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我国职业学校均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为社会培养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上,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学校只能简单地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认为只要学生能通过“双证”(毕业证、技术等级证)考核,便万事大吉。笔者就是由此出发,进一步在明确人文素质教育在职业院校中的地位,同时为后期人文素质教育在职业院校中的进一步落实阐明了自己的方法和观点。
关键词: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职业学校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对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职业院校也都普遍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并相应的开设了一定数量的公共选修课,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如何理解人文素质教育
如何在高职学生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其中对“人文素质”本身的理解是关键,是核心,是基础。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人文精神是核心。
人文素质教育首先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包括语言教育、文学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内容。其第二层面是文化教育,特别是民族文化的教育。包括文化基本传统、基本理念、基本精神等的教育和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的教育等内容。文化教育的目的是接受本民族共同认可的基本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促进个人同社会之间的相互认同。文化教育不是纯粹的知识教育,而是思想观念教育和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教育。其第三层面是人类意识教育。包括人类文明基本成果、人类共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共同的行为规范教育等内容。人类意识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学会同他人和谐相处、同其他民族和谐相处、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使人们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平等权利、平等发展,增强相互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其第四层面是精神修养的教育。包括精神境界、精神修养、理想人格、信仰信念教育等内容。
二、职业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当前可以说我国职业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同以往相比有所突破,但仍旧不容乐观,大多数的职业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成绩亦不明显,究其原因是多方面。
1.职业学校自身的特点容易造成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
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曾用这样的话概括职业教育的功能“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的确,作为与强调学术体系的普通教育体系并列的职业教育,教育功能很明确——服务于就业。与本科教育相比,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针对性,而在短短的2至3年的教育期间想实现技术与人文素质的双赢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也必然的造成某些职业院校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不得不偏重于职业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殊不知职业院校的学生业务的学习和提高必须以良好的人文素质为基础的。
2.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缺少职业特点
部分职业院校盲目模仿普通高校的人文教育做法,按照普通高校的思路安排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和活动,不仅人文教育的开展与专业教学产生时间上的冲突和矛盾,而且人文教育内容脱离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起点,不能得到学生的欢迎和肯定,效果不佳。特别是许多学校不能针对学生的专业实际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开展相应内容的人文教育,造成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缺失。
三、寻求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许多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偏重专业技术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这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差距甚大。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大力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结合自身特点,努力塑造高职院校的人文精神。
1.在思想上,职业院校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艰难性,认识到社会的环境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背景
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摒弃功利主义价值观,转变职业教育是单纯的“技术教育”的偏颇认识和培养“工具人”的目标取向,充分认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
2.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课堂渗透
课堂教育是职业院校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直接方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重科学方法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要体现出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和谐统一。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课程教学或技能实训中,加强现有课程的整合,并从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指导等方面加强人文课程建设。
3.建设体现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
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核心的作用。而人文素质中许多都是缄默性知识,必须突出感受体悟和养成。根据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关键能力,激发学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和开拓创新精神,应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四、结束语
总之,人文素质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培训二者并不矛盾,完全可以相互促进、融合贯通,共同发展。只有坚持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才会得到社会越来越高的认可,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为学生就业和学校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徐东.现代职业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研[J].理工高教研究.2007,(02).
[2]杨婷婷,王勇.理工院校加强人文教育建设初探[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2)
关键词: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职业学校
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对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职业院校也都普遍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并相应的开设了一定数量的公共选修课,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如何理解人文素质教育
如何在高职学生中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其中对“人文素质”本身的理解是关键,是核心,是基础。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包括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人文精神是核心。
人文素质教育首先是人文学科的教育。包括语言教育、文学教育、历史教育、哲学教育、艺术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等内容。其第二层面是文化教育,特别是民族文化的教育。包括文化基本传统、基本理念、基本精神等的教育和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的教育等内容。文化教育的目的是接受本民族共同认可的基本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促进个人同社会之间的相互认同。文化教育不是纯粹的知识教育,而是思想观念教育和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教育。其第三层面是人类意识教育。包括人类文明基本成果、人类共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共同的行为规范教育等内容。人类意识教育的目的是让每一个人学会同他人和谐相处、同其他民族和谐相处、同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使人们在满足自己的需要、平等权利、平等发展,增强相互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其第四层面是精神修养的教育。包括精神境界、精神修养、理想人格、信仰信念教育等内容。
二、职业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当前可以说我国职业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同以往相比有所突破,但仍旧不容乐观,大多数的职业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成绩亦不明显,究其原因是多方面。
1.职业学校自身的特点容易造成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忽视
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曾用这样的话概括职业教育的功能“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的确,作为与强调学术体系的普通教育体系并列的职业教育,教育功能很明确——服务于就业。与本科教育相比,教育存在着明显的针对性,而在短短的2至3年的教育期间想实现技术与人文素质的双赢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难度,这也必然的造成某些职业院校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不得不偏重于职业技能的掌握和提高。殊不知职业院校的学生业务的学习和提高必须以良好的人文素质为基础的。
2.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缺少职业特点
部分职业院校盲目模仿普通高校的人文教育做法,按照普通高校的思路安排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和活动,不仅人文教育的开展与专业教学产生时间上的冲突和矛盾,而且人文教育内容脱离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起点,不能得到学生的欢迎和肯定,效果不佳。特别是许多学校不能针对学生的专业实际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开展相应内容的人文教育,造成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缺失。
三、寻求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许多职业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偏重专业技术教育,轻视人文素质教育。这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差距甚大。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大力加强人文素质的教育,结合自身特点,努力塑造高职院校的人文精神。
1.在思想上,职业院校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严重性和解决问题的艰难性,认识到社会的环境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大背景
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摒弃功利主义价值观,转变职业教育是单纯的“技术教育”的偏颇认识和培养“工具人”的目标取向,充分认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办学理念。
2.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课堂渗透
课堂教育是职业院校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直接方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注重科学方法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专业课程教学目标要体现出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和谐统一。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课程教学或技能实训中,加强现有课程的整合,并从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职业指导等方面加强人文课程建设。
3.建设体现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
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在个体和社会发展中具有核心的作用。而人文素质中许多都是缄默性知识,必须突出感受体悟和养成。根据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的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与之相适应的职业素质和关键能力,激发学生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热爱和开拓创新精神,应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四、结束语
总之,人文素质的培养与专业技能的培训二者并不矛盾,完全可以相互促进、融合贯通,共同发展。只有坚持把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才会得到社会越来越高的认可,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为学生就业和学校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徐东.现代职业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研[J].理工高教研究.2007,(02).
[2]杨婷婷,王勇.理工院校加强人文教育建设初探[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