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实施的深入,人们认识到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升。“讲精多练”成为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存在不少似是而非的教学误区,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体会,探讨了实行“精讲多练”教学改革的一些基本要求和应当避免的几个误区。
【关键词】精讲多练 有效教学
一直以来教师及教研工作者都在不断追寻着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这里且不说数学教育的人文价值,也不论数学对人思维的深层次的影响,单就每堂课上数学基本知识的教与学,“精讲多练”一提出,马上受到许多教师的推崇,成为正确的导向,于是大家都朝这个方向努力,不久,有人提出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时间不能超过(约15分钟),并以此做为评课的标准之一,后来甚至有人说教师只讲5分钟就行了……,不知那是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由什么样的教师在讲,什么样的学生在学。我想,这是不是部分教师对以“精讲多练”为指导思想的教学认识上产生了偏差,在教学实践中走入了误区。
不久前两位教师上了两节同课异构的课,更促使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这节课的课题是《5.1同底数幂的乘法(3)》,主要内容是积的乘法公式((ab)n=an·bn)的推导及其应用。
甲教师与学生快速推导出法则,分析例题,之后让学生进行大量模仿例题和比较公式的练习,教学各环节流畅无阻,整节课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
乙教师(借班上课)从特殊到一般详细讲解了公式的推导,突出了数学推理的规范化,强调每一步的过程性及其依据,但课堂教学遇到了障碍,大部分学生知道每步推导或计算的结果,却说不出其依据是什么或运用了哪个运算法则。这个“障碍”的出现显然在乙教师的预设之外,乙教师很有耐心地引导学生回忆起了这些法则,之后教师利用各种例题讲解展示了积的乘方法则的运用,并在这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运算的依据是什么,然而教学进行至此,时间已所剩不多,之后的学生独立练习环节简略了许多,匆匆结束了本节课。
评课中,不少听课教师说:“这种代数型数学课,应该精讲多练呀,练了再练,学生自然会了,把公式推导讲那么祥细干吗,还要学生说出每步推导依据,又不是几何证明,更何况有些学困生是记不住法则的,乙教师的做法也太执着了。”
听课之后不久,笔者所在班也教到《5.1同底数幂的乘法》,它由三节课组成,三个法则: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幂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法则。每节课的课堂气氛都非常热烈,学生发言踊跃(包括学困生),回答是快而准确,练习量很大,似乎教学效果不错。然而,作业的效果却是一节不如一节:(全班42人,作业本为浙江版数学配套作业本,每天的作业量约6大题,12小题)
这不得不令我们做一下深刻的教学反思,我们的老师的教学和我们的学生的学习存在哪些问题。
分析以上的听课实例及笔者的教学实践,再综合笔者与本地区不少教师交流后,发现我们的“精讲多练”教学,存在的不少误区,其中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误区一:教师讲得不“精”或很模糊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等因素,未能很好确立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没有清晰的教学思路,东拉一块,西扯一块,教学重点偏离,学生学得一片模糊。
误区二:认为精讲多练等同于教师少讲或不讲
没有根据实际教材内容、自身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定位该讲的“度”,因担心走上“满堂灌”的老路,赶快讲,多省点时间给学生练习,在练习中弥补“讲”的不足,窃以为是走上“精讲多练”的教学之路,殊不知这又悄悄踏上了“满堂练”之路。
误区三:认为练习多多益善
量变导致质变,不少教师认定这就是“精讲多练”教学方式的精髓,于是大题量成为课堂的一种“时尚”,用大量习题,覆盖面广,反复让学生练习以求“质变”。一些没有质量,机械性,没有层次,没有思考价值,脱离教学目标的偏怪难题这时也纷纷登场。
误区四:认为课堂上学生会做题就是有效的教学
经常看到有些课上学生与教师之间对答如流,教学环节一环紧扣一环,,学生在老师的示范下也能做题了,教师问:“懂了吗?”,学生答:“懂了”,教师问:“会了吗?”学生答:“会了”,教师欣慰地笑了……仔细想想,一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也不需要质疑,因为老师早已设好了的小梯子,所有的题目都是模仿老师或套公式。一个没有经过大胆质疑、仔细推敲、反复思辩的知识,很难抓住其本质,遗忘也很快,只要题型略一变化或换个时间段做,就会错误百出。
