起来。学生自主选取生活中活生生的场景,学生能够主动、生动、活泼地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思想政治课中,凡能促进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一切可用因素,都应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开发与利用。
3 开发利用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是比较普遍的,是任何政治教师都必须面对且无法回避的现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于动态和不断生成之中,丰富和拓展课程资源。我们的预设应该是空间型的,即预设应设置一定的空间,给予一定的弹性,而不应该把每一步都预设。如我在讲《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这一节时,我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情景:郭光允,石家庄建委一名普通科技干部。程维高,原河北省委书记,后改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二人的恩怨源于郭光允对腐败分子石家庄市建委主任李山林的举报。出于对党和程维高的高度信任,郭光允把举报信寄给了程维高。但信发出一个半月的一天,郭光允在回家的途中突然遭遇两彪形大汉的殴打,当过往群众制止暴徒的恶行后,他们说打错人了,然后扬长而去。……展示完后,我请同学思考:在郭光允反映李山林的腐败问题以及程维高的违法违纪问题的案例中,同学们给郭光允出出主意,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我本以为这个问题很好解决,谁知最后有一位学生冒出了“不协调”的声音:你们所建议的方式对郭光允来说有用吗?这是我始料不及的。陶行知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这是个发自内心的期待释疑解惑的地方,我并没有听耳不闻。这是个可以生成课堂资源的契机,于是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同学们看采取哪种方式合适?为什么?学生把他们的兴趣点马上调整到问题上了,展开了激烈的小组讨论。我趁机对这点展开分析:我们看郭光允许所面对的对手:程维高是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可谓位高权重。面对这样的对手,同学们分析一下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人大代表要解决问题必须把问题写成议案,在人大开会期间提交、审议,在此情况下困难重重。我们再来看信访举报制度,它有以下优点:它可以署实名,也可以匿名。它有完善的制度、严密的组织和专门的人员。我国对保护举报人的权益也有专门规定,这些都决定了信访举报制度是一条现实的方式和渠道。面对这种意外事件,应巧妙地加以利用,促成课堂生成,让其成为一种不曾预约的课程资源。
高中政治学科由于自身的学科特征,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值得去开发,而新的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也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新的契机。政治教师如能够以动态的、开放的眼光去捕捉、整合、创造课程资源,相信,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会越来越宽泛,一定会有效地促进高中政治课的教学,思想政治课课堂亦会因此而越发精彩。
参考文献
[1]陈绍灿.预设与生成.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3):69.
[2]卢佳地.政治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2):55.
[3]叶雪波.课堂教学“意外”现象的处理艺术.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6(11):40.
[4]张安义.课堂因“生成”更精彩.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8(4):33.
关键词政治 课程资源 构建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规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积极开发并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资源是指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教师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中对课程资源的界定是: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也就是说构建课程资源既要拓展“课程物质资源”(硬资源),也要挖掘“课程人力资源”(软资源)。
陶行知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课程资源不会自动生成,需要“学而不厌的先生”能动地去寻找、选择和运用。为此,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就高中政治新课程“硬”、“软”资源构建做了以下几个方面有益的尝试:
1 开发利用现有政治教材、推荐相关读物
毋庸置疑,教材是至今使用范围最广泛、对学生影响最大的课程内容载体。新课程淡化理论,打破了原有的理论体系,看起来像是贴近生活容易理解掌握了。但实际上却给教学增加了难度。陶行知坚持认为:“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就需要在新的形势下,应更多地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以及学生的逻辑灵活创新地使用教材资源,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表达方式,对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补充。在学习《生活与哲学》第二课《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时,大胆地调整教材结构,用崭新的方式表达,形成一条线索──“中学生热衷于现代迷信”在课堂上展示设问:(1)你都参加过哪些形式的算命活动?(2)相信这些活动的人,他们是怎样看待这个世界的?(3)算命的人经常提到一种叫“五行”的东西。你知道“五行”吗?这告诉我们这些哲学家把什么当做世界的本源吗?这样按照由唯心主义观点——唯物主义观点——两者的根本分歧形成线索,既填补了教材的缺漏,又衔接流畅,让学生带着系统的、逻辑较连贯的问题自主探究,构建知识体系,体现了学科逻辑与学生成长逻辑相结合的原则。当然,巩固、拓展教材知识,培养科学思维的有效途径,也需要教师精选并推荐合适的相关读物,引导学生有效阅读。教师可以提前推荐,让学生在假期阅读,为学习新课做准备;学生也可以在茶余饭后读上两三页,相互讨论以获得收益。尤为值得教师重视的是要把推荐读物与教材内容的教学密切联系起来,落实推荐读物的阅读价值。教师常引导学生用教材原理分析推荐读物中出现的现象,在新课教学中可以常利用推荐读物中的具体例子或情境,或在推荐读物中找合适的切点集体讨论,以理解、强化教材知识。此外,教学中,教师除还应搜集和利用与教科书相关的其他书籍,利用同一课程标准下不同版本的教科书或者以往的老教材,寻找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手段、逻辑,让其为教学服务。也可以利用其他学科教科书(如历史教科书)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具立体感。
