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人邓小平,把物质利益问题作为其光辉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闪光点。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的物质利益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利益观。本文通过人民利益、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按劳分配四个方面分析了邓小平的物质利益观。
关键词:邓小平;物质利益观;人民利益;生产力;共同富裕;按劳分配
作者简介:张 茹(1984—),女,内蒙古赤峰人,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从事执政党建设与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
物质利益观是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看法。重视物质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物质利益思想也是邓小平经济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過程中,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利益观。
一、人民利益第一位的观点
人民利益第一位是邓小平物质利益观的集中体现。邓小平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继承了毛泽东关于把人民群众的拥护作为共产党员行动的最高标准这一思想,并且加以丰富和发展。他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个党员的最高标准。”也就是说,共产党员存在的目的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就是人民利益。全心服务于人民,人民才能拥护党,让人民获得利益,才算是实心为人民。在邓小平看来,抛开人民去讲物质利益是行不通的。肯定人民的利益,维护人民的利益,才是衡量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
二、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
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物质利益观的核心内容。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讲道:“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将发展生产力提到建设社会主义的首位,纠正了过去忽略生产力发展的思想,并且以一个动态形式强调了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社会主义的发展统一起来。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再次将物质利益拉入人民的视线。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来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来调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来推动生产力的解放,以更快地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
三、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属于邓小平物质利益观的基本要求。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提高了共同富裕的地位,使其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越来越重要。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人民共同去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进而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但不是孤立地讲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是把其与共同富裕联系在一起,明确了共同富裕就是最终的价值目标。共同富裕原则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事物的发展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本质,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久远的意义。
四、坚持按劳分配的观点
坚持按劳分配是邓小平物质利益观的必备原则。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在劳动中,每个劳动者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是不同的,所以其所得的物质成果也应是有差别的。只要有这种差别在,劳动者就会有劳动的热情和动力,按劳分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两极分化的产生。“十五大报告”又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是极符合中国国情的,并且丰富了马克思的按劳分配原理,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总之,邓小平的物质利益观,明确地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者对物质利益的态度,那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利益要求。他的这些重要观点,不但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物质利益观,而且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贯彻国家的现行政策,不断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张蔚萍.思想政治工作知识辞典[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99.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关键词:邓小平;物质利益观;人民利益;生产力;共同富裕;按劳分配
作者简介:张 茹(1984—),女,内蒙古赤峰人,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从事执政党建设与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
物质利益观是指人们对物质利益的看法。重视物质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物质利益思想也是邓小平经济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過程中,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利益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利益观。
一、人民利益第一位的观点
人民利益第一位是邓小平物质利益观的集中体现。邓小平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继承了毛泽东关于把人民群众的拥护作为共产党员行动的最高标准这一思想,并且加以丰富和发展。他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个党员的最高标准。”也就是说,共产党员存在的目的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就是人民利益。全心服务于人民,人民才能拥护党,让人民获得利益,才算是实心为人民。在邓小平看来,抛开人民去讲物质利益是行不通的。肯定人民的利益,维护人民的利益,才是衡量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
二、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
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是邓小平物质利益观的核心内容。1992年“南方谈话”中,他讲道:“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将发展生产力提到建设社会主义的首位,纠正了过去忽略生产力发展的思想,并且以一个动态形式强调了社会主义是一个过程,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社会主义的发展统一起来。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再次将物质利益拉入人民的视线。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来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来调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来推动生产力的解放,以更快地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条件。
三、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属于邓小平物质利益观的基本要求。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强调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共同富裕,从而提高了共同富裕的地位,使其在社会主义实践中越来越重要。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做主,人民共同去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进而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手段,但不是孤立地讲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是把其与共同富裕联系在一起,明确了共同富裕就是最终的价值目标。共同富裕原则符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事物的发展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本质,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久远的意义。
四、坚持按劳分配的观点
坚持按劳分配是邓小平物质利益观的必备原则。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在劳动中,每个劳动者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是不同的,所以其所得的物质成果也应是有差别的。只要有这种差别在,劳动者就会有劳动的热情和动力,按劳分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两极分化的产生。“十五大报告”又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是极符合中国国情的,并且丰富了马克思的按劳分配原理,大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总之,邓小平的物质利益观,明确地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领导者对物质利益的态度,那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利益要求。他的这些重要观点,不但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物质利益观,而且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贯彻国家的现行政策,不断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张蔚萍.思想政治工作知识辞典[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99.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