那么我们如何在数学教学中避免(或减少)走入这些误区,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其二,主要从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些细节上加以琢磨:
一、充分备课才能精讲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师对教材的认知和处理,课前,我们要认真地备课,做好上课的充分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想尽一切办法使全部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在教学重点与难点,注重徘徊,注重方法指导。至于“精讲多练”中,讲要几分钟、练要几分钟,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谈讲色变”,而应视教材、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备教材从整体上把握,如七年级数学(下)第五章整式的乘除,是初中数学典型的代数公式法则推导及运用课型,有许多新旧的法则公式一起出现,如: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幂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法则、单项式乘(除)法、多项式的乘法及合并同类项、乘方的意义、符号运算等。如何理顺知识点,使学生不致以发生知识混乱,知识网缠绕打结现象,是教师在备课及上课中首要关注的。而法则的推导过程是不是要步步祥细的,这需要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自己原有的教学风格和不同特征的知识点做相应的调节,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不管如何调节,让学生逐步养成说理、推理的习惯是必要的、重要的。
备学生是备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的学习水平接受能力解题习惯各不同,经常学生有这样几个层次:一、领悟力强,新知识一学就能进行基本的应用,解题步骤完整并有自检能力;二、领悟力强,新知识学了就会,但不善于解题或解题潦草过程粗简,没有检验的习惯,准确率并不高;三、基本能听懂新知识,需通过一定量的模仿练习才能明白新知识的应用及其解题过程的书写;四、对所学新知识经常是模糊的,不理解的,需要反复练习,教师不断指导,多次订正,才能有所收获。
了解到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需求,我们就知道练习不能以量取胜,而是以质取胜,于是有了以下要求。
二、其实练习也要精练
课堂一到练习环节,很多教师就是大量布置重复性、机械性的练习让学生完成,由于时间有限,许多时候学生
【关键词】精讲多练 有效教学
一直以来教师及教研工作者都在不断追寻着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这里且不说数学教育的人文价值,也不论数学对人思维的深层次的影响,单就每堂课上数学基本知识的教与学,“精讲多练”一提出,马上受到许多教师的推崇,成为正确的导向,于是大家都朝这个方向努力,不久,有人提出课堂上教师讲授的时间不能超过(约15分钟),并以此做为评课的标准之一,后来甚至有人说教师只讲5分钟就行了……,不知那是什么样的教学内容,由什么样的教师在讲,什么样的学生在学。我想,这是不是部分教师对以“精讲多练”为指导思想的教学认识上产生了偏差,在教学实践中走入了误区。
不久前两位教师上了两节同课异构的课,更促使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这节课的课题是《5.1同底数幂的乘法(3)》,主要内容是积的乘法公式((ab)n=an·bn)的推导及其应用。
甲教师与学生快速推导出法则,分析例题,之后让学生进行大量模仿例题和比较公式的练习,教学各环节流畅无阻,整节课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
乙教师(借班上课)从特殊到一般详细讲解了公式的推导,突出了数学推理的规范化,强调每一步的过程性及其依据,但课堂教学遇到了障碍,大部分学生知道每步推导或计算的结果,却说不出其依据是什么或运用了哪个运算法则。这个“障碍”的出现显然在乙教师的预设之外,乙教师很有耐心地引导学生回忆起了这些法则,之后教师利用各种例题讲解展示了积的乘方法则的运用,并在这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运算的依据是什么,然而教学进行至此,时间已所剩不多,之后的学生独立练习环节简略了许多,匆匆结束了本节课。
评课中,不少听课教师说:“这种代数型数学课,应该精讲多练呀,练了再练,学生自然会了,把公式推导讲那么祥细干吗,还要学生说出每步推导依据,又不是几何证明,更何况有些学困生是记不住法则的,乙教师的做法也太执着了。”
