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設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就要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教师要成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探究历程来拓展其专业内涵,提高专业水平,从而达到专业成熟的境界。目前,国家对教师资格实行全员准入制度,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在校大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考试的需要,高等学校的语文教学法课程体系必须相应的进行变化,而且从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及大学生语文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来分析,也必须对高等学校的学科教学法课程进行改革。
一、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中的偏误
课程改革事关亿万学生的成长发展,事关国家民族的未来。从1999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到2001年实验稿出台,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经历了一个艰苦而复杂的过程,融入了众多专家、学者及各方优秀人士的心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美好的蓝图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偏误。
1、过于强调对作品的“多元”解读,忽视对学生课文本身的正确理解。
新课程标准强调对作品的“多元”解读,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语文课堂一天天由单调走向丰富、灵活。然而,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又出现了另一种现象:无原则的多元化。以前的阅读教学是唯课本论,是课文中心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接受课文的唯一正确的解释。课文拥有话语霸权,学生只有听、记的份。现在呢?是群言堂了,学生拥有话语权了,却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借用某教师的一个比喻:上课就像放鞭炮,擗哩啪拉一阵乱放,而教师却抱定“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等信条,对其一概加以肯定。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不等于取消教学内容本身的客观性、确定性。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不同于课外自然状态下的阅读,教学之所以成为教学,就在于让学生学会掌握正确的方法去认识客观真理,而不是停留在个人主观经验的局限中,就在于让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别人的话、文章,尊重别人的意见,而不是停留在个人偏见之中。开放性理解和准确性理解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两个轮子。只有同时转动两个轮子,学生才能更好、更快地学习;才能跨越自身认识的局限性,走向对学习内容深层的、正确的、最佳的理解和把握。
2、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忽视教师“主导”。
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的主体参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在课堂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怕被扣上“一言堂”,“满堂灌”的罪名,越来越少讲,有的教师提出“一堂课只讲4分钟”,把学生自主学习理解为自己学习,整整一堂课都让学生自己学习、活动、讨论、探究,课堂热闹非凡,却没有教师的引导。例如,许多语文教师在让学生阅读课文时常对学生说:“用你自己的方式读”、“你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表面看似乎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然而中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还远没有达到对语文的欣赏水平,“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能够处理好文章的节奏、停顿、语气和情感吗?能够领悟语言之美、文学之美吗?因此教学中仍需要教师的引导、示范,需要教师用栩栩如生的、声情并茂的讲解、示范将学生带入那种妙不可言的体验之中,使他们愉快地感受、快乐地畅想,从而获得知识,陶冶情操。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就没有对话、互动和交流,也就没有教学。学生作为不成熟、非稳定的一方,正处在认知、情感、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全面的,有时甚至是偏颇的。因此教学中需要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但也需要以教师的情感体验来感染、唤醒和引导学生,既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又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它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一味地让学生“自主”,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加培养,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弃教师的引导、帮助、控制,这事实上已经偏离了教育的方向,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
3、过分强调综合性和人文性,忽视了语文工具性的一面。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为目标,主张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作为语言课程与教学的性质,从而扭转以前过于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的弊端。从理论上,这个主张已成为多数教师的共同追求。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令人遗憾的失误。最普遍的是矫枉过正,就是热心于人文性、综合性的内容,淡化甚至失落了工具性的内容。把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内容统统拉进了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内容无限膨胀,有意无意地把对语言形式的感悟、对文本的把握丢在一边。这样的教学看起来内容丰富,其实失掉了“语文味”,把语文课上成了“四不象”。看起来观念先进,其实是对新课程标准的简单化、表面化理解。
