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英国首相似乎开始养成一个习惯,喜欢邀请到访的外国元首到当地酒吧喝上一杯,当年有布莱尔邀请美国总统小布什,如今有卡梅伦先后邀请过法国总统奥朗德,以及这次的我国国家主席习近平。
或许当啤酒下肚,多了几分酒意,人也较为放松,彼此间的隔膜就容易打破,较易拉近双方的距离,并且带出“我不把你视作外人”的信息;而到访的外国元首,也乐于表现自己平民化的一面,融入当地的酒吧文化,与民同乐。于是在各取所需的情况下,酒吧外交便一次又一次地上演。英国媒体则惯将之称为“啤酒外交”(Beer Diplomacy)。
在英国的城镇,有3个地方可说是最重要的,是大家生活的中心,那就是教堂、球场以及酒吧。它们同时代表英国人性格上的两个矛盾面——遵守礼教的一面以及渴望摆脱约束、尽情发泄的另一面。
每个年代、每处地方都有让民众谈天说地、交换信息甚至议论政治的公共文化生活场所,德国是啤酒屋,法国巴黎是咖啡馆(cafe),中国人在民国年代有茶馆,至于英国,则是酒吧(pub)。这些地方不同于餐馆,虽然也会提供简单食物,但人们来此的主要目的不是吃什么佳肴,而是但求一杯在手便可口沫横飞、天南地北无所不谈。因此,社交才是主菜。
酒吧,英文称作“pub”,那是“public house”的简称,无论在英国城市的横街窄巷还是市郊的穷乡僻壤,总能在几分钟的脚程内找到一间。酒吧历史悠久,是大家日常聚聚喝上两杯、闲话家常的场所。英国人可能因为当地天气阴沉苦寒,生性比较冷漠,所以只有当两杯下肚,多了几分酒意,人比较放松,话才会多起来。所以,酒吧在英国扮演重要的社交功能,补充了一个偏向冷漠的社会的不足。
在这里,大家也可以掷掷飞镖,打打桌球,玩玩纸牌,今天当然是看看足球比赛的电视直播,捧捧各自拥护的球会,便可以打发不少闲暇时间,更可以交朋结友,把工作和家庭上遭遇的不快抛诸脑后。
于是,大家下班后都爱往酒吧去,酒吧文化遂成了了解英国不能不体验的一个环节。
18世纪英国大文豪塞缪尔·约翰逊曾说:“人类还未曾发明过任何东西,比酒吧更能带给人们这么多欢乐。”
这次,卡梅伦邀请习近平去的酒吧名叫“The Plough at Cadsden”,这是他最爱去的地方,还会带上太太和孩子,举家前来用餐。或许这里真的能让他非常放松,曾经有一个星期日,卡梅伦带着家人在这里吃午饭,饭后甚至把小女儿Nancy遗留在这里,忘记把她带走。卡梅伦与习近平在这里小酌时,甚至把这件“糊涂事”也一并告诉后者。
传统上,pub很多时候都由与啤酒制造商有密切关系的商人开设,所以在这里力推啤酒多于烈酒。当然,啤酒比烈酒便宜,亦更易为劳苦大众所接受。
那么,又有哪些传统的酒吧食物呢?