听课之后不久,笔者所在班也教到《5.1同底数幂的乘法》,它由三节课组成,三个法则: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幂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法则。每节课的课堂气氛都非常热烈,学生发言踊跃(包括学困生),回答是快而准确,练习量很大,似乎教学效果不错。然而,作业的效果却是一节不如一节:(全班42人,作业本为浙江版数学配套作业本,每天的作业量约6大题,12小题)
这不得不令我们做一下深刻的教学反思,我们的老师的教学和我们的学生的学习存在哪些问题。
分析以上的听课实例及笔者的教学实践,再综合笔者与本地区不少教师交流后,发现我们的“精讲多练”教学,存在的不少误区,其中典型的有以下几种:
误区一:教师讲得不“精”或很模糊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由于备课不充分等因素,未能很好确立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没有清晰的教学思路,东拉一块,西扯一块,教学重点偏离,学生学得一片模糊。
误区二:认为精讲多练等同于教师少讲或不讲
没有根据实际教材内容、自身的教学水平、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定位该讲的“度”,因担心走上“满堂灌”的老路,赶快讲,多省点时间给学生练习,在练习中弥补“讲”的不足,窃以为是走上“精讲多练”的教学之路,殊不知这又悄悄踏上了“满堂练”之路。
误区三:认为练习多多益善
量变导致质变,不少教师认定这就是“精讲多练”教学方式的精髓,于是大题量成为课堂的一种“时尚”,用大量习题,覆盖面广,反复让学生练习以求“质变”。一些没有质量,机械性,没有层次,没有思考价值,脱离教学目标的偏怪难题这时也纷纷登场。
误区四:认为课堂上学生会做题就是有效的教学
经常看到有些课上学生与教师之间对答如流,教学环节一环紧扣一环,,学生在老师的示范下也能做题了,教师问:“懂了吗?”,学生答:“懂了”,教师问:“会了吗?”学生答:“会了”,教师欣慰地笑了……仔细想想,一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也不需要质疑,因为老师早已设好了的小梯子,所有的题目都是模仿老师或套公式。一个没有经过大胆质疑、仔细推敲、反复思辩的知识,很难抓住其本质,遗忘也很快,只要题型略一变化或换个时间段做,就会错误百出。
那么我们如何在数学教学中避免(或减少)走入这些误区,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评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其二,主要从我们课堂教学的一些细节上加以琢磨:
一、充分备课才能精讲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师对教材的认知和处理,课前,我们要认真地备课,做好上课的充分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想尽一切办法使全部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在教学重点与难点,注重徘徊,注重方法指导。至于“精讲多练”中,讲要几分钟、练要几分钟,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谈讲色变”,而应视教材、视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
备教材从整体上把握,如七年级数学(下)第五章整式的乘除,是初中数学典型的代数公式法则推导及运用课型,有许多新旧的法则公式一起出现,如: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幂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法则、单项式乘(除)法、多项式的乘法及合并同类项、乘方的意义、符号运算等。如何理顺知识点,使学生不致以发生知识混乱,知识网缠绕打结现象,是教师在备课及上课中首要关注的。而法则的推导过程是不是要步步祥细的,这需要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自己原有的教学风格和不同特征的知识点做相应的调节,以适应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不管如何调节,让学生逐步养成说理、推理的习惯是必要的、重要的。
备学生是备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的学习水平接受能力解题习惯各不同,经常学生有这样几个层次:一、领悟力强,新知识一学就能进行基本的应用,解题步骤完整并有自检能力;二、领悟力强,新知识学了就会,但不善于解题或解题潦草过程粗简,没有检验的习惯,准确率并不高;三、基本能听懂新知识,需通过一定量的模仿练习才能明白新知识的应用及其解题过程的书写;四、对所学新知识经常是模糊的,不理解的,需要反复练习,教师不断指导,多次订正,才能有所收获。
了解到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不同层次、不同需求,我们就知道练习不能以量取胜,而是以质取胜,于是有了以下要求。
二、其实练习也要精练
课堂一到练习环节,很多教师就是大量布置重复性、机械性的练习让学生完成,由于时间有限,许多时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