4、滥用多媒体教学,忽视原有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追求现代化的语文课堂上,以计算机技术水平为标志的多媒体教学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进入课堂。有些地方,是否使用多媒体甚至成为教师备课是否认真、教学能力是否过硬、教学历年是否先进的标志。教师在上课前,特别是上公开课前,总是竭尽全力、动用一切力量来制作“课件”,以求能给自己的教学添色增彩。诚然,现代教育技术对促进语文教学有巨大的作用。借助多媒体,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化深奥为浅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渲染课堂情景等,使用得当,将大大推动教学改革;反之,不仅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妨碍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大学生语文教育实习中的教学问题
课堂教学实习是师范生实习的核心任务。课堂教学作为一个连续性的实践过程,它包含了课堂教学前的备课,课堂内的讲授、提问、演示、板书、答疑、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情绪状态调整,课后的作业批改、考试及学生成绩评定等诸环节。在课堂教学实习中,由于种种原因,实习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 1、教学目标游移不定,教学内容轻重不分
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教师所预期的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发生明显变化的结果,是教与学双方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奋力达到的目标,同时也是检查、评定教学活动效果的参照物。实习生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学目标方面常易犯两个错误:一是教案编写目的不明确。不少学生不知道上某堂课、讲授某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不善于提出课的目的,有些虽然在教案中写有目的,但也是按照编写教案的格式化要求去做罢了,编写者并没有认识到课的真正目的。二是课堂教学目标指向不集中。由于备课时未弄明白课的目的,或者虽然弄明白了,教学过程中却胸无目标,四处出击。由此导致教学内容轻重不分,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或是东一榔头西一锤,该重点讲的不讲,不该讲的东扯西拉,随意发挥,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教学过程失控无序,教学思路混乱不清
教学过程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运动程序,不仅仅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语言世界和发展语言的过程,也是一种审美体验活动的过程,一种人格建构的过程。同时,课堂语文教学过程也是一种特殊的控制过程。实习生由于初次登台上课,或未及深入了解学生情况,不能正确估计学生的水平,当课堂教学不能按照自己原先设想进行时,就可能产生急躁情绪,陷入被动状态,越教越糟;或因对学生不熟悉,上课时往往谨慎拘束甚至过于敏感,课堂上学生稍有动静即草木皆兵或惊惶失措,使自己大脑中产生各种怪涎的判断和联想,以致破坏正常的心理活动,使预先设计好的讲课进程受阻,出现教学思路混乱甚至思维空白,既无法顾及学生的信息反馈,更无法调控学生的认知和情意。
3、教学策略运用不当,教学方法单一死板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一定教学理论去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谋略,它既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教学理论,又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它介乎于理论与方法之间,既是较低层次的教学理论,又是较高层次的教学方法。高师中文系学生已经学了一些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但尚未接触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一些学生在语文课程教学实习中,要么只重结果,不管学习的过程;要么把一篇好端端的课文弄得支离破碎甚至干脆用试题取代阅读实践。在一些不良的惯用的教学策略之下,实习生更不知道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于是出现了“搬家式”的教学:从教参搬上教案,从教案搬上黑板,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式的“授业”,习惯于教师问学生答式的“解惑”,不考虑学生的学法,也不考虑教学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效果,只求完成实习任务。
三、教师专业发展视野下的语文教学论课程体系改革构想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原因,从语文教育教学实际出发,着眼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必须由此出发进行改革创新,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创新实践,探索适合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师范院校学科教学革新。
首先,完善师范教育类课程体系。在公共课程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之外,针对师范生增加教学论和课程论课程,或者把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内容调整为与学校教学相关的教育和学习心理理论;同时加大课时量,以保证必要的教学时间。为此安顺学院选择了皮连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和陈奇、刘儒德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以满足课程革新的需要。这两部书改变了一般心理学的体例,内容上重点围绕教学展开,对师范生掌握教学和学习心理的基本理论有重要意义。在教育学方面,我们选择了课程论、教学论的一些理论课程。诸如李方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等教育类课程,使师范生从理论上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教师要根据自己的课程理念,紧紧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合理选择具体教学内容,适当压缩和精简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和教学内容的顺序上灵活运用,不要拘泥于教材本身的内容和编排次序,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整合课程资源,有效、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大力调整语文学科教学法课程的内容,加强教学常规和基本技能的培训。