2 构建基于网络的资源学习教学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为政治学习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和更丰富的信息来源,成为政治课程的重要的环境资源。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诚然,构建基于网络的资源学习教学模式既是生成课程资源的重要平台,又是践行、体验的重要环节。这种模式,就是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教学目标、内容提供学生一些资源索引方式,如一些资源库的网址、搜索引擎,由学生自己到网络中搜索素材来分析论证有关疑难问题。当然学生也可登陆教师个人编制的教学网页,以留言、跟帖等方式参与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讨论,教师释疑解惑,并提供下载的课堂练习。如《民主决策:作出最佳的选择》一框要求理解公民参与民主決策的方式。这种目标不是教师的简单灌输所能达到的。对此,我向学生推荐“北京社会民意网”。在讲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时,让学生自己浏览网站主页主要板块内容,启发学生结合网站内容,谈谈北京市民与此网站有什么关系?北京市委市政府开通此网站的目的是什么?自主地得出结论。在社会听证制度内容的教学方面,我要求学生在网络搜索栏内输入“北京听证会”的关键词,请学生自主决定选择其中的典型打开查看详细内容,基于网页内容提供的听证事项,提出问题:哪些方面的代表参加了此次听证会?为什么?从决策的角度来看,召开这样的听证会有什么意义?各方代表意见不一,甚至相左,作为决策者应该怎样评估各方意见?课后,有的学生在课后还能通过本地政府站点向能够履行相应职能的政府相关部门反映有针对性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增强了主人翁意识。这样基于网络,将生活主题、学科知识与自主探究较好地结合起来。学生自主选取生活中活生生的场景,学生能够主动、生动、活泼地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思想政治课中,凡能促进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且能增长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一切可用因素,都应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开发与利用。
3 开发利用课堂动态生成性资源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是比较普遍的,是任何政治教师都必须面对且无法回避的现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于动态和不断生成之中,丰富和拓展课程资源。我们的预设应该是空间型的,即预设应设置一定的空间,给予一定的弹性,而不应该把每一步都预设。如我在讲《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这一节时,我用幻灯片向学生展示了一个情景:郭光允,石家庄建委一名普通科技干部。程维高,原河北省委书记,后改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二人的恩怨源于郭光允对腐败分子石家庄市建委主任李山林的举报。出于对党和程维高的高度信任,郭光允把举报信寄给了程维高。但信发出一个半月的一天,郭光允在回家的途中突然遭遇两彪形大汉的殴打,当过往群众制止暴徒的恶行后,他们说打错人了,然后扬长而去。……展示完后,我请同学思考:在郭光允反映李山林的腐败问题以及程维高的违法违纪问题的案例中,同学们给郭光允出出主意,可以采取哪些方式?我本以为这个问题很好解决,谁知最后有一位学生冒出了“不协调”的声音:你们所建议的方式对郭光允来说有用吗?这是我始料不及的。陶行知曾经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这是个发自内心的期待释疑解惑的地方,我并没有听耳不闻。这是个可以生成课堂资源的契机,于是我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同学们看采取哪种方式合适?为什么?学生把他们的兴趣点马上调整到问题上了,展开了激烈的小组讨论。我趁机对这点展开分析:我们看郭光允许所面对的对手:程维高是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可谓位高权重。面对这样的对手,同学们分析一下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人大代表要解决问题必须把问题写成议案,在人大开会期间提交、审议,在此情况下困难重重。我们再来看信访举报制度,它有以下优点:它可以署实名,也可以匿名。它有完善的制度、严密的组织和专门的人员。我国对保护举报人的权益也有专门规定,这些都决定了信访举报制度是一条现实的方式和渠道。面对这种意外事件,应巧妙地加以利用,促成课堂生成,让其成为一种不曾预约的课程资源。
高中政治学科由于自身的学科特征,有着丰富的课程资源值得去开发,而新的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也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新的契机。政治教师如能够以动态的、开放的眼光去捕捉、整合、创造课程资源,相信,思想政治课课程资源会越来越宽泛,一定会有效地促进高中政治课的教学,思想政治课课堂亦会因此而越发精彩。
参考文献
[1]陈绍灿.预设与生成.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3):69.
[2]卢佳地.政治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思想政治课教学,2007(2):55.
[3]叶雪波.课堂教学“意外”现象的处理艺术.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6(11):40.
[4]张安义.课堂因“生成”更精彩.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8(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