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灌输教育是我们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世界各国文化的日益交融,灌输教育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也存在着很多需要加强和改进的地方。在新阶段,重新认识、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教育,消除人们对灌输教育的种种偏见质疑,并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创新灌输教育中教育方法,加大灌输力度,对于做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灌输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加强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152-01
一、两个坚持的基本要求
1.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邓小平同志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1]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我党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灌输教育一直是我们党成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方式,由于人们对灌输教育的片面理解和错误运用,资本主义思想意识和封建思想曾一度侵蚀人们的思想。如果我们不能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思想的灌输,那么我们的灌输教育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导致封建思想和资本主义思想的出现,这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极为不利的。
2.坚持以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为灌输教育的核心理念
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坚持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便于更好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我们顺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保障,这要求我们必须对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灌输教育,使其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以,我们仍要坚持和加强灌输教育的力度,以改进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保证我国各项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
二、加强灌输教育要坚持三贴近原则
所谓灌输教育的三贴近原则,是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贴近实际的原则。贴近实际也就是说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不仅是党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信的主要原因,也是党向人民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取得重大效果的根本保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严格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进行认识和灌输,就能够排除对客观现象的主观主义解释。
贴近生活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还要服务于生活。唯有贴近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发现和运用生活中的现实例子来讲述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更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人的思想者政治教育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完成的。因此,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要做到灌输内容要贴近生活、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指导受教育者在生活化的灌输教育中正确认识自我,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
贴近学生的原则。贴近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一贯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生的所思所想实施教学。在灌输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减少学生的依赖性,采用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主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自觉进行自我完善,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品质。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弥补精神和文化上的不足,提高心理素质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灌输教育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要处理好理论灌输与实践的关系
列宁在《共青团的任务》中也指出:“培养共产主义青年,绝不是向他们灌输关于道德的各种美丽动听的言词和准则。”[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理论的来源,理论与实践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都需要我们紧密结合发展着的实践进行,结合中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深入到中国社会和中国民众的生活世界,研究受教育者关注的难点问题和社会热点,找准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发展的契合点,克服传统灌输教育中存在的理论灌输与现实生活脱节的问题。
2.要正确处理显性灌输与隐性灌输的关系
隐性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受教育者,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相对于我们所理解的传统的显性灌输来说,隐性灌输具有显性教育所不具备的优点,例如:间接性、渗透性、隐蔽性等,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所接受,不容易使人产生逆反心理,这种效果是在课堂说教等显性教育中所无法实现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不仅可以通过参观历史遗迹、举行纪念活动和文体活动等形式,而且可以利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各种载体,潜移默化地把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道德信息传播给大家,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比生搬硬套的满堂灌式灌输效果好得多。
3.要处理好知识灌输与方法论灌输的关系
马克思灌输理论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教育理论,只有正确的知识理论才能成为人们实践活动的科学指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式,能有效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灌输教育时更要注意做好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不仅是“授人以鱼”,而且要“授人以渔”,这是因为思考方式的传递比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作者单位:1.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46.
[2]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56.
关键词:灌输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加强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5-0152-01
一、两个坚持的基本要求
1.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
邓小平同志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1]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我党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基础上,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灌输教育一直是我们党成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方式,由于人们对灌输教育的片面理解和错误运用,资本主义思想意识和封建思想曾一度侵蚀人们的思想。如果我们不能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思想的灌输,那么我们的灌输教育就会迷失方向,就会导致封建思想和资本主义思想的出现,这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极为不利的。
2.坚持以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为灌输教育的核心理念
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的坚持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便于更好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是我们顺利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保障,这要求我们必须对我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灌输教育,使其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所以,我们仍要坚持和加强灌输教育的力度,以改进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保证我国各项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
二、加强灌输教育要坚持三贴近原则
所谓灌输教育的三贴近原则,是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贴近实际的原则。贴近实际也就是说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不仅是党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威信的主要原因,也是党向人民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取得重大效果的根本保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严格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进行认识和灌输,就能够排除对客观现象的主观主义解释。
贴近生活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还要服务于生活。唯有贴近生活,从生活中寻找、发现和运用生活中的现实例子来讲述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更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人的思想者政治教育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完成的。因此,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要做到灌输内容要贴近生活、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指导受教育者在生活化的灌输教育中正确认识自我,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
贴近学生的原则。贴近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一贯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生的所思所想实施教学。在灌输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减少学生的依赖性,采用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主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自觉进行自我完善,不断提升思想道德品质。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弥补精神和文化上的不足,提高心理素质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灌输教育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1.要处理好理论灌输与实践的关系
列宁在《共青团的任务》中也指出:“培养共产主义青年,绝不是向他们灌输关于道德的各种美丽动听的言词和准则。”[2]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理论的来源,理论与实践是教育的基本原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都需要我们紧密结合发展着的实践进行,结合中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深入到中国社会和中国民众的生活世界,研究受教育者关注的难点问题和社会热点,找准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发展的契合点,克服传统灌输教育中存在的理论灌输与现实生活脱节的问题。
2.要正确处理显性灌输与隐性灌输的关系
隐性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受教育者,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相对于我们所理解的传统的显性灌输来说,隐性灌输具有显性教育所不具备的优点,例如:间接性、渗透性、隐蔽性等,更容易被受教育者所接受,不容易使人产生逆反心理,这种效果是在课堂说教等显性教育中所无法实现的。在新的历史时期,不仅可以通过参观历史遗迹、举行纪念活动和文体活动等形式,而且可以利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各种载体,潜移默化地把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政治道德信息传播给大家,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要比生搬硬套的满堂灌式灌输效果好得多。
3.要处理好知识灌输与方法论灌输的关系
马克思灌输理论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教育理论,只有正确的知识理论才能成为人们实践活动的科学指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式,能有效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和辨证思维能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进行灌输教育时更要注意做好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教育,不仅是“授人以鱼”,而且要“授人以渔”,这是因为思考方式的传递比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作者单位:1.内蒙古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沈阳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46.
[2]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