语文教学法课程主要讲述语文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尤其要联系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达到引导师范生从理论上明确,从教学常规和教学基本技能方面过关。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要求师范生掌握普通话、硬笔字和简笔画三种功夫。这三项基本技能由普通话课程、书法课程等公共课来完成。通过这两门课程奠定学生基本功,在课程教学时要紧紧围绕中小学课程内容来训练。学生掌握了理论后,主要以中小学语文课文的内容进行训练,公共课教师和教法课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的训练及评估。语文教学法课程主要讲述语文教育简史、语文课程改革、语文课程理论及语文教学理论,使师范生打下语文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另设教学技能培训课程,主要训练教学常规和课堂教學技能,采用科研式教学和微格教学。科研式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科研行为。培养科研意识,就是要把所有教学活动科研化,提高目标和行为的档次。培养科研方法与科研行为,主要是把教学、训练、科研有机结合,在模拟教学中科研式备课、科研式讨论、科研式小结,同时还可以结合案例进行教学的微观研究,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成论文发表。总之,科研式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指导了高师生今后在教学中如何引导自己的学生进行研究与创新。微格教学是一种运用技术来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有效教学模式,它将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细分为单一的技能,再逐项培训,这就使得对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变成具体的、可观察的、可控制的、易操作的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一般包括六大步骤:(1)理论学习和研究;(2)技能分析示范;(3)微格教案设计;(4)微格实习记录;(5)小组观摩评议;(6)教案修改后的角色扮演。通过微格教学的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能够得到显著的提高,从而使得学生毕业之后可以踏实地走上中学的讲台。
再次,密切联系基础教育、加强实习指导和教法研究。学校要为此设立业务联系交流的平台,中教法教师必须深深扎根于本专业教学系的土壤之中,以此为基点,向下将触角伸向基层中小学,调查研究,向上敏锐地捕捉教育理论与本专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并将其渗透于教学之中,如此方可根深叶茂。语文学科教学法教师一旦脱离了本专业教学系,作为一个“局外人”,无论如何不可能一如身在其中那样全面真切地感受和了解本专业教学的状况和细微变化,就不可能有效地对本专业各课程的教学起到协调沟通,整合统摄的作用,势必造成学科教学法教学研究与专业教学研究不同程度的游离与错位。重视教育实习作用的发挥,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彩排和预演,学科教学法教学只有通过教育实习的实战演练,并根据情况查漏补缺,才有可能提高实用效果。目前教育实习的举步维艰和困难重重,成为制约师范院校实践性教学发展的瓶颈因素,直接影响了学科教学法的教学和师范生的实践技能水平。语文教学法课如果不走出课堂,不面向中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人中学课堂进行观摩和学习,感受和体会中学语文课堂的真实氛围。
作者简介:马银成(1971— ),男,河南人,硕士,安顺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及外国文学研究。
此文为贵州省教育厅支持安顺学院省级教学质量工程立项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5ZXJG009,项目名称:教师专业发展视野下的语文教学法课程体系研究。
一、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中的偏误
课程改革事关亿万学生的成长发展,事关国家民族的未来。从1999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启动,到2001年实验稿出台,语文课程标准的研制经历了一个艰苦而复杂的过程,融入了众多专家、学者及各方优秀人士的心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美好的蓝图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偏误。
1、过于强调对作品的“多元”解读,忽视对学生课文本身的正确理解。
新课程标准强调对作品的“多元”解读,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语文课堂一天天由单调走向丰富、灵活。然而,在今天的语文课堂上又出现了另一种现象:无原则的多元化。以前的阅读教学是唯课本论,是课文中心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接受课文的唯一正确的解释。课文拥有话语霸权,学生只有听、记的份。现在呢?是群言堂了,学生拥有话语权了,却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借用某教师的一个比喻:上课就像放鞭炮,擗哩啪拉一阵乱放,而教师却抱定“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等信条,对其一概加以肯定。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不等于取消教学内容本身的客观性、确定性。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不同于课外自然状态下的阅读,教学之所以成为教学,就在于让学生学会掌握正确的方法去认识客观真理,而不是停留在个人主观经验的局限中,就在于让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别人的话、文章,尊重别人的意见,而不是停留在个人偏见之中。开放性理解和准确性理解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两个轮子。只有同时转动两个轮子,学生才能更好、更快地学习;才能跨越自身认识的局限性,走向对学习内容深层的、正确的、最佳的理解和把握。
2、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忽视教师“主导”。