英国以往有句俗语,“Pub grub:a pie along with a pint”,意思是进得酒吧,就不要期望那么多,吃和喝的就是“一块馅饼再加一品脱啤酒”,就是那么简单。当然还有三文治,吧台上也会有其他小食,如薯片、花生、腌蛋甚至炸猪皮(pork scratching)。这些小食的特征都是偏咸,吃后会让顾客喝更多啤酒。
也有一些酒吧会卖所谓的农夫午餐(ploughman’s lunch),不用我多说,大家都能猜到不是什么精致的食物,就是面包再加泡菜和几片干酪,都是冷食。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酒吧食物随着社会富裕而有所改善,例如篮子炸鸡(chicken in a basket)、习近平这次特别点名要品尝的炸鱼薯条、香肠薯蓉(bangers and mash)以及只在星期日才供应的“星期日烤肉餐”(Sunday roast),就连馅饼也变得较以前多元化和可口,如以牛肉为馅的农场馅饼(cottage pie)、以羊肉为馅的牧羊人焗馅饼(shepherd’s pie)和以鱼肉为馅的鱼肉馅饼(fish pie)。
90年代开始,愈来愈多酒吧与时俱进,转型为酒吧餐馆,今天的酒吧餐馆大都有午餐和晚餐的正式菜单,就如“The Plough at Cadsden”一样。
或许当啤酒下肚,多了几分酒意,人也较为放松,彼此间的隔膜就容易打破,较易拉近双方的距离,并且带出“我不把你视作外人”的信息;而到访的外国元首,也乐于表现自己平民化的一面,融入当地的酒吧文化,与民同乐。于是在各取所需的情况下,酒吧外交便一次又一次地上演。英国媒体则惯将之称为“啤酒外交”(Beer Diplomacy)。
在英国的城镇,有3个地方可说是最重要的,是大家生活的中心,那就是教堂、球场以及酒吧。它们同时代表英国人性格上的两个矛盾面——遵守礼教的一面以及渴望摆脱约束、尽情发泄的另一面。
每个年代、每处地方都有让民众谈天说地、交换信息甚至议论政治的公共文化生活场所,德国是啤酒屋,法国巴黎是咖啡馆(cafe),中国人在民国年代有茶馆,至于英国,则是酒吧(pub)。这些地方不同于餐馆,虽然也会提供简单食物,但人们来此的主要目的不是吃什么佳肴,而是但求一杯在手便可口沫横飞、天南地北无所不谈。因此,社交才是主菜。
酒吧,英文称作“pub”,那是“public house”的简称,无论在英国城市的横街窄巷还是市郊的穷乡僻壤,总能在几分钟的脚程内找到一间。酒吧历史悠久,是大家日常聚聚喝上两杯、闲话家常的场所。英国人可能因为当地天气阴沉苦寒,生性比较冷漠,所以只有当两杯下肚,多了几分酒意,人比较放松,话才会多起来。所以,酒吧在英国扮演重要的社交功能,补充了一个偏向冷漠的社会的不足。
在这里,大家也可以掷掷飞镖,打打桌球,玩玩纸牌,今天当然是看看足球比赛的电视直播,捧捧各自拥护的球会,便可以打发不少闲暇时间,更可以交朋结友,把工作和家庭上遭遇的不快抛诸脑后。
于是,大家下班后都爱往酒吧去,酒吧文化遂成了了解英国不能不体验的一个环节。
18世纪英国大文豪塞缪尔·约翰逊曾说:“人类还未曾发明过任何东西,比酒吧更能带给人们这么多欢乐。”
这次,卡梅伦邀请习近平去的酒吧名叫“The Plough at Cadsden”,这是他最爱去的地方,还会带上太太和孩子,举家前来用餐。或许这里真的能让他非常放松,曾经有一个星期日,卡梅伦带着家人在这里吃午饭,饭后甚至把小女儿Nancy遗留在这里,忘记把她带走。卡梅伦与习近平在这里小酌时,甚至把这件“糊涂事”也一并告诉后者。
传统上,pub很多时候都由与啤酒制造商有密切关系的商人开设,所以在这里力推啤酒多于烈酒。当然,啤酒比烈酒便宜,亦更易为劳苦大众所接受。
那么,又有哪些传统的酒吧食物呢?
英国以往有句俗语,“Pub grub:a pie along with a pint”,意思是进得酒吧,就不要期望那么多,吃和喝的就是“一块馅饼再加一品脱啤酒”,就是那么简单。当然还有三文治,吧台上也会有其他小食,如薯片、花生、腌蛋甚至炸猪皮(pork scratching)。这些小食的特征都是偏咸,吃后会让顾客喝更多啤酒。
也有一些酒吧会卖所谓的农夫午餐(ploughman’s lunch),不用我多说,大家都能猜到不是什么精致的食物,就是面包再加泡菜和几片干酪,都是冷食。
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酒吧食物随着社会富裕而有所改善,例如篮子炸鸡(chicken in a basket)、习近平这次特别点名要品尝的炸鱼薯条、香肠薯蓉(bangers and mash)以及只在星期日才供应的“星期日烤肉餐”(Sunday roast),就连馅饼也变得较以前多元化和可口,如以牛肉为馅的农场馅饼(cottage pie)、以羊肉为馅的牧羊人焗馅饼(shepherd’s pie)和以鱼肉为馅的鱼肉馅饼(fish pie)。
90年代开始,愈来愈多酒吧与时俱进,转型为酒吧餐馆,今天的酒吧餐馆大都有午餐和晚餐的正式菜单,就如“The Plough at Cadsden”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