课程改革要求学生的主体参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在课堂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怕被扣上“一言堂”,“满堂灌”的罪名,越来越少讲,有的教师提出“一堂课只讲4分钟”,把学生自主学习理解为自己学习,整整一堂课都让学生自己学习、活动、讨论、探究,课堂热闹非凡,却没有教师的引导。例如,许多语文教师在让学生阅读课文时常对学生说:“用你自己的方式读”、“你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表面看似乎是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然而中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还远没有达到对语文的欣赏水平,“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能够处理好文章的节奏、停顿、语气和情感吗?能够领悟语言之美、文学之美吗?因此教学中仍需要教师的引导、示范,需要教师用栩栩如生的、声情并茂的讲解、示范将学生带入那种妙不可言的体验之中,使他们愉快地感受、快乐地畅想,从而获得知识,陶冶情操。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就没有对话、互动和交流,也就没有教学。学生作为不成熟、非稳定的一方,正处在认知、情感、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是不全面的,有时甚至是偏颇的。因此教学中需要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但也需要以教师的情感体验来感染、唤醒和引导学生,既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参与,又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自主学习不是放任自流,它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一味地让学生“自主”,对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加培养,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弃教师的引导、帮助、控制,这事实上已经偏离了教育的方向,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极为不利。
3、过分强调综合性和人文性,忽视了语文工具性的一面。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为目标,主张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作为语言课程与教学的性质,从而扭转以前过于强调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的弊端。从理论上,这个主张已成为多数教师的共同追求。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也出现了令人遗憾的失误。最普遍的是矫枉过正,就是热心于人文性、综合性的内容,淡化甚至失落了工具性的内容。把课文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内容统统拉进了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内容无限膨胀,有意无意地把对语言形式的感悟、对文本的把握丢在一边。这样的教学看起来内容丰富,其实失掉了“语文味”,把语文课上成了“四不象”。看起来观念先进,其实是对新课程标准的简单化、表面化理解。
4、滥用多媒体教学,忽视原有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追求现代化的语文课堂上,以计算机技术水平为标志的多媒体教学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已进入课堂。有些地方,是否使用多媒体甚至成为教师备课是否认真、教学能力是否过硬、教学历年是否先进的标志。教师在上课前,特别是上公开课前,总是竭尽全力、动用一切力量来制作“课件”,以求能给自己的教学添色增彩。诚然,现代教育技术对促进语文教学有巨大的作用。借助多媒体,可以化抽象为直观、化深奥为浅显;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渲染课堂情景等,使用得当,将大大推动教学改革;反之,不仅会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妨碍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大学生语文教育实习中的教学问题
课堂教学实习是师范生实习的核心任务。课堂教学作为一个连续性的实践过程,它包含了课堂教学前的备课,课堂内的讲授、提问、演示、板书、答疑、布置作业、学生学习情绪状态调整,课后的作业批改、考试及学生成绩评定等诸环节。在课堂教学实习中,由于种种原因,实习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 1、教学目标游移不定,教学内容轻重不分
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是教师所预期的通过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发生明显变化的结果,是教与学双方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奋力达到的目标,同时也是检查、评定教学活动效果的参照物。实习生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学目标方面常易犯两个错误:一是教案编写目的不明确。不少学生不知道上某堂课、讲授某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不善于提出课的目的,有些虽然在教案中写有目的,但也是按照编写教案的格式化要求去做罢了,编写者并没有认识到课的真正目的。二是课堂教学目标指向不集中。由于备课时未弄明白课的目的,或者虽然弄明白了,教学过程中却胸无目标,四处出击。由此导致教学内容轻重不分,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或是东一榔头西一锤,该重点讲的不讲,不该讲的东扯西拉,随意发挥,浪费了宝贵的时间,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教学过程失控无序,教学思路混乱不清
教学过程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运动程序,不仅仅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识语言世界和发展语言的过程,也是一种审美体验活动的过程,一种人格建构的过程。同时,课堂语文教学过程也是一种特殊的控制过程。实习生由于初次登台上课,或未及深入了解学生情况,不能正确估计学生的水平,当课堂教学不能按照自己原先设想进行时,就可能产生急躁情绪,陷入被动状态,越教越糟;或因对学生不熟悉,上课时往往谨慎拘束甚至过于敏感,课堂上学生稍有动静即草木皆兵或惊惶失措,使自己大脑中产生各种怪涎的判断和联想,以致破坏正常的心理活动,使预先设计好的讲课进程受阻,出现教学思路混乱甚至思维空白,既无法顾及学生的信息反馈,更无法调控学生的认知和情意。
3、教学策略运用不当,教学方法单一死板
教学策略是指教师根据具体情境,运用一定教学理论去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谋略,它既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教学理论,又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它介乎于理论与方法之间,既是较低层次的教学理论,又是较高层次的教学方法。高师中文系学生已经学了一些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但尚未接触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一些学生在语文课程教学实习中,要么只重结果,不管学习的过程;要么把一篇好端端的课文弄得支离破碎甚至干脆用试题取代阅读实践。在一些不良的惯用的教学策略之下,实习生更不知道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于是出现了“搬家式”的教学:从教参搬上教案,从教案搬上黑板,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式的“授业”,习惯于教师问学生答式的“解惑”,不考虑学生的学法,也不考虑教学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效果,只求完成实习任务。
三、教师专业发展视野下的语文教学论课程体系改革构想
基于以上几方面的原因,从语文教育教学实际出发,着眼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必须由此出发进行改革创新,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创新实践,探索适合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师范院校学科教学革新。
首先,完善师范教育类课程体系。在公共课程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之外,针对师范生增加教学论和课程论课程,或者把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内容调整为与学校教学相关的教育和学习心理理论;同时加大课时量,以保证必要的教学时间。为此安顺学院选择了皮连生主编的《学与教的心理学》和陈奇、刘儒德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以满足课程革新的需要。这两部书改变了一般心理学的体例,内容上重点围绕教学展开,对师范生掌握教学和学习心理的基本理论有重要意义。在教育学方面,我们选择了课程论、教学论的一些理论课程。诸如李方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钟启泉主编的《课程与教学论》等教育类课程,使师范生从理论上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为了保证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教师要根据自己的课程理念,紧紧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合理选择具体教学内容,适当压缩和精简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和教学内容的顺序上灵活运用,不要拘泥于教材本身的内容和编排次序,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整合课程资源,有效、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大力调整语文学科教学法课程的内容,加强教学常规和基本技能的培训。语文教学法课程主要讲述语文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尤其要联系当前的语文课程改革,达到引导师范生从理论上明确,从教学常规和教学基本技能方面过关。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要求师范生掌握普通话、硬笔字和简笔画三种功夫。这三项基本技能由普通话课程、书法课程等公共课来完成。通过这两门课程奠定学生基本功,在课程教学时要紧紧围绕中小学课程内容来训练。学生掌握了理论后,主要以中小学语文课文的内容进行训练,公共课教师和教法课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的训练及评估。语文教学法课程主要讲述语文教育简史、语文课程改革、语文课程理论及语文教学理论,使师范生打下语文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另设教学技能培训课程,主要训练教学常规和课堂教學技能,采用科研式教学和微格教学。科研式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方法、科研行为。培养科研意识,就是要把所有教学活动科研化,提高目标和行为的档次。培养科研方法与科研行为,主要是把教学、训练、科研有机结合,在模拟教学中科研式备课、科研式讨论、科研式小结,同时还可以结合案例进行教学的微观研究,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成论文发表。总之,科研式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而且指导了高师生今后在教学中如何引导自己的学生进行研究与创新。微格教学是一种运用技术来培养学生教学技能的有效教学模式,它将复杂的课堂教学过程细分为单一的技能,再逐项培训,这就使得对学生的教学技能培养变成具体的、可观察的、可控制的、易操作的教学技能训练。微格教学一般包括六大步骤:(1)理论学习和研究;(2)技能分析示范;(3)微格教案设计;(4)微格实习记录;(5)小组观摩评议;(6)教案修改后的角色扮演。通过微格教学的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能够得到显著的提高,从而使得学生毕业之后可以踏实地走上中学的讲台。
再次,密切联系基础教育、加强实习指导和教法研究。学校要为此设立业务联系交流的平台,中教法教师必须深深扎根于本专业教学系的土壤之中,以此为基点,向下将触角伸向基层中小学,调查研究,向上敏锐地捕捉教育理论与本专业最新的发展动态,并将其渗透于教学之中,如此方可根深叶茂。语文学科教学法教师一旦脱离了本专业教学系,作为一个“局外人”,无论如何不可能一如身在其中那样全面真切地感受和了解本专业教学的状况和细微变化,就不可能有效地对本专业各课程的教学起到协调沟通,整合统摄的作用,势必造成学科教学法教学研究与专业教学研究不同程度的游离与错位。重视教育实习作用的发挥,教育实习是师范教育的彩排和预演,学科教学法教学只有通过教育实习的实战演练,并根据情况查漏补缺,才有可能提高实用效果。目前教育实习的举步维艰和困难重重,成为制约师范院校实践性教学发展的瓶颈因素,直接影响了学科教学法的教学和师范生的实践技能水平。语文教学法课如果不走出课堂,不面向中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因此,教师要经常性地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深人中学课堂进行观摩和学习,感受和体会中学语文课堂的真实氛围。
作者简介:马银成(1971— ),男,河南人,硕士,安顺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及外国文学研究。
此文为贵州省教育厅支持安顺学院省级教学质量工程立项项目成果,项目编号2015ZXJG009,项目名称:教师专业发展视野下的语文教学法课程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